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癌秘方
个人日记
华龄出版社于 1992年出版了一本,作者叫孙秉严。这部书是他 34年治癌经验的写照。所谓“治癌秘方”,这个“秘方”归纳起来就是一个下法,当然是各种不同的下法。孙医生的经验十分可贵,而一旦放进阳明篇里,一旦放到“六经为川,肠胃为海”的这样一个关系里去思考,理论上的问题就会很容易地得到解决。困难就在我们怎么形成一个阳明的局面,在没有形成阳明这个局面的时候就轻易地使用下法,决定是会利少弊多,甚至是有害无益。这是使用下法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下法必须有它的指征。邪在少阴,你怎么把它引到阳明来?邪在厥阴,你怎么把它引到阳明来?引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形成阳明的局面。这些都应该有具体指标,这些就牵涉到很具体的技术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参考古人和今人的经验,我们也可以创立新的思路,形成新的方法。我以为这样的一些思考是很有意义的,从某种角度讲,这才符合中医现代化的内涵。另外一个方面,胃不仅仅是藏象学上的一个概念,它还是天文学的一个概念。胃是二十八宿中的一宿,更具体地说胃是西方七宿亦即白虎宿中的一宿。
西方主降,白虎主降,胃主降,阳明主降。为什么治疗阳明病的主要代表方要叫白虎汤?为什么胃刚好在西方白虎这一宿而不在其他青龙、朱雀、玄武这些宿?为什么阳明病要叫做“胃家实”?这一连串的为什么思考清楚了,你就会有豁然贯通的感觉,你就会从心底里认识到中医是成体系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如果仅仅是一门经验医学,有不有可能建立起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胃为西方七宿之一,《史记·天官书》云:“胃为天仓。”其注云:“胃主仓廪,五谷之府也,明则天下和平,五谷丰稔。”《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见西方七宿之一的“胃”并非假借的虚词,它是有实义的,这个实义正好与脾胃所主的仓廪相符。天人相应,更具体一点就是星宿与藏府相应。胃为天仓,胃明则天下和平,五谷丰稔;脾胃为仓廪之官,脾胃健则身体康泰,五味出焉。星宿的胃与藏府的胃,它们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与研究。前些日子,一位长者也是一位领导从关心和鼓励的角度告诫我说:“在中医学院范围内,能像你这样深入经典的确实很少,但是,有一个问题却需要注意,就是经典里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v
这位长者的意思很清楚,一方面对我钻研经典的精神表示赞叹,另一方面又担心我错将糟粕当精华。这个意见提得很好,而且提得很普适。不但搞经典应该这样,搞任何一门学问都应该这样。都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现代科学里就只有精华,没有糟粕吗?非也!现代科学里也有糟粕。而就目前的情况看,而就中医界的现状看,将经典中的糟粕当成精华的情况并不严重,严重的是在很多人眼里,特别是在相当多的高层次群体眼里,经典中并没有多少精华可取。没精华可取,那当然就可以不屑一顾了。博士们之所以只朝现代看,只朝分子生物学看,只朝实验室看,而很少朝经典里看,恐怕与上面这个认识有关。有谁愿去吃力而不讨好呢?所以,中医当务之急,不是良莠不分,不是我们过多地把糟粕当成了精华,而是我们很多人从骨子里失去了对它的信心,从骨子里没把它当成宝库。像星宿胃和藏府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把它当糟粕迷信呢?还是设法从多方面去研究它。二十八宿中,使用藏府名来命名的还有心。心位于东方七宿,心宿的定位是否与先天八卦离位东方有关,这一点值得我们研究。
为什么在二十八宿的命名中五藏它选一个心,六府它选一个胃?心为五藏之主,胃为六府之主。为什么要选用这个藏府之主来为星宿作命名?这个问题亦值得我们深思。② 胃家正阳阳明它不讲胃实,而讲胃家实,胃家有什么意义呢?中国人对“家”的观念是很浓厚的,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家”的涵义。如果你是单身一人,尽管你住有 100 平方米,三房二厅,可这个还不能叫家,你要回去也只能叫回宿舍,不能叫回家。所以要成家,至少得有两个人,两口之家,三口之家,当然要是在过去完全可以有十几口的家。张仲景在这里用“胃家”,很显然,除胃以外肯定还有其他的因素,还在其他的成员。否则不能称胃家。所以,阳明病的胃家实除胃以外,起码还包括肠。否则,对“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这样的条文就没有办法理解,就会被别人看笑话。③ 实胃家实,什么是“实”?实在这里有两义。《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很盛的就叫实,精气被夺的就叫虚。那么,这里的胃家实是不是就指这个意思呢?前人基本上都持这个观点。疾病发展到阳明阶段,邪气很盛,正气未虚,所以,胃家实应该是指邪气盛实的意思。
这个解释可以参考,但是还不全面。《广韵》解实为:“诚也,满也。”《增韵》:“充也,虚之对也。”因此,实还有满的意思,还有充的意思,还有与虚相对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充实。那么,实的二义中究竟哪一个更符合、更确切?我们看第一义,第一义是邪气盛,邪气盛它是从因的角度去谈,如果我们从因的角度去看这个胃家实,那显然就不符合了。为什么呢?因为在六经的提纲条文里,它都是谈证,都是从果上去谈,像太阳的脉浮,头项强痛;少阳的口苦,咽干,目眩;太阴的腹满而吐,食不下;少阴的脉微细,但欲寐;厥阴的消渴,气上撞心等,这些都是言证,都是言果,它是从果上去求因。怎么到阳明会有例外?所以,胃家实若作第一义的邪气盛解,显然有悖逻辑。它应该还是言证,应该还是言果。因此从充实来讲,从第二义来讲,似更为确切,更符合逻辑。《素问·五藏别论》云:“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又云:“六府更虚更实,胃实则肠虚,肠实则胃虚。”五藏是藏精气而不泻,所以,只能满不能实;六府是传化物而不藏,它主要起传导的作用,所以,只能实不能满。六府实而不满为常,胃为六府之主,这里讲的“胃家实”似与《素问·五藏别论》讲的六府实相符合。相符合就应该是正常,为什么 179 条以及下面的阳明病机条文反而以“实”为病呢?这里妙就妙在张仲景用了一个“家”字。家的意义我们前面讲过,至少要两个以上才能称为家,所以,这里用胃家,显然就不单单是胃,起码包括了肠。胃肠合起来方堪称“家”。因此,“胃家实”就成了肠实胃亦实,这就根本打破了《素问·五藏别论》“胃实则肠虚,肠实则胃虚”这样一种“更实更虚”的正常生理格局。正常生理格局打破了,那当然就是疾病的状态。在第一章和第五章中我们用了不少的篇幅来讨论经典文字的意义,经典的文字是慎之又慎的,这里面的随意性成分很少,前人说“一字之安,坚若磐石。”经典的文字会像磐石一样坚固,可见这个慎重非同小可。像上面这个“家”字,你说是不是坚若磐石?有家和无家,意义截然不同。有家则病,以胃肠皆实也。无家则不病,无家则为常,以胃实则肠虚也。有了这个“一字之安,坚若磐石”,就自然会有“一义之出,灿若星辰”。
④ 病机格式化这里正阳阳明讲胃家实,下面 180 条的病机条文也讲胃家实,这就说明了阳明病机的一个着眼点就在这个“胃家实”上。就像五藏病机中的心病机要着眼于“痛痒”一样,六经病机中的阳明病机就着眼于“胃家实”。胃家实是果,前面的正阳,也就是火热是因,而阳明是机。因、机、果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重点,既要将三者打成一片,又不容混淆。如果我们将这条公认的阳明病提纲条文进行病机格式化,可以写成“诸胃家实,皆属于阳明”。正阳阳明以及阳明提纲条文就讨论到这里。4.少阳阳明(1)三阳治法“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在少阳阳明的这样一个前提下,提出了发汗、利小便,这就说明发汗、利小便与少阳阳明的产生是有关联的。为什么发汗、利小便会导致胃中燥、烦、实?会导致少阳阳明的大便难?很显然,发汗、利小便这样的治疗方法对于少阳病并不适宜。这就促使我们去了解和思考三阳病在治疗上的差异。① 太阳病治法太阳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发汗和利小便,另外还有吐法。发汗主要针对太阳经证、表证,也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的“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法。
代表方是麻黄汤,桂枝汤。利小便主要针对太阳府证,利小便是通阳的一个好方法。即如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所以,利小便不仅是“引而竭之”之法,也包括了“汗而发之”之法。另外,吐法也是太阳病的治疗方法之一,以病位而言,太阳病的病位不但在表在外,在高在上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上论所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吐法便是这样一个“越法”。它的代表方是太阳篇的瓜蒂散。在第一章中我曾经给大家介绍过曾荣修老中医,曾老给我讲过他的一个亲身经历。十多年前他患上了三叉神经痛,痛起来非常要命,直想往墙上撞。服什么药都不管用。曾老原来抽烟很厉害,痰很多,每天早上都要咳吐一阵子。可是自从患上了这个三叉神经痛,痰突然就减少了,早上也没痰需要咳吐。这个变化引起了曾老的思索,烟照抽,饮食也没有改变,这个痰跑到哪里去了呢?一定是跑到三叉神经上去了。痰阻塞了三叉神经所属区域的经络,这便“不通则痛”了。对!肯定就是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将痰引出来呢?曾老采用了张锡纯的法子,以刺激天突的方法来催吐,结果吐出半痰盂胶黏的痰涎,痰吐出后,头痛立刻减轻,再引吐几次,疼痛再未发作。
大家知道三叉神经痛是个十分顽固的病,现在尽管有许多进口的西药,效果还是不理想。有的痛到最后没有办法,只有采用手术疗法,将神经根切断。用切断神经的方法止痛,的确不是一个好方法。这样顽固的疾病一吐就吐好了,整个过程几分钟,不花一文钱。所以,中医的一些治法着实不容轻视。土好像土了些,但它的确能够解决问题。总起来说,太阳病的治法或汗、或利小便、或吐,都是开放的方法,这与太阳主开的特性非常相应。② 阳明病治法阳明病的治法历来都以清下二法概之,清法主要指白虎所赅之法,若细分起来,清法还应包括栀子豉汤法、猪苓汤法。下法前人今人都以三承气汤为代表,但若按仲景本人的说法,下法是有严格区分的。三承气汤中,只有大承气汤可称下法,是下法的代表方。而小承气汤仲景不言下只言和,如 208条云:“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又如 209 条云:“……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又如 250条云:“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由上数条条文可知,仲景用小承气汤原不在下而在和,故小承气汤应为和法之代表,而非下法之代表。另外就是调胃承气汤,仲景用该承气汤亦不言下,在该方的方后注云:“温顿服之,以调胃气。”所以,调胃承气汤诚如其方名所言,目的在于调胃,故调胃承气汤是调胃之剂而非下剂。综观上述三方,三方都言承气,承什么气呢?当然是承胃家之气。胃家之气以通降为顺,因此三方都有通降的功能。只是这个通降的度不同,就导致了在治法的称谓上的不同。通降在调胃承气汤这个度上,它的功用是调胃气;通降在小承气汤这个度上,它的功用是和胃气;而通降到大承气汤这个度上,就变成下剂、攻剂了。所以,承气的程度、通降的程度不同,它的功用以及治法的称谓也就完全不同。因此,把握好上述这个度就成为一个很关键的技术问题。我们再看三承气汤的方后注,调胃承气汤是“温顿服之,以调胃气”。大承气汤是“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小承气汤是“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三承气汤中,调胃承气汤既不言下,也不言更衣,只言“调胃气”;大承气汤则直言“得下”;小承汤则言“当更衣”。更衣是个比较文明的称谓,古人不说大便,也不说拉屎,说更衣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更衣当指平常的大便。要是平常的通畅大便没有了,这个时候要用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服后就会更衣,就会恢复正常的大便。因此,“更衣”与“得下”显然有很大的差别。从上述三个方后注,我们看到了仲景措辞用字真是一点都不含糊,绝不是这也可那也可。这里面的区别既有严密的理论、严密的逻辑作依据,亦有很实在的临床。从这里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一字之安,坚若磐石”。③ 六府以通为用以上我们谈到了太阳的汗法、利法、吐法以及阳明的下法、和法、调法、清法,在这些治法中,汗法是疏通腠理玄府,利法是开通气化,疏利膀胱,吐法是宣通上焦,下法、和法、调法都着眼于胃家的通降。上述的这些治法虽异,但都没有离开一个“通”字,可以说以上诸法就是围绕一个“通”字而展开的。“通”字法其实就是六府的正治法,因为六府以通为用,只有恢复了六府的通用,其传化物而不藏的功能方得以实现。
