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礼

个人日记

    在我小的时候,亲戚邻居要是谁家“办事情”,妈妈去随礼,回来时总能用手绢给我们几个孩子包一些“面果子”。物资匮乏的年代,那白面炸的“套环酥”就成了绝世美味,还有雪白香甜的花生沾,甚至连“炸虾片”都能上席拼凉盘。

    这些能拿在手里的“嚼咕”,都是主妇们桌上不舍得吃,留着包给在家翘首期盼的孩子们的俏货。那时候大人随礼,小孩子是不能跟着去蹭吃喝的。等到妈妈拿回好吃的,几个孩子比过年都高兴,你一个,我一个,分果子。捧在手里,吃的叫个香啊。于是总盼着谁家“办事情”,也跟着借光吃点面果子。不过那时农村“办事情”的不多,一年也没几次。一般都是结婚、生孩子、盖房“上梁”。要是谁家“老”了人,一般随礼的都不会包吃食回来,可能是嫌晦气吧。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这“办事情”的多了起来,且随礼的金额也在渐渐增多。除了传统的婚丧嫁娶外,现在连孩子当兵,上大学,乔迁也都要“办事情”。村子里隔三差五的就彩旗飘飘,拱门高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赶上个黄道吉日,最高潮一天三四家办事情,乡里乡亲的,都有个人情往来,一家几口人各自带了礼金分头行动,有的家人口少,随不过来,就只能在这家交了钱不吃饭,去赶场下一家。我家一个月收入才四千多元,最高潮随礼就五千多,真的入不敷出了。

    结婚是终身大事 ,办个热闹的婚礼,邀请亲朋好友,接受祝福,这都是很正常的。要是二婚,梅开二度,也算可以理解。若是三婚、四婚再大张旗鼓地办,那可真的让人随礼随的都发昏了。

    过去,一辈子修一座房子,住上五六十年很正常,甚至百年老屋也是有的。谁家也不会轻易就搞基本建设,所以造房子“上梁”就是大事,亲朋好友送几条鲜艳的花被面子挂在房梁上,很吉利也很有面子。摆上酒席,庆贺一番也是免不了的。前两天,和一朋友聊天,她说,她们那现在谁家要是造一座房子,要办四次“事儿”。上梁一次,安门窗一次,砌围墙一次,粘磁砖一次。还有的以前哥俩住三间房,现在扣给一个人了,要办事情。从前房子是楼座平房,起个坡屋顶,要办事情。盖个门房、厢房要办事情。有人开玩笑说,赶明儿垒个猪圈、搭个鸡窝恐怕也要办事情啦!这事,真还备不住会有呢。

    过去买了房子,搬新家“燎锅底”都是娘家妈拿些馒头、猪肘之类的给“温锅”,很少有“办事情”收份子的。可现在,好多农村人说是在城里买了楼,也张罗着“燎锅底”。办了事情,收了礼金,却不见搬家,有人便质疑是真的买了房子,还是借机敛财。于是,彩虹门上从前的“喜迁新居” 不知什么时候悄然换成了“喜购新居”。看人家的智商:我只“购”,不“迁”总可以了吧,你还有什么话说。这一字之差,竟然如此巧妙。还真得庆幸,我们这地方没有大土豪,要是像温州炒房团那样,一买就是百八十套房子,套套房子都要“燎锅底”的话,恐怕把随礼的燎的连毛都剩不下。

     过去,一个村里几年也出不了一个大学生,就是考上大学,也没有大规模办酒席的,多说一桌“谢师宴”。现在,只要孩子念了高中,高考时,打个三两百分,不管是大专,还是高职,只要能走一个,一码“办事情”,我老婆婆管这叫“温书包”。有一家,孩子高考之后,没等录取通知书下来,就急不可待地“办事情”了。结果,孩子连二百分都没打上,啥也没考上,“事儿”白办了。也不算白办,礼金没少收。

