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入门,弄清四十个“要不要”(转载五)

个人日记

 要不要“大三元”?

现在所说的“大三元”一般是指尼康、佳能、索尼三大厂的14-24/2.824-70/2.870-200/2.8三只焦段上无缝衔接的全画幅格式的恒定光圈镜头(副厂也有类似的组合)。每支单价都在一万以上(副厂便宜很多),总价四万多,价格不菲,由于国内摄友圈中“老带新”的效应,其拥趸众多,且前赴后继,许多人对其顶礼膜拜,奉为神器。那么,“大三元”真的有那么优秀吗?是不是所有的摄影爱好者都应该花费巨资去争相拥有呢?我的回答和前面几期里的观点一样:要看各人的实际需要,“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大三元”和前面提到的全画幅、镁合金机身、长焦、广角,以及后面将会提到的“标头”、“微距”、“定焦”等等一样,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摄友们应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拍摄特点理性选择。

其实,厂家推出不同系列的镜头并且不断提升和发展其性能,是和推出某些机身一样,其主要的消费群是有所指向的。以“大三元”为例,是在具备变焦功能并拥有2.8较大光圈和防抖特性的前提下追求尽可能高的画质。在这里,能方便的变焦、帮助拍摄者尽可能快速、准确的调整视角完成拍摄任务是大前提,画质的提升要在此前提下进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类镜头的消费目标,原本是针对那些有此需求的“职业群体”,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记者。事实上,“大三元”也确实是在记者群体中最为普遍(此组合也因此被称为“工作头”或“记者头”),并且由这个群体带动,向业余摄影爱好者中蔓延。

既然如此,那作为业余摄影爱好者,我们该不该去追求这样的配置呢?我觉得有这么三类人是可以购买的:第一类,拍摄习惯和题材与记者类似的,比如经常拍摄体育赛事、T台模特、舞台剧照,或时常穿梭与街头巷尾捕捉突发的趣味或热点事件,定焦头使用有所不便,其他变焦头在画质和速度上(光圈决定速度)上又不甚理想,而且自身财力又允许的;第二类,对更大光圈的定焦镜头不发烧,懒得频繁更换镜头或大量携带器材,且财力允许的;第三类,有钱,但对器材知识了解较少,又懒得学习和咨询,因而不知道别的搭配方法,干脆图个方便、保险,不用担心买回来质量不好的。

顺带说一下;有需求与以上类似,但却财力有限或比较务实的摄友,也可以选择副厂中类似的组合,其画质与原厂相比其实没有什么明显不足,有的还别具个性和风格,性价比更高。

再说哪些人不一定非要购买此类组合呢?我觉得也有三类:第一是财力不够的;第二是喜欢更大光圈定焦头的;第三是拍摄题材以风光、建筑、静物、人像创作为主(注意,不是新闻等以单纯记录为主的快拍类工作),追求光影之美的而无需快速变换焦距进行拍摄的。当然,现实中其实很多人明明属于此列,但也还是买了全部“大三元”,或是拥有其中一两支,我觉得,这无非是因为两个原因;一,被误导,误以为此头最棒;二,虚荣,显摆。注意:我说的是错误的购买基本出于这两个原因,而不是说那些应该购买和在恰当场合恰当题材下需要使用此组合的用户。对于被误导者,我要说他们应该加强学习和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而对于虚荣者,我更要告诉他们:羡慕的目光只能从和你同样水准的人身上获得,对于占绝对多数的普通人来说,他们根本看不懂你镜头的型号,而对于真正高水平的内行,那些挂着万多元变焦煞有介事做“创作状”的人在他们眼里不是“烧包”就是“棒槌”!所以不要盲目追求虚荣,适合才是硬道理。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问:你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三支镜头的?你会购买吗?我的回答是“不会”,原因有两个:

第一,尼康佳能这型号原厂头都有一个所谓的优点就是色彩还原好,也就是说比较真实地反映景物本身的色彩,而我则觉得这是一种平淡,没有个性,如果想改变只能依靠后期。我喜欢本身就存在美丽色偏的镜头(注意,是美丽的色偏而不是糟糕的,而且当然是我自己的标准^_^),这与后期的修改色调乐趣可不一样哦^_^所以我选了那只类似焦段的腾龙28-75/2.8,该镜头颜色偏黄,质感油润,拍出来的东西好像油画一样,刻画人文、民俗、静物小品、微距、人像都能产生一种艺术油画般的效果,高调和暗光人像都适合表现,有人嗤之以鼻谓之“腾龙黄”,可我却真的喜欢,这也符合我前面说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_^。类似偏色的镜头还有一些老德国头,它们之所以被人们追捧,不是因为解析度、锐度多么高,而恰恰是因为它们迷人的色偏和渐晕。
      
