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情禅意&#160| 一席茶之间的安住与坐忘!
个人日记
安住是茶人在事茶过程中“入”的法门,坐忘是从“入“到”出离”,到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
茶空间是帮助我们进入茶境的外在手段,里面的一花一木,一杯一壶都是帮助我们接近茶的本质,接近善与美的途径。法门,坐忘是从“入“到”出离”,到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
古人云,“春三月,是谓发陈,天地具生,万物以荣”。想象一下,今天我们如果不是各自呆在家中,而是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小岛上围坐,小岛寂静、春风荡漾、涛声阵阵,不远处桃红李白,这个时候我们生一炉碳,煮一碗茶,这该是一件多么美的事情啊!
在这个画面里面,我们可以发现,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这是一幅画,茶是画眼;如果这是一篇文,茶是文心;如果这是一首诗,茶是诗心。茶和其他诗文有所不同,它承载了人文和自然的双重责任。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话题《一席茶间的安住与坐忘》,首先,我来说说,什么是安住。
茶空间是帮助我们进入茶境的外在手段,里面的一花一木,一杯一壶都是帮助我们接近茶的本质,接近善与美的途径。法门,坐忘是从“入“到”出离”,到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
古人云,“春三月,是谓发陈,天地具生,万物以荣”。想象一下,今天我们如果不是各自呆在家中,而是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小岛上围坐,小岛寂静、春风荡漾、涛声阵阵,不远处桃红李白,这个时候我们生一炉碳,煮一碗茶,这该是一件多么美的事情啊!
在这个画面里面,我们可以发现,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这是一幅画,茶是画眼;如果这是一篇文,茶是文心;如果这是一首诗,茶是诗心。茶和其他诗文有所不同,它承载了人文和自然的双重责任。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话题《一席茶间的安住与坐忘》,首先,我来说说,什么是安住。
“安住”是茶人在事茶过程中,做的法轮,“坐忘”是从“入”到“出离”再到“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茶空间,是帮助我们进入茶镜、茶心的外在手段,里面的一花一木、一杯一壶,都是帮助我们去接近茶的本质,去接近善与美的一个途径。我们在一席茶间安住,就是想和大家一起探讨茶道美学、茶空间美学构成的意义以及茶席设计的意义所在。
说到“茶道美学”,首先要说的是它的人性之美和善之美。朱熹有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句里边的“半亩方塘、源头活水”是最能给我们启发的,茶席、茶空间其实就是我们的“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是茶人在城市间怀抱梦想、遇风而行的至柔壮气,也是我们脚踏实地、经行体悟的践行身影,人都有一个共性,对美好的事物会生发欣赏和热爱的心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从未接触过茶,或对喝茶只有一个初步了解的人,觉得茶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事情,但如果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当他有一天踏进一个茶空间,看见里面的花花草草、看到里面的字画、听到里面的音乐,看到里面的茶人正在专注的布一席茶。一张精致细长的茶桌、一条质地细腻的席布,茶人手里托着一只小壶,金黄剔透的茶汤从壶注入匀杯,混合着野花和蜂蜜的香甜气息在茶雾中慢慢散开,茶人专注的把茶汤奉给你,你把杯子举起来,清嗅茶香再品茶汤,偶然间安抬头看见对面精致的花瓶或许清供着一支竹,又或许是几支野花,耳边有悠然的古琴声…
