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朱自清

个人日记

文/落焉


图片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夜;令人几乎都不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晕眩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琴胡声,终于使我们认识到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河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题记 

 午后,恰巧闲来无事,拉了一张椅子坐在楼前的空地上,此时冬日明媚,暖暖地赖在身上,舒服极了。我取了一本今早匆匆塞在包里的朱自清的散文集《荷塘月色》翻阅来读,庆幸这个时刻,有一本爱极的书捧在手里。我洋洋得意地将自己夸奖一番,瞧,有的时候,也能做出如此英明的决定。翻开散文集的第一篇文章,是《山野石缀》,是朱自清为孙先生的一本书写的序,也算是散文集的序了。细薄的手指牵着阳光,徐徐翻过几页,摆放在我眼前的便是那篇让我欲罢不能翻来覆去细细品味了数十遍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了。

是的,我相信每位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对他爱极赞极,觉得美极妙极!却又不知该如何表达这种内心里因为这些旖旎清隽的文字产生的情愫,只是傻傻地捧着,读着,品着,沉醉着,恨不能即刻就枕着这些文字沉沉睡去,坠入秦淮河迤逦的梦乡里去。桨声汩汩,船开始晃荡着,泊向那有着蔷薇色历史的秦淮河了。这个时候,灵魂开始苏醒,静静地坐立于对面,眼神游离着,像一对张着黑色翅膀的燕子,在朱自清用文字洒下的网里细细地游戈着,飞翔着。

“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里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地起呀?”谁能说这些文字不美呢?就短短几行字,甚至只是那么几个词,就能瞬间让我们穿越千山万水沉入到秦淮河的暗夜里。多美啊,我们读着这妩媚嫣润似西府海棠的句子,缠缠绵绵,缱绻微曳,似乎自己也荡漾在那片秦淮碧波里,不,比身临其境更美丽,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秦淮河夜,因为,这是朱自清眼里的,心里的秦淮河,因着文字的刻画,而变得更加婀娜清艳,美妙动人。

还有,还有更美丽的景象扑面而来,夹杂着秦淮河里朦胧冷冷的青霭,让你觉得似乎在晕黄灯光下,一个身着青花旗袍的女子,执着一柄油纸伞向你缓缓走来,你看不清她的面孔,但是应了有那散着腾腾雾气的亮,女子婀娜身材纤毫毕现,还有那执着伞若白玉般的细指,都占据饥渴着你的眼球。你的脚步微微颤抖着,但却迟迟没有迈出一步。就这样,远远的望一眼,望一眼就够了。不渴求更多,因为心动的距离总是隔着雾里看花般的蒙蒙。晚妆初罢的月儿来了,“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还有岸边淡淡微墨的三两株垂杨柳,“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月儿披着的发。”不仅有杨柳新月,更有秦淮河的唱着青衫调子的歌妓,她们坐在眩人眼目的灯光下,拉着胡琴,唱着响亮圆转的小曲,和着曲曲的波,淡淡的影,让朱自清醉了,让文字醉了,让读着文字的我们也醉了。


想起上一次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便是在寒冷的夜里,点了一盏微黄的灯光,懒懒地倚在床头,就着并不明亮的灯光一个字一个字的流动着,那些字彷佛长了光亮,齐齐地开在夜里,我几乎以为那是秦淮河船舱前垂着的灯彩了。有氤氲的烟霭湿了睫羽,我嗅了嗅,是秦淮河漾漾柔波飘曳着的水草么,软软的,暖暖的,有些迷糊地睁开了眼,才发现,只是放在小桌边的一杯清茶。而如今,在融融暖阳下,翻阅着秦淮河的夜,这些文字似乎又带了奇异的妖媚和柔婉,让我同时浸在夜和光里,一边是暖,一边是清,竟意外的和谐。印在书里的汉字一个一个的,似跳脱的小姑娘,又似着了淡妆的清雅女子,在我眼里来来回回,牵引着我走在梦乡和现实的边缘。
图片


小学课本上曾有一篇朱自清描写父亲
的《背影》,这篇文章被我们背的滚瓜烂熟,还应着老师刻意关于朱自清的生平介绍,他的印象就此在心里沉重起来,似乎就是一个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者,尽管后来课本又陆陆续续地有《春》和《荷塘月色》,依然改变不了这最初的印象。那时对于朱自清,是敬重有余而亲近不足。而读完他的散文集《荷塘月色》以后,至此他的形象生动活泼起来,发现朱自清委实可爱极了。

