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徐恒志居士佛学文萃 涵芬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个人日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徐恒志老人讲述

目录

徐恒志阿阇黎略传

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录

二、《金刚经》要义

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眉注

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述

五、慧彻三空 功圆万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语体文版)序

六、徐恒志老人追思法会纪实

七、般若为导 总持为法 净土为归——纪念当代佛教大德徐恒志老人示寂六周年

徐恒志阿阇黎略传

徐恒志阿阇黎,生于1916年1月30日(农历1915年12月26日),原籍浙江镇海。少年超颖,夙慧深植,悟世无常,归信佛教。早年亲近太虚大师,与大师书信往来,函示显、密异同,慧照观心用功要旨,获益良多。24岁(1939年)到能海上师处受三皈五戒,法名定真。同时,(1939年)蒙王骧陆上师示以般若要旨,并函授观心方法。自觉念寂心空,而见闻仍了了不昧,并不断灭,顿悟诸佛心要非此而何!1945年,随王骧陆上师学无相密乘心中心法,潜心修持;经师慈悲钳鎚,截断葛藤,悲欣交集。20世纪50年代,在清定上师座下受瑜珈菩萨戒。于1953年受心中心密法阿阇黎灌顶位后,开始应邀为上海佛教青年会讲授佛法。多年来在国内各道场、学府宣讲《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楞严经》、《弥陀要解》、《无量寿经》、介绍佛教教理、人生价值观、禅修次第、佛七开示等,法雨普施,称性极谈,受到信众的热烈欢迎。师尊外现居士相,内密菩萨行。通宗通教,显密圆融。奖掖后进,为法忘躯。谦慈仁德,定慧等持,戒行精严,以大慈悲,普摄一切。济三根出生死,导群盲离火宅。悯众生之沉溺,作苦海之慈航。虽单提正令,传佛心印,提倡明心见性;但悲心恳切,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示导行人,随机施教,方便接引,普应群机。言传身教,书信答疑、接引后学,不遗余力,受法弟子遍于全国各地及海外。为佛教界人士、各寺院请师尊订正书稿、作序、书写楹联、题字者不计其数。生前历任上海佛教协会各届理事、上海佛协第八届咨议委员、上海佛教居士林讲师、弘一大师研究会顾问、宁波佛教居士林名誉林长、广东省元音古寺顾问等职务。佛门归望,海内钦仰,被尊称为“当今维摩诘”,誉为一代耆宿。浙江上虞卧龙山普净寺智正老法师赠联:

现居士身虚怀若谷照大千当今维摩诘

示般若花实相明灯悬万古一代人天师

阿阇黎法幢高悬,传佛心印,与元音老人一起弘扬心中心法。二老互相推崇,提携后进。元音老人复齐志军的信中说:“阁下如一心求心中心法,不畏辛苦,不怕艰难,可请徐恒志老师传授。徐老师住“上海某某路某弄某号”。徐老师与余同一师承,功夫、道力均较余优深,如得伊指授心中心法,当不能有误阁下也。余因年迈力衰,早已不再传法收徒,不情之处,深望原宥!”牧牛老人复沈洪的信中说:“师公王骧陆、师父元音老人,还有徐恒志师叔,皆是当代大德,是荷担佛的事业——心中心大法的传人,所以他们的著作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有事有理,理事圆融,是大菩萨的品位,要作为必读的论藏来看。因为光读经,往往会忽略真实意义,通过菩萨的论文,一解释,一分析,就可深入了。”元音老人在复一些学生信中,也要他们亲近徐老,也有许多学生经徐老介绍得以亲近元音老人。许多学生师从于元音老人和徐老两位师尊,深受教益。元音老人圆寂后,心密弟子共尊徐老,在弟子们的心中,两位老人家是无二无别的。 

2007年3月5日(农历正月十六)凌晨两点三十六分,师尊在上海寓所“幻斋”,手结弥陀定印安祥示寂,享年九十二岁。荼毗后七彩舍利无数,头灵骨完整、舌舍利不坏且舌顶上腭。佛教史记载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和唐三藏法师玄奘等少数高僧大德有此希有瑞相。在灵岩山安放舍利时天降舍利花雨,瑞相昭然,这是徐老一生精诚修持,为戒定慧道力所熏修得大成就之表相。数十年来,恩师续佛慧命,笔耕示《般若花》,凡有发挥,请佛证明,末后舌舍利金刚不坏,足证讲经说法深契佛义!先师虽逝,法脉犹存。但愿恩师分身尘刹,乘愿再来,广度群伦。

二零一三年岁次癸巳后学弟子杨振刚 许洪亮 和南敬撰

《金刚经》是先师徐恒志老人最喜欢的经典之一,老人家生前曾应佛教界人士的邀请,在上海、宁波、美国等地多次讲演。这次整理的《金刚经讲记》,是徐老于1996年拜访美国洛杉矶法印寺时讲解的《金刚经》,曾与方丈印海法师合影留念,时年82岁。这次整理的十二盘录音带,是早年陈峰老师赠送给许洪亮珍藏的,现由宋叶静发心听写录音文字,徐东发心制作徐老音像集并校对字幕,耿宏升录音整理,张书英、郝志强、郑振峰、常宣居士文字校对,由许洪亮编录成文。本录音文字版尽量保持徐老的乡音原貌,读者最好作为配合听《徐恒志老人弘法音像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录音时的参考,由于方言关系和录音有模糊之处,文字错漏难免,请谨慎理解,文中虚线为录音中断处,特此说明。为方便读者参考,与恩师手稿《金刚经》要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眉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述等合为一册。

感恩徐老爱子徐觉哉先生的大力支持,感恩宁波市佛教居士林林长徐文芳为本书流通做出的巨大贡献。略叙因缘,愿一切众生早证菩提,同圆种智。

后学弟子杨振刚 许洪亮拜记于二零一四年夏初

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

                                     徐恒志老人讲述

第一集上

五重玄义

懂得佛教的真理以后,思想境界就跟一般的人不同,提高自已的思想认识,解脱无明烦恼,使我们的人生呀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因此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也是一个大事因缘吧。这部《金刚经》呢,文字很浅,知道的人也很多,不管是老人、小孩,但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般都是知道。就是有些外道啊他对《金刚经》也是很注意的,外道也有《金刚经》的解释。那么这部经大家读了以后呀,这部经研究的人多,真正懂得它意思的人不多。为什么呢?这部经实际上讲得是成佛的方法,也是修菩萨行的一部经,所以不经过一翻研究讲解,不大容易了解它真正的意义。因为经上所讲的,大家可能都念过的,“是经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大乘就是菩萨乘,也就是这部经是为发菩萨心、修菩萨行的人讲的。也是为发最上乘就是佛乘,也就是这部经是为了成佛的人讲的。因此它的思想境界确实比较高。

