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14传统中医的学习与实践01

个人日记

熙和堂首届医师交流沙龙

主 讲 人: 李 辛
主 持 人: 胡琳娜
文字校对:青莲 庞贝之石 甘草·巴比
文字整理:定 庞贝之石 甘露泉 鼗 蝶儿 采三影 窗外别名 黑胖妹是猫名 蓝色玫瑰 昨夜西风 红枫叶

 

编者按

2014年10月14日,自道精舍·熙和堂举办首届医生交流沙龙,李辛老师作为邀请嘉宾就如何学习与实践传统中医做了精彩分享,对于有志习医者十分实用。经老师审核,特以文字形式连载,以飨有缘。感谢老师,感谢整理和校对文字的同学们。

*分割线上的标题为编者所加。

主题

娜:熙和堂第一次举办相对专业的沙龙交流活动,是想建立一个平台,希望有更多的医生,真正喜欢中医、想深入学习中医的一些同道朋友,能在这样一个平台学习中医,将深入所学的中医运用到临床。

今天的交流主题是——传统中医的学习与实践。传统中医的源头在哪里?重点又是什么?我们从中医发展的几千年的历史上,那么多的医书,哪些是中医的经典?又怎么学习?我们怎么将理论应用到临床?请李辛老师来帮我们进行答疑解惑。

正文

李辛:谢谢大家。今天的讲座,是因为上个月遇到了中医学院的一位同学,谈到学习的问题而引出的,再早些,是因为三年前,娜和鹰扬还有观慧到常熟来,聊起中医学习,我们都有一个很深的感慨,学习中医真是很不容易。因为我们也是从大学里面出来的。作为我个人,比较幸运,找到了一条路,一条一直存在的路。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传统中医的基础是什么?

感受无形的神和气


在正式讲课之前,我想讲一讲关于静坐,这是学习传统中医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还有站桩。待会钟老师在课间休息时会来带领大家。

我们现在坐十分钟。如果以前学过静坐,那就按自己的方法坐;如果没有学过静坐,就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此刻的自己。好,我们现在开始。

静坐中…… 我们这是一次尝试,以后还会有别的老师来系统地教大家静坐。

从刚才的静坐来说,刚开始坐下来到结束,有两个字是中医常说的:一个是静,一个是躁。大家能体会到吗?刚开始有一点躁,后来就慢慢静下来。

说到紧张的问题,还有两个字,一个松,一个紧。大家有没有发现刚开始很紧的状态,往后就慢慢松开一点。

为什么从这几个字说起呢?刚才胡霖娜医生说到,传统中医的源头在哪里?或者传统中医它说的是什么?一言以概之,中医其实是讲人体的能量和信息层次的科学,是关于能量,关于精神,简单说就是关于“神和气”。西医、现代医学是关于肉体,物质层面的。

那就很简单了。比如我在大学学医的时候,西医部分要学解剖学,要学分子生物学,显微镜学,寄生虫学。因为学了这个才可以看物质层面的身体的病嘛。那么,之所以现在中医学起来很难,或者说大学学了五年,甚至再读三年硕士、三年博士,出来还是不会看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各方面都很有用,但有一个部分忽略掉了——中医的基础是无形的神和气。

既然是无形的,那么我们是不是需要有一些训练来感受它?就像西医它的基础是肉体,那就需要有生理学,解剖学……

如何才能够学好中医?

回到根本


作为一个中医学生或者想要深入学习中医的中医爱好者来说,学中医很简单,做到这几点就能学会。

第一,基本的训练。提高身心的敏感度,使得你对气和神有所感受,慢慢清晰到就像你能摸到这个东西一样。这个部分,从传统的方法来说,第一是静坐,第二是站桩,还有太极。这三样东西任选一样,或者三样东西都选,这是所谓的功夫。

第二,看古书,学习古代的思维。为什么我们现代有很多人看不懂古书呢?因为大部分古书都是古代人在无形的神和气的感受的基础上,写下来的文字我们现代人没有这种感受,我们崇尚物质社会,物质世界的知识,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医的时候也是在用有形物质世界的知识,去猜测那个无形世界的真相,所以会觉得很难懂,或者只是看懂了那些注解,那个还不是真正的懂,那个只是知识,它没有统和到你内心,成为可以自如运用的东西。

第三,如果你通过静坐、站桩、太极等等的训练,开始对这个无形的东西有所感受,然后再看古书,就会有真正的理解,这种理解能和我们熟悉的思维、逻辑、意识统和起来,开始可以运用了,然后你再去接触病人。

反思


我当年学的是临床系,现在回过来反思,开方的医生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什么?没有机会触摸病人,最多就是把一下脉,也没有机会去接触实实在在的草药,甚至没有摸过饮片,也没有喝过自己开的这些药。然后在想象当中,看这个病人是肝阴虚还是脾阴虚还是肾阴虚。然后在想象当中,这些药是补肝阴的,补脾阴的。

我当年的情况就是这样,我是1993年毕业的,现在已经二十年过去了。一门学科,如果是这样去学习,会出现什么情况?假设我是一个游泳运动员,我花了五年的时间,到了中国最好的游泳学校。但是这五年当中,我从来没有机会接触水,或者我只是摸一下,但是我学了大量的书,几千年来的关于怎么游泳的理论,还有关于中国传统游泳的,甚至庄子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这些延伸的高深理论,甚至我还学了西方和水有关的哲学“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然后再中西互参。这样学五年之后,我能学会游泳吗?

