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入门,弄清四十个“要不要”(连载七)
个人日记
这个问题不涉及对错,只涉及兴趣。有兴趣喜欢玩就可以买。我之所以单独把这一条写出来,是想给那些还没涉足手动头,却又开始小感兴趣的朋友一点参考意见^_^
玩手动头,必是有所追求,我分析,约莫有以下几类:其一,是摄影人中一些具备独特审美倾向的发烧友,他们追求老镜头的某种独特的魅力,比如色偏、渐晕、空气感、梦幻感等等,这是玩手动的最高境界;其二,痴迷收藏,有的兼顾自己体验使用,如痴如醉,有的自己一般不用,但是“不求使用,但求拥有”,同样乐此不疲,弄不好倾家荡产,弄好了收入颇丰,此为第二境界;其三,动手能力强,擅长改装,是支撑老镜头市场的技术力量;其四,炒家,囤积老镜头,自己或委托炒手、枪手将价格炒高,从中获利;其五,倒爷,借炒家东风,搭顺风车,国外搜罗国内卖,赚取差价,和第四阵营的炒家一起支撑起老镜头的供应链;其六,票友,财力有限,买不起新的数码牛头,也买不起经典老德头,于是买一些价格低一些的手动头,也许也会兼顾买一两支好一些的老头,只当客串,体验一下老物件儿的乐趣,比如我,大约就属此类^_^ 其七,棒槌,对老镜头实际不懂,被人忽悠进去,或者纯粹虚荣,拿老镜头唬外行充高人,以表自己的高深莫测、特立独行(与声称自己一辈子只用“标头”的“大侠”差不多)。
以我的粗浅体验,手动头比较适合细细的把玩慢慢的体验,对焦时间较长,如果是1.8、1.4、甚至1.2的大光圈,则景深极浅,稍不留神就会跑焦,最大光圈较难把握,尤其是夜景、暗光拍摄,对焦更需耐心,所以,要求一定拍摄速度的摄友不大适合。另外,老镜头往往涉及到改口匹配的问题,这方面也要多请教高手和有经验的朋友,以免买错。
附上一些老德头拍摄的样片,说明一下:都是下载的,为的是避免太多文字的乏味,调剂一下^_^
时间:2010-12-05 23:13:45.00+08:00 快门:1/50 光圈:F/2.8 焦距:21毫米 感光度:800
13、要不要 “用灯”、“用板”?
摄影灯(包括闪光灯)和反光板是静物(包括微距)和人像摄影中经常用到的配件,尤其是棚拍,灯光等更是必不可少。但是,我也并不认为以上题材的摄影就离不开灯和板,因为对于我们非专业摄友来说,多数人并不具备用好这类配套器材的能力。我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说个人的技术和修为,而是指这类辅助器材一般是需要多人合作的。以反光板为例,您就很难自己拍摄自己打板。灯光也是一样,如果想要营造出理想的效果,往往需要一个团队协同配合,多数量多角度多品种的灯光共同作用(包括柔光箱、反光伞等于灯头相组合的专业工具),而仅凭自己一个人的机顶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有的时候,还会破坏原本比较独特的现场光线环境和气氛。有句名言:“闪光灯是气氛的大敌”,就是这个意思。
另一方面,有的时候、有的场合,您来不及布光(比如快拍、突发事件等)或者不能用灯(比如博物馆、寺庙或给婴儿拍摄以及一些有可能存在风俗禁忌的民俗题材等等),这些时候,您也要学会 “无补光拍摄”。
所以,要不要用灯用板要看情况而定,我自己是能不用就不用,实际上是几乎不用(这绝不是我瞧不起用灯和用板,而也是因为我一般都是独自拍摄,没这个条件),不仅如此,我还比较注重练习和琢磨暗光环境的无灯拍摄技巧以及利用环境光营造光影明暗效果的技能,事实证明,许多时候这样拍摄出来的片子还挺耐看,甚至强过一些用灯不当的作品^_^
本想在这一小节里多上一些样片,但由于时间关系等种种原因,就不上了,反正网络上各种样片都很多,朋友们自己搜索看看吧^_^
本节精彩交流片段:
适水居好友回复如下:要不要 “用灯”、“用板”?不用闪光灯和板是实在没有办法的事,在暗处拍出来的人物毕竟无神和细节差。