在座的各位呢,当然可能有初学的,也有久学的,特别是有几位已经学心中心密法的人,跟《金刚经》的关系比较大。因为心中心密法是无相密,到后来可以修到《金刚经》的境界。因此大家学习《金刚经》有很多的好处,有很多好处。  

佛教的禅宗,禅宗最早的时候,初祖、二祖、三祖、四祖都是用《楞伽经》印心,而五祖以后,五祖、六祖就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印心。六祖就是因为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打开的。到五祖的东山法门啊,讲这个开示,(六祖)后来也是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一次听到以后,加深了他的悟境,成为第六代祖师,也是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作为他的启发和印证。

这部经它是《大般若经》四处十六会第九所讲的,一共5837个字,不算多也不算少。《大般若经》(内容)是很多的。我们学的时候,要领会三个法。一个是文字般若,一个是观照般若,一个是实相般若。先把般若两个字讲一下,所谓“般若”就是智慧,实际上“智慧”两个字还不是最恰当,但是在中国文字里面还没有更恰当的文字,只能翻译“般若波罗蜜多”为“智慧”。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般若”跟“聪明”是两回事。一般世间人啊,把“聪明智慧”四个字连在一起。实际上聪明和智慧完全不同。从世法上来讲,聪明,他的眼睛,他的耳朵,他的嘴很灵慧,辨貌见色很快。智慧就不是这样,它没有分别。聪明是有分别的,智慧没有分别。没有分别而能了知一切这就是智慧的功能。这个智慧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文字般若,文字也是权宜的教导,指导我们明悟般若境界,所以是文字般若。因文字般若教导的观心法门,引起、启发我们的观照般若。所谓观照般若就是回光返照,经常观察自已的心念,起心动念要了了清楚,这是善的,这是恶的,这是不善不恶的。这是贪,这是嗔,这是痴,这是骄傲,看得清清楚楚。不但看得清清楚楚,而且还知道它从什么地方来,究竟到什么地方去,这就是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以后,逐步逐步地把妄想执着去掉,才慢慢歇下来,这样歇下来以后就能证到我们的本来,实相般若。讲到实相般若啊,因为我的乡音比较重,普通话讲不好,或许有些听不懂,请王先生解释吧。实相般若是什么呢?实相般若就是真如实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实相,都有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佛性,就是圆觉,就是真如,就是菩提。这个境界一般人不容易证到。我们凡夫因为有种种的妄想执着,种种的烦恼、无明,把这个真实实相障碍住了。所以大家一般不学佛的人啊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东西,就是学佛的人啊,老实讲证到这个实相境界的也不多。所以许多人修了许多年,不管你修什么法。最近有些道友他们跟我讲,也是这样的。…….他们心里很苦恼,修法得不到什么确切的觉受。那么原因呢?就是不懂修法的根本宗旨。因此我们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很重要,也很有实际的意义。

实相,我们思名故义,真实的解脱,真实的相貌。可见我们平时见到的相貌,不是实相,是虚相,虚妄的影相,虚妄的相貌。现在我们要证到自已本有的实际的相貌,要下一番功夫。不管念阿弥陀佛,净土宗,还有禅宗、密宗等,还有其他种种的法门很多。各人根性不同,所选法门也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证到实相,用普通的话来讲就是明心见性。关于明心见性的问题,有许多人可能搞不清楚。实际上学佛的每一个人,学佛全是为了明心见性,这句话我们学佛的人首先把它肯定一下,如果这个目标搞不清楚的话,你修行的方向就容易出现偏差,就不容易见到你的本来境界。因此也不能得到学佛的好处,也不能得到学佛应有的受用,当然要了生脱死也是遥远了,所以各位啊清醒一点。

什么是明心见性?第一个,心是良心的心,…….心是体,…….,所以要明心见性…….。另一方面,明心的明,心本来不可得,虚妄的。烦恼本来了,不理它就没有了。所以心本虚妄,了不可得。二祖就是因为初祖让他觅心了不可得,他就见性了,成为禅宗的第二代祖师。因为妄心不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凡夫就是被这不真实妄心所缚,被这个妄心所笼罩,不容易解脱,实际上这个妄心是了不可得的。《金刚经》不是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三心都不可得。刹那刹那,生生灭灭,但是我们就是上它的当,一来念头就跟它跑。假的当真的,见到的东西当它不生不灭。这就是我们凡夫心里的烦恼,也是我们学佛困难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了,“你们每一个人的佛性跟我一模一样,智慧德相跟我也一模一样。但是因为妄想,因为执着,所以就不能够证得跟我一样的智慧德相。”如果离开妄想,消除执着,那么一切智,一切智慧;自然智,自有的智慧;无师智,用不着人家教,他自已就有的,智慧现前。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讲的。