因此,太阳阳明的治法实际上就是通法,就是针对六府的治法。④ 少阳不主通利在“少阳阳明”的开首,我们谈到了以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并不适宜少阳病的问题,现在再翻开少阳篇,看看少阳篇的内容,就会发现少阳病不但不能用发汗、利小便的方法,也不能用吐下的方法。汗、吐、下、利都是通法,太阳、阳明皆以用之,因为六府以通为用。为什么到了少阳这一府却要禁用这些“通”法?难道少阳就不要以通为用吗?少阳主枢机,于六府属胆。胆除了六府这个属性外,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属性,这个属性在《素问·五藏别论》中有特别的交代:“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府本来是泻而不藏的,既然是泻而不藏,那当然就要以通为用。试想如果六府不通,它怎么能够做到泻而不藏呢?所以,通法当然就是六府的正治法。现在胆的另外一个属性告诉我们,它是藏而不泻。府本应泻而不藏,藏本应藏而不泻,现在反过来了,府也变成藏而不泻。府行藏性,你说奇不奇?当然稀奇!所以就叫做“奇恒之府”。既然是藏而不泻,那当然就不能再用“通”法,所以,适用于六府的这些汗、吐、下、利诸法都不能用于少阳病的治疗。如果误用,那就会出问题。
少阳阳明的“胃中燥、烦、实、大便难”,便是误用上法的一端。因此,对于少阳病的治疗,对于胆的治疗,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个奇恒之府的特性,这个藏而不泻的特性。胆的这样一个奇恒之府的特性,在临床上亦随处可见。比如肝胆系统的结石与泌尿系统的结石在治疗的难易程度上就有很大的差别,泌尿系统的结石治之往往较易,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以充分运用通利的方法。而相比之下,肝胆系统的结石则治之较难,为什么困难?就是因为在奇恒之府这样一个系统里我们很难运用通利的方法奏效。而对于结石,如果不能用通利的方法,或者说通利的方法不适宜,那还有什么方法可用?三、阳明病时相本节的讲解主要以 193 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为依据。1.申至戌上有关欲解时的意义,在前面的太阳篇中已详细述及,这里不再赘述。申至戌上即申酉戌三个时段。申酉戌亦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日层次,即下午 3点至晚上 9点的这个时段;第二层次是月层次,即下弦前后的这个时段;第三层次是年层次,即七、八、九三个月。阳明欲解时的这三个层次宜参照太阳病欲解时的三个层次来理解。这里举出三个层次只是粗分,若细分起来则有更多的层次,更细的层次。
大家只要掌握了太阳篇所说的同象原理,再细的微分也能够把握住。总之是日中有月,月中有日,日中有四时,年中亦有四时。不管这个层次再粗或再细,不管这个周期再长或再短,个中的阴阳变化都是相同的,都是一个生长收藏。因此,不同层次中的理论,是可以互通互用的。比如《素问》说:“月空勿泻,月满勿补”,这是讲的月周期这个层次的补泻原则。这个补泻原则能不能用于日周期或者年周期这些层次呢?同样可以运用。“月空勿泻,月满勿补”反过来就应该是“月空宜补,月满宜泻”。月空以年周期对之,则为冬季,进补应该选择什么季节呢?连平常百姓都知道应该选择冬季。冬季进补已经成为一个常识,但是,若要查证它的出处,它还是出于《内经》。剩下的,在日周期这个层次,或者在更大的、更小的周期层次里如何进补,大家可以自己思考。申酉戌从年周期层次上属于秋三月,秋三月若用一个字来概括其功用,就是“收”。秋三月阳气在收,万物在收。阳气的这个“收”它会以一种凉,以一种燥的形式出现,万物的这个“收”呢?它往往以一个种子的形式出现。我们秋季收庄稼,收它的什么呢?就收它的这个果实、这个种子。种子从实在的意义讲,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浓缩,对生命的一种记忆。
动物的种子、植物的种子都不例外。而种子的重新播种,无非就是这个浓缩生命的重新放大,无非就是这个记忆的释放过程。当然,这样一种浓缩,这样一种记忆它还与“藏”这个过程相关,所以我们往往“收”“藏”连称。因为“藏”实际上也就是“收”的延伸。联系到人体,人的记忆是不是也就这么一个过程呢?确实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因此,人的这个记忆就与阳明有很大的关系,阳明发生病变,记忆的过程就会受影响、就会受障碍、就会发生“善忘”的病变。整个《伤寒论》为什么只在阳明这一篇讨论“善忘”这个问题?为什么《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黄连能够“久服令人不忘”?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善忘是许多老年性疾病的一个共性特征。21 世纪是中国将要腾飞的世纪,也是一个老年化的世纪。我们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的老年性疾病。我们能否通过上述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在阳明篇中,在阳明的思路中,找到一些老年性疾病的对治方法呢?我想是完全可能的。这样我们就把阳明的研究提到了世纪的高度。2.阳明病要阳明为六府之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这个胃家实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失却六府之通。六府以通为用,现在六府不通了,六府的用当然就会有障碍。其二,失却阳明之降。阳明的降与六府的通是相因相成的,没有通就没有降,没有降也就没有通。分开来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讲,合起来却是一回事。其三,失却阳明本性之凉。阳明的本气是凉,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谈到过。凉怎么产生呢?阳气降方生凉。所以,凉与降实际上是一个相伴的过程,就如同形影不离一样。凉与降是这样一种关系,而降与通也是这样一种关系,三者环环相扣,既可以互为因互为果,亦可以互为果互为因,这便是胃家实的关键,这便是阳明病的关键。3.欲解时相要义阳明的欲解时在申酉戌,申酉戌我们除了从时间的角度去考虑,从时间的角度它属秋,以日而言则是日偏西,日落西的时候。日落西则为降可知,为凉可知,为通亦可知。凉、降、通的性用恢复了,凉、降、通的性用得道多助,阳明病的不凉、不降、不通怎么会不欲解呢?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去考虑。《性命圭旨》中之“时照图”云:“人之元气逐日发生,子时复气到尾闾,丑时临气到背堂,寅时泰气到玄枢,卯时大壮气到夹脊,辰时聎气到陶道,巳时乾气到玉枕,午时姤气到泥丸,未时遯气到明堂,申时否气到膻中,酉时观气到中脘,戌时剥气到神阙,亥时坤气归于气海矣。”
大家知道,中庸是孔门中的一个很高的境界。什么是中庸呢?程子释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子释云:“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这个中庸看起来很易,不过就是不偏不倚,平平常常吧,可实行起来却非常困难。所以,《中庸·第八章》中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回首往事,我们确实有一种“中庸,不可能也”的感觉。就像我这个年纪经历的这些事,似乎没有几件不是偏倚的,从大跃进大炼钢铁,从敢叫荒山变良田、敢叫日月换新天,从文化大革命,从唯成分论,从唯文凭论,从唯年龄论,从前些年的气功,从这些年的司马南,以及从中医界的种种政策的制订,凡此种种,都使我们感到“中庸”实在太难太难。而经历过这种种事件之后,又使我们更迫切地呼唤“中庸”。我们知道,前些年对传统的盲从,对气功的狂热,以及这些年的司马南现象,都不是中庸,都不是正道,都不是定理。对于传统,像对于天人合一,对于周天运转这些东西,我们既不可偏执于有,偏执于有,那就麻烦了。把你关在黑房子里,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年,看你能不能说出今天是月满还是月缺。
如果说不出呢,这个结果可想而知了。但是,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更不能偏执于无,要是偏执于无,那整个传统、整个中医就变得一无是处了。对于传统的认识,对于中医的研究,我们能不能学习舜的做法———“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呢?我想中医确实需要一个这样的做法。人之元气子时走尾闾,丑时走背堂,寅时走玄枢,卯时走夹脊,辰时走陶道,巳时走玉枕,午时走泥丸。元气在子至午的这段路径中所经过的尾闾、夹脊、玉枕,又称为三关,修炼河车搬运就要过这三关。这三关一关比一关困难,但一关有一关的境界。等到冲破玉枕这一关,则元气直透泥丸,是时将有醍醐灌顶,春意盎然的一番新气象。泥丸,又称泥丸宫,它是道家修炼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人身最高之处。毛泽东主席在他的七律《长征》中这样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主席对道家的泥丸未必甚解,但用其“高”却是不含糊的。泥丸以后,元气飞流直下,未时至明堂,申时至膻中,酉时至中脘,戌时至神阙,亥时归气海。河车搬运由尾闾至泥丸,这是一个耕耘的过程,这个过程万般艰辛,有苦无甜,而由泥丸降气海则是一个收获过程,这个过程妙不可言。
修炼也好,学问也好,看来都是这么一个过程。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由膻中至神阙,也就是申酉戌,正好是阳明的地界。这个地界包括胸腹,肺与胃家都在其中。这个地段的“治安”如何,可以说主要由阳明的功用来决定。阳明的功用好,元气通过这个地界就没有障碍,如果阳明的功用有问题,那元气就很难顺利通过这块领地。元气在这个地段受阻,那就势必会影响元气到达其他地段的时间。这样环环相因,人身这个小天地里的周天运行就很难再与大天地里的运行相应,这便导致了不健康的产生,这便导致了疾病的产生。沿着上面这个思路,元气在周天运行过程中分别受到六经的不同作用和影响,比如在申酉戌这样一个特殊时段及特殊地段中,它主要受阳明的作用,更具体的是受阳明通降功能的作用。这样一个作用及影响的提出,就将整体与六经局部以时空的方式巧妙地联系起来了。大家对我们在第一章中提到过的用理中汤加味外敷巧治重症肺炎的例子还有印象吗?外敷神阙为什么能够治疗重症肺炎?外敷神阙为什么能够使病情发生全面而迅速的转机?我们从上面这个联系,我们从以上这个作用及影响去思考,是否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呢?