楼主回复如下:好友认为灯要能用则用,没办法了才不用,而我与好友意见正好相反,认为应该是能不用就不用,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用^_^另外好友说“在暗处拍出来的人物毕竟无神和细节差”,我也是不同意的^_^
从器材的发展顺序来说,先有相机后有灯,那是因为拍摄者发觉有些情况下拍摄不太理想,因此才想到用灯进行弥补^_^
从实际使用的情况看,最常用灯的有以下几种场合:
第一,新闻发布会等会议现场、时装发布等一些表演类现场、体育比赛的现场等。这类场合之所以用灯,一来是因为现场光源色温复杂,相机的自动白平衡难以处理,而且每个角落每个角度的色温都有差别,手动调整色温会影像拍摄速度,因此使用闪灯,白平衡统一到闪光灯白平衡就一切OK了;再就是这类场合有的照明光线不够,而被拍摄对象往往又是动的,为了抓拍清晰,闪光灯也是必需的。假设一下,如果不用灯一样不影响拍摄效果,那些东窜西跑、左冲右突的记者们还会耐烦给自己增加器材的分量吗?^_^
第二,静物拍摄,比如一些商品的广告照片。这类图片要么要求清晰的表现商品和各部分细节,要么需要营造明暗光影来表现商品的尊贵神秘特质,而这些要求都需要灯光进行辅助,这也是拍摄效果的需要,不用灯很难现成的符合要求的光源,所以这也是无奈之举,要不谁愿意多花精力布置灯光和多购买、多携带那么多器材呢^_^
第三,棚拍人像(也包括某些室内人像)。这类题材由于是在摄影棚内完成,而影棚内一般都缺乏自然环境光照明,不得不用等光弥补;又或者,虽然某些室内有足够的环境光,但是那种现成的环境光总是固定的,不一定符合拍摄者的要求,因此不得不利用人造灯光营造某种效果,而这其实也是无奈之举,试想一下,买这么多器材增加投入,布置这么多器材增加工作量降低效率,谁愿意没理由的这么做呢?实在是因为没办法呀^_^
第四,某些室外人像,比如大逆光,为了平衡前景人物和背景高光之间的光比,使用闪光灯(或反光板),其实这一条倒是我们日常最常用到的,但这也是不用不行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_^
第五,跟随领导的活动全程记录随时拍摄,由于场地、环境、光线不停变化,为保险和快速期间,一直使用闪光灯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实际上,看业余摄友的片子,人造的灯光效果多数不自然,高明摄影师在布置灯光的时候都尽量追求不着痕迹,这需要高超的技巧和团队的合作,而我们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我看论坛里多数用灯的片子,痕迹明显,并没有给片子增色,或者缺乏明暗对比平淡乏味,所以我才建议,个人单兵拍摄,应该多练习无灯条件下的拍摄技术。当然了,论坛里有一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朋友和一些经常合作拍摄的朋友是完全可以也应该练习补光拍摄的,但是也应该遵循为拍摄增色这一原则,尽量避免落入无条件过分依赖补光的不良习惯和惰性之中^_^
另外,暗光拍摄的画面处理好了很美,并非好友所说的细节不足没有神采,相反十分耐看,耐人寻味,意境往往高出那些日韩风格或均匀打光的清新人像,由于我不便提供自己拍摄的样片,所以好友不妨自行搜索一些这样的样片看看^_^
最后再说明一下:如果有条件把灯用好,那我还是非常赞成的,毕竟它会拓宽我们拍摄的领域和题材,帮助我们营造更多的光影风格,但是绝不能教条,也不能过分依赖。作为业余摄友,应该首先学会在寻常光线下如何拍摄,如果连多云的阳光下不用灯都不知道该怎么拍照了,那岂不是令人哭笑不得?很多人盲目的认为专业人士使用的就是最好的,所以不管别人是为什么,自己就跟着学,到后来发展到不管什么情况、不管有无必要,一上来就把灯打开,无灯不拍,实在是走入了一个误区,我认为,学习和模仿别人,最主要的是要学懂别人为什么这样做,要是不究原因不学内在精髓只学外表只学样子,那就难免陷入机械和教条了^_^)
14、要不要“上架”?
