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里的故事之五:节妇的凄苦
个人日记
【酒肆夜话】县志里的故事之五:节妇的凄苦
上次说烈妇的时候,许多人不爽,认为宣扬节妇、烈女是错误的引导,我倒不是赞同这个节妇、烈女的行为,而是认为这样的一段历史我们不要忘记,这其中又或许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怀念和尊重的东西,其实做烈女简单,一死了之,做节妇就不一样,诚如所问:节妇难吗?难!
节妇最难的不是守节不嫁,而是生活的压力,养活自己、养活家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总的来说,在贫苦人家改嫁的人远远多于富裕人家的,这也是因为生活所迫。清朝的时期,江南的宣城还是比较富庶的地方,但是民众的生活却依然非常的疾苦,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很低,一个没有机械化全靠劳动力耕作的社会,没有男人,就少了劳动的主力军,一位守节的妇女要养活一家人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宣城县志》在这节妇的记载中出现了大量关于贫苦生活的词语,信手拈来,全是血泪,我随便摘录几个人的记载:
吕国纶妻朱氏 不得已,纺绩为生,全仰事府畜之任。(仰事俯畜:孝敬父母、照顾子孙)整句翻译过来就是:没办法,只能靠织布来承担孝敬父母、照顾子女的责任。
沈纹寅妻薛氏 家极贫,日勤纺织。
仓廪生章浩妻汤氏 氏躬勤纺绩佐读,虽寒夜,机声犹扎扎闻户外。
李世元妻凌氏 家极贫,竭力女工,上事俯畜,无缺甘旨(甘旨:好吃的东西)。
郑重智妻胡氏 家徒四壁,纺绩抚孤。
还有一个记载更仔细的:
梅奭祚的妻子鲍氏,守节的时候才二十四岁,家里穷的穷得连插下锥子那样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靠替别人纺织布匹缝缝补补过日子,每天从清晨开始一直要忙到半夜时分才能休息,到冬天的时候,由于家穷无钱生火取暖,以至于手和脚都全部冻得炸口子滴血,即便这样也一点不敢偷懒,日复一日地,从二十多岁开始一直没有停歇,即便是已经七十多岁了也依然辛苦劳作,只要说到她的辛苦,听到的人都心酸落泪。(《宣城县志》卷之七.节妇:梅奭(shi)祚妻鲍氏,氏年二十四,贫无立锥,为人纺织缝纫,每至夜分,冬不能火,手足皴(cun)裂,不懈怠,年七十犹绩,闻者泣下。)
清朝的百姓的生活,并不像许多人吹嘘那么好,即便是太平天国之前的“康乾盛世”,老百姓的日子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也只能是维持温饱,一遇到天灾人祸,便会迅速的赤贫,以至于卖儿鬻女,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清朝的人口大量剧增,而稻米的产量却还维持在明朝的水平,这必然导致人民的生活非常困顿,顺治八年(1651年)人口一千万,一百年后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人口居然是一亿七千五百万,17倍,这是什么概念?!还有一个数据:乾隆六年(1741年)突破了1亿大关(1.4亿),并相继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
对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县志虽然没有明说,却也能在一些只言片语中看见端倪。县志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现在新田乡鲁溪村的地方,有个人叫杨梓四,这位老先生居然生了十个儿子,更加离谱的是每个儿子又各自生了十个,子孙共一百一十人,因为人太多,这个杨梓四老人家记不全、认不全,以至于他经常问自己的孙子:你爸哪个啊?(卷之四十.杂记)
即便按照一夫一妻计算,二个人的家庭几十年间就能变成242人,这样的人口倍增,日子不穷怎么可能,而孤苦伶仃不能从事重体力活的节妇则只能是穷上加穷了。
或许有人说我引用的例子都是穷人,不是名门望族的家庭,不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好吧,那我们看看宣城著名的梅氏家族。
梅理,乾隆元年1736年的乡试解元(省考第一),进士出身,他父亲才十个月大的时候他爷爷生病离世,爷爷撒手而去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家呢:当时他太爷爷已经七十岁,还有三个年幼的姑妈,以及十个月的他爸。县志记载说:家无寸产,他奶奶就是靠带三个幼女辛勤做手工,靠这个手工换点米以此度日,严冬的深夜,如果实在是冷的受不了的时候,他奶奶就打扫一些落叶生火取暖。这里需要说明一个问题,许多人不懂,为何取火的材料没有,随便找个树林不就可以吗,其实,在那时,山林都是有明确的主人,你不可以随便上山砍树回家烧火做饭,私有财产的保护力度一直很大,再说,一个单身妇女又哪能去深山老林砍柴啊,既砍不动也不敢去。
等梅理的父亲到了可以上学的时候,他奶奶就一边做缝纫一边点灯夜陪读直至鸡叫时分,而对梅理,他奶奶也依然如此,看看现在的宣中、二中附近陪读的母亲们,她们虽然辛苦,但是相对于那时候还是有天壤之别啊。都说有付出就有回报,最终梅理的父亲考上邑痒生,成了秀才,而梅理也乾隆十七年的殿试中考取二甲十五名的好成绩获得进士出身,这些成就足以告慰他的奶奶了。这样的女人就生活在曾经的宣城,这样的故事就发生在曾经的宣城,对这样的节妇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尊重、不敬佩。
《宣城县志》如此评价梅理的奶奶:儒士梅以琮妻,郭氏: 温慧纯一,闺训克娴。
孤儿寡母,上有老下有小,在服务贸易不发达的中国农村,妇女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富人家缝补浆洗、织布纺丝,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坚持过下去,无论封建社会出于什么目的去宣扬她们,我们都应该透过表象,对这样的勤劳持家、孝顺公婆、抚养子女的行为给十二个点赞!
这种坚韧、这种坚强、这种担当、这种气节其实也是汉民族能够绵延不息不被异族同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长夜漫漫,清苦绵绵,纵然在县志中没有看见对她们内心世界的只言片语的描写,然而我们一定相信她们都有一颗滚热跳动的心坚强地对抗着人性的欲望和贪婪,是如此地坚定和执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