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学太极拳94: 拳词一阙君先醉 心诗数舸我后飞

太极日记

图片
 

卷首语:
在柳面微风抚气势里,
大胆借鉴,
小心求证;
在素白轻压虚领劲中,
把握细节,
徐徐图之;
 
在漫天拳地翩跹舞时,
厚积薄发,
遂式得手;
在化作劲道宁护花后,
层层叠叠,
力求个性。
图片 
    送自已一句有技术含量的话:初涉猎太极的我,认真进入拳势,把自己当作诉说的主人公,以整合的吐纳气线与嫁接澎湃的劲力,好好学拳、天天向上。
    还赠一句警言:学好太极机会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决不能进取不足,守成有余呵,就如文字中的中性词一样。
图片
   对于诗词来说,我可是个纯正的门外汉,充其量,没事喜欢涂鸦几笔而已。而对于太极来说,我也只能算是个爱好者。昨晚,自己突发“奇思妙想”,以我粗浅的“写诗”的经历与读诗“阅历”来看,写诗与打太极颇有几分相通之处——
    打太极,起式与收式讲究个干净利索和精彩的气势漂亮;写诗,开头与结尾,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真正的太极高手,打太极的整个过程,恰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个真正的诗人写出的一首好诗,也不外乎此种情形。
图片
 
    打太极,讲究的是轻重急缓,张弛有度,虚实互补;柔中含刚,刚蕴于柔,刚柔相济——许多看似藏而不露、无甚用处的招式,是在蓄势“厚积”,只为瞬时“薄发”,以达“一招制胜”之效。如果锋芒毕露,招招紧逼,则会过多消耗功力,很难持久,甚者“不战自败”;如果只是一味藏而不露,没有出其不意的进攻,也是在无端耗费功力,终难取胜。
图片
    为文,贵在“曲径通幽”;写诗,更是如此。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陈述,是在缓冲,是在铺垫,只为最后的“纵身一跃”,以求达到最高点——暗流涌动,蓄积势能,方可激荡起浪的“高潮”。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的“路转溪桥忽见”,对于写诗来说,应该是绝妙的境界。如果一首诗,句句直奔主题,便是“一直紧绷的弦”,是很难弹出“跌宕起伏的妙曲”的;如果一首诗,从头至尾都是平铺直叙,也是索然而不耐人寻味的。——诗之妙处,就在于“一波三折”而达到最后的“极致”。
图片
    打太极,如同写诗,在于平时的学与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修炼到一定的程度,又何愁演绎不出“出神入化”太极境界呢?
    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所以我也要用治大国的天赋来学好太极,先学会从烹小鲜做起,每招每式符合拳理,做好、做实、做细、做精,还要做大气,走大圆、运大势,才能成就太极大政的主体框架。
图片
 
     打到了第七个年头的太极拳,如今深深感受到,真正的太极就如被一层浓雾给紧紧包围着,特别它的微观世界难以看懂看透学到其内涵,让我常常有时喜悦、有时疑惑、有时茫然。但我想从宏观战略上讲,它总不会跑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吧?我始终从基础做起,找出规律,有了方向,就不会像足球的临门一脚时给踢飞了,糟蹋了时间和心情,徒呼奈何。
图片 
 
    我现在的水平是差上不下,形成了一个微妙却很脆弱的平衡:伸手可摸,心不可及。所以不会也不想慢慢地度、缓缓地去融合,我会在假设、抄袭开山宗师多象专业元素的同时,用虔诚的心、执拗的理,成就我自身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不一样地快速前行。
    我倒想起用人事上的合纵连横之策,成就自已一套用心、用情去打好的气化拳,同时能看到劲力的流转与流注,宛如一曲二重唱在自身体现。其它无异于痴人说梦,因为好高骛远对学太极是致命的。
图片
 