此时,顺口而下的茶汤不仅仅是感观体会,而会有因境而生的心神之美。这个人也许就会被茶人对茶的爱和专注而感动。他看到茶人在这样一个红尘中安守一番天地、安守一番茶席,小心翼翼爱护每一件茶器,只是为了不辜负土地、农民以及一片茶叶,把茶汤诚心奉献给你,奉献出最美的滋味。
很多时候,外在的形式感是最直观的审美方式,我们往往缺乏慧眼,会被外象所牵引,才去接近它、接受它并逐渐知晓它的本质。如果茶空间、茶席能够担当这样一个外象,让我们能够爱上茶、爱上茶生活、爱上善与美的生活,那茶席的意义善莫大焉。抛却茶席的外在美,最重要的还有它的内在美,这个内在美就在茶人的心底。
对茶人来说,生一炉碳、煎一壶水、布一张席,这过程就像甘泉滋养着我们,回味无穷。其中的惜物、敬天、爱人、爱己,是我们在这个过程最有意义的回报。我们常说,月亮一直就在那个地方,我们需要的是手指或是树枝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够指引我们的双眼看到那一轮明月,那么茶就在那个地方,茶席就是承载茶之初心本味的“源头活水”,也是承载茶人内求、内省的“半亩方塘”。
简单的与大家分享了茶道美学的人性之美与善之美之后,现在要与大家分享茶道之美中的物之美。什么是物之美?我们在行茶事茶中是通过器物来观照自然、观照内心、观照自我。事茶本就是件简单的事情,千百年来,百姓就是如此简单的吃茶、朴素的生活。当然吃茶也可以是件很讲究的事情。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精美茶器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吃茶是奢华的享受。这些精美绝伦的茶器经过千百年的沉睡,从泥土中苏醒过来之后依旧如此精美有灵性。
茶里的百态是因为人有分别之心。同样的茶汤,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手里、不同的心境下品饮,其实折射了太多不同的境况。我们如何从器物间来观照自然、观照自我?其实是我们心境、茶境不断进步的内显。
近年来,内地喝茶风盛行。茶会、茶席在大江南北普遍起来,这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不仅让茶人有了一席之地,呈现吃茶之美,也让更多没有接触过茶的人,通过这样一股茶风,看到茶之美,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方式心生向往。现在我们在茶席上所用的干泡法,是以席面简单、整洁、方便、实用为特点,另一个特点是节约用水,省去了养壶、养茶宠的琐碎之事,让我们的席面变得简洁。
席布可以随心情和季节而换,茶席中的主题设计是最有意思也是最具人文气息的环节,跟茶人的人文情怀和浪漫主义相宜,茶席间的天地就变得开阔起来了,这个天地中有清风一般高逸的灵性、有泥土一样本真的朴拙、也有像画卷一样可以抒写的留白,就是这个留白,让茶人有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空间。茶人在此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茶人,他可能是一位茶汤艺术家、是一位平面设计师、还可能是一位文人。当我们正在具备或已经具备这些能力,那我们在进行茶席的理解和设计创作的时候,已经能生发出许多小火花和念头了。
有时候我们会用一块平凡的、带有岁月沧桑感的木块,将其洗净擦干,用木块上面风化的纹理、天然的凹凸来对比紫砂壶、对应老茶的岁月陈香感,这种纹理必须要你安坐下,手握茶盏才能读得到的片段。当然,也可以用一只精致的带有明式家具风格的紫檀纹盘来做壶承,但它在席上一定是低调的、沉默的,我们说无论是行富贵还是行清贫,都应做到不露痕迹,因为在茶空间里面,它们都只是茶的配角。
我们可以减去精巧的茶匙,就用一支细竹或梅枝来代替;可以用淡黄的手工棉纸来包放茶叶,减去描金的茶罐;可以把印满图案和花朵的席布撤掉,换成一张素白干净的席布,等待阳光将树枝照印在席布上,形成一副天然的画卷。在这样一个转瞬即逝的光阴图画里,我们更能体会一期一会的心境,更接近茶心,更能细嗅内心的茶味。让我们的身体在心之外能逆风而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席如是,茶如是,茶人是安坐在席间的,可能是一棵茶树,也可能是一粒石子。