中医的外治法是很值得浓墨重书的一法,清代的吴师机著有《理瀹骈文》一书,该书就专谈外治法,以外治法通治百病,很值得一读。民间流传一个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就是用动物外敷膻中这块区域,敷上去一个对时,或者反复多次,部分病人真就有了转机,最后肿瘤凋亡,病获痊愈。为什么呢?原来膻中这块区域正好是胸腺的所在地,胸腺是人体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它主要产生 T 淋巴细胞,起到免疫监视作用。因此,胸腺的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发生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为什么众多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 40 岁以后呢?就是因为 40岁以后(女性略有提前)胸腺便自然萎缩,T 淋巴细胞的产生逐渐减少,失去免疫监视作用,变异细胞便得以肆虐。膻中处申位,系阳明领地,《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外敷膻中,外敷阳明领地,是否起到强化阳明,激活胸腺的作用?这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中医里面有意义的课题太多太多,可以信手拈来。可为什么我们就喜欢捆在这一两条道上?你现在打开杂志来看一看,要么就是某某新药研究,要么就是某某方治疗某某病多少多少例。
限在一、两条路上,要是众所周知的活路,那竞争太强,像长虹、实达这样的强手、高手也免不了要败阵,何苦吃力不讨好呢?要是碰到的是死路,那就更惨了。所以,对于中医的科研我始终搞不懂,我始终费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思路放宽一些?把眼光放远一些呢?4.阳明治方要义阳明的本性我们讲了三点,就是通、降、凉,而阳明病的要义就是失却通,失却降,失却凉。所以,对于阳明病的治疗,或者说阳明的治方,其关键就是如何从失却通,失却降,失却凉恢复到通、降、凉上来。我们看阳明的代表方白虎汤和承气汤就充分体现了上述这个作用。三承气汤性皆属凉,又皆通降,用之得当,顿复阳明本性,这一点是容易理解的。那么,白虎汤呢?未学过中医的人一听到这个名字就会觉得稀奇,可一旦弄清楚了,就觉得“白虎”这个名字妙不可言。白虎其实就是西方,就是申酉戌,就是秋三月。阳明病为什么要用西方白虎,为什么要用申酉戌,为什么要用秋三月?大家知道,阳明病的主要因素是火热,是火热导致这个不通,是火热导致这个不降。现在白虎来了,秋三月来了,气转凉爽,不复温热,阳明的性用便会自然恢复。
所以,白虎不仅代表西方,也代表秋三月,这便与欲解时申酉戌打成了一片。中医治病开方为什么不是开时间呢?确实就是开时间。白虎汤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它的药味,白虎汤用药共四味“四”是什么呢?河图云: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四为金数,为西方之数,此与方名相合,与申酉戌相合;其次君药石膏色白味辛,白为西方色,辛为西方味,此又与方名相合,申酉戌相合;再次看诸药之用量,君药石膏用一斤,臣药知母用六两,“一”、“六”是什么数呢?河图云: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是知“一”“六”乃为坎水之数,乃为北方之数,白虎本为清泻火热之剂,火热何以清之,以寒水清之,以北方清之。西方而用北方之数,这不但是以子救母,亦为金水相生。只这一招,白虎的威力便陡增数倍。佐使药粳米用六合,亦为此意,且粳米之用为生津,故亦宜用水数。剩下是甘草用二两,“二”是什么呢?“二”是南方火数,在泻火之剂中为什么要用一个火数呢?以石膏、知母皆大寒之品,虽有清泻火热之功,却不乏伤伐中阳之弊,以甘草二两用之,则平和之中又具顾护中阳之妙。是方走西北而不碍中土者也。白虎汤也好,三承气也好,它们的功用总起来无非就是实现这个申酉戌的效用
【中医养生】中医治腰痛,三种腰疼的拔罐部位和方法!
1. 肾虚腰痛
① 治则。偏阳虚者补肾助阳,偏阴虚者补肾滋阴。
② 取穴。偏阳虚:大肠腧、环跳、委中、肾俞、足三里、昆仑、命门、气海、关元。偏阴虚:大肠腧、环跳、委中、秩边、三阴交、太溪、命门、气海、关元。足三里为足阳明胃之合,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配肾俞以助阳温经止痛。三阴交配太溪滋补肝脾肾三脏之阴,佐秩边为荣养经脉止痛。
③ 操作。患者俯卧,选拔肾俞、大肠腧、委中、足三里,用最小的抽气罐拔昆仑,每次拔罐不超过5个,用中小号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吸力不易太强,时间5—10分钟,一日一次穴位轮换取用。
2. 风湿腰痛
① 治则。温经通络止痛。
② 取穴。肾俞、志室、气海俞、大肠腧、关元俞、环跳、风实、委中、阳陵泉、飞扬、昆仑。
③ 操作。患者俯卧,均以中、大号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吸力要强,时间10—15分钟,只有昆仑用最小抽气罐吸拔,坐罐个数不限,对以上穴位可同时拔,还可使用油走罐,由上至下游走,局部风湿淤血可用刺血罐。
3. 淤血腰痛
①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② 取穴。血海、膈腧、大肠腧、环跳、三阴交、合谷、期门、肾俞、秩边、承山。
③ 操作。患者俯卧,用大中号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拔时深重,时间10—15分钟,视情况延长,最好要拔出痧来,油走时用螺旋走法,幅度要大,刺血罐拔环跳、大肠腧、委中、承山、或有淤血部位也可用刺血罐,出血量5—10毫升,对于疼痛,急性发作,有缓急解痛之效,每次取穴不超过3个穴位,女性拔出血量应少一点,注意是否会有血晕。
拔罐治疗本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配合推拿治疗则疗效更佳,如为继发性腰腿痛应配合物理化学检查,查清原发病灶,以免误治。如为腰椎间盘脱出,应配合骨科做腰椎间盘复位。如为结核、肿瘤,则应进大医院进行综合疗治,如患者精神紧张,应好言相劝,疼痛处配以按摩热敷易于行气活血,通络止痛。适当运动有助治疗。、
中医养生:三招识别肾阳虚和肾阴虚
肾阳虚与肾阴虚实际上是中医上的一个术语,指中医讲的肾脏方面的症,都是肾虚的一部分。肾阴虚和肾阳虚的区别在于:肾阴是物质上的缺乏,主怕热,而肾阳就是功能上的匮乏,主怕冷。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教大家快速区分肾阴虚和肾阳虚。
1. 善恐:无缘无故地出现恐惧的感觉。
恐就是俗称的胆怯,即自己事先是知道的,就是害怕。由肾虚导致的善恐,一般会同时伴有头脑发空、健忘、腰膝酸软等症状,可以把这一特点作为判断的参考。肾阴虚的人,在恐惧的同时还伴有手足心热、心烦失眠、遗精盗汗等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会发现舌质红、舌苔少而干。肾阳虚的人,在恐惧的同时还伴有怕冷、四肢发凉、疲惫乏力等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会发现舌质淡嫩、舌苔白。
2. 畏寒:怕冷。
中医认为,人体阳气充足,能够抵御寒冷,维持正常体温,不会产生怕冷的感觉;如果人体阳气虚弱,不能温煦机体,就会产生寒冷的感觉。
肾阳虚引起的畏寒,常常伴有精神不振、腰膝酸软冷痛、面色黧黑 等症状。另外,男子会有阳痿、早射、滑精的问题。
3. 打喷嚏:喷嚏频频,经久不止。
作为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的打喷嚏,中医认为有两种情况下打喷嚏:一种情况是急性打喷嚏,多发生于气候突然变凉之时、身体受凉时以及感冒流行的时候,多与感冒症状同时出现;另一种情况是肾气虚引起的打喷嚏。肾气虚引起的打喷嚏,往往是喷嚏频频,经久不止,同时伴有疲乏无力、腰膝酸软或疼痛、面色无华、怕冷、手足不温等症状,以过敏性鼻炎患者为多。
阳明病为什么要欲解于申酉戌呢?道理是很清楚的,但是要把它落到实处,要对中医治病开方就是开时间有真实的受用,却需要一番功夫。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看开来,看广来,把它与整个中医连成一片,这个时候你就会有受用。回过头来看阳明,阳明着重的是温热,不少人便认为后世的温病其实就是从阳明发展而来的,有没有道理呢?我看有一定的道理。从横向来看,阳明往前便是温病的卫分,往后便是营血;从纵向来看,往上便是上焦,往下便是下焦。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这个枢纽,便在阳明篇中。张仲景是不是只谈寒,叶、薛、王、吴是不是只谈温?显然不是这么回事。不过“术业有专攻”,这又是肯定的。这就使我们又联想到前面的中庸话题。中庸是讲王道,而非臣将之道。换句话说,中庸是对领导者而言,而非对一般人而言的,搞学问,或者做专家,能不能用中庸呢?如果用,那就是真正的“中庸不可能也”。如果做学问、做专家你也中庸了,那你注定是平庸之辈,那你注定什么都搞不出来。
今天早上收看了凤凰卫视播发的杨振宁教授的一个重要演讲,演讲的题目是:美与物理。在这个演讲中,杨振宁教授提到了 20 世纪物理学的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狄拉克,一个是海森堡。从狄拉克与海森堡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两种不可调和的路数与风格,他们所研究的在当时看来几乎都是异端,尤其是狄拉克方程发表后,他的研究遭到了当时相当多的大物理学家的讥讽和嘲笑,可是事实证明了,他们的“异端”研究在最大限度上发展和影响了 20 世纪的物理学。专家也好,学者也好,你必须有一个方向,方向设定以后,你就得一直走下去,这样一个走向其实就是“攻端”,就是“执端”。你不执端,你徘徊了,你犹豫了,那你还能搞出什么成就?你注定要半途而废!所以,做学问、做专家,或者是要搞成其他什么,你都必须专注,专注了就要执著于一端。就像现在搞中医它无外乎就是两条路,要么你专注于现代,专注于分子生物学,一切从现代出发,从现代中认识中医,改造中医,发展中医;
要么你专注于传统,专注于经典,一切从传统出发,传统搞得深了,也许你会发现她与现代并不相违,稍加调整她就可以适应现代,甚至指点现代。当然,专注传统并不妨碍你关注现代,你也必须关注现代,而专注现代你亦应该关注传统。关注与专注这两个概念不同,现代与传统是两端,你只能执其一端,你不可能既是传统的高手,又是大物理学家。像杨振宁教授,他专注的是现代物理学,更具体地说他专注的是理论物理学的某个分支。但是,杨振宁教授又非常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关注传统的中医。以杨教授这个极高的天赋,他可不可既做一个大物理学家,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时又做一个中医专家呢?这一点不可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是作为领导者,作为政策的制订者,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鱼和熊掌你还必须兼得,你还必须执其两端。执其两端而用中,这便是中庸的境界,这便是成就王道的境界。作领导的,制订政策的你不这样,你还像专家那样只执一端,只允许中医搞现代化,不允许中医搞传统化,我看这个中医很快就会完蛋。大家想一想,当前中医界的情况是不是这么回事。
我们可以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过去中医晋升职称,在语言方面你可以考外语也可以考医古文,这两门是任你选择的。这样有个好处,你传统钻得深,你无暇顾及外语,你可以考古文。反过来呢?你的现代化专注得好,你的外文当然很棒,那你就考外语吧。这样一个政策就很有一些中庸的味道,你乐意搞传统,你乐意深入经藏,好!那你就专心搞你的传统。传统的这条路是绿灯,你不会担心搞传统就上了贼船,丢了职称。你喜欢搞现代吗,好!那你就专心搞你的现代化。这里更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想干领导的,制订政策的,你必须换一个角度,从前你是专家,现在你不能再是专家,你需要做的就是设法营造出这么一个环境,让搞现代的有奔头,让搞传统的也有奔头,科研经费不要光撒在现代这条道上,也要分一些到传统这条道上来。如果能真正形成这么一个环境,这么一个氛围,那无疑就是为中医的生存,为中医走出困境创造了最好的条件。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中医考古文不再作数,你要想晋升职称必须考外语,否则,即使你的中医再棒,你也别想升主任、升教授。