今天的课,主要是针对在座的中医学院学生和医生的,所以我这么讲。

李辛老师学习中医的经历

迷茫期


我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所以我现在坐在这里讲我的故事,讲中医是怎么学的。因为,这个方法不光是我一个人是这么走的,我的老师,古书上的老师,很多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我讲下我的经历,我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第一天晚上,学校组织老生跟新生交流,跟我交流的老生非常愤世嫉俗,一脸黑气,他皱着眉头跟我说:你到了一个错误的地方,现在只有两条路,第一是学西医,考研究生;第二考托福,出国。

我第一天报到就听到这样的话。不过,之后我还是老老实实的去背中医基础理论什么的,所以我大学一年级还拿了奖学金,解剖学考九十多分,当时只有三个男生拿奖学金。

但是呢,我发现老师讲的东西我听不懂,我当时没有关于这个无形世界的感受和知识。所以只是背,我的记忆力还可以,但我感觉老师讲的东西好像不能说服我,因为大多数老师不看病,只教理论。这句话清代怎么说,明代怎么说,谁谁谁怎么说,一堂课就讲完了。

那时我坐在下面很想冲上去问老师,这句话您怎么看?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挺重要的,尤其对一个要做医生的人很重要。因为病人他搞不清楚生病是怎么回事,他有很多痛苦要解除,他看了很多医生最后来找你了,他其实就是想问你这位医生你怎么看这个病?如果你跟他解释这个问题张景岳是这么看的,孙思邈是那么看的,李东垣认为应该从脾胃入手,没有用。

大学生活很重要的一点,除了听老师讲课,除了看书,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很多面向,包括在生活中去训练自己:这件事情你怎么看。这其实是训练你的思维的能力。如果你永远都在背标准答案,只求考过,这样是不行的。

但中医学不出来不能只是怨中医学院,五年能学到的东西很多,关键你怎么看、你怎么学、你怎么挑。抱怨是没有用的。

我那五年怎么过的呢?我当时觉得不行,老师说的好像不清楚,我也听不懂,那好吧,我去学西医去,西医看起来很清楚。我当时转向学了一年的西医,那个时候很流行血流变学和微循环,二十年前那个东西很尖端,觉得很好,很清楚,那时还准备去考北医的研究生。但是学到最后之后我发现这个非常好,但是有一个大问题——它没有治疗方法。所有西药的药物是需要科技和药厂的研发,这个部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作为西医,自己发明一个药不太容易。

之后,我进入了半年的迷惘状态,去打乒乓球,那半年一直在玩,乒乓球倒是打得很好,常常年级第一名。这已经是大学三年级了,一年又过去了。

遇明师,得口诀


然后我碰到了一位老师,任林先生。一位民间医生,武林高手,也是个佛教徒,也看过《道藏》。他有一个本事,地上任何一根草他拿起来就能告诉你它有什么作用。那时候他四十多岁,看起来只有三十多岁,很镇定。那个时候是八十年代,人都有点不安,我很少见到那么镇定的一个人。

他临走前一天跟我说,李辛,我教你点东西。他把我带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图书馆门口,有一座张仲景像。他说,我们还是按传统的方法,你先跟张仲景先生鞠三个躬。我就老实地鞠了三个躬。他说,你再跟我鞠三个躬。我也向他鞠三个躬。他告诉了我一个口诀。

这个口诀很重要,我现在告诉大家。大学五年级的时候,我那些同学在针灸科实习,拔针和扎足三里还需要经过老师的恩准的时候,我已经带着针出去给人扎针治病,养活自己了。

他说,先忘掉你学过的东西——这有点像金庸的小说——然后你去看古书,看的时候要先忘掉各家各派的观点,这个方子或者这个理论不管它怎么讲属于哪一派,你先看它是属于寒还是热,虚还是实,先分清楚这个东西。具体一个病人在你眼前,你先忘掉什么诊断报告,什么经络,什么脾阴虚、肝阴虚、肾阴虚,这些细节都忘掉,先看这个人的大方向,寒还是热,虚还是实。就是这四个字。

浸进去,像一个古代中医那样生活


我是个傻孩子,当时我就信了,开始去图书馆看古书,本来我在那里看西医书,然后开始看中医书了,一看就看了三年。刚开始都看不懂,一两个月之后,突然就看懂了。

我每天就在那里傻看,这个方法一点都不难,跟学外语是一样的,我外语还可以,我当时也是看ChinaDaily,傻看,有一个叫《走遍美国》,我就傻听,洗衣服的时候、炒菜的时候、甚至睡觉的时候我都在听。我没有看过什么新概念、新东方,托福,就是这么很傻地往里灌。后来我发现,不管学外语、学中医、学任何东西都是这样,你就接触它,接触它,接触它……其实就是把自己浸到里面去,浸进去了,就能学会。

关于浸进去这个问题,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想到了一句话,现在已经毕业二十多年了,还是觉得当时那句话很有意思,当时我是在想——在一个现代的社会如何变成一个古代老中医那样的好医生?能够像一个古代的医生那样看病呢?我想了很久。

当时我的想法是:哦,那很简单,从现在开始我像一个古代中医那样生活就行了,一年之后,两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你不就在里面了吗?

