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人生的难题,寂寞是人生的常客

null

图片

 

 
 
       人生来就是孤独和寂寞的个体,当你日趋成熟后,寂寞会跟你贴得更近,它是随时都会偷袭你的具有天使品质, 若你能体验寂寞,品味寂寞,那是你的幸福,你应该甘于寂寞。,
 
       生活就是修行,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甘于寂寞的人永远不会寂寞,不甘寂寞的人才会永远寂寞。因为不甘寂寞而忙碌了一年,但一年下来,却是疲惫万分与寂寞。所以,还是甘于寂寞,让心沉静下来。
 
       有一个小和尚,当初来剃度的时候信誓旦旦地向老和尚表示皈依佛门,但才念了不到一个月的经就受不了寺院的寂寞,还俗去了。两个月后,他又说忍受不了红尘的喧哗浮躁,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要求重入佛祖门下。老和尚一时间心软,就答应了。三个月后,他又嚷嚷说佛门冷清留不住人,又一次开溜。
 
       这样闹腾,到今天他上山来“皈依佛门”已经是第六次了。这让老和尚很是烦恼。突然间老和尚恍然大悟,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老和尚把他叫来,对他说:“这样好了,你干脆不用信佛,脱掉袈裟;也别到红尘厮混,做个俗人。不如就在半山腰的凉亭那里开个茶馆,也省得两边跑这么麻烦。”
 
        那人听了高兴得不得了,还真的在凉亭那儿开了个茶馆,讨了个老婆,开开心心地过活起来。老和尚实在是高明,像这种半拉子的还俗和尚也只能安排他做半拉子的事情。  
 
       宁静致远,澹泊明志,是极高远的心态。耐不住寂寞,就不会有这样的境界。      
 
 
图片

 

 
     
    
寂寞,实际上也是一种蓄势。猛兽在捕猎之前,都要静悄悄地占据一个有利地形,然后耐心地等待最合适的时机,才能一蹴而就。做人要学会在忍耐中等待时机,能够耐得住寂寞。寂寞是一种美好境界,寂寞是养生之道,寂寞是成才之路,寂寞是修养之法。大凡智者,无不甘于寂寞。 
 
        寂寞是一种内敛的品质,这样的品质,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定力,才能约束自己的心灵,不被喧嚣的俗物所污浊。
   
        多看书,多一些独立的思想,多体验一下寂寞,人生的真谛,实际上就隐藏在极为平凡的事物中间。2 g  
        每个都人向往功名,看重物质生活要求,同时又追求清高出世的精神。- v#        
 
        在现今的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快,让人们疲倦压抑,越来越多的人向往清净安逸的环境,哪怕是短暂的歇息。可是,在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到哪里去寻找宁静的心灵栖息之地呢? 
 

 

图片

 

 
 
        恬淡是养心第一法。3      
        老子曰:恬淡至上,胜而不美。阮籍诗云:恬淡志安贫。
   
        恬淡不能给人外在辉煌,却能使人有内在的超越。平淡对得失,冷眼看繁华,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失落,不献媚权势,不屈从钱财,坦坦荡荡,从从容容。  
 
        恬淡是一种独到的意境和智慧,是成熟人生的表现,是生命的再造与升华,更是一种思想和文化修养的积淀。恬淡使人变得空灵而美好,在清净的每一天,即使很平淡,也透着幸福。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安详是一种优良的生命质地,是一块智慧的美玉。它与豁达宽容结伴,同宁静慈怀为伍,以成熟丰富为内涵。一个人能以安详的心态,从容地看天空云卷云舒,看地上花开花落,看世间人聚人散,这便是一种平和安详,也是人生最好的境界。  
 
       安详显示着一种成熟,一种智慧。真正的安详来自于内心。当生命的浪潮在自我的河床里奔腾不息、跌宕起伏后,必须重归平静,才能修炼安详,获得安详。寻求安详的人,应当懂得如何驾驭自己,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一个人能保持平静安宁的心态,他离成功已经不远。相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会导致浅薄和失误。
    
       有信心的人必定有耐心,这个人一定是气定神闲* s。  
 

 

图片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
   

          海,一望无际,不知有多少蔚蓝被它占为己有;山,雄伟壮阔,不知有多少生机蕴藏其中。      
 人心本应拥有比山和海更大的容量,才能存活于这复杂的环境。人活在这纷繁的世界上,常常会遇到一些矛盾,要积极地解决矛盾,首先要学会包容。包容是一种美德。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包容赐予我们的恩惠是多么珍贵。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演绎了“将相和”的佳话;唐太宗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东汉刘秀化敌为友,终成帝业;韩信不计前仇,重用仇人,为世人敬仰。  
 
        在平凡的生活当中,包容就是一种境界。拥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就能做到雨来不惧,风来不动,雷闪不惊。在人生的河流上掌舵,左右自己的不是涌浪狂涛,而是心头包容的那份泰然。唯有包容,世界会更宽广;唯有接纳,生活才会更加精彩。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有一分谦退,便有一分受益处;有一分矜张,便有一分挫折来。      
 
