县志里的故事之四:列女

个人日记

 
【酒肆夜话】县志里的故事之四:
                                   列女

  总有一些让我们悲伤的事情发生。

  几天前,河北那个英勇殉职的警察已经让人不胜唏嘘了,然而他的妻子又随之跳楼,更是让人悲从心中来,所有人都希望他的妻子能够坚强地好好地活着,因为上有老下有小,然而不是当事人哪里知道活着其实比死去更艰难,艰难的不是生活有多少压力,艰难的是情感难以割舍的折磨。虽然我不赞同她的做法,但是尊敬她对爱生死相随的态度。

  这位警察的妻子若是在古代,当可在列女的行列,列女不完全是烈女,而烈女给我们第一感觉就是脾气暴烈的女子,其实差也!烈女在古代是说重义轻生的女子和拚死保全贞节的女子。现在网络时代最出名的“烈女”当属几年前轰动一时的湖北巴东刺官的邓玉娇,几年时间已过,回头细细思量和分析,暴烈的不仅是邓玉娇还有那网络上那汹汹的民意吧。

  《宣城县志》所说的列女,如果细分的话,有完节(节妇)、义烈(烈女和列妇)、和贞孝(贞女和孝女)三类。我们都熟悉一句不登大雅之堂的话:又想当婊子又想树牌坊,为节妇、烈女树牌坊,是我们熟悉的事情,歙县著名的棠樾牌坊群中就有两座是为节妇所立。如何界定节妇、烈女是有严格标准的,清代《礼部则例》规定,“节妇”为“自三十岁以前守至五十岁,或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节已及十年,查系孝义兼全厄穷堪怜者”,以及为夫守贞的“未婚贞女”。“烈女”包括“遭寇守节致死”,“因强奸不从致死,及因为调戏羞忿自尽”,以及“节妇被亲属迫嫁致死者,童养之女尚未成婚、拒夫调戏致死者”

  《宣城县志》用了六卷329页一共记载了七千三百一十四人,绝大部分皆有姓无名,有的有简要事迹介绍,大多仅存“xxx妻x氏”字样。这六卷统一的卷名都是“列女”,一改嘉庆《宁国府志》使用“节妇”习惯,按照西汉刘向《列女传》解释,列女包含七类: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和嬖孽,节妇、烈女、贞女都是归于列女。

  节妇是一直活着的,烈女是死去的,同样都在列女里面,我更觉得节妇的艰辛和困顿超过烈女。

  我在研读宣城县志的时候,最不理解的就是为何用了那么多版面、一行就一人去记载一些仅仅只有姓氏的甚至连姓氏也没有的女子,县志的编修者到底想向我们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如果用曾经受到的教育观念,我很容易得出这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更好的统治而采取愚民政策,目的就是禁锢人们的思想,然而事实上,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

  鲁迅先生曾经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我之节烈观》,文中,先生用他一贯的刀笔,对旌褒节烈一事大加鞭笞,先生说:“节烈难么?答道,很难。男子都知道极难,所以要表彰他。节烈苦么?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他。”在另一篇文章《论睁了眼看》中,又说到:“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这些话都一针见血的揭示了县志给列女们做记载的本质,也是对民国时期“表彰节烈”说法甚嚣尘上的现象给予了有力的阻击。然而也要看到,先生抨击这种“表彰节烈”的做法只是为了防止复辟,但是本质上并没有批评这些节妇和贞女,而是抨击那些封建的伪道士“己所不欲专施于人”的做法。

  仔细研究节妇烈女的制度就会发现,许多事情确实要一分为二的看,明清时期虽然推崇为节妇烈女建祠堂、树牌坊,但是并不是说当时的政府强制要求大家是节妇烈女,相反,对于“烈女”更多是不鼓励的,康熙皇帝专门下旨说:自今以后,严行禁止“王以下至于细民妇女从死之事”(清圣祖实录卷135)。在民间也有许多学者反对这些思想,明朝抗倭英雄归有光(1507—1571年)更是直斥贞节观念,他在其著名的“贞女论”中认为:女子未嫁而守节、殉死,是严重的悖礼不当行为,女未嫁应从父,不应从未婚之夫,男方若有变故,女子也就理所当然地可以再嫁。”

  然而教化的力量实在是一座太大的山,宋代大儒程颐说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对宋朝影响不大,但是明清两朝却在思想和行为上成为深入人心的警句和准则,作为个人的单体哪里能逃出时代的圈子,正如现在,我们不鼓励那些赤手空拳和歹徒搏斗的见义勇为行为,但是我们不能不尊敬那见义勇为的心。同时也要看到,明清时期在大肆推崇旌表节妇烈女的时候也和当时市井之中各种“鸡鸣狗盗、狼狈为奸”等不忠不孝的行为肆虐有关系,明清时代的小说,商人出门在外被戴“绿帽子”是司空见惯的故事,

  如今对于节妇和贞女的思想和行为未必需要推崇,说实话,即便是我们全力再去推崇,看当今社会混乱纷纷:思想之开放、行为之随性、意识之现代、观念之新颖,说的再多也都是天方夜谭的事情,中国女人史无前例的地站在了历史长河中最自由和开放的顶点,“去他娘的贞节牌坊吧!”然而谁知道这是进步还是倒退呢?

  因此对于节妇、烈女未必就没有研究的价值,大多数人看见这些各种志书的相关记载都是一带而过,未必深入的研究这些只言片语中记载中的细节,然而,不要忘记她们就是我们这片土地上曾经活生生生活的人,这里面甚至有我们的血脉流传的祖先。鲁迅先生说的:“所以各府各县志书传记类的末尾,也总有几卷‘烈女’;一行一人,或是一行两人,赵钱孙李,可是从来无人翻读。就是一生崇拜节烈的道德大家,若问他贵县志书里烈女门的前十名是谁?也怕不能说出。”这句话在讥讽那些伪道士的时候,也提醒了我们,需要更加仔细的去研究这样一个群体。

  当今社会道德的混乱、价值观的扭曲、是非的标准、人性中恶的泛滥,这都说明有必要重新审视,曾经被我们所唾弃的、被批判的传统观念和理想未必就没有值得继承和宣扬的地方。

    接下来的几个故事中,通过县志中对于这些贞女和节妇的记载,让我们仔细去窥见明清时期宣城普通女人生活细节和故事。

文章评论

华哥

你确定是这个“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