   前几年,听说有一家,男主人做了阑尾炎手术 ,出院时也支起了彩虹门,“办事情”收礼金。当时是当笑话讲,听时也觉得这离谱的事离我们好远。没想到改革春风遍地吹,神州大地到处"雷"。本地有一家,媳妇和老公赌气,割腕自杀,送去医院,无大碍,只在门诊包扎了一下,回家就张罗办事情。刚开始彩虹门上写着《热烈庆祝爱妻某某“自杀未遂”》,后来家人越看越觉得别扭,庆典公司立马给改成了《热烈庆祝爱妻某某胜利康复》。

    随着人们经济意识的增强,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开个公司,做个买卖,办开业庆典的比比皆是。要是公司或店面有点规模、上点档次,也无可厚非,最可气的是简陋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连小吃摊开业都能借机“办事情”,来收受礼金。有的店铺开业庆典办了,牌匾上的红布刚揭没几天,过两天再去,门上就贴着“外兑”。隔不久又能接到电话,易地又开业了。你去是不去?不去,情谊断了,从前的都白随了;去,真窝火。

    过去村里谁家要是“办事情”,只是外请个厨师,其他一切零活,都是本村乡亲帮忙,各种器具都要去租借。头一天就忙活着搭棚砌灶,买菜“过油”。谁家帮忙的多,就意味着在村子里人缘好
。头天吃的简单饭菜叫“捞水桌”,第二天正式酒席时菜品的质量要好得多。只有去帮忙的,才能头天去吃“水桌”。办一次事情,主家张罗这张罗那的,又花钱又操心,很是麻烦。

    如今兴起的叫“一条龙”的服务产业,主家只管拿钱,其他一律由“一条龙”操作,也不用本村乡亲帮忙了。从立彩虹门,买菜到最后办完事情,连打扫卫生都包括在内了,非常方便。虽说不用乡亲们帮忙了,但“捞水桌”却是没省略,反而是只要第二天去随礼的,头一天中午就开始全家齐赴宴。晚上再一顿,然后第二天中午正席再一顿。办一次事情,随礼的全家能去吃三顿。不管吃几顿,礼金钱也是吃不回来的,谁家办事情都不会赔本,所以这也是个别人增收的一个途径。找点由头就办事情,绞尽脑汁没事找事办。

     我有一亲戚,
哥俩只剩下一个老娘。老人财产归小儿子,且说好了生养死葬与大儿子无关。老太太去世前,留话说是大儿子有饥荒,为了让照顾大儿子,丧事由小儿子办,三周年就由大儿子办,好收些礼金,还还外债。老太太走了,小儿子办完丧事,却不同意把老太太三周年交给大哥办 ,为此两家人二年没说话。去年腊月,大哥家杀了两头猪,给弟弟抬过一头,两家人冰释。年前大哥家生了孙子,弟弟过来,让大哥家提前把小孩子的满月酒办了,说是年后就让大哥办老太太的三周年,阵线拉的长点,不然“办事情”太密了说不下去。所以孩子刚五天就办了酒席,为的就是给年后的三周年腾点时间。不管什么时候办,我们家这礼金是逃不掉的。用我儿子的话说,就是:各种礼,各种随。

礼金越随越厚,人情却是越随越薄。

今个随,明个随,
亲戚朋友事成堆,
由头真叫雷。

办酒席,不吃亏。
增收捷径汤水肥。
干赚不会赔。

文章评论

海韵

缘儿,双节快乐![em]e6085[/em][em]e6091[/em] [em]e6092[/em][em]e6093[/em]

好人&心语

这些年,随礼已经是泛滥成灾了,都不记得随礼多少了,不是想忽略,是不想再思考。

千千

呵呵,随礼这种陋习是见怪不怪了。很多人对这种大范围的随礼深恶痛绝,不堪重负。基本上是无奈的被随礼............

好人&心语

如今我们这里随礼还兴回礼红包,真是何苦?但是我们又是社会人,也只好无奈的跟呗!

当今社会不随礼,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