写这一段,倒不是说搞中医的不需要懂外语,而是这样一个政策的改变,它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传统这条道上的绿灯越来越少了。中医现代化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是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在开始写这部书的时候,我还存有非分之想,可现在孔夫子把我教聪明了。在中医这个行业,搞中医现代化的必定是大多数,而搞中医传统化的只能是一小撮。像我读博士时的许多同学,要么去了广州、深圳,要么去了北京、上海,有的甚至出了国,都奔现代化去了,只有我这个山野村夫回到了落后的广西。我想从我的同学和我的身上,你也就能很清楚地看到现在的中医状况。现在大家都向往现代化,北京、上海还不过瘾,还要纽约、伦敦。可是一旦放长假,你看都往哪儿奔?都往黄山、泰山、九寨沟奔,都往山区、农村奔。现代与传统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在这里我要为专注传统的同志们鼓鼓劲,你们既不要希望所有的中医同仁都来搞传统,你们也不用担心无人问津。如果我们将城市和农村比作现代和传统的两极,那么必然会有物极必反的一天。北大英语系教授辜正坤作过一个“网络与中西文化”的演讲,在演讲的结尾辜教授谈到,网络时代真正到来之时,“城市向乡村的反向运行可能会发生。
其时,城市存在的惟一用途便是作为一片废墟和遗迹让后人观看,让他们知道落后的前人曾在一个怎样的受到污染的环境中生存”。我想辜教授的这个结尾也许会成为日后回归传统的一个预言。当然,我所指的这个回归并不是指的物质上的回归,而是指的一种精神上的回归,思想上的回归。5.阳明欲剧时相阳明欲剧时相要分两方面谈,一方面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欲剧时相,另一方面是特殊的欲剧时相。(1)寅至辰上这方面的欲剧时相与太阳的意义一样,即与欲解时相对、相冲、相反的时相即为欲剧时相。阳明的欲解时为申至戌,那么,欲剧时当然就在寅至辰。申酉戌为西方,为秋三月,其性主凉、主降,寅卯辰为东方,为春三月,其性主温、主升,正好与阳明的性用相反。因此,对于阳明病它很容易成为一个不利的因素,它很容易导致阳明病的加剧。寅卯辰的这样一个时相特征,对于我们诊断阳明病应该有比较大的帮助。(2)日晡所发潮热阳明欲剧时相的另外一个特殊方面就是日晡所,更具体一点说就是日晡所发潮热。潮热在这样一个日晡所发生,对于诊断阳明病,特别是对诊断阳明病的府实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翻开阳明篇,随处都可以见到这个“潮热”。前人将阳明病分作经府二证,阳明府证的确定就主要依据这个“潮热”。而阳明府证中大小承气汤的运用,尤其是大承气汤的运用,更是以潮热为第一指证,即如 208条所云:“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上述潮热的发作点即在日晡所,因此有必要对日晡所及潮热在日晡所发生的特殊意义作一番讨论。日晡,《玉篇》云:申时也。《淮南子·天文训》云:“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我们再从文字的角度看,晡之声符用“甫”,“甫”有吃义,故哺、脯等字皆用“甫”。那么,日 + 甫又是什么意思呢?日被吞吃掉了,很显然就是形容太阳落山的这个时段。另外,《说文》云:“甫,男子美称也。”日为阳为男,故日 + 甫,亦形容日之美者。而日将落时实为日之最美者,故日落时亦称日晡时也。“日晡”在这里与“所”连用,“所”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字词,它既可以表时间,又可以表地点。表时间当然是指上面讨论的这段时间,《玉篇》把它定死了,就在申时,而其他的却比较灵活,因为太阳落山会随着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经纬度区域而有较大幅度的差别。
比如夏天,我们这儿 6、7点太阳就下山了,而在新疆却要到 8、9点,这个差别显然很大。那么,地点呢?从自然的角度讲,太阳落下去了,落到哪儿了呢?落到西半球去了。在东半球看来是“落”,在西半球看来可就成了“升”的过程。而在人体这个系统呢?人体的太阳落到哪去呢?当然是落到阳明里了。我们从酉字的直观结构看,酉为西 + 一,一是什么?一就是易卦的阳爻,它表阳气,表太阳,一入西中,不就正好说明了日落西的这个过程。证之实际,日落亦正好处于酉的这个时候。而申酉戌为阳明所主,因此,这个阳不是落到阳明里,还能落到哪里去呢?另外,《说文》云:“所,伐木声也。”《诗》云:“伐木所所。”而伐木者,金也。因此,日晡而用所,是表日晡为金时也。既然指金时,当然就应该包括申酉戌三时。这与方中行所言“申酉戌间独热,余时不热者,为潮热”的解释相合。这里讨论潮热,大家要清楚潮热有两个重要的特性。其一,言有时也。这个“时”即日晡所,即申酉戌;其二,言其高也。
这一点需特别的注意,这一点也很容易被忽略,以为光有时,凡是在日晡所发的热都可以叫潮热,要是这样来理解潮热这个概念,那还不完整。用这样一个理解来看阳明,来看阳明府证,那就会有问题。既然叫潮热,那就不是一般的热,这个热与“潮”相关。石头打下去产生的涟漪能不能称潮,显然不能称潮,“洪湖水,浪打浪”这个浪能称潮吗,也不能称潮。所以,潮,它必须有一个高度,有一个气势,联系到潮热,一般高度的热,甚至是低热,就不能叫潮热。我们回过头去看方中行的解释,他的潮热也只讲对了一半。我们在前面用了不少的篇幅来讨论潮,潮涨之时在月满,故云:月满观潮。而潮最盛大的时候又在哪里呢?在八月。八月卦为观卦。八月卦为什么就叫观卦呢?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潮为什么有涨落?我们前面讲过这是阳气作用的结果,阳加于阴谓之潮。既然是阳气作用产生潮,那这个最盛大的潮为什么不在夏日?为什么不在阳气最盛大的时候?反而要在阳气开始收潜的八月?这就关系到潮产生的两个重要因素,一个因素当然是推动的因素,这个完全要靠阳,另外一个就是阻挡的因素,这个当然是阴的作用。
光有推动能不能形成潮呢?不能形成潮!最多你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你成瀑布了,可你还是不能形成潮。要想形成潮,必须是一个推力一个阻力,你推我阻,潮便很自然地形成。而这个推阻之力恰到好处的时候,这个阴阳的作用恰到好处的时候,就会形成最盛大的潮。潮盛八月,也正是这个道理。潮的道理搞清楚了,潮热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潮热我们既要注意它的时间性,也要注意它的高涨性。前人讲阳明,多从经府的角度谈。经也讲热,府也讲热,那这个热有什么区别呢?就在这个潮与不潮。阳明经热它不讲潮,而阳明府热它不离潮,潮与不潮便是经热府热的根本区别。我们讲阳明经证之热与阳明的凉降失用有关,阳明的另外一个重要性用“通”虽然也同时受到一定影响,但,在“经”这个阶段,对这个“通”的影响程度还不很大。而一旦到了“府”的阶段,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通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障碍,阳明篇不是有“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吗?燥屎将阳明的道阻滞了,而这个时候的阳热又很盛,推动力又很强,就这样一推一阻,阳明府证的潮热便应势而生。
因此,热的潮与不潮,除了说明热势的亢盛程度以外,更根本的是反映这个阻滞的程度。为什么说“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呢?就是因为热不潮,阻滞的程度就不重,阻滞不重,干吗要用承气汤呢?所以,中医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松散,其实它很严密,像潮热这样一个证你说严不严密呢?确实很严密。
6.对高血压病的思考
日晡所本为阳明的欲解时,可是这里的日晡所发潮热却不仅成了阳明的欲剧时,也成了阳明府实证的重要诊断依据,还成了应用大小承气汤的重要指征。可见这个欲剧时是非常的欲剧时,正是这样一个非常处引发我们思考一些其他的相关问题。前些年曾看到过日本人的一则报道,他们将高血压的动脉硬化与阳明的脉大联系起来,因而运用了以石膏为主的白虎剂来进行治疗。当初对这个报道我并没有往深处想,只是觉得这样一个联系未免太生硬。此次写作阳明这一章,等到对潮热作了上面一番思考后,对高血压这样一个问题便突然觉得有了陶公当年的那个感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血压的作用是什么,现在血压为什么要升高?我们考虑这个问题可以先不从医学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可以先从一般的物理意义去考虑。
血压的作用无非是维持一定的血流量,人体的组织器官需要一定的血液来供养,单位体积内,每分或者每秒需要有一个血供量,达到这个量新陈代谢就可以得到保障。单位体积内的血供量在一般情况下是相对恒定的,但也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有一定幅度的差异,所以,血压的变化它也有一个正常的允许值。例如低压60—90 mmHg,高压 90—120 mmHg都算正常的血压。而现在血压升高了,大大超过了正常值,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单位体积内的这个血供量发生了改变,血供量不足了,达不到原来的正常量,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机体只有启动血压这个调节机制,通过升高血压来维持原有的血液灌注。而在正常的血压下,单位体积内的血供量为什么会下降?为什么达不到原来需要的那个值?很显然,必定是运血的道路出现了障碍,血管壁变厚了,血管变窄了,或是其他的原因阻滞了循环的这个过程,循环道路的阻力增加了,而压力维持不变,那单位面积的血流量必然减少,血供必然不足。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在无法拿掉血循过程中的这个阻滞,而又必须保证组织器官的血供量的这样一个前提下,机体万般无奈地选择了提高血压的方法,而正是这个无奈的选择使机体掉进了高血压病的恶性循环之中。当然,上面这个思路还很粗糙,还需要大家一起来深化细化,但是它已经在宏观上向我们道明了高血压病产生的关键因素,这个因素就是阻滞,就是循环过程的障碍。因此,治疗高血压病的根本办法不是降压,压降下去了,它还会重新升起来而且会升得更高。因为要解决血供不足的矛盾就必须升压,所以,西医的降压药要你终身服用,这真不是一个好办法。那么,根本的办法是什么呢?根本的办法是消除这个阻滞。血循过程的障碍减少了,甚至拿掉了,血压自然地就会降下来,根本不劳你去用钙离子拮抗剂,根本不劳你去用血管扩张剂。为什么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为什么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就是因为形成上述这个阻滞、这个障碍的因素增多了,方便了。可见高血压病的形成,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人为因素、社会因素。而如何拿掉这个阻滞,消除这个障碍,进而从根本上治愈高血压,这是需要中西医同仁乃至社会各方携手努力解决的问题。阳明病就讨论到这里。
第七章 少阳病纲要
一、少阳解义少阳这一章我们仍从篇题谈起,篇题的其他内容前面两章已作过讨论,这里仅就少阳的涵义作四方面的简述。1.少阳本义何谓少阳?少者小也,未大也。所以,若从字面来直接理解少阳的本义,那么,少阳应该就是初生之阳,未大之阳。《素问·阴阳类论》将少阳喻为“一阳”,亦就包涵有这个意义。这是少阳的第一层意思。第二层,道家于四方设有四帝君,而东华帝君即号少阳。东华帝君主东方之事,以东华帝君命少阳,说明道家将少阳定位在东方。少阳与东方相关,当然就与春三月相关,当然就与寅卯辰相关。这样一个定位很符合少阳的本性,古云:医者、道者,其揆一也。诚非虚语。第三层,少阳以一阳言之,以初生之阳言之,以未大之阳言之,以东华帝君言之,它显然具有木的性用,而在运气中少阳却明确定为相火,这就说明在经典里少阳兼具木火两重性用。这样一个两重性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体用性。我们看《易》的先后天八卦,离卦属火,在后天八卦中它处于南方正位,南方火这是众所周知的,这也是从用的角度谈。可是在先天八卦中,离火却位于东方,却位于木位。这就关系到一个体的问题、源的问题。火从哪里来?