各位,因此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搞清楚了,主攻的就是“妄想、执着”四个字。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要学佛,得到佛教的好处,要了生脱死,要成就菩提。实际上只要消除妄想执着就可以啦。所以指路的方向是很明确的,我们努力的方向也很明确。但是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因为这个妄想执着,讲起来只有四个字。但是它的力量很大。妄想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妄想分别。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它的功能是什么呢,就是东想西想,分别一切事,妄想分别。因为分别了,所以他就妄想,是非恩怨,人我,以及对境的种种二元对待的境界,都是妄想境界。所以第六意识对我们的影响力量大。执着是什么呢?执着就是第七识的我执。我执,跟法执。我执跟法执执着一个我,毛病就出来了。执着我以后呢,它就人我是非呀,贪嗔痴,五欲六尘的境界啊,这地方都有我在。我执是一切贪到我这里,这就是第六意的分别。所以第六第七两个识是我们学佛最大的障碍。我们修法的目的就是要把第六识和第七识慢慢慢慢的转化过来,转化了以后,第八识和前五识也转了。所以我们修法如果把第六识和第七识转过来,转到无分别的智慧境界。所以讲智慧就是无分别,聪明就是有分别。这两个是不同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详细地讲我们怎么样修心,把妄想息下来,证到无上菩提。……因此我们学这部经就要有大乘菩萨精神。因为这部经就是对菩萨讲的。因为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实际上我们说的人和听的人要把自已看成是菩萨,“我就是菩萨”。这话是不是好像就自高自大了?也不是。如果未得谓得,没有证到道果,就说我已经证到果位了,这就是大妄语。未得言得,未证言证,大话,不可。但是我尽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现在修就是为了成佛,我现在修的就是菩萨行,这不算骄傲,而是大行勤道,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从上面来讲就是我们要成佛道,从下面来讲就是要度化众生。所以发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还有我们刚才说的明心见性。六祖讲只要研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能见性,《六祖坛经》里有这个话。要见性就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什么这个道理?因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三空到底,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无我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我相。还有它讲无法相也无非法相。所以法相也没有,我相、法相都没有。那么还有什么呢?还有空相。法相没有了,我相也没有了,空相还有。我空了,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了,我已经证到心空、法空了。这空还是相,还是要把它转化。所以粗的烦恼就是我相,细的烦恼就是法相,微细的烦恼就是空相。我相,法相,空相,经过这样三空到底。所以《金刚经》三空到底。关于明心见性,我再解释一下,一方面它是让我们了解心不可得,放下无始以来执着的相,见到本来。了解心不可得,放下妄想,见到本来。还有明心见性呢?因为明心了,知道心不可得了,那么就是起用了。由用归体,有心一定有体,有用一定有体,所以由用归体了。还有呢?明心,知道心是空,了不可得。见性,性是有的,并不是没有,没有就断灭了。总的来讲,明心见性是我们学佛的目标。实际上有许多人他怕明心见性,认为明心见性很高,所以修法不得受益。一(开始)修法就要明心见性,就跑得快,修法容易受益。我们许多人这样想,我们凡夫嘛,业障多得不得了;明心见性那还得了?我们这种人还能明心见性?我们念阿弥陀佛到边地疑城就可以啦。其实我们应该当仁不让,就是要明心见性。

关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五重玄义。五重玄义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从五个方面来讲经的意旨。一个就是解释经的名字。一个就是这部经它以什么为体。本体是什么。第三个呢?明白这部经的修行方法。用什么方法来修行。第四个呢?这部经起到什么作用。第五个,这部经在佛教“三藏十二部”里究竟占何等的地位。我们现在初步的,通俗的讲。各位有很多是初学,高深的大家不懂,所以这里把比较容易理解的方法告诉大家。金刚般若,我先讲名字。为什么叫金刚般若呢?金刚就是我们本能的智慧。金刚是什么?金刚钻,金刚石。金刚有三个特性。一个是坚固。一个是明,光明透彻。一个是锐利。它坚固,它不能被别的东西破坏。明,它的本性是很清净很光明的。锐利,它能破坏别的东西,别的东西不能破坏它。金刚有这三个作用。这三个实际上就是体、相、用。坚固是讲般若体。明是讲般若的相,它的影相是很光明。锐利是讲它的用。体、相、用。所以用金刚比喻我们的真如佛性。也就是实相、菩提、圆觉。可见我们这个智慧是金刚心。讲来讲去,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烦恼妄想太多,现在不认识它。我们业障很多,这是实话,这个业障去了,那个业障又来了。自已掌握不了自已的性格、脾气、烦恼,一再轮转,所以我们要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这部经是讲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是什么?比喻。般若波罗蜜多是法,方法。以智慧来超度到彼岸,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到生死的彼岸,要靠智慧,用金刚的智慧度到生死的彼岸。这是金刚般若波罗蜜通俗的解释。还有呢,这个“经”啊,就是契经。契就是契合的意思,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的根性。众生的根性各人各有不同,讲的经契合众生的根性。一方面契合它讲的道理,一方面契合每一个众生的根性,所以叫契经。还有这个“径”的意思,还有路径的意思,也就是成佛,了生脱死的路径,路就是走路的路。还有“经”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常”。这个常就是平常的常。也就是说,这个经所讲得道理是永远也不会变化的。但是它改革的不是它的教义,不是它的宗旨,也不是它所讲的真理。重要的它是随机说法,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在方式,方法上我们应该可以有所改变。但是它所讲的真理,它所讲解这个如来性的道理不能改变。因为它是真理嘛,可以改变的化,它也不是真理啦。所以也有常这个意思在里面。所以从解释这个“经”的名字来讲呢,经是通名,普通的,大家一起都有的。《阿弥陀经》、《法华经》、《圆觉经》,它也是有的。从别名来讲呢,它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妙法莲华经》啦,《阿弥陀经》啦,用别名来命名的。还有经的名字,一般来讲,还有几种的讲法。有些用人名来命名。比如《佛说阿弥陀经》,佛就是人名,阿弥陀也是人名。《涅槃经》就是法,涅槃就是法。比喻,《梵网经》,梵网是光明重重无尽。人法,人和法一起来命名的,比喻这部经的名字。比如说《文殊菩萨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文殊是人,般若波罗蜜是法,人法做为比喻。还有是法喻,《妙法莲华经》,莲花是比喻,妙法是法。法喻结合来命名。还有呢,人喻,人跟比喻结合在一起,比如《如来狮子吼经》。狮子吼,狮子叫。如来是人名,狮子吼比喻。还有人、法、比喻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都有。比方,《楞严经》大家都知道的吧,它的全名叫什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它这里面,如来、菩萨就是人名;大佛顶就是比喻;密因、修证了义、万行,就是法。所以这里就是人、法、喻命名。

