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游历之杂感

个人日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对美国、西欧、东欧、澳洲等二十一个西方国家进行不同目的的考察、游历,尽管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管中窥豹,也使我扩大了对异域世界的感知。在漫长的旅途中,生出不少感概。

这《异域足音》是我从心底发出的声音,是我用心丈量世界不少经典所发的惊叹!

感知世界之浩大与空灵

见过最浩瀚的星空和大海后,会感觉这世界无比辽阔,大大超乎了自己的想象!

当我在长途飞行中无聊地切盼到目的地时,当我从香港乘机17个多小时方抵达美国旧金山时,当我从奥克兰的伊甸山顶的测绘地标上,找到至北京的直线距离——10407公里时,一种浩瀚与空灵之感涌上心!我想起《西游记》里的“大千世界”。 先说“世界”,“世”是指时间的概念,“界”是空间的范畴。《西游记》对世界组成的描述:同一个日月所照的时空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覆一二禅天,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覆一三禅天,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覆一四禅天,为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有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简称:“大千世界”。

千世界中,每一小世界是相同的: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由金轮支撑,金轮由火轮支撑,火轮由风轮支撑,风轮由空轮支撑。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为眷属。对这些云里雾里的“传说地理学”,“想象地理学”或“神话政治地理学,当时的我辈认为:纯属是“天才猜想”、天方夜谈!后来经过对现代科学的学习了解,科学为人类展现了一个无限深远、无限宽广的时空大境界;特别是经过自己对地球上东西南北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游历,对世界之广袤和宇宙之浩渺有了不同于前的感性领悟。也不得不赞赏宗教先哲们在思考宇宙的起源中无比丰富的想象力,赞赏他们超越人类和现实的思维魅力。对他们的世界的多层次、无限性以及事物间的联系、变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等观点有了积极的认可。

同时我感知到:当今世界,更有我未曾亲历时无法想象的精彩!

游历中,我振憾于美国的现代摩登社会;我探访到与世隔绝5500万年的太平洋南十字星座下大陆的空灵与纯美;我在人文荟萃的欧洲文明摇篮里,亲瞻了欧洲的绝世艺术珍宝,见证了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文明史迹,采了西方文明的古朴音符!领略了莱茵河的梦,多瑙河的歌,塞纳河情,涅瓦河的诗……

感概人类的眼界和心胸

与浩瀚的宇宙世界相比,人类是沧海之一粟,个人更是微乎其微!人类作为生物体来讲,并不强大。视力、听力不过几百米,有人调谐地说:第二短的线是视线(第一短的线是命线,第一长的线是光线;第二长的线是雨线)但人是睿智的生灵,拥有自己高超的智慧:其思想可以超越一切,其胸怀也可以接纳一切!假如物质世界中还有什么速度是可以超过光速的话,那就只有人的思想。人可以想到世界和宇宙之外的东西,可以内审自己的作为,可以发现比人类高明的物种。如开阔眼界,打开心灵的天窗,还能更好地认识世界,顺应自然,主宰世界,实现超越!

所谓眼界:是所见事物的范围,借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宽度或广度。什么是胸怀或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认识所达到的深度与高度。

眼界有宽窄之分。境界有高低之别。

人们常说:站得高看得远,走得宽见识广,胸襟阔境界高,这就是远见卓识。限于一己,囿于一域,势必眼界狭窄、见识短浅;人们曾轻视妇女:“头发长见识短”。这是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大多女人足不出户,更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知识和经验都不够。“夜郎自大”,也是因为崇山峻岭阻碍了夜郎国君的视线,不知崇山外之辽阔人们用“井底之蛙”比喻眼界狭窄,用追求“蝇头小利”比喻境界低微,用翱翔于万里长空之雄鹰比喻目光远大、志存高远。

行之所至,视野所及,心之所想,正是眼界对境界的意义。一个人只有读万卷书、经万件事、师万人长、行万里路,才能具备深远的眼光体现出眼界与境界的统一。在全国四大名楼之一的湖南岳阳楼,有一副引人深思的楹联,上联是“四面湖山归眼底”,下联为“万家忧乐到心头”。它道出了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两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行之读之思之,旅游直接增长见识和积累经验,域外旅游更是如此。比如我亲历美国后就颠复了曾经的传闻:它既不是富得遍地黄金,也不是苦得“水深火热”。世界是个多面体,每一面都有着迥异的色彩,旅途中穿行的每条街巷、每处河山都有不同的精彩。每一段旅程,都是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都可看到不同的风景,遇见不同的人事。去繁华的大都市,可以目睹大城市的时尚繁荣和人间百态;去探访名胜古迹,可以追寻古人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辉煌和苍凉,掘出丰富的文化积淀;当如醉如痴的陶醉在大自然里,领略到高山的巍峨,大海的壮阔,沙漠的无垠,草原的旷达时,感知大自然对生命的呵护,重新认识对生命的尊重,人的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

