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约瑟夫·卡尔·施蒂勒肖像画作品
油画风景
Joseph Karl Stieler(1781.11.1—1858.4.9),德国画家,著名肖像画家,贝多芬著名的肖像便是出自他手,著名的慕尼黑女子肖像画廊(美人画廊)也全部由他所绘。
约瑟夫·施蒂勒于1781年出生在美因兹,1812年应路德维希一世的父亲之召来到慕尼黑,为王家画肖像。
施蒂勒因在维也纳画了音乐家贝多芬的肖像而被任命为维也纳艺术院院士,1820年在慕尼黑正式获巴伐利亚宫廷画家称号,当时已名震欧洲。
他在拿破仑宫廷受过巴黎画派的训练,作品具有明显的法兰西宫廷肖像风格。尽管路德维希一世在政治上反对拿破仑,但施蒂勒在肖像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对人物画的独到见解,使国王颇为钦佩;而最使国王满意的是,在施蒂勒的笔下,美是永恒的东西,从第一幅肖像到最后一幅作品,始终遵循着美的原则。
纵观女子画廊内这些仪态万方的肖像,尽管人物各自绰约多姿,但全部画幅有着一种统一的形式和格局。画面清新光洁,色彩于素雅中见鲜丽,表情或沉着冷静,或怡然自得,有的甚至带点忧郁,给人一种温良、文静而又难忘的印象。
某些美术史家认为,施蒂勒的女子肖像画在题材和形式上具有极大的均一性,意谓画家完全采用一成不变的风格在创作。其实他们只看到一种易于迷惑人的外表,事实恰恰相反,由于画廊是在一个很长时期内连续完成的,而题材的不变则更加容易使人看出施蒂勒作品随时间变化的函数象一条数学曲线。如果仔细观察和比较一下慕尼黑女子肖像画廊中的三十六幅女子肖像画,就不难发现画家在完成这些艺术作品的二十七年中,画风是在发展的。
具体的讲,其风格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轻松明快的笔调,细心地描绘局部和表面,画面清晰地再现了人物的美丽和年轻的生命力。第二阶段:画家运用了戏剧手法,画中增加了戏剧道具,人物也给以适当化妆,脸部往往显出失神、入迷或多愁的戏剧性表情;第三阶段:是画家给人物赋予较多的性格,并脱离了诸如衣服细部、云彩背景、模糊设色等常用手法。
《马克西米利安妮.博尔扎加》
评论家将施蒂勒创作画廊的三大阶段概括为:稀有的艳丽——伟大的戏剧——深刻的性格。后阶段紧衔前阶段,二者之间是一个无形的过渡,保留前阶段的基本因素,后阶段则给予更高的发展,这就是人们所谓的施蒂勒风格“不变中的变”。施蒂勒为画廊创作的第一或第二幅画是《马克西米利安妮.博尔扎加》,此画于一八二六年四月动笔,一八二七年六月完成。人物穿着丝绒裙,显得富贵货丽,戴着花边领巾,后面是皮外套,胸前垂挂着金项链,漂亮的卷发,丝绸蝴蝶结,珍珠耳环,这些装饰体现着画家中期的创作手法,但从挂在嘴角一丝勉强的微笑和整个脸部的表情,不难看出第一阶段的特点。
《奥古斯特.施特罗贝尔》
画家为王家总会计师的女儿奥古斯特.施特罗贝尔先后画过两幅肖像,第一幅表现她的自然美,产生一种纯粹的美的吸引力;在第二幅中,除了温情脉脉以外,眼睛和嘴角也好象隐藏着某种内容,一副温和至诚的脸容代替了平静而略带拘泥的表情。如果说前者是一朵怒放的“玫瑰”,散发着浓郁的芳香,后者则是动人的“勿忘草”,使人难以却怀。
阿玛丽·冯·克吕德纳男雨小姐
从《克吕德纳》肖像以后,画家似乎十分重视服饰,象克吕德纳所穿的灯笼袖、摺裥胸襟的单色衣裙,在画廊中多次出现。施蒂勒不仅采用戏剧服装,而且善于发掘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以及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服装,因此,卡洛塔·冯·哈格恩化装成席勒作品《华伦斯坦》中的人物,陶夫基尔辛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费特尔莱因是一副古代德国城堡小姐的打扮,雷吉娜·达克森贝尔、希尔迈尔、海伦妮。泽德尔迈尔均戴着古慕尼黑绣花女帽,而阿玛丽亚·冯·申特林则裹着东方披风,唯有南内特·考拉穿戴朴素,紫黑色丝绒衣裙衬托着漂亮的犹太女子脸容,背景只有一角田野景色,地平线很低,给人一种无限深远的感觉,古典式的圆柱代表永恒的高大。
雷吉娜·达克森贝格尔
玛丽亚·冯·申特林 - amalie von schintling 1831