 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点不点歌妓一事,他就像一个有着小别扭的男孩,面对自己喜欢的糖果却又因为一旁父母责怪的双眼而在脑海里天人作战;在《潭拓寺.戒坛寺》里,他在蜿蜒曲折又逢狂风的时节里骑着驴,又要照管帽子眼睛,因由迎风下泪的毛病长要掏毛巾擦干,想象着他略带狼狈骑着驴的模样,我觉得他可爱极了;在《说扬州》中,他那满篇都是洋洋洒洒的关于扬州美食,说起来如数家珍,津津有味,我反复就看到一个大学者在摊开的白纸上写着文字的时候,嘴巴也在咂咂的,眼睛都是闪亮亮的光;《冬天》一文,是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围坐在炉火边吃白水豆腐的情景,“我们都喜欢这种水白豆腐;一上桌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似乎就是一个眼馋的大男孩压抑着美食的勾引,颇有些坐立不安跃跃欲试的等待着父亲发号口令;《儿女》一文中,才发现大学者不是万能的,他也有诸多烦恼之事啊,谈到家里的孩子,他是爱恨交加,我几乎可以想象到他是咬着牙齿写着这些文字的,“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到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可奈何有时竟觉得还是自杀的好。”我看到了一个年轻的父亲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们手足无措烦躁不安的样子,我觉得他实在是太可爱了;还有《看花》中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每每看到我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在高小的一个春天里,有人提议到城外F寺里吃桃子去,而且预备白吃;不让吃就闹一场,甚至打一场架也不在乎。
那时虽远在五四运动以前,但我们那里的中学生却常有打进戏园看白戏的事。中学生能白看戏,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白吃桃子呢?我们都这样想,便由那提议人鸠合了十几个同学,浩浩荡荡地向城外而去。到了F寺,气势不凡地呵叱着道人们(我们称寺里的工人为道人),立刻领我们向桃园里去。道人们踌躇着说:‘现在桃树刚才开花呢。’但是谁信道人们的话?我们终于到了桃园里。大家都丧了气,原来花是真开着呢!........那一园子的桃花,想来总该有些可看;我们却谁也没有想着去看。只嚷着,‘没有桃子,得沏茶喝!’道人们满肚子委屈地引我们到‘方丈’里,大家各喝一大杯茶。这才平了气,谈谈笑笑地进城去。”朱自清委实可爱极了。

 朱自清在他的散文里不仅仅表现的是这样一个真实,有才华,亲切而又幽默的形象,我更读到了他重视爱情亲情和友情的真性情。

朱自清写父亲的《背影》,每次读来都有不同的感悟,小学时翻来覆去的背,并不懂其中蕴含的身后的父子情感,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经长成人,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也更体会到了亲情的伟大和无私,朱自清描写的父亲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愈加清晰了父亲的形象。其中两句“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和“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以及“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与“我的眼泪又下来了”,明明是很朴素简单的句子,却偏偏让我读出了泪水,年少轻狂时总是不自知的伤害着身边的亲人,当经年以后回过头来,满心满眼的悔恨,也因此愈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在《飘零》里描写和一个友人分别时的情景“我们在晕黄的灯光下,默然相对了一会儿,又问答了几简单的话,我就走了。直到现在,还不曾见过他。”临别时的场景,几乎没有静默到没有声音,我却觉得这难过比什么时候都还盛,还沉,直重到我的喉咙里满满都赛积着压抑。

我尤其喜欢读朱自清的《冬天》和《儿女》,翻来覆去的读,时儿觉得温暖,时儿又开怀大笑,时儿又感动落泪,时儿心酸不已。他写到他们一家在台州的情形“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街上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他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事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老记着她那微笑的样子。”平淡到似乎是聊家常的语气,我却又忍不住落泪了。情到深处,往往是无言,就那么几个字,就能打湿心扉,无需渲染,不用刻意。《儿女》里描写一大家子辛酸苦辣的场景,写他对儿女的苛责,常常感到悔恨不已,对于孩子们几近疯狂的打闹争吵,他常常不耐烦叱责,若是叱责不行,便恼怒地举起巴掌招呼到孩子们的身上去了。他自己也说“我仍旧按照古老的传统,在野蛮地对待着,和普通的父亲一样。”我似乎看到了我惹父亲生气的时候,父亲高高举起的巴掌,他们的身影重叠在一起,慈爱而又严厉。这便是我觉得朱自清的可爱之处,坦白,真实,从不做作。

朱自清的文章不仅仅是充满人情味,布满凡尘的俗世烟火,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善良。

他说沉默:“你的话更应该像黑夜里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他说女人:“我以为艺术的女人,第一是有她温柔的空气,使人如听着箫管的悠扬,如嗅着玫瑰花的芬芳,如躺着在天鹅绒的厚毯上。”;他谈父母的责任“我想这大约还是我们抚育不得法;从前只一味的责备孩子,让他们代我们负起责任,却未免可耻的残酷了!”他写阿河,那个在封建社会下有着可怜命运的少妇,他写那个用七毛钱买来的孩子,还有在火车站旁一个陌生人的死去,笔墨之间都充满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社会黑暗的不满,这些文章字字如刀,直插心扉,让我们警醒,这个世界还存在着这么多的黑暗和痛苦,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善良美好的心灵。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贫困交加病魔缠身,依然意志坚定地“拒领
美国的‘救济粮’”,终与世长辞。他的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学习。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着如此坚强意志和鲜明追求的人已经很少了。尽管朱自清早已去世了,但他却永远的活着,活在他清隽真实的文字里。当你翻开《荷塘月色》时,你会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爱国学者,体会到他那颗朴素善良博学的心。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