每天花一些时间看看古代的书,不光是中医,诸子百家都要看,然后静坐、打打太极,我不会写毛笔字,但喜欢的人可以写写毛笔字、弹弹古琴,总之古代人做的事情你都去做一做,自然就有了嘛,把自己浸进去。

在根本的基础上,运用知识


关于“忘掉学过的东西”呢,其实我当时大学学的东西直到现在都没有忘掉。所以我后来考医师证,考主治,考硕士,还考过博士,考上了我没去。当时凡是有关中医的考试我都没有复习,因为我都背下来了。什么意思呢?老师跟我讲的是你在看古书的时候,要暂时忘掉中医学院学过的东西,但是考试的时候千万别忘掉。而且我现在回过头来,发现大学里学的东西其实还是非常有用的。

但是大学里学的东西有一个缺点,因为这套教材其实是属于明清以后的教材,就像一棵树,我们现在学的东西虽然很丰富,什么科都有,但是它属于细枝末梢,属于枝节的部分,不是树干,不是树根,我们之所以不会看病,不会用,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回到那个根。

那么看古书,学习古人的思维,还有训练感受,是让我们回到根的方法。当你有了这个根本的东西,你再运用大学学的东西那是非常好的我带学生也肯定愿意带大学里学过的,因为他的基础够。

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生活


后来我用这个方法带了一些学生,比如马老师,你们已经很熟了,他2007年和我们一起去藏区义诊,还有雅克爷爷、斯里维老师等到那里给当地人看病。我们在江玛寺那天大概看了将近一百个病人,可怜的马老师那天做按摩师加针灸师,在海拔4400米左右的高原上,而且白天也没好好吃,晚上也没好好睡。我在想,嗯,这是一位好同志!

所以,过了几个月他跟我联系:李老师我能不能过来跟你学习?我说好啊。他每年都专程过来跟我学习一个月,他问我要不要给学费?我说,看你大学生也没什么钱,算了。到了最后一年他跟我商量,他说,我不想在东直门医院这种大医院实习,因为都是套方。我当年实习也是,不知道现在是不是。当时我在广安门医院糖尿病科实习一个月,所有的病人都是一个方子,现在还是这样吗?

同学:差不多。

李辛:因为老师要写论文,要当博导,要攒一千个病例,来证明这种治疗的科学性,那会儿是那样的。不过,我当时的老师挺好,给我很多空间。当时有两个糖尿病腹泻的,他们怎么都控制不住,那两个病人正好我管,一看这典型的是下焦虚,我就给他灸关元、气海、命门,吃附子理中丸,治疗前跟主任打了招呼,第二天就止住了。主任说你这个办法还有点意思。

其实很简单的问题,需要动脑筋,不然生命就浪费了,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生活,去学习,而不是停在那里,只是埋怨或者是叹气。

我在大学的时候经常跟老师抄方子,记得有一个很有名的老师叫高立山,他出过一本书,现在年纪应该很大了。当时我看了他的书就向他请教,那会我还年轻,毛头小伙子不懂事,在路上把他截住了就问。高老师说,你先去看书。那好吧,我就看书去了。

还有一次在广安门医院有个小儿王叫刘弼臣,他也是儿科方面很有名的老师。我刚开始学习都是站在那里看,老师年纪很大,是国家级老中医,他的学生都是医院的主任医师,可以坐在他旁边抄方子,博士们坐在外圈,硕士坐在边上,我是学士,就站在旁边看。他开方子不用写,就说,小柴胡12克,旁边的学生就开,所以我能学到东西。我站了三天,还是逃课,我的同学都在上课,我逃课去学我觉得好的东西。老师很好,第四天,老师说,给他找个凳子,我就可以坐下来听了。

其实我感觉中医真的很好学,就看你怎么学,当年老师说的,我信了,我现在我说的你们信不信

他们如何做到的?


比如陈盈霖医生,跟孙曼之老师学习。去年我跟我太太,她也是中医爱好者,还有林杰医师,我们专程去向孙老师请教。盈霖他也是在大学期间就自己跑到陕西渭南这么小的地方跟孙老师学习,他就学到了。

马凯翰在学校学到最后一年,他跟我说他不想呆在医院实习,我说你这样,要跟老师搞好关系,好到他允许你到别的地方来实习。他跟老师把关系搞好了,然后就到上海来实习了,实习了一年。他是2011年拿到大学毕业证,然后在香港考到美国医师证,又在上海拿到医师证,可以正式看病,一年之后就忙到病人都挂不上号了。


 (未完待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