火从木中来。古时候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取火工具,有火柴、有火机、还有电子打火。古人靠什么取火呢?靠钻木取火。所以,火从木中来。那么更早一些,连钻木取火的方法都没有的时候,这个火从哪里来?这个火就从雷电中来。惊蛰节后,春雷响动,大的雷电将干草枯木击燃,这便是最自然、最原始的火种。雷属春,春属木,这便又将木火连为一体了。雷属春,龙亦属春,雷属东方,龙亦属东方,华夏以龙自称,华夏民族为龙的传人,那么这个龙究竟是什么?是恐龙吗?绝不是!龙是虚指还是实指呢?我们只在雷鸣电闪之时仿佛能见到古人所描绘的龙的形象,龙雷之间是不是有一种很实在的、很直接的关系?这是作为龙的传人应该搞清楚的问题。而古人将木火,将少阳火称为龙雷之火,显然与火的自然出处有关。龙雷火,木火,木中有火,火出木中,这便是少阳所具的两重性。2.少阳经义从经络的意义看,少阳有手足少阳,在这里足少阳的意义显得更为突出。足少阳布身之两侧,足太阳布身之后,足阳明布身之前。《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这样一个开合枢的关系正好与上述经络的布局相应。少阳在两侧,正应门枢亦在两侧,门枢主门之开合,少阳主太阳阳明之开合。
更具体一些来区分,左为阳,右为阴,阳主开,阴主合,故左少阳主要负责枢转太阳之开,右少阳主要负责枢转阳明之合。因此,左少阳发生病变它主要影响太阳,应合太阳而治之,论中的柴胡桂枝汤即为此而设;右少阳发生病变则主要影响阳明,应合阳明而治之,论中的大柴胡汤,以及小柴胡加芒硝汤即为此而备。到一个体的问题、源的问题。火从哪里来?火从木中来。古时候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取火工具,有火柴、有火机、还有电子打火。古人靠什么取火呢?靠钻木取火。所以,火从木中来。那么更早一些,连钻木取火的方法都没有的时候,这个火从哪里来?这个火就从雷电中来。惊蛰节后,春雷响动,大的雷电将干草枯木击燃,这便是最自然、最原始的火种。雷属春,春属木,这便又将木火连为一体了。雷属春,龙亦属春,雷属东方,龙亦属东方,华夏以龙自称,华夏民族为龙的传人,那么这个龙究竟是什么?是恐龙吗?绝不是!龙是虚指还是实指呢?我们只在雷鸣电闪之时仿佛能见到古人所描绘的龙的形象,龙雷之间是不是有一种很实在的、很直接的关系?这是作为龙的传人应该搞清楚的问题。而古人将木火,将少阳火称为龙雷之火,显然与火的自然出处有关。
龙雷火,木火,木中有火,火出木中,这便是少阳所具的两重性。2.少阳经义从经络的意义看,少阳有手足少阳,在这里足少阳的意义显得更为突出。足少阳布身之两侧,足太阳布身之后,足阳明布身之前。《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这样一个开合枢的关系正好与上述经络的布局相应。少阳在两侧,正应门枢亦在两侧,门枢主门之开合,少阳主太阳阳明之开合。更具体一些来区分,左为阳,右为阴,阳主开,阴主合,故左少阳主要负责枢转太阳之开,右少阳主要负责枢转阳明之合。因此,左少阳发生病变它主要影响太阳,应合太阳而治之,论中的柴胡桂枝汤即为此而设;右少阳发生病变则主要影响阳明,应合阳明而治之,论中的大柴胡汤,以及小柴胡加芒硝汤即为此而备。3.少阳府义少阳府主要包括胆与三焦,胆是六府之一,也是六府中一个非常奇特的府,为什么说它奇特呢?因为六府中的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都只限于一个“六府”的性用,而惟独这个胆,它还兼具有奇恒之府的性用。从藏府的性用而言,藏为阴,府为阳,二者皆有偏性,故五藏主藏精气而不泻,六府主传化物而不藏。
一个藏而不泻,一个泻而不藏。而惟独上述这个胆与众不同,它既具六府之性,即泻而不藏,同时又具五藏之性,即藏而不泻。一府而兼两性,不偏不倚居乎中正,这是五藏六府中独一无二的。正因为这样一个特性,《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正因为这样一个特性,《素问·灵兰秘典论》将胆封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以,胆的这个“中正之官”不是随便就封的,你要真能不偏不倚,你要真能处乎中正。光是泻而不藏,或光是藏而不泻,那都不行,那都是偏倚,那都不是中正。而惟有这个中正的前提具备了,方能行使决断的功能。不中正能行决断吗?你不中正,你偏倚了,你偏袒了其中一方,这个还叫决断吗?这个不叫决断!这叫徇私舞弊,这叫贪赃枉法。因此,《素问·灵兰秘典论》给胆所作的这样一个功能定位,它不但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另外,我们从胆的造字看,胆的声符用“旦”,“旦”是什么呢?日出地者为旦,旭日东升,九州普照,所以,旦为明也。而惟其明者,方能行司决断。你不明,你昏庸了,你财迷心窍了,你权迷心窍了,你怎么能做到中正,不中正怎么决断呢?
所以要明,明则行,明则决断。胆的造字就包含了这样一个意义。胆为中正之官,胆主明,胆又为清净之府,胆的这些功用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清正廉明。而事实上,惟有做到“清正廉明”,这个“决断”方有真正的意义。因此,今天我们来谈论胆的这个问题,它显然已不是一个纯粹的生理学、生命学、生物学的问题,它还涵括了很重要的社会问题。透过生理现象映射出一定的社会问题,而通过社会现象的研究反过来促进生理问题的认识,这便是《素问·灵兰秘典论》向我们展示的社会医学模式。接下来我们看“三焦”这一府,三焦的官位,《灵兰秘典论》封定为:“决渎于官,水道出焉。”什么是决渎呢?决者,疏通也,流行也,开闭也,故《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闭虽久,犹可决也。”
【中医养生】运动养生必知的四大误区
很多人觉得只要是运动就是对身体有好处的,不管怎么运动,何时运动,其实运动也要符合科学,才能够对身体有好处,在运动养生方面很多人还是有误区的,下面我们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误区一、一边看手机一边锻炼
有的人一边跑步,或者是一边快走,一边看手机,感觉运动和娱乐两不误,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因为看手机的时候会让你的精力集中在手机上面,一心不能够两用,如果你想要为运动锻炼增加一些乐趣,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运动,这样不会对运动锻炼有很大影响。还有运动项目不要很单调,可以进行多种运动,不同的运动方法,锻炼的身体部位是不同的,要搭配锻炼,才能够让身体全方位的锻炼。比如游泳、太极、慢跑等等结合起来,形式多样。
误区二、运动只有大汗淋漓才痛快
很多人都觉得运动锻炼就是为了出一身汗,只有全身大汗淋漓才过瘾,才痛快,才叫做锻炼,其实这样做对身体不好,会让你抽筋,或者是缺水,因为运动过量也是不好的,不会起到运动的效果,反而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在运动的过程中,出了浑身汗,就要立即停下来休息一会,喝一些水,等到汗少了之后再接着运动锻炼。
误区三、空腹进行运动锻炼
运动养生是很简单的方法,也是人们很喜欢的很多人都在实践的方法,但是有的人饿着肚子运动,是不对的。早晨起来之后,就去运动,早晨不要饿着肚子运动,可以先稍微吃一些很容易消化的东西,然后过一小会再去运动。运动是需要能量的,睡了一晚上,你身体的一些能量已经很少了,要先给身体补充一些能量,否则会让身体的很多器官都超负荷,就像是开着一辆没有油的车。
误区四、剧烈运动之后立刻洗澡
因为运动的时候,尤其是夏天肯定会出汗。因此很多人剧烈运动之后就立刻洗澡,或者是立刻喝大量的冰水,从冰箱里面拿出来就咕咚咕咚的一饮而尽。运动之后不管是洗冷水澡还是洗热水澡都是不好的,很容易导致一些疾病,比如心脏还有大脑供血不足等等。
中医养生启示录:口要这样忌,发物要这样禁!
世间万物都有着相生相克的法则,那么在中医养生中,也不乏一些禁忌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我们在看病的时候,大夫们可能会嘱咐我们“注意忌口”或是“禁食发物”。那么这口要怎么忌?又有哪些食物称得上是“发物”?这些您都知道吗?别着急,小编今天为您推荐的这篇文章,就为您系统地总结了这些问题,还不赶紧来看看?
要求患某种病或服某种药的同时不能吃什么,通常称为“忌口”。某些食物会诱发某些疾病,或导致原有的病情迅速恶化,这种食物就叫“发物”。这都是中医的特色术语。因为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认为在服药的同时再进食某些食物,就可能部分或完全抵消药效,甚至化合出某些剧毒有害成分而有损身体。实践证明,中医的忌口与发物理论是有根据的。
忌口的情况一般有三种
总的忌讳。比如服用中药时一般都要求不能喝浓茶,因为浓茶中含的鞣酸成分多,可能会影响人体对某些中药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药效;煎煮中药则一般要求不用铁锅,因为铁质会与某些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产生化合作用,从而影响疗效,甚至出现不良反应;儿童、老人和孕妇不要多食高纤维素食品,这样会影响对钙、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的吸收。
药物与食物间的忌讳。比如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十八反”、“十九畏”,均明确指出了相互不能同用的药物;再如,平时煎服人参时,都要求不能吃萝
西方主降,白虎主降,胃主降,阳明主降。为什么治疗阳明病的主要代表方要叫白虎汤?为什么胃刚好在西方白虎这一宿而不在其他青龙、朱雀、玄武这些宿?为什么阳明病要叫做“胃家实”?这一连串的为什么思考清楚了,你就会有豁然贯通的感觉,你就会从心底里认识到中医是成体系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如果仅仅是一门经验医学,有不有可能建立起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胃为西方七宿之一,《史记·天官书》云:“胃为天仓。”其注云:“胃主仓廪,五谷之府也,明则天下和平,五谷丰稔。”《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见西方七宿之一的“胃”并非假借的虚词,它是有实义的,这个实义正好与脾胃所主的仓廪相符。天人相应,更具体一点就是星宿与藏府相应。胃为天仓,胃明则天下和平,五谷丰稔;脾胃为仓廪之官,脾胃健则身体康泰,五味出焉。星宿的胃与藏府的胃,它们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与研究。前些日子,一位长者也是一位领导从关心和鼓励的角度告诫我说:“在中医学院范围内,能像你这样深入经典的确实很少,但是,有一个问题却需要注意,就是经典里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v
这位长者的意思很清楚,一方面对我钻研经典的精神表示赞叹,另一方面又担心我错将糟粕当精华。这个意见提得很好,而且提得很普适。不但搞经典应该这样,搞任何一门学问都应该这样。都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现代科学里就只有精华,没有糟粕吗?非也!现代科学里也有糟粕。而就目前的情况看,而就中医界的现状看,将经典中的糟粕当成精华的情况并不严重,严重的是在很多人眼里,特别是在相当多的高层次群体眼里,经典中并没有多少精华可取。没精华可取,那当然就可以不屑一顾了。博士们之所以只朝现代看,只朝分子生物学看,只朝实验室看,而很少朝经典里看,恐怕与上面这个认识有关。有谁愿去吃力而不讨好呢?所以,中医当务之急,不是良莠不分,不是我们过多地把糟粕当成了精华,而是我们很多人从骨子里失去了对它的信心,从骨子里没把它当成宝库。像星宿胃和藏府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把它当糟粕迷信呢?还是设法从多方面去研究它。二十八宿中,使用藏府名来命名的还有心。心位于东方七宿,心宿的定位是否与先天八卦离位东方有关,这一点值得我们研究。
