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辣汤 过会

随笔

      从温暖的车厢里出来,热热闹闹的春运人群也抵不过冬日早晨的严寒,天还未亮,越发的冷。脑袋里就想有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家门口的胡辣汤。坐在车里,胡辣汤在我眼里闪啊闪。路也不长,转眼就到,下车,过马路,站在店门口,一锅汤刚端出来,许是太早,我又衣冠整齐,拉一箱子,脸缩在衣服领子里站在汤锅前,惊到了正在忙碌的店主。倒是让我不好意思了,急忙寒暄。这家是熟人,我总是隔三差五的来,但是能喝上的时候不多。早上只卖一会儿,我是宁愿多睡会儿也不也不愿起早吃饭的人。想这个味儿了,就专意起早。今天是难得,有点小早。起早的鸟儿有食吃呀,用这里正合适。
      也算是熟人。快,来一个大碗,我随说着,人家手里也没停,勺起汤落,美美一碗。麻利的淋香油,辣椒油,点香醋。等我落座,
胡辣汤已经放到面前。轮勺喝起,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喝起来粘乎乎、香喷喷。胡辣汤的辣,是一种很奇怪的辣,那种辣并不像吃重庆火锅那样辣得让你跳脚,而是只辣在嘴里,连喉咙都不到,许是胡椒粉的作用,也不全是,综合的香味。但有一种粉,叫胡椒粉,辣在嘴里,美在心中。尤其是这大冬天,可以吃到冒汗。要说胡椒粉是胡辣汤的灵,酸就是魂了,喝这种汤一般都要加点醋,辣中透酸,酸中有辣,再加上各种香辛料和食材的综合反应,香、滑、绵、润,溢于口。于吞咽之间又有东西可嚼,有硬的牛
肉丁,滑软的面筋,黄的黄花菜,黑的木耳。第一口,平淡无奇,第二口,清香和麻慢慢袭来,三口四口,酸
辣鲜香冲口而出,一碗喝完,酸辣过瘾。胡辣汤的绝佳伴侣是刚出锅的油馍头,要加江米面的油馍头才最正宗,要油的香酥,还要有最后回味的那一口黏糯,才为地道。他家只卖油条,问过老板,只说是油馍头费事,还的称斤两,不如油条来得快。也是,百米的距离有四家卖胡辣汤。就属他家的好,来的晚的就喝不上,我有几次过来还不到十点就卖完了,只有望锅兴叹,兄弟三个加三个媳妇,收钱,舀汤,人也都实在和气。我的油条端上来了,一看还是老油条,就忍不住感动。叫老油条就是把炸好的油条在放回油锅炸一遍,更酥脆。大早上的,刚开锅,还特意给我炸了个第二变,是厚道。我冲着老板一笑,算是感谢。低头闷吃,一口汤,一口油条,舒服。

      今天是阴历十五, 这条街上有会,在人们的影响中,赶会仿佛是专为农村人买卖方便而设的集市,对于今天住在闹市的人们超市和综合市场更为便利和熟悉,集市好像很蹩脚早该被人遗忘,尤其是这高楼林立的闹市。其实不然,八仙庵的会,西安有名。每逢初一十五,人满为患。吃的,穿的,用的,铺的,盖得,一应俱全。你在商场里淘换不到的东西,那些原始的,手工的,如包饺子用高粱杆麻线纳的篦儿,刷锅用的丝瓜瓤子,月月孩子穿的连脚裤,小棉袄,最主要是棉花填充纯手工缝制,还有家里奶奶做给孙子穿的那种虎头鞋,花手绢缝的一把抓小帽,都有。你想买各种扣子,针头线脑。一应俱全。用一句话概括,只有想不到的,没有见不到的,但你也别联想太丰富,仅限于离我们生活最近的东西
 
     集市以八仙庵为中心向四方辐射,主要的四条街,南到鸡市拐,北到安仁坊,东到伞塔路,西到小东门,声势浩大。赶上初一十五,出租车是不敢进的,有些不知道深浅的私家车开进来,也是找死,没有两三个小时出不去,还得挨行人的骂。整个是步行街,人头接踵,很少有缝隙。来得晚的就直接摆在路中间,哪有走车的地方 。能在这城市生存下来,也算是奇迹。各有所需,有的人是在找传统的工艺,有的是为小吃,有的是为了热闹,看看到底有多热闹。
      练摊的,老的少的,都是不易。东北人卖搅馅的塑料搅拌器嘴皮子真溜,带着小麦克,大妈大婶的叫着,喊着南来的北往的,海尔滨的上海的,走走看看,手上操作着,你驻足认真听比小沈阳说的还搞笑,动作还夸张。河南人卖衣服的居多,话少,一口价,一副爱买不买的架势。南方人卖茶叶,柠檬。漫天要价,就有就地还钱的,拉拉扯扯。四川人卖泡菜最为正宗。卖辣白菜的绝对是东北的朝鲜族。卖银器的,头上裹个红花毛巾,冒充云南人,也或就是云南人。本地的多是卖小吃,粽子,炒凉粉,还有蓝田河洛,秦镇凉皮。岐山的挂面,乾县的锅盔。漂亮的小姑娘,从哪里弄些时髦货,也是站在路边,大声的吆喝,没有扭捏。劳作不止在集市以最真切最现实中体现。
       茫茫人世间,生活着这样一群像黄土一样朴实的父老乡亲,他们的谋生是多么的艰辛和不易,目睹这些情景。我那所有的不快和烦恼荡然无存。那一张张年老或年轻的面容在冬日无情的风吹中变得干涩、黝黑。但他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拼命地追求着幸福,只有在这闹市中的集市上,芸芸众生相才是劳苦大众的缩影。不为名,只为利,你买我卖,做着最简单的交易。这些陌生的面孔和嘈杂的吆喝声中挥之不去的是我的感动和刻骨铭心的忧患,哪天没了这个集市,没了这群人。
       心里默默祝福你们永远快乐,幸福安康,感谢还有这个集市,还有这片嘈杂声。
        



文章评论

燕莺

我现在好想“胡辣汤”[em]e124[/em] [em]e197[/em]

翠翠念

从赶集到生活,真正如“胡辣汤”一般,口感一绝,又饱含无尽的温暖。拜读了![em]e160[/em]

飞天

糊辣汤,老油条,我也想吃

鲁女

随着文字赶了一个会!赞!

山高水深

喜欢读这样贴近生活的文章,我知道,这离“标准”散文还有点距离,但我还是愿意看“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百里不同俗,犹如旅游一般。赞一个!

山高水深

读这样的文章,诚如作者所言,实实在在看到老百姓生活的不易,一个国家的民生应像哑铃状,大多数人在中间,最大限度地缩短贫富差别!期待下一篇!

牦牛

有幸来到东篱的小拖车旁边,仿佛就跟着这位俏佳人并在早点铺边上候着,然后去逛庙会,享受古城里的人情事故。东篱的回眸一笑,俺也看了,一同这闹市里的大集市,好美,好舒服。[em]e163[/em][em]e178[/em]

、~韭菜花

今生的愿望是到东篱的家乡逛一逛[em]e124[/em]但愿我能品出东篱笔下平凡生活的幸福滋味[em]e100[/em][em]e179[/em][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