    宋朝慈受怀深禅师曾作了一首有名的诗偈:“万事无如退步眠,放教痴钝却安然,漆因有用遭人割,膏为能明彻夜煎。”大意是说,世间万事在应对进退上,没有以退为进更加高明;而在待人处世方面,大智若愚般带有少许糊涂,反而更能自在安然。所谓“麝因香重身先死,蚕因丝多命早亡”,才华横溢的人,若不懂得韬光养晦,反而时时显露,处处招摇,便容易招灾引祸。整首诗偈即是在教导世人要内敛、知谦退。
 

图片

 

 
 
        一般人只知道向前行进,却不知还有一个退步自保的世界,所以在世间的名利战场上,往往争得面红耳赤,碰得鼻青脸肿,撞得遍体鳞伤,甚至摔得粉身碎骨。其实,在佛法里,古德早就明示大众,人生有两个世界,一是前进的世界,一是回头的世界。如果能把握好这两个世界,人生便能更臻完美。  
 
        在为人处世上,有时退让不是完全的消极,反而是积极的转进。谦冲自牧,时时觉察、觉照,使本性清澈显见,不会被贡高我慢的假象所蒙蔽。面对功名富贵、人我是非,偶尔糊涂一下是何等的洒脱自在,何等的悠然自得。  
 
       人一旦失去了安详,同时便会褪失了生命的华彩。
 
       当年,灵山会上,如来佛祖一言不发,拈花遍示大众,是何等的从容不迫,意态安详。佛祖教人保持内心的安详与自在,如今,现代人生活在忙碌与匆忙中,压力太大了,已经找不到安详了。
 
       内心安详自在,是佛徒们的生活。安详是禅的生命,安心是世人求法的根本。安详可以由传心而得,也可以由修行而得。修行不是出家人专用的名词,而是人人应该做的课题。  
 
       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使许多人日夜不息地为生活奔走,生活就像战场一样。所谓“时间就是金钱”,人们只想赢得时间,把握机遇,获得金钱。如此见利速行,事事竞争,又怎得安详?  
 
       佛祖传法无言拈花,迦叶尊者会心微笑,两人于详静中心领神会。禅的基本精神在自悟自修中,其心态内涵就是一个安详。求其安详,在禅学史上由来已久。从禅宗公案史料上可知,初祖与二祖的公案里就有“心安论”。
 
图片

 

 
 
       二祖说:“我心未安,乞师与安。”,   
 
       初祖说:“拿心来,我替你安。”1  
 
       二祖愣了一会儿,说:“心根本就找不到。”#  
 
       初祖说:“是这样的话,我已经替你安顿好了  
 
       什么意思?佛曰,不可说- d+  
 
      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伤害你自己,而不是别人。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其实,痛苦的根源在于自己。这个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伤害你自己,而不是别人。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你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你爱发脾气,是因为修养不够;你因为别人而痛苦,也是自己修养不深。
 
     如果一个人可以伤害你,并不是因为他真的能伤害你,是你给他机会让他来伤害你。  
 
     内心安适,仰俯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仰俯无愧,心安理得,是很难的 。:   
 
      人有了安详的感受,才是生命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所以唯有内心的安详,才是禅者所寻觅、追求的无价奇珍。耕云先生说:安详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内心安适,仰俯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仰俯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图片

 

 
       内心安详是一种达观。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具有“万象皆空幻,达人须达观”的旷达胸怀,以他心直口快的个性,能屡遭坎坷而保持快乐,是与他身体力行“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的生存哲学分不开的,没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放达,又怎能有“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境界。  
 
      内心安详是一种荣辱不惊的心态。“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人们习惯地叫他郑板桥。乾隆元年(1736年),郑板桥考中了进士,当了知县。他做县令,刚直不阿、豁达开朗、清正廉洁,对人民的苦难生活抱有同情态度,并且不满意那些残害人民的官僚,终因得罪贪赃枉法的大官员和豪绅去职。  
 
      郑板桥在官场中出污泥而不染,官职被免回到扬州,心扉平静如水,并在心底深深渴望还乡后漫步于一方净土之上,尽情享受充满灵性的大自然,从中感受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惬意和安详,体悟生命的真实,生活的乐趣。这种旷达超然、不为物欲所累的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他真正悟透了“不患得,斯无失”的人生真谛,所以,他一生生活得无拘无束,清心自在,惬意安乐。  
 
       做人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知道人生潮起潮落的规律,始终拥有平和的心态,永不丢失自己谦虚谨慎和努力勤奋的本色。顺境时能够正确对待别人的赞誉,逆境时能够冷静看待别人的毁谤,这样才能安然度过人生的困难境地,也不至于陷入骄兵必败的泥潭。不要身处顺境就张狂得忘了自己是谁,而一旦身处逆境就情绪低落,万念俱灰,否则的话,失败和痛苦肯定会经常伴随自己。
 
      与人争名逐利,不如守拙归园田的恬淡轻松;与人比权量力,不如度人自度的豁达明朗。人对于生死、得失、荣辱、富贵、贫贱等等不要看得过重,要克制、忍耐人性中的缺点,豁达地对待这些问题。懂得笑看得失、淡观荣辱的人,才是智者。

 

 

图片

 

网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