拍摄夜景风光和建筑,以及拍摄白天的风光作品,还有拍鸟拍花儿、微距作品、某些体育竞技、自拍、翻拍等等都应该尽可能用脚架,其他时候则可基本不用。我曾看到一个帖子,里面有一个摄友大白天群拍模特,还下着雨,居然还支着一个架子,委实令人费解^_^
顺便嘱咐一下新摄友们;三脚架的挑选必须仔细,不要吝啬。有的摄友说买一支一两百的架子就足够了,我觉得,如果您用的是卡片或者比单反轻很多的长焦DC或者微单等等,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单反加变焦,则应该选择不低于五六百元的好一点的架子,而如果是金属机身加长焦,则起码要在一千左右甚至更高的价格范围内挑选。具体到挑选的方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您最长最重的镜头装上去,把相机竖安,装紧后,以手压按镜头前端,看看快装板是否能牢固的固定住相机,然后,再将脚架连同相机一起扛在肩上,试验相机在架子上的牢固程度,因为这两个姿势都是您使用脚架的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的,如果这两个测试都过关,OK,那就没问题了,否则就要再选^_^
15、要不要“胶片”?
有一些摄友认为,数码相机不行,效果好还是要胶片,很多漂亮的摄影作品都是胶卷拍摄的。我承认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都出自胶片,但是很多都是中画幅甚至大画幅的胶片相机拍摄,数码技术的初期,甚至前四、五年的时候,35毫米片幅的胶卷相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135相机,画质都常常胜过数码单反,尤其在宽容度上,胶片有天生的优势,而到了现在,单反(包括半画幅)的数码技术在分辨率上已经超越35毫米胶片,所谓不如的,只是针对中画幅和大画幅而言。但是不可否认,胶片相机配合一些独特的胶卷和镜头能营造一种特殊的味道,这一点令许多人着迷,如果再配合中、大画幅的机身,确实能营造出震撼的效果,但是,其出片的费用也会大大增加,并且,还有着拍摄速度慢、感光度低、携带不便、不能当时回放查看等诸多不便。所以是否要走这条路,还要看个人的喜好和追求。
16、要不要“高速度、大容量”
这个问题是针对存储卡的,数码摄影技术飞速发展,像素越来越高、连拍越来越快,再加上全高清视频等等,使得存储卡的容量和读写速度也必须不断升级跟上机身发展要求。那么,我们究竟需要多大和多快的存储卡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明白自己究竟需要多快的速度;比如,您现在或者即将使用的机身每秒全像素的连拍张数为10张,每张照片文件的大小为15MB,那么意味着每一秒钟要有150MB的文件写入量,那么您挑选存储卡,就要查看该卡的写入速度指标,必须要能满足这个数值才行。至于卡的容量大小,我个人认为在您所能承受的价格范围内,越大越好(我个人现在是两个16G一个32G一共64G的CF卡^_^),最起码也要能在满足您每次外出拍摄量的前提下略有富余,实在不行,就花一百来块拿一个移动硬盘改装一个数码伴侣,卡满了就转入伴侣,空卡继续拍摄。
17、要不要“原电”?
“原电”就是原厂电池,随机身附带的“原电”一定要保护好,有的商家卖相机,会把“原电”调包,要小心。一般来说,一块电池是不够的,外出拍摄一旦电池断电会很郁闷,所以,至少要多配1-2块电池,我以前的DC曾配了15块电池,呵呵,吓人吧^_^新配的电池不必非要原厂,原厂的实在太贵,以D700为例,原厂电池一千多块,副厂的才几十,我在从卡片到长焦DC再到单反的好几部机器上都仔细体会过,原厂副厂电池使用效果没明显差别,副厂还可以包退换,所以多花费十几倍的价钱买“原电”我认为没必要。
18、要不要“滤镜”、“遮光罩”?