为什么在二十八宿的命名中五藏它选一个心,六府它选一个胃?心为五藏之主,胃为六府之主。为什么要选用这个藏府之主来为星宿作命名?这个问题亦值得我们深思。② 胃家正阳阳明它不讲胃实,而讲胃家实,胃家有什么意义呢?中国人对“家”的观念是很浓厚的,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家”的涵义。如果你是单身一人,尽管你住有 100 平方米,三房二厅,可这个还不能叫家,你要回去也只能叫回宿舍,不能叫回家。所以要成家,至少得有两个人,两口之家,三口之家,当然要是在过去完全可以有十几口的家。张仲景在这里用“胃家”,很显然,除胃以外肯定还有其他的因素,还在其他的成员。否则不能称胃家。所以,阳明病的胃家实除胃以外,起码还包括肠。否则,对“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这样的条文就没有办法理解,就会被别人看笑话。③ 实胃家实,什么是“实”?实在这里有两义。《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很盛的就叫实,精气被夺的就叫虚。那么,这里的胃家实是不是就指这个意思呢?前人基本上都持这个观点。疾病发展到阳明阶段,邪气很盛,正气未虚,所以,胃家实应该是指邪气盛实的意思。
这个解释可以参考,但是还不全面。《广韵》解实为:“诚也,满也。”《增韵》:“充也,虚之对也。”因此,实还有满的意思,还有充的意思,还有与虚相对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充实。那么,实的二义中究竟哪一个更符合、更确切?我们看第一义,第一义是邪气盛,邪气盛它是从因的角度去谈,如果我们从因的角度去看这个胃家实,那显然就不符合了。为什么呢?因为在六经的提纲条文里,它都是谈证,都是从果上去谈,像太阳的脉浮,头项强痛;少阳的口苦,咽干,目眩;太阴的腹满而吐,食不下;少阴的脉微细,但欲寐;厥阴的消渴,气上撞心等,这些都是言证,都是言果,它是从果上去求因。怎么到阳明会有例外?所以,胃家实若作第一义的邪气盛解,显然有悖逻辑。它应该还是言证,应该还是言果。因此从充实来讲,从第二义来讲,似更为确切,更符合逻辑。《素问·五藏别论》云:“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又云:“六府更虚更实,胃实则肠虚,肠实则胃虚。”五藏是藏精气而不泻,所以,只能满不能实;六府是传化物而不藏,它主要起传导的作用,所以,只能实不能满。六府实而不满为常,胃为六府之主,这里讲的“胃家实”似与《素问·五藏别论》讲的六府实相符合。相符合就应该是正常,为什么 179 条以及下面的阳明病机条文反而以“实”为病呢?这里妙就妙在张仲景用了一个“家”字。家的意义我们前面讲过,至少要两个以上才能称为家,所以,这里用胃家,显然就不单单是胃,起码包括了肠。胃肠合起来方堪称“家”。因此,“胃家实”就成了肠实胃亦实,这就根本打破了《素问·五藏别论》“胃实则肠虚,肠实则胃虚”这样一种“更实更虚”的正常生理格局。正常生理格局打破了,那当然就是疾病的状态。在第一章和第五章中我们用了不少的篇幅来讨论经典文字的意义,经典的文字是慎之又慎的,这里面的随意性成分很少,前人说“一字之安,坚若磐石。”经典的文字会像磐石一样坚固,可见这个慎重非同小可。像上面这个“家”字,你说是不是坚若磐石?有家和无家,意义截然不同。有家则病,以胃肠皆实也。无家则不病,无家则为常,以胃实则肠虚也。有了这个“一字之安,坚若磐石”,就自然会有“一义之出,灿若星辰”。
④ 病机格式化这里正阳阳明讲胃家实,下面 180 条的病机条文也讲胃家实,这就说明了阳明病机的一个着眼点就在这个“胃家实”上。就像五藏病机中的心病机要着眼于“痛痒”一样,六经病机中的阳明病机就着眼于“胃家实”。胃家实是果,前面的正阳,也就是火热是因,而阳明是机。因、机、果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重点,既要将三者打成一片,又不容混淆。如果我们将这条公认的阳明病提纲条文进行病机格式化,可以写成“诸胃家实,皆属于阳明”。正阳阳明以及阳明提纲条文就讨论到这里。4.少阳阳明(1)三阳治法“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在少阳阳明的这样一个前提下,提出了发汗、利小便,这就说明发汗、利小便与少阳阳明的产生是有关联的。为什么发汗、利小便会导致胃中燥、烦、实?会导致少阳阳明的大便难?很显然,发汗、利小便这样的治疗方法对于少阳病并不适宜。这就促使我们去了解和思考三阳病在治疗上的差异。① 太阳病治法太阳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发汗和利小便,另外还有吐法。发汗主要针对太阳经证、表证,也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的“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法。
代表方是麻黄汤,桂枝汤。利小便主要针对太阳府证,利小便是通阳的一个好方法。即如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所以,利小便不仅是“引而竭之”之法,也包括了“汗而发之”之法。另外,吐法也是太阳病的治疗方法之一,以病位而言,太阳病的病位不但在表在外,在高在上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上论所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吐法便是这样一个“越法”。它的代表方是太阳篇的瓜蒂散。在第一章中我曾经给大家介绍过曾荣修老中医,曾老给我讲过他的一个亲身经历。十多年前他患上了三叉神经痛,痛起来非常要命,直想往墙上撞。服什么药都不管用。曾老原来抽烟很厉害,痰很多,每天早上都要咳吐一阵子。可是自从患上了这个三叉神经痛,痰突然就减少了,早上也没痰需要咳吐。这个变化引起了曾老的思索,烟照抽,饮食也没有改变,这个痰跑到哪里去了呢?一定是跑到三叉神经上去了。痰阻塞了三叉神经所属区域的经络,这便“不通则痛”了。对!肯定就是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将痰引出来呢?曾老采用了张锡纯的法子,以刺激天突的方法来催吐,结果吐出半痰盂胶黏的痰涎,痰吐出后,头痛立刻减轻,再引吐几次,疼痛再未发作。
大家知道三叉神经痛是个十分顽固的病,现在尽管有许多进口的西药,效果还是不理想。有的痛到最后没有办法,只有采用手术疗法,将神经根切断。用切断神经的方法止痛,的确不是一个好方法。这样顽固的疾病一吐就吐好了,整个过程几分钟,不花一文钱。所以,中医的一些治法着实不容轻视。土好像土了些,但它的确能够解决问题。总起来说,太阳病的治法或汗、或利小便、或吐,都是开放的方法,这与太阳主开的特性非常相应。② 阳明病治法阳明病的治法历来都以清下二法概之,清法主要指白虎所赅之法,若细分起来,清法还应包括栀子豉汤法、猪苓汤法。下法前人今人都以三承气汤为代表,但若按仲景本人的说法,下法是有严格区分的。三承气汤中,只有大承气汤可称下法,是下法的代表方。而小承气汤仲景不言下只言和,如 208条云:“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又如 209 条云:“……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又如 250条云:“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由上数条条文可知,仲景用小承气汤原不在下而在和,故小承气汤应为和法之代表,而非下法之代表。另外就是调胃承气汤,仲景用该承气汤亦不言下,在该方的方后注云:“温顿服之,以调胃气。”所以,调胃承气汤诚如其方名所言,目的在于调胃,故调胃承气汤是调胃之剂而非下剂。综观上述三方,三方都言承气,承什么气呢?当然是承胃家之气。胃家之气以通降为顺,因此三方都有通降的功能。只是这个通降的度不同,就导致了在治法的称谓上的不同。通降在调胃承气汤这个度上,它的功用是调胃气;通降在小承气汤这个度上,它的功用是和胃气;而通降到大承气汤这个度上,就变成下剂、攻剂了。所以,承气的程度、通降的程度不同,它的功用以及治法的称谓也就完全不同。因此,把握好上述这个度就成为一个很关键的技术问题。我们再看三承气汤的方后注,调胃承气汤是“温顿服之,以调胃气”。大承气汤是“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小承气汤是“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三承气汤中,调胃承气汤既不言下,也不言更衣,只言“调胃气”;大承气汤则直言“得下”;小承汤则言“当更衣”。更衣是个比较文明的称谓,古人不说大便,也不说拉屎,说更衣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更衣当指平常的大便。要是平常的通畅大便没有了,这个时候要用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服后就会更衣,就会恢复正常的大便。因此,“更衣”与“得下”显然有很大的差别。从上述三个方后注,我们看到了仲景措辞用字真是一点都不含糊,绝不是这也可那也可。这里面的区别既有严密的理论、严密的逻辑作依据,亦有很实在的临床。从这里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一字之安,坚若磐石”。③ 六府以通为用以上我们谈到了太阳的汗法、利法、吐法以及阳明的下法、和法、调法、清法,在这些治法中,汗法是疏通腠理玄府,利法是开通气化,疏利膀胱,吐法是宣通上焦,下法、和法、调法都着眼于胃家的通降。上述的这些治法虽异,但都没有离开一个“通”字,可以说以上诸法就是围绕一个“通”字而展开的。“通”字法其实就是六府的正治法,因为六府以通为用,只有恢复了六府的通用,其传化物而不藏的功能方得以实现。
因此,太阳阳明的治法实际上就是通法,就是针对六府的治法。④ 少阳不主通利在“少阳阳明”的开首,我们谈到了以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并不适宜少阳病的问题,现在再翻开少阳篇,看看少阳篇的内容,就会发现少阳病不但不能用发汗、利小便的方法,也不能用吐下的方法。汗、吐、下、利都是通法,太阳、阳明皆以用之,因为六府以通为用。为什么到了少阳这一府却要禁用这些“通”法?难道少阳就不要以通为用吗?少阳主枢机,于六府属胆。胆除了六府这个属性外,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属性,这个属性在《素问·五藏别论》中有特别的交代:“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府本来是泻而不藏的,既然是泻而不藏,那当然就要以通为用。试想如果六府不通,它怎么能够做到泻而不藏呢?所以,通法当然就是六府的正治法。现在胆的另外一个属性告诉我们,它是藏而不泻。府本应泻而不藏,藏本应藏而不泻,现在反过来了,府也变成藏而不泻。府行藏性,你说奇不奇?当然稀奇!所以就叫做“奇恒之府”。既然是藏而不泻,那当然就不能再用“通”法,所以,适用于六府的这些汗、吐、下、利诸法都不能用于少阳病的治疗。如果误用,那就会出问题。
少阳阳明的“胃中燥、烦、实、大便难”,便是误用上法的一端。因此,对于少阳病的治疗,对于胆的治疗,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个奇恒之府的特性,这个藏而不泻的特性。胆的这样一个奇恒之府的特性,在临床上亦随处可见。比如肝胆系统的结石与泌尿系统的结石在治疗的难易程度上就有很大的差别,泌尿系统的结石治之往往较易,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以充分运用通利的方法。而相比之下,肝胆系统的结石则治之较难,为什么困难?就是因为在奇恒之府这样一个系统里我们很难运用通利的方法奏效。而对于结石,如果不能用通利的方法,或者说通利的方法不适宜,那还有什么方法可用?三、阳明病时相本节的讲解主要以 193 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为依据。1.申至戌上有关欲解时的意义,在前面的太阳篇中已详细述及,这里不再赘述。申至戌上即申酉戌三个时段。申酉戌亦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日层次,即下午 3点至晚上 9点的这个时段;第二层次是月层次,即下弦前后的这个时段;第三层次是年层次,即七、八、九三个月。阳明欲解时的这三个层次宜参照太阳病欲解时的三个层次来理解。这里举出三个层次只是粗分,若细分起来则有更多的层次,更细的层次。