见到的世界有多大,人的心胸就会有多宽,思想就有多远,当走过的地方不断增多,人的眼界不断变宽,世界就变小了变近了!当世界变小的时候,心胸就变宽了变大了。

感悟异域的文化和氛围

如果说国内旅游是看山水风光,那么国外旅游更多的是感受不同的文化和氛围。西方文化无疑有其独特和先进的东西。我们以东方智慧打底,打破东西方文化的藩篱,探寻不同的生活,寻找共同追求的价值和目标。这样,反观本国或反观自己,便多了一个参照系数,利于处理向世界发达国家学习与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借鉴国外发展模式和立足中国实际的关系问题。这便是异域旅行的主旨。

每到一地,我最看重的是当地历史文化,制度文化。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历史渊源,文化典藏、战争暴乱,重要事件、英雄枭雄、维新变革、茶酒文化等等,都可在我关注之列。光观看那个地方是什么样子,只是偏向于开拓眼界。开拓眼界是浅层的,增长见识是深层次的。一番浩瀚厚重,一次抚今追昔,一方冥思沉吟,便汹涌了波澜不惊的心湖,任凭心潮澎湃,跌宕起伏。像徐霞客、马可波罗一样,游历着、记录着、总结着、感慨着、传播着,发掘人类深厚的文化积淀,共享人类文化,给自己的生命以动力。

人类历史是不断的聚合运动。城邦聚合成国家,国家聚合成多国联盟,多国联盟聚合成世界组织“联合国”(UN)。城乡贸易聚合成全国贸易,一国贸易聚合成地区多国贸易,地区多国贸易聚合成“世界贸易组织”(WTO)。一国文化聚合成多国文化圈,多国文化圈聚合成国际现代文化。人类文化像水,是从高向低流,堵是堵不住的,否则堤坝一坍,势必泛滥。文化的流动,不是忽东忽西的轮流坐庄,而是低处接纳高处,后进追赶先进,使人类文化不断前进。

国际现代文化是世界各国“共创、 共有、共享”的共同文化。我们是共享者,也是创造者。我们要以开阔的思想胸襟、博大的人文修养、深邃的战略视野,以开放的姿态、理性从容的心态面对世界。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既不闭目塞听、一切排斥,又不盲目崇信、不加辨别,而是根据国家和民族的实际情况,有鉴别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做到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以世界眼光来看世界、看中国。

自古以来,我国的志士仁人都以“胸怀天下”自勉。但当时的“天下”与“世界”并不完全等同。启蒙思想家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文章,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中国之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秦以前,是中华民族自主发展阶段;“亚洲之中国”:自秦统一后至鸦片战争前,是中华民族作为亚洲大国辉煌发展阶段;“世界之中国”:鸦片战争以后,是中华民族被列强侵略瓜分而奋起复兴的阶段。可见,在中国人眼中,秦以前的“天下”,只是“中国眼光”,鸦片战争前的“天下”,多是“亚洲眼光”,鸦片战争后的“天下”,才是被迫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世界眼光”。

改革开放的历程告诉我们;当今不再是“天朝大国”疆域辽阔的天下,而是真正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全球化的天下,是用最宽广的视野参与竞争、博采众长、自强自立、创新超越的天下。国人如能用世界眼光看中国:在国家落后之时向世界学习“不自卑”,国家发展之时向世界学习“不自满”,国家领先之时向世界学习“不自负”。那将是国家民族之幸之福。

 

我写此书,先得多读书,进入学海为自己扫盲。我参读了世界地理、历史、世界政治、世界文化史,古代域外游等方面的资料我国古代的域外游记很难找。找到的主要有佛教徒的求法记、使者的出使记、官员及其他人士的随征记、航海记等。现存的虽为数不多,但因保存了稀见地理风土资料、宗教资料和航海资料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唐朝大和尚玄装的《大唐西域记》为古印度保存了大量的史料。文明古国之印度沦为英殖民地后,其国内的古代史没有了。我想,我记录的是这21个国家当代的情况。若干年后,或许会成为有用的史料。

我的许多网友和读者来信说:买此书或是自己学习,跟着书本去旅游,间接地开阔眼界;或为孩子读以长识和鼓励其树立远大理想。这些朋友是最有眼光的一群,我深表钦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