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二泉映月》
转载的日志
我对二胡曲没有什么深究,但独喜欢《二泉映月》,因为它的曲调中有悲有怨、有感有叹、有刚有柔。每每听到这首悲惨,凄婉的名曲时,心里引出来的情感便是千回百转......琴声宛如蜿蜒曲折的小溪从山上缓缓地流下,思绪也飘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随着阿炳来到了当时的惠山二泉。那年我去无锡那二泉映月的地方游览,发现那里确实是空谷回声的地方,环山下面是一方平地,风声萧萧,树木森森,于是联想起为什么那二泉映月的最原始作品声音是那么古朴、厚拙和不亮,想来是这心与境合一的关系,从而使阿炳创作了一曲传世绝作。
海伦·凯勒说过,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要用心灵去感受。音乐是一种力量的拓展,是灵魂深处的声音,生命有音乐相伴,就会多出一份厚重,多出一份质感.音乐中的意境之美,就是最美丽的东西。贺绿汀曾评价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
《二泉映月》就需要人们用心去聆听,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北京听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二泉映月》,聆听中,顿生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被小泽征尔称为是要跪下来听的乐曲.整首曲子都充满了悲伤,凄沥。自始至终流露的都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的盲人的思绪情感,它融合了阿炳的一生.阿炳的苦命成就了悲苍憾魂的“二泉映月”,和长天、流水、明月共抒古城华章。他的一生,全部融入了这一池泉水、这一轮月光之中.《二泉映月》犹如一缕甘泉,滋润着人们干枯的心田,给奋斗的人以勇气,给苦难的人以希望。
《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牵动多少人的心弦.阿炳用心用情谱出的这首曲,如泣如诉,曲调凄婉动听,低沉悲伤,委婉哀怨的乐曲“杜鹃啼血声声泪,九霄云中染沧桑。”如同叮叮咚咚的河水从山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月光柔和地洒到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有如铺了一层淡淡的碎银。熟悉的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双目失明、骨瘦如柴的老人,捧着一只残缺不全的瓷碗,步履蹒跚,艰难地在寒风中行走着。
我仿佛听到了他那一声穿越夜空的长叹.让人有一种伤感和思念之情,那哀婉的曲调能直达人的心灵深处,阿炳的悲与喜、爱与恨、苦与乐都在里面淋漓尽致地倾吐出来了。我仿佛听到了作者那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向往......在凄凉的曲调中,我听到的不仅有苦难,还有抗争,更有憧憬!
阿炳的音乐作品,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作品,他的天赋,是音乐殿堂上一朵盛开的奇葩,是中华名族传统音乐的精髓.它是乐曲中的灵魂.阿炳跌宕起伏的命运成就了《二泉映月》。为他的命运唏嘘,为他的音乐感动.我相信,贝多芬可以藐视身为高官的歌德的卑俗的人格,但不敢轻藐身着百纳衣、在无锡街拉琴谋生的阿炳。《二泉映月》已使阿炳高洁深邃的灵魂飞跃天庭,与那些超越时空的圣者为伍,俯视人间悲欢,光照二泉古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