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与德行

手机日志

问:德行的落实和读经要怎样调配?

 

答:这种问题很早以来就出现了,尤其这两三年来更多人疑问。自从净空法师提倡《弟子规》(现在称德行教育)以后,非常多的读经老师和家长受到很大的影响,然后产生很大的疑惑,常常问这个问题。

其实这是不需要有疑惑的。为什么?因为德行是本,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德行,我们应该这样想,本来读经就是为了这样。

 

“德行是本”又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我们要用很多的时间来学习德行,而读经的时间就少一点?

这样想是不对的。德行教育是不需要花时间的,它是打散在你的24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里面的,是不需要另外花时间来做德行教育的。(鼓掌)

 

德行教育就像空气;读经呢?就像米饭。你不呼吸立刻会死;你不吃饭,就会饥饿,没有力气。虽然呼吸那么重要,空气那么重要。我们并不很需要留下一段时间来练习呼吸,不需要的。你在24小时里自然呼吸。所以,德行教育是在家长跟老师绵绵密密的与孩子一起生活当中,随时的来提倡,来纠正的。

当然你也可以有一段时间来训练,比如说训练礼节,像刚才闵教授作揖、跪拜。这种训练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养成习惯之后,他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

 

而读经是需要花时间的,我们花四个小时、六个小时、八个小时来读经,包括中文的经典,西方的经典。用这么多时间来读经,当他心静下来的时候,他的心就越定,德行就会更加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读经以后,德行才能够自己从内心里面真正的开发出来。这种德行才是真实的德行,如果你用一些时间来要求他做德行,甚至讲德行故事给他听,然后教他怎么做,有些还设计剧本,让孩子演戏来练习,像这些都是从外在来规范,外在的规范不是真道德,自己内在的规范才是真道德。

 

当然,我们不能够直接否定外在规范的教育功能。一个人,就是大人,甚至是圣人,也很难对每一件事情都从内在里反省出来,往往还要外在的规范。外在的规范与内在的体会同时做,这样内外才能渐渐地合一。假如一个人都要从内心里面来领会,才能够有德行,有礼节,这样是要求太多了。所以,我们往往用简便的方法,从外在来学习礼节。现在的德行教育就是一种简便的方法,是一种非常便宜的事情。

 

真正的德行是自己内心的领悟。外在的礼节、行仪所表现出的谦卑,是外在的规范,这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德行教育是很容易的,而经典教育,让经典从一个人内心里面领会出来,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们正在做不容易的工作。(鼓掌)如果能够两方面内外兼修,这是最完整的教育。

 

所有的读经班和读经私塾,一定都会做德行教育,就是《弟子规》的教育;但是,有一些提倡《弟子规》的人,他不读经,这是不对的。我相信这也不是净空法师原来的意思。所以,千万不要误会了,用三年时间每天读《弟子规》,其他以后再说。这是浪费孩子了,(鼓掌)千万不要浪费孩子。

 

还有,什么叫德行?“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这一句话当然不可以随便用,而作为自己放肆的借口。但是,为国为民,悲天悯人,这才是德行,跟人家鞠躬、跪拜这不是德行。(鼓掌)

 

我说不是德行,不是排斥之意,它只是一种生活的规矩。真正的德行是从内心里焕发出来的与天地同在,这样的情操,这才叫德行。

 

当然,有这种情操的人一定会要求自己非常的行礼如仪。现在的礼节教育都已经荒废了,所谓礼崩乐坏。以此,我们要求一些礼节也是应该的,我们也提倡一些的仪节,甚至将来若有空闲和精力,我们要制作出一些相见礼,朋友朋友相见的礼节,师生相见的礼节等等,甚至“乐”也要出来,乃至连服装都要出来。

 

以上这些不是要求,而是你注意了这些细节,就会更加的精致。而在创业初期,你要求得这么精致谁来做呢?大家会却步不敢向前。所以,初期,我们是糊里糊涂的推广,大家糊里糊涂的读就好了,有没有德行是无所谓的。顽皮孩子也可以读经嘛!