大家只要掌握了太阳篇所说的同象原理,再细的微分也能够把握住。总之是日中有月,月中有日,日中有四时,年中亦有四时。不管这个层次再粗或再细,不管这个周期再长或再短,个中的阴阳变化都是相同的,都是一个生长收藏。因此,不同层次中的理论,是可以互通互用的。比如《素问》说:“月空勿泻,月满勿补”,这是讲的月周期这个层次的补泻原则。这个补泻原则能不能用于日周期或者年周期这些层次呢?同样可以运用。“月空勿泻,月满勿补”反过来就应该是“月空宜补,月满宜泻”。月空以年周期对之,则为冬季,进补应该选择什么季节呢?连平常百姓都知道应该选择冬季。冬季进补已经成为一个常识,但是,若要查证它的出处,它还是出于《内经》。剩下的,在日周期这个层次,或者在更大的、更小的周期层次里如何进补,大家可以自己思考。申酉戌从年周期层次上属于秋三月,秋三月若用一个字来概括其功用,就是“收”。秋三月阳气在收,万物在收。阳气的这个“收”它会以一种凉,以一种燥的形式出现,万物的这个“收”呢?它往往以一个种子的形式出现。我们秋季收庄稼,收它的什么呢?就收它的这个果实、这个种子。种子从实在的意义讲,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浓缩,对生命的一种记忆。
动物的种子、植物的种子都不例外。而种子的重新播种,无非就是这个浓缩生命的重新放大,无非就是这个记忆的释放过程。当然,这样一种浓缩,这样一种记忆它还与“藏”这个过程相关,所以我们往往“收”“藏”连称。因为“藏”实际上也就是“收”的延伸。联系到人体,人的记忆是不是也就这么一个过程呢?确实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因此,人的这个记忆就与阳明有很大的关系,阳明发生病变,记忆的过程就会受影响、就会受障碍、就会发生“善忘”的病变。整个《伤寒论》为什么只在阳明这一篇讨论“善忘”这个问题?为什么《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黄连能够“久服令人不忘”?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善忘是许多老年性疾病的一个共性特征。21 世纪是中国将要腾飞的世纪,也是一个老年化的世纪。我们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的老年性疾病。我们能否通过上述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在阳明篇中,在阳明的思路中,找到一些老年性疾病的对治方法呢?我想是完全可能的。这样我们就把阳明的研究提到了世纪的高度。2.阳明病要阳明为六府之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这个胃家实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失却六府之通。六府以通为用,现在六府不通了,六府的用当然就会有障碍。其二,失却阳明之降。阳明的降与六府的通是相因相成的,没有通就没有降,没有降也就没有通。分开来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讲,合起来却是一回事。其三,失却阳明本性之凉。阳明的本气是凉,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谈到过。凉怎么产生呢?阳气降方生凉。所以,凉与降实际上是一个相伴的过程,就如同形影不离一样。凉与降是这样一种关系,而降与通也是这样一种关系,三者环环相扣,既可以互为因互为果,亦可以互为果互为因,这便是胃家实的关键,这便是阳明病的关键。3.欲解时相要义阳明的欲解时在申酉戌,申酉戌我们除了从时间的角度去考虑,从时间的角度它属秋,以日而言则是日偏西,日落西的时候。日落西则为降可知,为凉可知,为通亦可知。凉、降、通的性用恢复了,凉、降、通的性用得道多助,阳明病的不凉、不降、不通怎么会不欲解呢?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去考虑。《性命圭旨》中之“时照图”云:“人之元气逐日发生,子时复气到尾闾,丑时临气到背堂,寅时泰气到玄枢,卯时大壮气到夹脊,辰时聎气到陶道,巳时乾气到玉枕,午时姤气到泥丸,未时遯气到明堂,申时否气到膻中,酉时观气到中脘,戌时剥气到神阙,亥时坤气归于气海矣。”
大家知道,中庸是孔门中的一个很高的境界。什么是中庸呢?程子释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子释云:“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这个中庸看起来很易,不过就是不偏不倚,平平常常吧,可实行起来却非常困难。所以,《中庸·第八章》中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回首往事,我们确实有一种“中庸,不可能也”的感觉。就像我这个年纪经历的这些事,似乎没有几件不是偏倚的,从大跃进大炼钢铁,从敢叫荒山变良田、敢叫日月换新天,从文化大革命,从唯成分论,从唯文凭论,从唯年龄论,从前些年的气功,从这些年的司马南,以及从中医界的种种政策的制订,凡此种种,都使我们感到“中庸”实在太难太难。而经历过这种种事件之后,又使我们更迫切地呼唤“中庸”。我们知道,前些年对传统的盲从,对气功的狂热,以及这些年的司马南现象,都不是中庸,都不是正道,都不是定理。对于传统,像对于天人合一,对于周天运转这些东西,我们既不可偏执于有,偏执于有,那就麻烦了。把你关在黑房子里,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年,看你能不能说出今天是月满还是月缺。
如果说不出呢,这个结果可想而知了。但是,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更不能偏执于无,要是偏执于无,那整个传统、整个中医就变得一无是处了。对于传统的认识,对于中医的研究,我们能不能学习舜的做法———“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呢?我想中医确实需要一个这样的做法。人之元气子时走尾闾,丑时走背堂,寅时走玄枢,卯时走夹脊,辰时走陶道,巳时走玉枕,午时走泥丸。元气在子至午的这段路径中所经过的尾闾、夹脊、玉枕,又称为三关,修炼河车搬运就要过这三关。这三关一关比一关困难,但一关有一关的境界。等到冲破玉枕这一关,则元气直透泥丸,是时将有醍醐灌顶,春意盎然的一番新气象。泥丸,又称泥丸宫,它是道家修炼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人身最高之处。毛泽东主席在他的七律《长征》中这样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主席对道家的泥丸未必甚解,但用其“高”却是不含糊的。泥丸以后,元气飞流直下,未时至明堂,申时至膻中,酉时至中脘,戌时至神阙,亥时归气海。河车搬运由尾闾至泥丸,这是一个耕耘的过程,这个过程万般艰辛,有苦无甜,而由泥丸降气海则是一个收获过程,这个过程妙不可言。
修炼也好,学问也好,看来都是这么一个过程。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由膻中至神阙,也就是申酉戌,正好是阳明的地界。这个地界包括胸腹,肺与胃家都在其中。这个地段的“治安”如何,可以说主要由阳明的功用来决定。阳明的功用好,元气通过这个地界就没有障碍,如果阳明的功用有问题,那元气就很难顺利通过这块领地。元气在这个地段受阻,那就势必会影响元气到达其他地段的时间。这样环环相因,人身这个小天地里的周天运行就很难再与大天地里的运行相应,这便导致了不健康的产生,这便导致了疾病的产生。沿着上面这个思路,元气在周天运行过程中分别受到六经的不同作用和影响,比如在申酉戌这样一个特殊时段及特殊地段中,它主要受阳明的作用,更具体的是受阳明通降功能的作用。这样一个作用及影响的提出,就将整体与六经局部以时空的方式巧妙地联系起来了。大家对我们在第一章中提到过的用理中汤加味外敷巧治重症肺炎的例子还有印象吗?外敷神阙为什么能够治疗重症肺炎?外敷神阙为什么能够使病情发生全面而迅速的转机?我们从上面这个联系,我们从以上这个作用及影响去思考,是否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呢?
中医的外治法是很值得浓墨重书的一法,清代的吴师机著有《理瀹骈文》一书,该书就专谈外治法,以外治法通治百病,很值得一读。民间流传一个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就是用动物外敷膻中这块区域,敷上去一个对时,或者反复多次,部分病人真就有了转机,最后肿瘤凋亡,病获痊愈。为什么呢?原来膻中这块区域正好是胸腺的所在地,胸腺是人体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它主要产生 T 淋巴细胞,起到免疫监视作用。因此,胸腺的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发生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为什么众多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 40 岁以后呢?就是因为 40岁以后(女性略有提前)胸腺便自然萎缩,T 淋巴细胞的产生逐渐减少,失去免疫监视作用,变异细胞便得以肆虐。膻中处申位,系阳明领地,《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外敷膻中,外敷阳明领地,是否起到强化阳明,激活胸腺的作用?这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中医里面有意义的课题太多太多,可以信手拈来。可为什么我们就喜欢捆在这一两条道上?你现在打开杂志来看一看,要么就是某某新药研究,要么就是某某方治疗某某病多少多少例。
限在一、两条路上,要是众所周知的活路,那竞争太强,像长虹、实达这样的强手、高手也免不了要败阵,何苦吃力不讨好呢?要是碰到的是死路,那就更惨了。所以,对于中医的科研我始终搞不懂,我始终费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思路放宽一些?把眼光放远一些呢?4.阳明治方要义阳明的本性我们讲了三点,就是通、降、凉,而阳明病的要义就是失却通,失却降,失却凉。所以,对于阳明病的治疗,或者说阳明的治方,其关键就是如何从失却通,失却降,失却凉恢复到通、降、凉上来。我们看阳明的代表方白虎汤和承气汤就充分体现了上述这个作用。三承气汤性皆属凉,又皆通降,用之得当,顿复阳明本性,这一点是容易理解的。那么,白虎汤呢?未学过中医的人一听到这个名字就会觉得稀奇,可一旦弄清楚了,就觉得“白虎”这个名字妙不可言。白虎其实就是西方,就是申酉戌,就是秋三月。阳明病为什么要用西方白虎,为什么要用申酉戌,为什么要用秋三月?大家知道,阳明病的主要因素是火热,是火热导致这个不通,是火热导致这个不降。现在白虎来了,秋三月来了,气转凉爽,不复温热,阳明的性用便会自然恢复。
所以,白虎不仅代表西方,也代表秋三月,这便与欲解时申酉戌打成了一片。中医治病开方为什么不是开时间呢?确实就是开时间。白虎汤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它的药味,白虎汤用药共四味“四”是什么呢?河图云: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四为金数,为西方之数,此与方名相合,与申酉戌相合;其次君药石膏色白味辛,白为西方色,辛为西方味,此又与方名相合,申酉戌相合;再次看诸药之用量,君药石膏用一斤,臣药知母用六两,“一”、“六”是什么数呢?河图云: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是知“一”“六”乃为坎水之数,乃为北方之数,白虎本为清泻火热之剂,火热何以清之,以寒水清之,以北方清之。西方而用北方之数,这不但是以子救母,亦为金水相生。只这一招,白虎的威力便陡增数倍。佐使药粳米用六合,亦为此意,且粳米之用为生津,故亦宜用水数。剩下是甘草用二两,“二”是什么呢?“二”是南方火数,在泻火之剂中为什么要用一个火数呢?以石膏、知母皆大寒之品,虽有清泻火热之功,却不乏伤伐中阳之弊,以甘草二两用之,则平和之中又具顾护中阳之妙。是方走西北而不碍中土者也。白虎汤也好,三承气也好,它们的功用总起来无非就是实现这个申酉戌的效用
【中医养生】中医治腰痛,三种腰疼的拔罐部位和方法!
