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 奈 何
个人日记
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处,只为给儿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如今又有多少父母为解决孩子的温饱而租房搬家,真不知对也不对?本想把儿子放在学校那个大熔炉里锤炼锤炼,男子汉吗总要经历风吹雨打,可那温室里的小苗苗总说营养不够,饭菜冰冷,难以下咽;宿舍里空气浑浊,间有呼声,不能安心入睡......说得他老妈心里也冷冰冰的,想想再有一年他就要离开家,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求学,想想还是于心不忍,加之他奶奶爱孙心切,每天都要叨叨,所以他老妈老爸还是决定到学校附近租套房子,全方位陪读。 于是从四月份开始,他老妈就加入租房族,一有空闲就去找房。这新城区的房子还真不多,就那么几个小区和一个别墅群,而且学区房的房价特贵,几千元只能租个鸽子笼,凡成套的都是万字开头,稍微舒适一点的都是15000元以上,前前后后找了十多套,真正满意的却不多,而且房主的态度都很拽,爱租不租?好不容易谈好一套,90多平米,十个月租金14000元,结果签合同时,房主又索要5000元押金,这年头有理没处讲,这租房怎么就没啥法规呢? 这找房的滋味还真不好受! 想想八项规定早点出台该多好,哪来的新城区之说,哪来我们租房的烦恼?当初掌权者头脑一热,大笔一挥,办公楼整体搬迁,离老城区20多里,割地新建一座城池。说干就干,怎么推进?唯有把学校作为第一梯队,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周边的房地产兴旺发达。殊不知苦了咱老百姓,每年油费白白多耗了10000多元不说,人还被折磨得筋疲力竭,每天往返100多里。6000多个孩子在这里读书,6000多个家庭受到牵连,这哪是奔小康?分明就是瞎折腾,可咱到哪说理去? 为什么红砖房、木板楼、公共食堂……一批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依然老旧古朴的县委大院会走红?因为“这是一枚作风活化石”,传递着一种朴素而深刻的认知:最美县委大院是执政为民的最好注脚,是扫除“四风”、践行群众路线的正能量。从一座座老院子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个个地方政府的良心所在、作风所在和信仰所在。更与一些地方动辄花几千万甚至上亿巨资,把政府大楼打造成地标式豪华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湖南茶陵县委大院里,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话,“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在全力扫除“四风”的今天,这句话听来依然振聋发聩。几十年不换的县委大院,坚守的不仅仅是一份情怀,更是一种信仰。老院子承载着艰苦奋斗的传统,驻扎了民生冷暖的关怀。这些县委不是没有资金修建办公大楼,而是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民生服务上;不是没有调拨资金的权力,而是没有把权力用在自身享受和面子工程上。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召开座谈会,给当地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这副出自河南南阳内乡县衙的楹联,以朴素的语言揭示了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出台落实八项规定,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反“四风”,用政府紧日子换群众好日子,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上下同欲者胜”,从5年内全面停止新建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到“最美县委大院”,无不在诉说着一个朴素的道理: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与你有多亲;你将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老百姓就会把你装在心里。 |
文章评论
温暖
教育的本质是,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和一颗纯净的心!
大地
有点像反动言论,当心你头找你事啊!当心文革再次来袭,你罪责难逃。
曾经有梦
@{uin:372760541,nick:穿越} [em]e163[/em]
当帅已成往事
高三孩子不适合住校。必须租房才会,我家去年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