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39】童年
个人日记
大街上碰到孩童玩耍,我总要蹲下来,充满羡慕地看上一会,心也随着那孩童悸动着、跳跃着。每个人的童年色彩不尽相同,但快乐是永恒的主题。若干年后回头看,童年时学习的辛苦,考试的焦灼,老师的严厉,都已经化作缕缕青烟随风散去,唯有那些用弹弓打鸟,掏裆骑车,跳方城,玩猪趾,每天打打闹闹的场景,反而愈加明晰,仿如昨日。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那时候,出过最远的门大概也就是乡里的集市吧。母亲是知青,娘家亲戚都不在本地,我不能像别人一样周末去姥姥家玩,爸爸家的亲戚又都在一个村子里,不需要走多远就逛了一个遍,我也就很少去外村玩。
很小的时候,家里还点着煤油灯,昏暗的灯光下跳动的灯芯给人的感觉总像是小人在跳舞,摇曳着。我也曾在煤油灯下看书写作业,爸爸则守着他的教案不停地翻翻写写。那时不觉得苦,比起那些晚上只能黑灯瞎火等待睡觉的家庭来说,有煤油灯已经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那个年代,我们都穿自己家纺出来的布做的衣服,世界是单调的黑白色。白天,奶奶纺线织布,古老的纺线机嘎吱嘎吱有节奏地响着,一条条棉线也在一伸一缩中被缠绕起来。流光的梭子在织布机上下线间穿梭,脚一蹬,线一换,密实的一道被勒紧,这样一道一道汇成了”白花旗”。若是不喜欢白色的,就在大锅中放好染料,把布匹放在里面煮,很快就会染上新的颜色。唯一遗憾的是,自家染色只能染单色,不能染花色。即使这样,在当时已经是件很让人满足的一件事。
适龄上学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由于父母都是老师,在农村,我在学校享受着一些优待。譬如考试,我还不知道成绩,父母就已经知道了;再比如遇到不会的题,我可以直接问父母,不至于向其它学生那样无处可问。那时候,家家孩子都不少,我的下面还有弟弟妹妹。父母工作一天很累,根本顾不上我们的学习,每天的作业也不多,做完作业的时光完全由我们自己来支配。有时,我们会聚在村中心的老槐树下,听村里德高望重的四爷天南海北地讲故事,越听越精神,越听越振奋。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这些小伙伴们在后山坡上藏猫猫、打游击,用蓖麻编个手枪,用藤条编个隐藏帽,穿梭于树林中,借着夜色的掩护,爬墙头、穿小路,玩八路捉特务的游戏。
最羡慕那些走街串巷卖冰棍的人,五分钱的冰棍曾经给我的童年带来多少清凉,也想跟着叔叔出去卖冰棍,终因没有保温箱而化作泡沫散落在记忆里,成了一件憾事。
拥有自行车在当时是很牛气的一件事,虽然我没有自己专属的自行车,但每天父母下班后,自行车也就理所当然地属于我。不会骑不要紧,把车推到村里溜直的土道上,两三个小时的摸爬滚打,就可以很溜地驾驭自行车。“掏裆骑”是当时孩子们独创的骑法,所谓掏裆,就是将另一只脚从大梁间隙伸到对面的脚蹬上去,个子更矮够不到车把的,就一只手扶着车把,另一只手扶着大梁,一样也可以把车子骑的飞快。
乡村的夜晚很宁静,黑暗吞噬了白日的嘈杂与焦躁,把平静留给大地。夏日的晚上,能听见水塘的蛙鸣,比赛似的此起彼伏;墙角的蝈蝈,好像才开始醒来活动,叫声清脆有力;还有烦人的蚊子的嗡嗡声,总是在你耳边挥之不去。有星的日子,就和伙伴抬头数星星,看哪颗星星最亮,哪颗星星有故事。
那时候,比较闭塞,没有电视,只好靠收音机来了解外面的形势。若是赶上放露天电影,那可不能错过,即使路途稍远,需要步行,也阻止不了一颗颗渴望偷觑外面世界的心。我很少去远处看露天电影,仅有的几次也是和年龄相仿的小叔叔去的。几里的山路弯弯曲曲,回程时天色已晚,无月的夜晚对于不常走夜路的我很是不易,别人一边走一边左顾右盼地聊天,我却要一边走一边紧盯着路面的坑坑包包,以免崴脚。记得有一次,我拿了手电筒,(他们通常不备手电筒的,似乎手电筒也是一件奢侈品)。从山上往下走时,我们几个着急回家,小跑起来,结果后面的人都跟着光亮跑起来。回头看,曲曲折折的山路上,影影绰绰都是晃动的人,形成一条模模糊糊的长龙。
童年就是这样,以我们独创的玩法开篇,伴我走过山一程,水一程,留下无限美妙的记忆。现在看来,也许应该感谢当时封闭落后的情形,让我们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每天都以精力充沛开头,又以满头大汗结尾,自由充实,简单快乐。现在偶尔提起,还那样充满着诱惑与不舍。
随风
2015.6.24
文章评论
我心飞翔
同感
狼图腾
不知不觉……一句,改成:伴我走过山一程、水一程……可好?这样似乎能更有些韵味和意境。
喜欢音乐
美文,仿佛回到孩提时代
喜欢音乐
差不多[em]e100[/em]
SKY
一篇朴实的文字,带我又回童年,画面感很强
芳华伊人
想起我小时玩猪骨趾、想起我家的火油灯......夏夜的蛙鸣、咬人的蚊子......依然有趣,有味,美好![em]e179[/em]
小六
小时候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