这幅肖像画的主人公阿玛丽亚·冯·申特林,她于1812年8月9日出生于慕尼黑,为洛伦茨·冯·申特林的女儿,母亲是特雷西亚,原系冯·哈克男爵小姐。阿玛丽亚和她的兄弟弗里茨·冯·申特林订婚后,她父亲不顾弗里茨的反对,同意施蒂勒为她画肖像。画家请求免去这一对未婚夫妇的两万盾婚姻保证金,然而阿玛丽亚未能享受这种优待。婚礼没有举行,阿玛丽亚就死于肺结核,这一年这幅画像问世。
玛丽安娜·马凯萨·弗洛伦齐
其实,即使在施蒂勒风格的第一阶段中,也有一种从豪华艳丽到高尚艳丽的转变,《南内特.考拉》就是这种变化的转折点,直至一八三一年所创作的《申特林》,又开始着重细部的描写,但始终严格地保留简练的背景。一八三一年下半年完成的《马凯萨.弗洛伦齐》表现了一位庄重姣丽的女子形象。人物以正面姿势出现,采用大面积设色,背景用蓝色和紫色相对应,中间是珠母般的偏冷肉色,点缀着金色的椅子和黑色的头发,一种典型的意大利女性美表露无遗。
简·埃伦巴勒 - jane digby 1831
这幅肖像画中的人物是简·埃伦巴勒小姐,同她于1809年出生于伦敦,是英国海军上将亨利·迪格比爵士的女儿,一生婚姻不如意。1824年与71岁的政治家爱德华·劳·厄尔·埃伦巴勒结婚,并为他生了一个孩子。1831年与丈夫离婚,和那位为了“爱情”而从英国国家公务中退出的费利克斯·施瓦曾伯格亲王一起到了慕尼黑。但由于亲王最后不愿与她结婚,于是她就嫁给了冯·芬尼根·乌尔纳男爵,生了两个孩子。后又离婚,与希腊的特奥托基伯爵给婚,井与他一起到了雅典。四十五岁时最后一次结婚,嫁给叙利亚酋长阿卜杜尔。简·埃伦巴勒于1881年死于大马士革,并埋葬在那里。
1831年10月13日,路德维希一世首次访何埃伦巴勒,同年10月16日国王为她写了一首诗,10月19日让施蒂勒为她画像。施蒂勒说,从容貌来看,埃伦巴勒小姐是唯一能成为玛丽安娜·马凯萨·弗洛伦齐的竞争者的女子。
伊雷妮·冯·帕拉维齐尼侯爵小姐 克雷斯岑蒂亚·冯·厄廷根·瓦勒施泰因公爵夫人
卡罗利妮冯厄廷根瓦勒施泰因公主
卡罗利妮·霍尔恩施泰因 伯爵夫人
索菲 - archduchess
这幅肖像画中的人物是奥地利大公爵夫人索菲,她于1805年1月27日出生于慕尼黑,系选帝侯马克斯四世(1806年后当国王)的女儿,母亲卡罗琳妮是巴登公国的公主。1824年11月4日与奥地利国王弗兰茨一世的儿子弗兰茨·卡尔·约瑟夫大公爵结婚。她的长子就是奥地利的国王弗兰茨·约瑟夫,次子马克西米利安成为墨西哥的君主。索菲品性善良,能体谅人,充满活力,她曾坚决地与萝拉·蒙特茨对路德维希一世的影响进行斗争,于1872年5月28日去世。
此画是根据1832年完成的一副四分之三肖像画--大公爵夫人和儿子(即后来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改画的,画时将孩子及右边的柱子去掉,并改变了衣裙的颜色。
卡塔琳娜.沃察里斯
施蒂勒不愧是一位善于铺设和构思的艺术大师,舞台上的希腊服装也被他拿来为肖像服务。于是特里萨.斯彭斯扮作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安东尼亚.瓦林格尔成了希腊神话中的斟酒女神,前者作了一番化妆,后者完全是天然的秀色。一八四一年十二月完成的<<卡塔琳娜.沃察里斯>>中,人物同样穿着希腊服装,但已不是古典式样,而是民间希腊服。卡塔琳娜.沃察里斯是希腊王后的宫女,被认为是“希腊三娇”中最漂亮的一个。在这幅肖像中,人物的安排更趋自由,她没在充满整个画面,苗条的侧面身形出现在广阔的天空下,在金色花纹的锦缎上衣中显露出一个被毛皮领子、柔软乌发和非斯帽缨子簇拥着的窈窕绝色的脸蛋,非斯帽的红色构成了画面的至高点。《沃察里斯》肖像的产生是画廊创作的一次高潮,相比之下,伊丽泽.利斯特有点拘谨,玛丽的表情尽管计人喜欢,但显得有点老练。
施蒂勒在《弗里德里克.冯.贡彭贝格》肖像画上同样花了很多心血,这幅以巴伐利亚风光为背景的肖像,与《沃察里斯》构成了镜对称的图像。
卡罗利妮·利齐乌斯 卡罗利妮冯厄廷根瓦勒施泰因公主
约瑟 法 康蒂 埃米莉 米尔班克夫人
画家在创作《利齐乌斯》、《厄廷根.瓦勒施泰因》、《康蒂》和《米尔班克》等作品时,渐渐的抛弃了豪华的装饰和道具,四幅画的人物都是正面姿势,脸面有的朝左,有的朝右,略带诚笃的表情。后来,路德维希一世感到为画廊挑选合适的女子越来越困难了,于是他开始倾向于周围的贵族妇女。
根据国王的要求,《奥古斯特.费迪南德.冯.拜尔恩》的诞生,施蒂勒的创作又一次出现了高潮,这幅画的单色背景和明晰轮廓更加巧妙的突出了淡紫色衣裙外面的紫黑色精细网织披肩。
玛利亚·阿玛利亚 - maria amalia
肖像画《阿玛丽亚》以弱光和阴影、略带浅蓝色的背景和薄纱衣裙较好地映衬出肉色和头发的黑色,产生一种粉画的效果。
