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戏感悟

个人日记

   喜欢国粹——京剧,是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影响。,
    记得一九五四年特大洪水之后,驻芜空军部队发了两部军用大卡车停在二街,接市业余京剧团去机场慰问演出。我们小孩子偷偷爬上汽车随去。当晚演折子戏《空城计》,我们就像模像样化妆、穿衣戴帽、充当琴童龙套,站立在剧中主角诸葛亮左右,当时我只有六岁。
    退休后又工作了十几年, 今年春节后,终于下岗了。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好好去唱京剧,要想唱好京剧,可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人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是一点也不过分。它不仅需要一定的个人文化素养、嗓音条件以及科学的发声方法,还必需用心,用功和老师的指点。
    我的缘分,一到剧社就遇到了爸爸的挚友,留春茶座创始人之一王连生老师,他曾在上海戏校任教,是市京剧团主攻“梅派”唱腔的琴师。他见到我就高兴热情地说:“这下有时间了,我给你好好理几段戏。”
    我多年不开口唱戏,父亲在世时也没好好学过,只剽学会唱几段,能有王老师指点我高兴极了,从此每逢星期一、三、五早晨我都去剧社,认真跟随王老师学唱。三个月下来,多少有点长进。
    “梅派”唱腔,单纯朴素、大方自然、明朗圆满、干脆利落、吐字清楚、虚实分明、易学难工。要唱出“梅味”,行腔润腔,技法难以掌握,难得要领。它犹如书法中的正楷,圆润华丽,像是花中牡丹,每天王老师都给我认真说戏,从剧目的时代背景,剧中人的身份,剧情分析,唱段中的情感处理,逐字逐句的讲解,特别是吐字的关键,我的芜湖方言太重,普通话说得不好,都一一给予纠正。以前从未唱过的“摇扳”“散扳”唱腔,每天都反复练唱,不能有怪音,怪腔出现。我们形成共识,不要学多,认真唱对、唱好两到三段即可。练唱时,有一点不对他都听出来,叫停重唱,直到唱好他才满意点头通过,我在他面前练唱身上都会出汗啊!除我之外,每天还有好几个唱“梅派”的朋友,拉琴的、武场的鼓师,他都是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早上两个小时的练唱,很少休息,真是孜孜不倦,为传承,发扬,振兴京剧做了不小的贡献。京剧艺术是他的全部,是他的灵魂。
    这样一生对京剧执着认真,87岁高龄瘦小可敬的老人,我真不敢相信近几年来因病做了几次大手术,现在大小便都是改道,挂一次性塑料袋,定时开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每次出门都要“武装”好,眼睛也因为眼压高,视神经坏死,摘除了一只装了义眼,平时他总是清清爽爽,干干净净,不减当年风度。真是一个坚强的老人。他的心态极好,还经常关心看望那些有病,年老的朋友,全然把自己的事情置之度外。我想人的一生要有事业追求,这是生存的源头、方向。要有兴趣,爱好。是生活的质量,色彩。要有博爱,这是方法。每个人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自己喜欢的事,那将是生命最灿烂辉煌的记载。





文章评论

叶9

[em]e179[/em] [em]e181[/em] [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