第一集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法喻为名。般若波罗蜜是法,金刚是比喻,用金刚来比喻它。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很重要,特别是关于心的问题。一般来讲我们有几种心,我们修行的人,心有几种要搞清楚。一种就是污染的心,经常的心,这个心………,并不是我们起心动念的心。我们所讲的心就是本觉的真心。对于污染的心实际上它是没有……的。许多人就搞错,因为……..。实际上以现在的科学证明,…….,在……..里面,有二种。一种是思想意识为主的,一种就是以大脑本身为主,就是脑筋起作用,这是一种思想意识。但是佛教不是这样,大脑不过是它的工具而已。佛性通过大脑起作用,跟大脑没关系。但是它有能量,通过第六意识起功用,不然的话就讲不通。我们许多人听过的诗啊学过的东西,几十年以后还记得牢。在大脑里展现,几年以后,全部都变化了,但是你过去的影子,过去经过的事不会忘记。它是藏在什么地方?所以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不但污染的心不是真正的真心,妄想心第六意识也不是真正的真心。我们理解的是真如本性。这个真如本性有体、相、用。它的体是广大无边,好比虚空。从前孟子讲过一句话,他说,吾人有吾浩然正气——我有我的勇气,此气巨大——这个气很大,力量可以充满到天地之间,天地之间都可以充满。孟子他有这个境界。我们佛教讲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体很大。相,相是清净的,寂然不动,清净自在。他的用,是观照…….,对观照多了解,就知道。所以它的体、相、用就是无相而无不相。实际上它是没有相的,没有妄想,没有颠倒。但是什么东西都离不开它。离开它,就断灭了,变成没有用啦。我们修法都懂的,它断灭了。断灭不是,顽空也不是。不是断灭,也不是顽空,但也不是有相的。这是什么东西?这就是金刚般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致的意思,初步地讲,讲了这个道理:用金刚的智慧把我们度到生死的彼岸。波罗蜜就是彼岸,般若波罗蜜就是用智慧度到彼岸。为什么用智慧度到彼岸呢?我们菩萨修行不是有六度万行吗,那么六度里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个里面,前面五个度不能算度。为什么呢?前面五个,世间人也有的。布施吧,也有人天福报的。持戒吧,我们居士持五戒,八戒。持五戒的人下一生不失人身。修十善的人,下一生不会失去天道。修八戒的人以后就种了出世的善根。总的来讲,持戒和世间有关系,不一定能够出世。精进,世间的事情也是要精进的。忍辱,世间的事情也要忍辱波罗蜜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小的地方不忍耐的话,大的计划就打破了。禅定,也有世间的定,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世间的定,不一定能够出世。有世间的禅定,有出世间的禅定,有出世间的上上禅定。所以为什么还称它为度呀,就是因为有般若波罗蜜。有般若波罗蜜,眼睛就开了。好比,船要开到对面去,掌舵的人很重要。如果掌舵的人把方向搞错了,那么船的方向就有偏差,航向有偏差了。所以般若波罗蜜好比是眼睛,前面五个度好比是….,…..分别方向就靠眼睛来指导。靠智慧来指导。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能够度到生死的彼岸,就有六度。光有前面五个度,没有般若就不算度。可见般若的重要。

这部经翻译的人叫鸠摩罗什法师。这个法师大家可能都听到过。《法华经》也是他翻译的,很多的经,《维摩诘所说经》也是他翻译的,他翻译的经很多。他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叫他出家。出家以后一日千偈,一天就能背佛教的上千偈。九岁的时候到罽宾国,学小乘的轻论。他十二岁的时候,他妈妈又把他带回他出生的地方。这个时候,有个阿罗汉看到他很奇怪,跟他的母亲讲,“这个儿子,你要很好的教育他,今后这个法师可以度人无量。”后来鸠摩罗什法师学了很多的东西。五明的经典,五明就是声明、工巧、医方明、因明、内明。在印度通五明的不多。那么他学五明,学阴明,一般的世间的学问都学过。后来他就到龟兹国,回到罽宾国跟他的师父盘陀达多论证这个道理。论证这个道理,主要讲得就是大乘的法门。他的师父本来是小乘,因为他们的互相辩论以后,他师父也学大乘了。所以小乘他跟师父学习,大乘他师父跟他学习,转过来。这部经啦,后来姚兴要打西凉。打西凉的时候,吕光和符坚两个人打起来。吕光听到符坚被人杀掉以后,就自已做皇帝。(姚兴)听到鸠摩罗什的大名,就邀请他到他的国家来,但是吕光没有答应。等吕光死了以后,姚兴就打西凉,迎请鸠摩罗什大师到长安,请他当国师。以后,他集合大德八百多人翻译经典。他所翻译的经典共有九十八部,三百九十多卷。所以他是一个大翻译家,同玄奘—《西游记》里的唐僧,是齐名的。那么,解释经名和翻译的人大致是这样子啦。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现在开始研究和解释经文本文。先看经文第一段,“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如是我闻,通俗地讲,这些文字,这些语言是我亲自听到的。这四个字啊,释迦牟尼佛要涅槃的时候,阿难悲伤的不得了,悲痛欲绝。这个时候有人跟他讲,哎呀,你不要哭了,你赶快去请问大师,大师涅槃以后,每一部经翻译以后,第一句要放什么字呀?阿难请问释迦牟尼佛以后呢,佛就讲,应放“如是我闻”。这个经是我亲自听到的。亲自听到有几个意思,一方面是这个经不是假的,是我亲自听到的。一方面说明这个经不光是我阿难一个人听到的,是大家一道整理的,因为翻译的人很多,有不对的地方,大家都把它改正过来。所以如是我闻,普通的来讲就是,这些经是我亲自听到的。进一步来讲,如是的“如”就是不变、不易的意思。不变——不二相。是,什么叫如是,是就是没有不是的,就是无非。无非就叫是,如是就是不变不易,就是不会错啦。叫如是。佛讲的实相的道理,绝定不会错。我闻,我亲身耳根听到的。所以这个如是我闻,如就是如如不动的意思啦。是,当下就是。当下就是你的本来面目。这是心的一种来讲。我闻,不是阿难自已的行为,好象我们普通的我执的我,它这里的我是大我,遍满虚空。我执破掉以后就是大我。闻,耳根接触……,……接触耳识而听到的。所以如是我闻就有这几个意思在里面。普通地讲,就是这是我亲耳听到,是不会错的。一时,为什么是一时呢?不讲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呢?因为我们国家讲历法是不同的,你讲印度的历法现在就不同的。还有从佛教来讲,时间相、空间相都是了不可得,都是唯心所生。时间相空,空间相也是空。因为时间相、空间相都是物质运动有关系。物质动了,就有时间。我们地球转一圈,自转一圈就是一天。公转一圈,绕太阳转一圈,就是一年。如果地球不动呢,这个时间没有。太阳以外,还有别的星啦,火星呀,木星呀,水星呀,它那个圈圈就大了。就是它所转的范围就大了,不是三百六十五天啦。所以时间是无相的。空间也是这样子的,因为物质运动才有空间,不然的话就没有空间。因此时间相,空间相真如本体来讲是没有定相的。从前有个八指高僧,他有八个手指,他在坐禅的时候,有一天,好象一下子就过去了。他觉得好象时间很快,这就是他有入定的时候,没有时间相。因此《华严经》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大能包小,小能包大,大小都是没有定相。