第二,价格过高,相对与适马、腾龙、图丽这类副厂同类相比并不明显出色的画质来说,根本不值。我这样说很多人会反对甚至愤怒,但事实真是如此,大家知道吗?原厂的“大三元”原本是针对职业群体的,注意,我说的是职业而非专业,职业指从事新闻和体育摄影的记者之类,他们的职责是记录,真实还原事物原貌,要求镜头做工扎实、解析度高、成像锐利、色彩还原真实、使用方便,因此这些头在国外被称为工作镜头、“新闻镜头”,因为是卖给公家的,定价自然就高,而且高不止一点。类似的定价策略还有尼康、佳能的一位数机身,其定位就是便于某些职业领域使用,因此在国外也是属于公家买单的,价格高也不怕公家不买,因为没有过多类似机型的竞争(比如尼康D3S,高感强大、连拍快速,其目标市场原本是针对需要这些指标的记者群体,是“公家”买单,因此价格比D700高出一倍,假如某摄友只为拍摄明亮环境下的普通人像,就根本没有必要购买,比它便宜一半,像素相同,仅高感和连拍速度稍弱的D700也就够了)。而国外的许多艺术创作类型的风光、人文摄影师则不一定选择这些镜头,相反会选择一些有个性的经典型号也就是艺术镜头,很多是定焦头。更高要求的图片从业人士(这才是真正的影像类专业人士)则往往选择中、大画幅了,给他们配套的镜头很多是欧洲的。所以我才说,要我私人花着原本属于公家消费的价格去捧这些对我来说毫无个性的工作镜头的场,有些不值^_^当然,我这是针对我自己的情况而言,有些摄友确实需要其某个特性而且又有条件,我也赞成他们购买,还是那句话——看需要^_^

有人说,你别吹,你说你不喜欢不需要,可要是有人白送你一套“大三元”,看你要不要^_^  我说,白送当然要了,但我肯定立马卖掉,用换回来的钱去买更符合我要求的器材^_^

最后,为了不挨“板砖”,还是要再强调一下:我不是瞧不起“大三元”,而是说没有什么器材是适合所有人的;而且“大三元”太贵了,如果没有特别的有针对性的需求,则其与一般变焦头的方便便宜和定焦头的更大光圈更好画质相比,性价比并不高。这些只是我个人感受,与我的追求和喜好有关,每个人对好与不好、值与不值的判定不一样,朋友们不要为我所蛊惑,更别拿砖头扔我^_^

          即将完成以上文字时又在网上搜了一下“大三元”的相关内容,看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没有,无意间看到“蒲江同城”论坛版主“十二少”的一篇文章,也是告诫大家不要盲目追捧,要看自己是不是真需要,虽言辞稍有激烈,但也还是转载下来供好友们参考: http://www.920pj.com/bbs/read.php?tid=734

         最后贴几张我比较喜欢的腾龙28-75/2.8的样片,这个头子按说是与原厂“大三元”之一的24-70/2.8等类的头子,还获得过无数的奖项,好评多多,可是因为是副厂头,所以价格才三千多,比尼康的24-70/2.8便宜了一万多,只相当于后者一个零头,大家可以看看,画质和色彩以及锐度是否也还可以:

        色彩、锐度样片:

        
 


 


 


 


 

            
 
       发完以上样片突然想起来,前不久和朋友一起外拍,朋友就是用的佳能“大三元”中的24-70/2.8,于是挑出该镜头与腾龙28-75/2.8在同时间、同场景、同角度、同模特情形下的样片一起发上来,编号分为“A*”和“B*”两组,我先不说哪组对应哪个镜头,免得误导大家,给大家看片的目的就是想说:一般情况下肉眼观察,三千的副厂和一万多的原厂,其效果差别也许不像您想象的那么大^_^ 废话少说,请看片,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试着猜猜看A和B哪一组是不到三千的腾龙28-75/2.8拍摄,而哪一组是一万多的佳能24-70/2.8牛头拍摄^_^  注明:以下样片均稍作后期,基本未改变原貌,如果朋友们有兴趣,下一步可以把原片发上来^_^

A1:

B1:

A2:

B2:

A3:

B3:

       帖子发完检查了一遍,感觉对比样片也许做成组合形式效果更好,索性修改一下,补充以下内容:

       注明:两个厂的镜头的样片分别排列于左边和右边,也就是说,左边的样片都是A组的,右边的则是B组的,A、B分别代表不同的品牌,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分辨一下,我就不多说了,免得有广告和厚此薄彼的嫌疑^_^

组合1:

组合2:

组合3:

 组合4:


 

        说明一下:上面的关于两个品牌镜头对比的样片,A组色彩比较红而浓郁,这与相机机身的参数设置有关,不是镜头的本身风格,大家只看质感细节即可;另外,为尽可能客观,两组对比片都只做了少量后期。特别声明:以上对比不是要说明哪个更好,因为抛开价格因素,原厂肯定更好,以上对比只是想告诉大家,很多时候原厂牛头与副厂好头之间的差距,其实并不像二者的价格那样悬殊^_^