    过去我强调技击,其实太极中还有一种两像并驰的第一要务就是形象,其次才是能力。就如平日说的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没有扎实、工正、大气并斜中隅正的支撑八面的拳架,是打不出也打不好拳招的。我没经过糸统正规的太极基础学习,尽管学了点自认的理论,但这课也要补上,而且应尽快。先搭架子,然后再是撤架子。
图片 
 
    今天早晨打拳,有点感觉不到那种心里的东西,拳打得动作不到位,举棋不定,有了压力。这不是天冷的原因,是不是自己走进了一种误区,形成了一些坏习惯,我还是应该放下包袱,给自己的失败以心理准备,体会动作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挫折是正常的,而应在挫折中摸索前进,在挫折中找到前进的方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小小成功一把,当然要记住现在还是一根葱呵。谁无暴风劲雨时,只要守得云开定见月明。
图片 
 
    生活中谁的福谁享,谁的罪谁受,外人于事无补。练太极也应是一场修行在学习中,是这种分而解之,攻而胜之的方法。你努力了,坚持不懈地学练下去,我相信对生命、对生活、对身体、对人生质量和人生态度都会有大助大推的。正如陆游诗句中的‘壮心未与年俱老’,我虽有壮志凌云或曰未酬,想志在必得,但必竞学得太晚功夫不足只能在一边自己给自已笑谈“挂齿”了。
图片 
 
结尾时,我还想说一句,路在自己脚下,能走多远看勤奋与努力了。再坚固的雕堡都会有死角或死穴,都会被攻破,而攻破它的,我坚信还是日积月累做功课的我自已。
 
收笔:
枊钓阴阳圆,
杨卷拳场风,
我聆心中潮,
 谁赴太极心 。
图片

             Monadad   九江白开水 
                       2014年12月22日
 
 
 
 
图片 
 
 

文章评论

岁月如歌

平民百姓打太极,只是一种健身方式而已,开心快乐,健康身心留足够了!老师追求的是一种高境界![em]e179[/em]

monadad

许多人打拳时拳架动作一味追求低矮,以为好看,以为那样就表现出“有功夫”了。但实际情况刚好相反,由于架子极低时很容易造成“荡裆”,更容易形成膝关节“折”了,使下盘变得已经完全没有对外力的承受能力了(拳论说的“弓把折了”,从形象上说,就是关节的弯曲小于90度了)。 拳论一再提醒打拳时不要“荡裆”,就是这个原因。“荡裆”的意思,就是“腿弓”的弓把已经没有了弹性的支撑能力了,所以说要“元裆”,“元裆”的时候,就加强了裆口的弹性支撑能力。打拳时,就要始终保持所有的关节都是强劲有力的“弓把”,而不是简单的看形象如何。

monadad

其实,在自已打了这几年拳后,真以为太极拳比起哲学更能进入我的心灵,它能调动全身经络韧带,来为全身的健康而联袂“演出”! 拳打到如今的年头,真感到拳如那简洁的文字一样,读来感性十足,透着淡淡的气场,没有怨天尤人,有的是不向任何苦难、灾难低头的坚韧精神。 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与豁达,似乎在打拳中又感到,它以厚重的笔触来描绘人生种种际遇,述说生命附加给自已的诸多挑战,真的好有互动。如果再把拳与身体互动起来,那才真是“一身总太极,两脚为根基”了。

monadad

太极要打出成稳内敛和大气凌然来,就一定要有明确的战略思想和一套完整的战术组合,还要更多的后续手段,绝不是每天轻描淡写的打两下,太极拳必境是“拳”,拳是实力的表现,要靠“练”。 对于太极拳,我的宿命论是:“豪气干云,追求满怀”和“太极我皆努力,成败不必在我”![ft=maroon,2,宋体][/ft]

白云深处

日积月累的功课——等于 “ 拨云见日 ” [em]e176[/em] 柳暗花明又一村![em]e172[/em] 敬茶 [em]e160[/em]

あ紫格ミ軒

鲁迅说过“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要想成为有成就的人,需要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把每一次困难和挫折当作是磨练自己的机会,以愉悦的心情对待困境,不怕未来没有成功出现。 [em]e182[/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