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师】印光大师精要法语——实修篇(三)

个人日记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实修篇(三)

个人分类:依止善导


净宗法师



三、诸事用心

 

21.      取舍

 

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

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

以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

 

22.      念死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

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

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三编上·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23.      发心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

    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若正念重,则余一切皆轻矣。

 

24.      操持

 

被境所转,系操持力浅。则喜怒动于中,好恶形于面矣。操持者,即涵养之谓也。

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续编上·复念佛居士书)

真修行人,于尘劳中炼磨。烦恼习气,必使渐渐消灭,方为实在工夫。

 

25.      静闹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不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

 

26.      境界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增广上·复何慧昭居士书)

越分欲得,为堕落魔外之本。(三编上·复吴思谦居士书)

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三编上·复谛醒法师书)

 

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何愚痴一至于此!(三编上·复陈士牧居士书六乙丑六月初二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增广上·复何慧昭居士书)

 

凡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能作助道之缘,否则皆作障道之缘。(续编上·复杨佛典居士书)

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处,然不可专欲兴此感想。若心常欲兴此感想,则必至著魔,而不可救。(三编上·复陈士牧居士书六乙丑六月初二

 

27.      遇病

 

世间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祷鬼,徒增业障,有损无益。痴痴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增广上·与方圣胤居士书)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未尽,就会速好。若世寿已尽,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续编下·示华权师病中法语民二十一年

 

28.      任业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

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

我等但老实念佛,只求临终往生即已。至于现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来花放。倘先设一想念,则反成障碍。如断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严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属怪事。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三编下·复念佛居士书)

其往生之期,任缘迟早,不可预作一「即得往生」之心。(三编上·复方圣照居士书七)

 

29.      戒偏

 

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

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

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惟无益,而又害之矣。(三编下·复念佛居士书)

 

30.  瑞相

 

临终之瑞相,不必预为期冀。但平时须念佛相应,临终自得随佛往生即已。(三编上·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31.  结社

 

或谓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结社。是不知世间万事,须待众缘相助,方得有成,况学了生脱死之无上妙法乎?……人之常情,若无依倚,则多涉因循怠忽之弊。大众同居,功课有定,虽欲懈怠,亦不可得。功课之外,其奋发精进者,即可摄彼懈怠者,勉力而行。人皆前进,谁甘后退?彼此相辅,其行易成。或有所疑,及有所见,有可决择。每日暇时,请诸耆宿,略示净宗纲要。则邪正去取,了了分明。有此诸益,故古人咸以结社为倡导。

 

32.  助念

 

助念须专一念佛。若至将终,并《弥陀经》亦不念,方可令命终人心归一处。临终助念,以专念佛号为主。(三编上·复德培居士书三)

 

33.  佛事

 

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续编上·一函遍复民国   二十一年

做佛事,当以念佛为第一,余皆场面好看而已。(续编上·致郭辅庭居士书民国   二十一年

作佛事,均当以念佛为事。若念经、拜忏、做水陆道场,殊少实益也。(续编上·复沙庸之居士书民国   二十一年

 

34.  荐亡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为事,不必改念《地藏经》。

地藏菩萨救苦心切,然比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令得往生,则又相去悬远。

念佛一法,超过一切,或荐亡,或祈亲寿,并一切所求,皆可如愿。但以求生西方为主,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便无往生之利益矣。

 

35.  孝亲

 

成就亲往生,即是成就亲作佛。世间尽孝之事,尚有大于此乎?(续编下·海门汲浜镇助念往生社缘起民二十年

 

36.  利他

 

劝一人生净土,即成就一众生作佛。

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