萝拉·蒙特茨
施蒂勒尽心竭力完成的画廊中最后一幅杰出肖像画——《萝拉·蒙特茨》标志着画家的艺术创作达到了又一高峰。那黑色的衣服及毫无拘束的衣领好像是真穿在人物的身上,而不是画在她的身上.微微抬起的脸配着亮晶晶、圆睁睁的眼睛,炯炯有神,画面色调烘托着这位妇女的炽热感情。稍具苍白的肉色、头发及衣裙的黑色、沙发和头发上丁香花的红色、衣领的白色、背景的烟黄色都和这位名演员的气质、性格十分相称,形象秀外慧中,绘画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然而路德维希一世毕竟只是一个美的爱好者,而不是出色的艺术评论家,对这样一幅佳作,他竟然作了毫无道理的批评:“施蒂勒,你的画笔有点老化了。”
Joseph Karl Stieler1850年为画廊作的最后一幅肖像,Maria Dietsch玛丽亚.迪奇
美术史家针对国王的错误评语作了这样的解释:一方面是因为路德维希一世过分倾慕萝拉·蒙特茨,因而不可能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论;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施蒂勒的画风在变化和发展,只是国王没有正确的理解和领会罢了。本来,画廊工程到此基本结束,但因个别作品的散失和国王的过高要求,施蒂勒于一八五零年又画了最后一幅肖像——《玛丽亚·迪奇》。约瑟夫·施蒂勒和国王一起孳孳矻矻二十七年,留下这些在永恒的意义上散发出光辉的女士,国王通过这些肖像,实现了他留住女士美貌的美好愿望。
歌德
贝多芬
路德维希一世
奥古斯特·斯特罗贝尔
丽人画廊的第一幅:Auguste Strobl (24 June 1807 - 22 January 1871, Passau),奥古斯特 · 斯特罗贝尔,此画作于1826年,1827年画家再次画了一幅,均为国王认可,因此她是画廊中唯一一位有两幅肖像的女子。
画中女子为奥古斯特·施特罗贝尔,她于1807年6月出生于慕尼黑,系巴伐利亚王家总会计师施特罗贝尔的女儿,一位秀丽、文雅的女子,1831年1月22日与森林管理员希尔贝尔结婚(由路德维希一世牵线)。国王于1835年6月19日来埃戈尔茨巴赫林务所看望她,曾写诗歌颂。她共有五个孩子,1871年1月2日在帕索去世。
施蒂勒在一年内为奥古斯特画了两幅肖像,这是另外一幅。
玛丽亚.迪奇
施蒂勒为迪奇画的另一幅肖像,没有入选丽人画廊。
maximilian duke of leuchtenberg
queen pauline
约瑟夫·卡尔·施蒂勒画像
作者: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费格尔(Friedrich Heinrich Füger,1751—1818年) 身边的某位画家
布面油画,73.9×59.8厘米
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新绘画陈列馆
这幅椭圆形半身肖像画很可能是年轻艺术家约瑟夫·卡尔·施蒂勒(JosephKarlStieler,1781—1858年)的画像。施蒂勒是慕尼黑最重要的肖像画家,自1820年起担任国王路德维希一世(LudwigI,1786—1868年)的宫廷御用画家。这位25岁的年轻人头部转向右面,双眼越过肩部无目标地眺望远方,左手支在素描夹上,拿着画笔。肖像展现了富有灵感的天才艺术家,画笔和画夹在这里不只是绘制油画草图的工具,而是整个精神创作过程的象征。从天才的审美观来看,艺术家灵感丰富的艺术创作把手工技术排挤到越来越不重要的地位。艺术家的目光、好像被风吹乱的头发、坚定的下巴和嘴部以及有力量的鼻子,都展现了他的精神气质。为了让观者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艺术家的头部,他整个身体被裹上一条红斗篷。画室的光线也使这幅画显得更富有戏剧性。
施蒂勒肖像画的作者名字不详,很可能是维也纳画院的一位新古典主义画家。这个画院的领导人是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费格尔,施蒂勒曾于1800—1805年在那里学习。肖像的椭圆形画框是表示尊敬的经典形式,由此可以看出这幅画属于一个大型肖像画系列,正准备公开展示。
文章评论
河边的鹅卵石
[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