各位,这个舍卫国,就是印度的一个地方,在中印度。中印度这个地方,也叫丰德。它的财宝很多,所以因为财宝很多所以称为丰德。他那个国家不但财宝很多很丰富,人也是多闻,有解脱者,很有道德。所以叫它丰德。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它给孤独园呢?给孤独园就是小的时候没有父亲叫孤,老而无子就叫独。给于孤独者叫给孤独。就是经常用财物救济人家,让他离开苦恼。所以他得到这个名字。他的本名呢,就叫做须达多。须达多现在我们用华文翻译就叫善施。就是经常布施救济贫困,乐善好施。有一次因为要请佛到这个舍卫城来。须达多听到佛这个名字,心里面很想佛,他就供养佛。因为供养佛,须达多很想念佛的时候,佛就放光来照他。看到佛光以后,他就跟着佛光来到城门里面,看见佛在外边经行,须达多看见佛以后欢喜踊跃。佛给他说法以后,他就证到初果。

初果是什么呢?修行有四个果,一个果就是初果,初果就是断见惑。它有身见、我见、邪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都是断掉了,证到初果。这在佛教里面叫断见惑。初果以后到二果了就断欲界的六品思惑。到了三果的时候,断欲界的三品思惑。到四果阿罗汉的时候,色界、无色界的思惑都断掉了。所以我们了解一下。修行四果很不容易,虽然他是小乘,二乘。但是他的境界也很是了不起。见惑是什么东西?我见,我的见解。身见,我们最不容易破的就是身见,我的身体要怎样保护好,营养它,对我的身体都十分关心。也就是我见,身就是我。这个我见啊,就引起了种种不好的作用,因为有我在嘛。我见以后,就贪啊,嗔啊,痴啊,骄傲啊都来了。跟我有关系。邪见是什么呢?拔无因果。不相信因果。实际上各位,因果两个字是真正重要的规律,有因必定有果,有果必定有因,种瓜一定得瓜,种豆一定得豆。提倡因果是世间世道人心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许多世间的人不相信因果。认为这个恶因种下去没什么果报的,实际上这个果报是一定有的,时间长一点,短一点。所以佛门有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还没到啊。时间到了,它就有因果报应。有许多我们这一生碰到的事情,往往就是前生的报应。比如我见到一个陌生的人,一见如故很欢喜。这就是前生结的缘。有时候,我们看见一个人一看心里就不开心。这就是以前没有跟他结过缘。破因果就是邪见。还有是边见。什么是边见呢?就是人死以后就没有了,这是断见。还有就是人死以后,灵魂不灭。…….这是常见,认为不灭。恒常保留的。一个断见,一个常见,这两个是边见。偏于一边的。偏于一边的就是边见。还有一个见取见,认为我的知见一定是对的。戒禁取见,认为我所修戒才是对的戒。所以叫五见,这个五见如果把它保留下来以后就有了偏差。到了什么时候呢?到了初果的时候,这个见就断掉了。断掉了以后,就叫断见惑。见惑没有了就是初果,就是须陀洹果。须陀洹就是入流。入流就是入到修行之流,得到修行之果。到二果就断思惑。思惑就是贪、嗔、痴、慢、疑。这六个就是根本烦恼。有这根本烦恼以后,我们思想就无明颠倒,十分痛苦,业障很深。这在佛教里,名字叫思惑。见道位以后,就是要破思惑。破思惑的时候,就是跟自已的贪、嗔、痴做斗争。跟贪嗔痴做斗争也不是简单的,过去有人比喻,断见惑的人……的流水冲下来,你能挡的住。你能挡住它,你就断了见惑。断思惑的力量更大了,思惑发起的时候,你挡不住,往往就是流转生死。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流转生死的主要动力,就是见思烦恼。因为这两个就流转生死,所以修行的人一般都是,先断见惑再断思惑。就是悟后起修。所以明心见性的人还不是断见惑。见道了就是,悟道了。因此见性以后还要好好用功,悟后起修才能真正的断掉自已的见思烦恼。从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知道,了生死是不容易的。因为断见惑的时候,断思惑的时候,贪嗔痴慢疑都已经息下去。一般粗的烦恼都已经断掉。因为这个关系想自己的力量了生脱死不容易。

所以大德们都提倡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呢,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因为阿弥陀佛是发过愿。他说的,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妄想习气转了,就能借佛的力量跳出三界,往生西方。因为这个方法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特别是它能够带业往生。所以现在修行的人,很多人都修净土宗。净土宗就是用阿弥陀佛这句洪名来转化自已的烦恼习气。因为一般的话不容易转化。就是明心见性以后,也还要下一番工夫的,不然的化也不容易转化。这样讲来,为什么一定要明心见性呢?因为明心见性以后除习气比较方便。没有明心见性,心里是糊涂的,好比日光灯没有开,你在扫垃圾,整理这个房间很不容易。日光灯开了以后,看清楚了就可以整理房间。所以这一点我们要讲清楚。明心见性是你悟的境界,并不是你证的境界。悟后再起修很重要,不然的话,明心见性了,有些人以为明心见性了,我好象就了生脱死啦,各位,这是错误的。明心见性和了生脱死有一段很大的距离,要断见思惑以后才能了生脱死。