有时,可以通过音乐来启发我们对茶席的稳定感和安住感,音乐的律动和人的心是相连的。喜悦的音乐、哀伤的音乐,它给人不同的指引,让人进入不同的境况。
下面我们来聊聊“在一席茶间的坐忘”。前面跟大家分享的“安住”,是指茶人对茶的态度、在行茶过程中专注的践行。专注表现在对茶、对物、对人的一个敬重,践行表现在“洁”、“雅”、“静”、“真”、“美”。在茶里的“安住”是惜茶、与茶修行中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坐忘”。
“坐忘”出自《庄子 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意思就是,沉入于忘我的境界,摆脱聪明和技巧之心的束缚,忘记外界一切事物,甚至忘记自身形体的存在,达到与“大道”相合为一的得道境界。作为道家的理论精髓,对中国很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茶道而言,泡茶喝茶应做到心如止水,才能和自然达到一个相融相通的状态。
有人曾把“坐忘”和佛家的“参禅”做了一个比较。“坐忘”与“参禅”其实是在各自的修练体现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位置,都是各自必要的学习条件和直接力量,但两者的过程和结果是不一样的。“参禅”的对象是“禅”,“坐忘”的对象是“物”和“我”。“参禅”的手段多种多样,“坐忘”的手段是默而不答、言而不视。“坐忘”追求的是一个渐修的过程,“参禅”追求的是开悟和解脱的结果。于茶人而言,“坐忘”不仅是道家的理论,在现实社会中,并不是逃避,是我们对生命主体的把握,对生命本质的认知。落实到茶人身上,我总结出四个方面。
第一,得心应手。一个刚开始学习茶叶冲泡的新手,一定会紧张,手落在盖碗的何处,茶汤应从哪个点出,如何做到滴水不漏,如何做到不烫手,开始学习的时候泡茶着一定会紧紧盯着盖碗,经过千百次的训练,他泡茶会变得熟练顺手,对于泡茶,哪怕不用眼,也能做到了然如心,这便是得心应手。
第二,随心而动。在很多初阶班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员在进行泡茶时,需要提示先动眼再动手,这说明手比心慢。经过几天的学习反复练习,心中已经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手能随心支配,这就是随心而动。就像我们的新手开始学习烧水泡茶时,总会扭头去看置在炉子上的壶,看壶嘴是否开始冒烟,水是否快要烧开。对于一个熟练的茶人来说,无需扭头用眼观察,用耳朵用心就可觉察,在安静的地方煮茶煎水,茶人的耳朵会变得尤其敏感,听到松涛之声如潮汐般滚滚而来,不看也知道那定是水开了,手顺势过去提壶注水,这一切都是如此自然。
第三,处处用心。刚开始设计茶席或是茶空间的时候,每个物件都会精挑细选,可能会花昂贵的价钱去购置一些精美的器具,或是亲自动手制作一些茶道用具来装饰自己的茶席及空间,这个过程可说是处处用心。
第四,处处无心。每个物件都是细心摆放,想泡出好的茶汤,但是到了后来,我们提倡的是处处无心。当你已经了解了事物的精髓,了解了自己的心,哪怕用最简单的茶器,设最简单的席面,依然可以泡出最完美的茶汤,这时就已经达到了“坐忘”的境界,把握了茶的核心与本质,你就能舍弃许多不必要的华丽与装饰,留下最核心的部分,到后面就能到达忘器、忘茶、忘他、忘我的状态。
我们不再纠结于器的好坏,不再纠结于茶的贵贱,随心而动,能够准确的选择和把握它。忘他是指忘掉对面坐的这位茶客,无论他是贫民还是高官,无论他是长者还是孩童,奉出本真的茶汤。最后是忘我,有时候我们在提壶出汤的时候脑袋一片空白,不再注意我们的表情是否完美、不再注意我们的手势是否优雅,不再在意旁边拍照的人是否找对角度,这时的忘我其实已经是你最美、最专注的时刻。
我们开始在一席茶间的安住就是为了后来的坐忘,最后达到是茶非茶,忘他忘我的境界,这就是茶的常态,是美与善的常态,这便是我们追寻的最终意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