遮光罩一般镜头都有附带的,类似佳能等一些镜头没配遮光罩的,如果想配一个的话买一个副厂的也就十几到几十元,滤镜复杂一些,如果仅仅是旅游纪念和家庭留影就不必在此项目上多投资了,我相信即使买了也不会有耐心用的,只需要一片UV做镜头保护镜就可以了。而如果是喜欢拍摄风光建筑等,则可以购买一些常用的滤镜,比如偏振镜和中灰渐变镜等,关于这类滤镜的知识网上很多,不了解的可随便搜一下看看,我就不多说了。
19、要不要“手柄”?
有四类人可能会需要手柄:第一,有长时间续航和高速连拍需求的摄友;第二,有竖拍习惯的摄友(尤其是夏季穿无袖衫的女士);第三,使用手动镜头且器材较为沉重的摄友(因为左手需要旋转镜头手动对焦,会影响到两手共同配合支撑沉重的机身和镜头,时间长了,右胳膊酸痛疲惫,加了手柄好很多);第四,想要显摆、唬人的朋友^_^其他人?我看不需要。
什么?我属于哪一类?答:我属于二、三综合类^_^
20、要不要“金刚膜”?
所谓“金刚膜”,就是商家卖相机的时候使劲儿忽悠您掏钱的一种顶级贴膜,跟普通的五元钱贴一个或者干脆免费赠送的普通贴膜一样,其功能也是保护液晶显示屏,使用的效果也不会有什么明显差别,明显不同的只有价格和包装,反正我是不会买,您呢?
不止一次见到亲戚、朋友或者陌生人被人忽悠着掏腰包,甚至有的还会自己坚决要求花180.00甚至280.00贴上一张“金刚膜”,如果再加上备电、存储卡、廉价的低速读卡器、山寨版的相机包等等,一台原本还算便宜的机身算下来就等于是买了高价。许多朋友购买前做功课功夫都花在了机身上,最多对镜头了解一下,可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东西,却成了最终让自己难逃“冤大头”、“棒槌”之名的罪魁祸首。
举几个例子,第一个:我一亲戚当年和我一起买的富士S100,我早几天买的港版3350.00标配,外加15块国产电池,每块35.00共525.00,三个充电器共60.00,一块67MM“B+W”UV镜360.00,存储卡有了没买,膜是送的,总花销4295.00;不到一周,亲戚跟着我买,但是他坚持买“行货”,支持国家税收我赞成,同样的相机标配比我贵一千几百块(具体不记得了),再加上买了一个所谓的套餐优惠礼包,包括两块据说是“原电”的电池(包装极其粗糙),两个CLASS4的8G的金士顿SDHC卡,一个太小不能用的三角相机包,一块“肯高”UV镜,贴膜,总花费居然高达七千,也就是说,这些原本三四百就能搞定的小东西却耗费了他两千多,无语……第二个例子:亲戚想买60D,原本打算在武汉买,后来女儿说上海问了价格还要便宜几百,虽然我提醒了要问清这个低价是不是真能买“标配”,但结果还是上当,临付款才说搞错了,这个价格“标配”不能卖,要么提价,要么买“套餐”,最后也是存储卡、电池、外加“金刚膜”,按这些小附件的实际价格算,机身还比武汉贵了几百元;第三个例子:我的手机和相机一直都是贴那种五元一张的膜,前不久新买了一部手机,找不到配套的膜,于是在网上搜,发现好多卖膜的,超便宜,后来买了一些回来,以我们目前最常用的3寸膜为例,价格每张在0.50-1.10元之间,质量也不错,再想想那些十元、几十元甚至一两百的所谓“金刚膜”,唉,暴力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