第二集 上

所以明心见性和了生死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要断见思惑以后才能了生脱死。所以明心见性的问题呢,就是要了解到,它悟的境界当然比一般人高,但是它不是证的境界,悟后要好好地用功才能一步一步打扫无明习气。不过它悟的境界比一般人高,境界是很高的,但是这是悟而不是证。所以有许多净宗大德叫我们带业往生。因为净土宗它有依靠,是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个愿。他见过二百多亿佛土…以后,发愿建成西方极乐世界。它九品往生,就是教导我们带业往生到西方净土。具体讲起来带业往生还有许多的境界。上品啊,中品啊,下品。这三个品大体上来讲,本觉法身大士证的就是上品,佛菩萨境界。中品,阿罗汉是中品境界。中品——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都是阿罗汉境界。还有下品也有三品。我们带业的凡夫妄想习气没有断,但是信愿恳切的,他就能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根据蕅益大师所讲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信愿。能生与否,就是他的信愿有无;品位的高下,就要看持名的深浅。阿弥陀佛念得深的品位就高,但是不一定能够往生。往生的唯一条件就是要信、愿。如果见思烦恼还没有断的,他也能往生。这就是一个特别法门,带业往生。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信和愿的力量。我们修法的人很多,有信有愿就能往生;没有信愿,你念佛念得再多再好不能往生。

因此我们学佛的人,自已确信有把握了,明心见性了以后,也可以继续念阿弥陀佛,往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跟明心见性有什么关系呢?一个很容易除习气,另一个往生求上品上生。它能够对各种的无明呀,尘沙惑啊,破除见思惑啊比较契机,它有一套方法。明心见性了,自已随习气流转自已还不知道。因此我们在说法的中间呢,悟和证的境界要讲清楚。悟后起修更是重要的,并不是一悟好象问题解决了,有许多人误会了,我明心见性了以后好象生死没有了。这是不对的。明心见性刚刚开日光灯,地还没有扫呢,你怎么说它成功了。没有成功。不过日光灯开了以后,他扫地,整理房间就有方向了,不会错。不然的话,你垃圾东扫西扫,一塌糊涂。始终扫不清楚,所以始终是不灵的。所以这里重点讲了关于净土宗的问题,因为主要的就是净土宗的问题最重要啦。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因为须达多……,他要供养佛陀,就是要在太子地方把花园买下来。那么太子就跟他讲了,“你要买我这个花园啊——这个花园本来是太子的,要买我的花园要金砖铺地,我就卖给你。”太子原来呢是戏言,但是须达多很富有,他家金子很多。他就说,“好,我就买下来,买下来以后,我就金砖铺地。铺满,你总要给我了吧。”太子看,游戏的话,须达多变成真的啦。他就说,“我跟你一起做功德吧。”须达多说,“不要,我就一个人来,你就卖给我。”这样讲了。太子说,“好,花园你已经金砖铺地了。但是这树啊,树木是我的,不是花园的,你金砖铺不到了,树木应该是我的。”(祇陀太子奉献树林)所以祇陀也就是太子的名字啦,这树因为是他的,祇陀的。给孤独就是须达多。两个名字放在一起,所以叫祇树给孤独园,所以这个园是两个人组成(奉献)的。

在这个地方,有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各位,这个比丘啊就是赞叹他的德行,大比丘就说明他不是小比丘了。这些比丘,有些都是有神通,有些都是阿罗汉,已经断除见思烦恼,所以是大比丘。这比丘两个字啊,含义很多。主要有三个意义,一个就是乞士,因为在印度的时候,东西都是讨来吃,乞食,以乞食,讨来东西吃来养活他的肉身。一方面乞东西,一方面乞法,乞如来的法来养慧命。一方面养色身,一方面养慧命,所以叫乞士。乞是求乞的乞。第二个叫怖魔。为什么比丘叫怖魔呢?因为比丘断见思惑以后,受具足戒,夜叉看见就赞叹他,魔王看见就生恐怖,因为魔王恐怕他出三界以后,魔界就破坏了。还有一个就是破恶,就是勤修戒定慧,破除贪嗔痴。所以大比丘众,这个众就是和合众,也叫僧伽耶,僧许多人住在一起的叫僧,一个人不能叫僧。他住在一起有六种和:戒和同修啊,有戒我们大家修;见和同解,有见解我们大家一样的见解,都是按照佛的教导;身和同住,比丘出家人都住在一起的,叫身和同住;口和无诤,讲的话大家没有争吵,大家都没有吵架,都是以无诤为指归;第五个,意和同悦,意识上我们大家法喜充满,因为领会无上密意了,大家一同喜悦;利和同均,有利益了大家分享,大家一起享受。这是大概的讲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一千二百五十人也不是具体的数字。

佛成道后,最初度的就是憍陈如师父。憍陈如就是歌利王,《金刚经》里的歌利王。歌利王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在修行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还是菩萨,修行的时候,歌利王的宫女,歌利王也到山上去,他的宫女啊,看见,啊,这地方有个和尚在修行,他们就觉得奇怪好玩,就磕头礼拜他。歌利王醒过来了,一看他手下的宫女在同和尚在打交道。他就发火,以为和尚在调戏他的宫女。发火以后,他就问他,“你修什么东西呀?”他说,“我修忍辱波罗蜜。”忍辱就是有忍受的事情,他能忍耐过去。歌利王说,“啊,你能忍辱吗?”他就把剑拿过来,把他的耳朵给割了。“你忍不忍了?”释迦牟尼佛说,“不要紧,我心里没有动,没有嗔恨心。”你还没有嗔恨心啊,就手脚都斩断了,断续拿剑把手脚都斩断了。问他,“你还能修忍辱波罗蜜吗?”他说,“我心里没有嗔恨心。”《金刚经》里也有这段文字。不但没有嗔恨心,释迦牟尼佛那时候还是菩萨啦,这菩萨心里想,“我今后,我成道以后还要先度这个歌利王。”先度歌利王就是以德报怨。现在我们世间的人一般都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你对我好,我将来来报答你;你对我有怨家有怨气,怨怨相报——你骂我,你打我,或者对我不好的事情,有损于我的,我现在没有力量,等以后有机会了来报仇,怨怨相报。当然有些不好的人,以怨报德的也很多——明明对他有恩德的,他就以怨来报答你;所以世道人心不好。有大德的人就不同了,以德报怨了——你过去对我不好,我还是以道德来保佑你;释迦牟尼佛,菩萨的心境就是这样,以德报怨的。后来呢,憍陈如就是歌利王的后生。释迦牟尼佛最初度的五个比丘,一个就是歌利王。后来度三个迦叶,迦叶波。因为这个迦叶啊,他们是几个大仙。大仙里面有一位叫摩诃迦叶,一百二十岁,他是哥哥,世间称他为大仙。释迦牟尼佛想,这个人一度啊,有许多人都跟他来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又到这个迦叶面前现神通,折伏他骄慢的习气;后来他们师徒五百人,就皈依释迦牟尼佛。这是哥哥,还有他的弟弟,摩诃迦叶还有个弟弟叫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一共二百五十人,也跟释迦牟尼佛出家,进行剃度。后来舍利弗和目犍连,各有一百人。还有长者十二子就是耶舍跟同学共有五十人也向释迦牟尼佛皈依出家,作为弟子。所以总的来讲呢,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五个人就是憍陈如等五个比丘。一般用整数来讲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个人,零数就不讲啦。这些人因为感得佛的恩深,经常侍奉释迦牟尼佛。佛讲经说法的地方,他们经常去。所以经典里面不是经常有一千二百五人吗?就是这些弟子。过去有些都是外道,憍陈如也是外道。因为被释迦牟尼佛感化了以后,才出家学佛的,听佛的教化,作佛的弟子。