      今天,我就是要为大家打碎这个神话,让大家知道这些大三元镜头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值不值得大家花近40000元去购买。
      首先我们来说说“大三元”的由来。所有大三元镜头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全是变焦镜头,光圈都是2.8。那么我就先来说说变焦的由来。照相机的镜头发展是从定焦开始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光学设计人员根据望远镜的原理,将变焦系统移植进了照相机镜头,由此诞生了变焦镜头。这种镜头可以通过改变镜筒里一组镜片的位置来改编镜头的焦距,使得摄影师可以站在原地就可以用手中的镜头“拉远”或者“推进”眼前的景物,省去了更换镜头和来回跑路的麻烦。这个设计一经推出便迅速的被某个职业团体接受并推广,他们就是——记者。因为记者最喜欢这种能迅速、方便地帮助他们完成拍摄任务的镜头,这也就是为什么各大厂家都致力发展自己的“大三元”镜头的缘由。从14mm广角到200mm长焦用三只镜头全部覆盖,为的就是能够受到记者们的青睐,因为记者历来是135系统最硬的推广团体。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大三元”镜头其实是“记者用头”。
      接下来我们说说“大三元”的素质。考量镜头素质的指标有很多,光圈的大小、解像力的强弱、变形的控制、防尘防潮防撞击性能等等。在光圈上,大三元都是2.8。2.8 的光圈大么?答案是不够大。因为现在135镜头的最大光圈已经达到0.95,从1.0开始,到1.4,再到2.0,最后到2.8,其中差了3档光圈。有点经验的都知道光圈大一档快门速度就能翻一番的道理,从1/125秒到1/250秒的提升,所带来的意义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差别和景深的深浅,而是可以拥有更大的拍摄可能,因为后者可以凝固住舞台上翻腾的身影,而前者就不能,所以不要小看这3档光圈的差别。
      在光圈上没有优势,那么在成像上呢?很多人会搬出什么MTF曲线图来说事,我历来不相信网上的这些测评,我只相信眼睛可以看到的拍摄出来的效果。按照本人实际拍摄经验,在定焦镜头面前,大三元镜头的劣势无可遁形,全军覆没。即便是一只价格仅仅700元的50/1.8镜头的解像力也完全超过24-70/2.8,虽然它们之间的价格相差将近20倍,但这是不争的事实。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大三元镜头其实一点也不专业,至少在成像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变焦镜头的设计比定焦要复杂,因为要多出一组变焦镜片组。多一组镜片的缺点是对成像的影响,因为是个高中生都知道光线通过的透镜越多,折射约严重、衰减越大的道理,这也就是为什么大三元镜头成像都很普通的原因。所以别迷信什么萤石镜片、ED玻璃的忽悠,因为那些玩意是不得以才用在镜头里的,因为如果不用画质将更加惨不忍睹,所以它们根本不能起到提高画质的作用,充其量只能起到抑制衰减的作用。而且针对记者的要求,图片的时效性要高过对清晰度的要求,而且报刊杂志的印刷精度要求都不高,更多的是追求纪实性与时效性。所以在这个宗旨下,大三元镜头的解像力平庸也可以理解。所以我们在此可以得出结论,大三元镜头的成像很一般,无法归类到专业镜头领域。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大三元镜头如此痴迷呢?按照我的分析有两点,一是盲从,二是好大喜功。盲从表现在很多摄影爱好者认为“摄影记者”是最专业的,以至于认为记者们的配置也是最专业的。其实这是个很严重的误区,因为摄影记者只是将摄影中“记录”这个功能运用得比较熟练,而对于“表现’这一项却都比较薄弱,因为这是职业需求和职业习惯所致。抓住事件突发时期的瞬间是好的图片,按照自己的设想精心组织、拍摄下来的也是好的图片,看你追求什么。我想更多的摄影爱好者不是记者,用相机也不是为了去记录事件突发现场,而是记录自己生活的轨迹与点点滴滴,所以我们就有理由不向记者看齐,去选择更加符合自己的特性和拍摄习惯的镜头。
        “好大喜功”向来是国人的崇尚心理,认为越大、越贵就等于越好。大三元镜头结构复杂,所以外形都比普通镜头要大,而且价格昂贵,于是迎合一部分人”大就是专业“的心理。其实这很可笑,而那句”光大是不行的“的广告语在这里非常适用。
      话以至此,那么大三元镜头到底算什么镜头?我可以总结为:只能算是为记者们的职业特性和拍摄习惯所设计的“职业镜头”。相对比较大的光圈,过得去的素质,大变焦比等等特性加上防抖、超声波马达等等新技术,再配合一只大功率闪光灯,使得这三支镜头完全迎合了图片记者们所追求的快速、安静、方便的拍摄需求。而对于摄影师和普通摄影爱好者来说,大三元镜头是非常不实用和性价比很低的镜头。40000元的总价完全可以规划出另一个非常完美的专业镜头组合。同时,一味的站在原地靠转动变焦环来推拉构图,动的是手而不是脑,因为你无法了解相机与被摄物体之间更重要的距离其实是你的脚步,正如卡帕所说:“拍的不好,是因为你离的不够近。” 所以我们在罗列自己的配置清单的前,应该先搞清楚自己想拍什么,能拍什么,而不是一味的盲从与跟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