 

这是初期,风气刚推动时必须这样做的,等到已经形成风气了,你可以有所要求,而要求是有无穷无尽的。所以,我开始都是介绍一个大要,你往这方向走就是了,不管你怎么走。

 

我说教读经,甚至阿猫阿狗都可以,我不是说董老师是阿猫阿狗哦。(众笑)为什么呢?因为在一切都是荒废的情况之下,百废待举,你怎么可能要求那么精致呢?有能力的人去要求精致,没有能力的人就随便做。

 

你对德行教育有很深的认识,你就多做一点别的要求,如果没有,野孩子也可以读书啦!读经起来还像野孩子也没有关系。有人就说:“你看读经读了这么久,还是一个野孩子嘛,这读经有什么用?”千万不要这样想,这样想是不对的!何况真的读经了,他的野性也会无形之中改变,也就是说没有要求德行教育,他的野性也会渐渐地减低。所以,我们讲事情要很公平。

 

我常遇到这种例子:有学校老师推广读经,他很认真教读经,每天都教一两个小时,最少教半个小时,能常常听到他们班读经的声音,这位老师也教得很愉快。学生进步,老师、家长也都知道,但是,这些孩子偶尔还会调皮啊!有时被别的班老师发现了。别的班老师就来讥笑他:“你看,你们不是读经吗?读经不是可以增进品德吗?你看你们班读经两年了,你这么认真教,我昨天还看到你们学生打架!”这位老师非常的惭愧。“我们班的孩子还在打架,读经读这么久有什么用?”就来问我:“教授,你不是说读经可以增进品德吗?我们班的孩子还是那么调皮啊,还会打架。”我说还有偷钱的呢,这位老师没看到而已啦!“那我被别班老师批评了,我很伤心,请问怎么办?我要怎么去加强德行教育?”

 

我说,你就这样教下去就好了,你回去问那位讥笑你的老师,就说:“我们班学生打架,这是真的,请问你们班学生没有打架吗?”“打得更多,好像。”(众笑)读经班还打得比较少一点。所以你不要紧张,说我们要做德行教育,不允许有一个孩子打架,不可以这样子的!这不是人生,人生不是这样子的,这是假的人生。真实的人生是大大方方,孩子调皮就调皮嘛。但是,我们尽量改善,你要求一点一滴都做到这么规规矩矩,这是假的。(鼓掌)

 

附:我一向很谨慎,不敢随便加给孩子他天性以外的东西

zhaolaoshi: 

王教授还记得《改变一生的六十四个卓越行为习惯》吗?

 

季谦:

 

大略记得好像是舒先生的发明,

其细节倒是不甚记得了。

 

但我终以為「行為习惯」如果只是「习惯」,那便不可贵。盖行為必需出於「自觉」,才是实在的,其行止语默,适时而发,无有定準,而莫不中节,方是真生命之表现。王阳明说:戏台上的戏子做起孝弟忠信,很是样子,也会动人,但却是装出来的。意思是说知行要合一,真实的道德行為的基础是「真知」,即是「自明自觉」。

 

如果我们归纳人生比较有功效的行為规矩,拿来告诉已经有「明白觉察」能力的大人,让他们既能这样行,又知道為何要这样行,乃至於从内在兴起自律心悦诚服地愿意这样行,必如此,才是「行為」的真章,而且才真能「卓越」。

 

如果从一个孩子小的时候,连什麼叫做「卓越」都还懵懂,他也不想了解,也不能了解,大人们就以大人所了解的,甚至自己都不甚了了,只是一头热的嚮往,希望把自己都不一定做到的行為,凝结為一个一个「準则」,要孩子依样画葫芦,孩子固然很容易被「塑造」,做得像戏子一样好,但除了满足大人的虚荣心之外,又有多少真实的用处呢?万一不幸,养成了孩子误以為所谓為人处世应对进退就是一场演戏,只要演得好就可以混过关,那就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了。

 

天下师长,天下父母,无不用尽心思,希望孩子学好,但什麼样的学,学成什麼样子,才是学好,有时不是大人以大人的眼光和心态所容易把握的。

 

所以,我一向很谨慎,不敢随便加给孩子他天性以外的东西。我只知道诵读和记忆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只给他诵读,至於读经典,是因读经典和读别的东西,当时所用的力量一样,而将来的功效不同也。

 

至於行為方面,我知道要说到「德行」--「道德行為」,真是谈何容易,圣人不居圣,贤者不居贤,德行,必需是自内而外,清清爽爽,了了当当,才是实在的。大人如果懂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一时做不到,勉强可也。但是儿童,我认為只要引导他在某个范围之内,有基本的规矩,不致於往动物性发展,可以进行教育,就可以了,我万万不敢做些自以為是的「框架」要求孩子去扛。以為「循规蹈矩」,即是「德行」,那就小之乎看「德行」了。

 

维持儿童的纯真,或许才是教育者最最重要的责任呢,何苦破坏他的原始心灵,让他「早熟」?

 

大人们自己閒来无事,就赶快以自己所知所愿的圣贤之道自修吧,但可千万不要要求儿童自己都做不到的行為,因為那终究是假的,要求愈多愈严格,做假的成份就愈大。

 

「卓越六十四条」是不是如此,我未加研究,自然没有发言权。以上所说,是我对行為教育一个普遍的原则表述,非有针对性也。

 

舒先生是我一向敬重的人,代问舒先生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