这一段是通序。通序是什么?通序就是一般经里面都有的几句话,都讲多少人,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一起去的有什么人,讲的有什么人,他都讲的。一共有六种成就。如是我闻,就是相信不会假的。我闻就是闻成就,这个闻就是我听到以后,把它结集流通。一时就是时间,时间也有了。佛就是说法主成就,因为般若波罗蜜多,只有佛能够讲这个诸法实相,时间到了释迦牟尼佛就开示般若法门。舍卫国就是处成就,什么地方讲都有了。与大比丘众就是众成就,众----大众一起来,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个人。所以一般经里面,就成就证信序,六种证信序。六种证信序具备了,就说明这个法是可信的。有讲的内容,有听的人,有讲的人,有讲的地方,有讲的时间,有跟我一起听的人。六种成就,这主要说明可信之法。

下面可以讲一段,“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个一般经叫别序,它也是序文,不过每部经是不同的。叫别序。前面六种成就叫通序。在这里面,释迦牟尼佛他从普通的穿衣吃饭,来去动静,行住坐卧这些普普通通的事情表现出来。表现什么呢?表现他的般若大用。所以各位,世尊吃饭的时候啊,穿好衣服先拿了这个钵啊,就是盛饭的这个碗,到舍卫大城乞食,乞食的时候,为什么要讨饭吃呢?因为修行的人,他就是教大家要布施。实际上要大家布施,自利利他。一方面我乞讨,一方面叫人家布施。布施的时候,……。同时呢次第乞已,为什么要次第乞已?一个方面说明他的平等性没有分别,不是你家富有了,我多讨点,他没有,穷苦啦,就少讨点。一家一家地,次第乞已。还有一方面,叫忍辱波罗蜜。因为有些人,可能不大赞成佛教的,他给你的时候可能不大开心,那么讨的时候就忍辱下去。不是见好的人家,容易讲话的人家讨,一家一家都讨。还至本处,就是要精进。最后讨好以后,马上到本处去。为什么?要修行啦。要精进。饭食讫,吃好饭以后收衣钵,衣钵收好,足也洗好,现在敷座。他讨得时候赤脚啦,不干净了,洗了以后呢,敷座而坐。敷座就是入定了。讲般若智慧以前讲这些话有什么用呢?实际上说明一个道理,说明什么呢?要我们修法的人,从释迦牟尼佛平常的穿衣吃饭,这些行动中间,看到他的般若放光。他的智慧在放光,他在全体大用。这些,著衣持钵,乞食,还至本处,吃好以后收衣钵啊,洗洗足啊,打坐啊,目的呢?让我们认识到,他没有意识的说法他也是在说法,因为般若的本性是一切法不离自性。它般若智慧照天照地。这就是日用之间一举一动都是修般若的。

过去有许多禅宗禅师,禅师参老法师。对他的师父说,“师父啊,我要到别的地方去了。”师父问:“你为什么到别的地方去?”他说:“我来了很久,你没教我什么东西呀。”师父说:“啊,我没教你什么东西?你拿茶来的时候,我不是吃茶了。你礼拜我的时候,我不是低头啦。我时时在照顾你呀,时时在表现给你看啊。你怎么不领会啊?”原来他一举一动都是在般若放光芒。所以无意啊,用没有意识的法门告诉大家,日用中间认识本来面目,要大家一举一动之间识取自已的本来面目。一切如来,一个鼻孔出气,一个境界。所以在这个里面,就是佛示现的许多情况,实际上就是般若的全体大用,种种的举动都是般若智慧在六根门头大放光明,不是好象多余的文章,不是多余的文章。好,还有二十分钟是吧,大家有什么不理解的,我们一起大家来讨论计论都可以。

刚才讲江味农居士他很仔细,讲到三空问题。三空问题是这样子的,三空呢,一般我们修行境界是这样的,首先空我执,因为我执呀,就会生起各种的烦恼。先把我打破了,事情就好办了。这我执里面,具体来讲就是有我相、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总的来讲,还是有我执。因为有我所以有人,人我。有人、有我就是有众生,许多的人嘛不是一个人嘛——众生。有众生嘛,念念不忘。念念不忘记我人、众生就是寿者相。所以《金刚经》一开始就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空我的人他能够出离三界生死。进一步就是要空法相,这叫法执,法执实际上是出三界以后的菩萨的境界。有二种,一种叫尘沙惑,一种叫无明惑。也就是我执呢,是见思惑;法执呢,就是尘沙惑和无明惑。无明惑破掉了,尘沙惑破掉了以后呢就是成佛了。那么,在修行的中间呢,往往法执不容易破。认为我是空的,小乘就是这样,认为:我是空的,法不空,五蕴是不空的;我身体是空的,是五蕴结合起来的,但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不空的,所以我空法有,小乘这样。菩萨就不是这样,我法双空,不但我是空的,法也是空的。因为法也是因缘合和的,我的受想行识,我的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合和的,并不是一个东西不变不动,他也是有变化的。所以大乘讲的是我法双空。因此就破法执,不认为法是真有的东西。破法执以后,我也空了,法也空了,那么还有什么呢?还有个非法。非法什么东西呀?非法就是空,不是法嘛。所以《金刚经》里面,后来不但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还有无法相也无非法相。没有法相,也没有非法的相。没有法相就是非法啦。非法是不是有呀?非法也没有。实际上这个非法就是空相。空我、空法、空空,这就是三空到底。所以它这个经就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的一部经。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从这部经出来的,三藐三菩提法也是从这部经里出来的,你想,大不大。

所以有些人认为这部《金刚经》是讲空的经,不光讲空,……刚才讲过,江味农居士他讲《金刚经》讲得非常圆融,他也讲《金刚经》不光是讲空啊,它是极圆极顿的一部经啊。它讲有的地方也很多啊,“此法无实无虚,一切法皆是佛法。”哪里只讲空,“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都是有的,它承认是有的。所以这部经我们大家今后要用点功夫。……三空到底。对今后修学的问题,……一目了然。初步呢,最早就是先破我执,破了我执以后,修行就好办。我执破了以后破法执。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里“法”有二种。一种是方法,我们修行的方法,不要把方法做为永远不变的东西,方法也是善巧方便,一切法都是善巧方便,到后来呢,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还有呢,就是我们…的各种法,也是变化无常的。法也去掉了,到最后就是一个空空寂寂、了了分明的境界。但是有许多人,把空空寂寂的境界执牢了,这就是我的本来面目,就是我的本性,就执牢空灵的境界,也是昭昭灵灵的境界。但是昭昭灵灵的境界不能执牢,一执牢就有……,也就是空相。《楞严经》这方面讲得很清楚,一步一步地。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修耳根圆通的时候,所做的事情是什么?实际上是……。所以有些,特别是禅宗,讲到般若的时候,大家互相默契。过去,有些大德他在讲法的时候,他不讲,讲般若的时候,把醒木一拍。好,佛法讲好了,回家去。用不着讲嘛,无语之教啊。有言语了,那是文字语言,跟自性不相干。我桌一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是在起般若之用啦。所以音声没起的时候就了解到,噢,这是讲般若波罗蜜。

第二集下

释迦牟尼佛在……,拈花微笑。拿朵花向大家微笑。这时大家许许多多的全体大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拿朵花,拈花微笑。只有迦叶他点点头。我领会了。意思是我领会你的意思啦。这时候他还没有讲话,一句话没讲。迦叶领会释迦牟尼佛的心境啦,你这拈花微笑,这不是无语之教吗?后来就有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就出来了。禅宗说法是心地法门。如果说法不是心地法门,就是外道,可以这样讲。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是从心地上下手,他一定着相。一定着境界,心往外面跑。不是向内反观自性。这样子呢,心外取法这不是外道吗?所以我们修法的人时时要回光返照,返照自已的起心动念。刹那的。起心动念。来从何处来?去向何处去?这是观心的方法。有些没有,止观有这个方法。从什么地方来?从无中来。向什么地方去?向无中去。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金刚经》里不是这样讲吗?本来是没有。所以各位我们修行苦恼的地方就是去除烦恼。讲讲是很方便的,妄想实际上破除是不容易的。你一个烦恼没了,又一个烦恼来了。你有破除了,无还有,无破除了得还是要有。各有各的境界。有些人明白了好象,“噢!一切都是空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境界来的时候,你知道它是虚幻吗?明知道是没有,但是他就是不肯放。为什么?众生多劫的业力,还有轮回的业力。所以修行的时候就要加持的力量,就要念阿弥陀佛,借佛的力量来帮助,自已的力量还不够。所以从前,禅宗的道场里,他们有许多老法师,做到功夫得力的时候,习气翻出来的时候,过不了关。怎么办呢?就念……,念好以后痛哭流涕,一方面禅坐,一方面流涕,慢慢把习气除下来。除习气确实不是简单的,不然我们怎么不成佛呢?早已成佛了。怎么还会有众生,苦恼众生?就是习气不容易除。不是空头讲的。

……见惑,先把见解释清楚。见,见所断惑,见道位所断的惑。见道了以后,他自然就没有了。见道惑是什么惑呢?就是我见,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这五个见是障碍你见到本来面目的,一定要把它断掉以后,息灭下去了,见到本体啦。见道位这个见惑断掉了。所以先断见惑。见道位先把见惑都断掉以后就叫什么呢?叫断见惑。断见惑的人,他证到了初果。初果的人他没有见惑了,我见没有了,邪见也没不会产生。他相信因果也相信了。但是思惑还没有断。所以见道位以后,进一步就是断思惑。见道位断见惑还是方便的,因为它是分别而起的。邪见,不相信因果,边见,我见都是分别而起的;不是与生俱来。思惑力量就大了,贪啊,嗔啊,痴啊,慢啊,这叫思惑。这个思惑叫俱生惑,它跟你的生命一起来的。不是象分别这么简单的,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思惑比较难断,要到什么呢阿罗汉的时候断思惑。阿罗汉断了思惑以后,这就是小乘。回小向大。有些小乘要发大菩提心。那么就先破尘沙惑。尘沙惑这个惑是很难破的。众生有如恒河沙的烦恼,就是如恒河沙的法门对治它。破了尘沙惑以后佛教里叫…。….这三个…破掉了,就是尘沙惑破掉了。进一步破无明。这无明就叫无始无明,多生多劫的,不是一念无明。一念无明就是一念的灵光见到的。无始无明就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就是圆教里有四十二品无明。从别教来讲有十二品无明。……总的来讲圆教(破)无明比别教高。别教(破)无明低一点。上通别圆。到圆教破四十二品无明以后,微细的无明也没有了。粗的,细的,微细的烦恼都没有了。所以一共有三个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三个惑都破掉了。也就是,破见思惑就是我空了。破尘沙惑,破无明惑,就是法空了。最后八地菩萨以后就是空空了。所以我空,法空,空空。这空空也就是空非法相。我相,法相,非法相都空掉。……大概这样子讲。见惑破掉以后他不能了生脱死,要思惑破掉以后才能了生脱死。……先证初果就是须陀洹。第二,斯陀含。第三,阿那含。第四,阿罗汉。到阿罗汉的时候,思惑也断掉了。所以断见思惑,断见思惑也不容易。因此大德都提出来要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无穷的力量。断见惑,是这样子,见惑是分别而起的,分别就是我执。妄想执着,妄想里面就包括分别心。愚痴啊,贪啊,嗔啊,慢啊,疑啊,分别的时候,妄想就起来了。但这妄想分别心还是容易去的。不容易去的是什么呢?就是第七识我执不容易去。须陀洹就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