1. 肾虚腰痛
① 治则。偏阳虚者补肾助阳,偏阴虚者补肾滋阴。
② 取穴。偏阳虚:大肠腧、环跳、委中、肾俞、足三里、昆仑、命门、气海、关元。偏阴虚:大肠腧、环跳、委中、秩边、三阴交、太溪、命门、气海、关元。足三里为足阳明胃之合,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配肾俞以助阳温经止痛。三阴交配太溪滋补肝脾肾三脏之阴,佐秩边为荣养经脉止痛。
③ 操作。患者俯卧,选拔肾俞、大肠腧、委中、足三里,用最小的抽气罐拔昆仑,每次拔罐不超过5个,用中小号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吸力不易太强,时间5—10分钟,一日一次穴位轮换取用。
2. 风湿腰痛
① 治则。温经通络止痛。
② 取穴。肾俞、志室、气海俞、大肠腧、关元俞、环跳、风实、委中、阳陵泉、飞扬、昆仑。
③ 操作。患者俯卧,均以中、大号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吸力要强,时间10—15分钟,只有昆仑用最小抽气罐吸拔,坐罐个数不限,对以上穴位可同时拔,还可使用油走罐,由上至下游走,局部风湿淤血可用刺血罐。
3. 淤血腰痛
①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② 取穴。血海、膈腧、大肠腧、环跳、三阴交、合谷、期门、肾俞、秩边、承山。
③ 操作。患者俯卧,用大中号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拔时深重,时间10—15分钟,视情况延长,最好要拔出痧来,油走时用螺旋走法,幅度要大,刺血罐拔环跳、大肠腧、委中、承山、或有淤血部位也可用刺血罐,出血量5—10毫升,对于疼痛,急性发作,有缓急解痛之效,每次取穴不超过3个穴位,女性拔出血量应少一点,注意是否会有血晕。
拔罐治疗本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配合推拿治疗则疗效更佳,如为继发性腰腿痛应配合物理化学检查,查清原发病灶,以免误治。如为腰椎间盘脱出,应配合骨科做腰椎间盘复位。如为结核、肿瘤,则应进大医院进行综合疗治,如患者精神紧张,应好言相劝,疼痛处配以按摩热敷易于行气活血,通络止痛。适当运动有助治疗。、
中医养生:三招识别肾阳虚和肾阴虚
肾阳虚与肾阴虚实际上是中医上的一个术语,指中医讲的肾脏方面的症,都是肾虚的一部分。肾阴虚和肾阳虚的区别在于:肾阴是物质上的缺乏,主怕热,而肾阳就是功能上的匮乏,主怕冷。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教大家快速区分肾阴虚和肾阳虚。
1. 善恐:无缘无故地出现恐惧的感觉。
恐就是俗称的胆怯,即自己事先是知道的,就是害怕。由肾虚导致的善恐,一般会同时伴有头脑发空、健忘、腰膝酸软等症状,可以把这一特点作为判断的参考。肾阴虚的人,在恐惧的同时还伴有手足心热、心烦失眠、遗精盗汗等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会发现舌质红、舌苔少而干。肾阳虚的人,在恐惧的同时还伴有怕冷、四肢发凉、疲惫乏力等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会发现舌质淡嫩、舌苔白。
2. 畏寒:怕冷。
中医认为,人体阳气充足,能够抵御寒冷,维持正常体温,不会产生怕冷的感觉;如果人体阳气虚弱,不能温煦机体,就会产生寒冷的感觉。
肾阳虚引起的畏寒,常常伴有精神不振、腰膝酸软冷痛、面色黧黑 等症状。另外,男子会有阳痿、早射、滑精的问题。
3. 打喷嚏:喷嚏频频,经久不止。
作为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的打喷嚏,中医认为有两种情况下打喷嚏:一种情况是急性打喷嚏,多发生于气候突然变凉之时、身体受凉时以及感冒流行的时候,多与感冒症状同时出现;另一种情况是肾气虚引起的打喷嚏。肾气虚引起的打喷嚏,往往是喷嚏频频,经久不止,同时伴有疲乏无力、腰膝酸软或疼痛、面色无华、怕冷、手足不温等症状,以过敏性鼻炎患者为多。
阳明病为什么要欲解于申酉戌呢?道理是很清楚的,但是要把它落到实处,要对中医治病开方就是开时间有真实的受用,却需要一番功夫。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看开来,看广来,把它与整个中医连成一片,这个时候你就会有受用。回过头来看阳明,阳明着重的是温热,不少人便认为后世的温病其实就是从阳明发展而来的,有没有道理呢?我看有一定的道理。从横向来看,阳明往前便是温病的卫分,往后便是营血;从纵向来看,往上便是上焦,往下便是下焦。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这个枢纽,便在阳明篇中。张仲景是不是只谈寒,叶、薛、王、吴是不是只谈温?显然不是这么回事。不过“术业有专攻”,这又是肯定的。这就使我们又联想到前面的中庸话题。中庸是讲王道,而非臣将之道。换句话说,中庸是对领导者而言,而非对一般人而言的,搞学问,或者做专家,能不能用中庸呢?如果用,那就是真正的“中庸不可能也”。如果做学问、做专家你也中庸了,那你注定是平庸之辈,那你注定什么都搞不出来。
今天早上收看了凤凰卫视播发的杨振宁教授的一个重要演讲,演讲的题目是:美与物理。在这个演讲中,杨振宁教授提到了 20 世纪物理学的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狄拉克,一个是海森堡。从狄拉克与海森堡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两种不可调和的路数与风格,他们所研究的在当时看来几乎都是异端,尤其是狄拉克方程发表后,他的研究遭到了当时相当多的大物理学家的讥讽和嘲笑,可是事实证明了,他们的“异端”研究在最大限度上发展和影响了 20 世纪的物理学。专家也好,学者也好,你必须有一个方向,方向设定以后,你就得一直走下去,这样一个走向其实就是“攻端”,就是“执端”。你不执端,你徘徊了,你犹豫了,那你还能搞出什么成就?你注定要半途而废!所以,做学问、做专家,或者是要搞成其他什么,你都必须专注,专注了就要执著于一端。就像现在搞中医它无外乎就是两条路,要么你专注于现代,专注于分子生物学,一切从现代出发,从现代中认识中医,改造中医,发展中医;
要么你专注于传统,专注于经典,一切从传统出发,传统搞得深了,也许你会发现她与现代并不相违,稍加调整她就可以适应现代,甚至指点现代。当然,专注传统并不妨碍你关注现代,你也必须关注现代,而专注现代你亦应该关注传统。关注与专注这两个概念不同,现代与传统是两端,你只能执其一端,你不可能既是传统的高手,又是大物理学家。像杨振宁教授,他专注的是现代物理学,更具体地说他专注的是理论物理学的某个分支。但是,杨振宁教授又非常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关注传统的中医。以杨教授这个极高的天赋,他可不可既做一个大物理学家,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时又做一个中医专家呢?这一点不可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是作为领导者,作为政策的制订者,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鱼和熊掌你还必须兼得,你还必须执其两端。执其两端而用中,这便是中庸的境界,这便是成就王道的境界。作领导的,制订政策的你不这样,你还像专家那样只执一端,只允许中医搞现代化,不允许中医搞传统化,我看这个中医很快就会完蛋。大家想一想,当前中医界的情况是不是这么回事。
我们可以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过去中医晋升职称,在语言方面你可以考外语也可以考医古文,这两门是任你选择的。这样有个好处,你传统钻得深,你无暇顾及外语,你可以考古文。反过来呢?你的现代化专注得好,你的外文当然很棒,那你就考外语吧。这样一个政策就很有一些中庸的味道,你乐意搞传统,你乐意深入经藏,好!那你就专心搞你的传统。传统的这条路是绿灯,你不会担心搞传统就上了贼船,丢了职称。你喜欢搞现代吗,好!那你就专心搞你的现代化。这里更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想干领导的,制订政策的,你必须换一个角度,从前你是专家,现在你不能再是专家,你需要做的就是设法营造出这么一个环境,让搞现代的有奔头,让搞传统的也有奔头,科研经费不要光撒在现代这条道上,也要分一些到传统这条道上来。如果能真正形成这么一个环境,这么一个氛围,那无疑就是为中医的生存,为中医走出困境创造了最好的条件。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中医考古文不再作数,你要想晋升职称必须考外语,否则,即使你的中医再棒,你也别想升主任、升教授。
写这一段,倒不是说搞中医的不需要懂外语,而是这样一个政策的改变,它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传统这条道上的绿灯越来越少了。中医现代化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是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在开始写这部书的时候,我还存有非分之想,可现在孔夫子把我教聪明了。在中医这个行业,搞中医现代化的必定是大多数,而搞中医传统化的只能是一小撮。像我读博士时的许多同学,要么去了广州、深圳,要么去了北京、上海,有的甚至出了国,都奔现代化去了,只有我这个山野村夫回到了落后的广西。我想从我的同学和我的身上,你也就能很清楚地看到现在的中医状况。现在大家都向往现代化,北京、上海还不过瘾,还要纽约、伦敦。可是一旦放长假,你看都往哪儿奔?都往黄山、泰山、九寨沟奔,都往山区、农村奔。现代与传统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在这里我要为专注传统的同志们鼓鼓劲,你们既不要希望所有的中医同仁都来搞传统,你们也不用担心无人问津。如果我们将城市和农村比作现代和传统的两极,那么必然会有物极必反的一天。北大英语系教授辜正坤作过一个“网络与中西文化”的演讲,在演讲的结尾辜教授谈到,网络时代真正到来之时,“城市向乡村的反向运行可能会发生。
其时,城市存在的惟一用途便是作为一片废墟和遗迹让后人观看,让他们知道落后的前人曾在一个怎样的受到污染的环境中生存”。我想辜教授的这个结尾也许会成为日后回归传统的一个预言。当然,我所指的这个回归并不是指的物质上的回归,而是指的一种精神上的回归,思想上的回归。5.阳明欲剧时相阳明欲剧时相要分两方面谈,一方面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欲剧时相,另一方面是特殊的欲剧时相。(1)寅至辰上这方面的欲剧时相与太阳的意义一样,即与欲解时相对、相冲、相反的时相即为欲剧时相。阳明的欲解时为申至戌,那么,欲剧时当然就在寅至辰。申酉戌为西方,为秋三月,其性主凉、主降,寅卯辰为东方,为春三月,其性主温、主升,正好与阳明的性用相反。因此,对于阳明病它很容易成为一个不利的因素,它很容易导致阳明病的加剧。寅卯辰的这样一个时相特征,对于我们诊断阳明病应该有比较大的帮助。(2)日晡所发潮热阳明欲剧时相的另外一个特殊方面就是日晡所,更具体一点说就是日晡所发潮热。潮热在这样一个日晡所发生,对于诊断阳明病,特别是对诊断阳明病的府实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翻开阳明篇,随处都可以见到这个“潮热”。前人将阳明病分作经府二证,阳明府证的确定就主要依据这个“潮热”。而阳明府证中大小承气汤的运用,尤其是大承气汤的运用,更是以潮热为第一指证,即如 208条所云:“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上述潮热的发作点即在日晡所,因此有必要对日晡所及潮热在日晡所发生的特殊意义作一番讨论。日晡,《玉篇》云:申时也。《淮南子·天文训》云:“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我们再从文字的角度看,晡之声符用“甫”,“甫”有吃义,故哺、脯等字皆用“甫”。那么,日 + 甫又是什么意思呢?日被吞吃掉了,很显然就是形容太阳落山的这个时段。另外,《说文》云:“甫,男子美称也。”日为阳为男,故日 + 甫,亦形容日之美者。而日将落时实为日之最美者,故日落时亦称日晡时也。“日晡”在这里与“所”连用,“所”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字词,它既可以表时间,又可以表地点。表时间当然是指上面讨论的这段时间,《玉篇》把它定死了,就在申时,而其他的却比较灵活,因为太阳落山会随着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经纬度区域而有较大幅度的差别。
比如夏天,我们这儿 6、7点太阳就下山了,而在新疆却要到 8、9点,这个差别显然很大。那么,地点呢?从自然的角度讲,太阳落下去了,落到哪儿了呢?落到西半球去了。在东半球看来是“落”,在西半球看来可就成了“升”的过程。而在人体这个系统呢?人体的太阳落到哪去呢?当然是落到阳明里了。我们从酉字的直观结构看,酉为西 + 一,一是什么?一就是易卦的阳爻,它表阳气,表太阳,一入西中,不就正好说明了日落西的这个过程。证之实际,日落亦正好处于酉的这个时候。而申酉戌为阳明所主,因此,这个阳不是落到阳明里,还能落到哪里去呢?另外,《说文》云:“所,伐木声也。”《诗》云:“伐木所所。”而伐木者,金也。因此,日晡而用所,是表日晡为金时也。既然指金时,当然就应该包括申酉戌三时。这与方中行所言“申酉戌间独热,余时不热者,为潮热”的解释相合。这里讨论潮热,大家要清楚潮热有两个重要的特性。其一,言有时也。这个“时”即日晡所,即申酉戌;其二,言其高也。
这一点需特别的注意,这一点也很容易被忽略,以为光有时,凡是在日晡所发的热都可以叫潮热,要是这样来理解潮热这个概念,那还不完整。用这样一个理解来看阳明,来看阳明府证,那就会有问题。既然叫潮热,那就不是一般的热,这个热与“潮”相关。石头打下去产生的涟漪能不能称潮,显然不能称潮,“洪湖水,浪打浪”这个浪能称潮吗,也不能称潮。所以,潮,它必须有一个高度,有一个气势,联系到潮热,一般高度的热,甚至是低热,就不能叫潮热。我们回过头去看方中行的解释,他的潮热也只讲对了一半。我们在前面用了不少的篇幅来讨论潮,潮涨之时在月满,故云:月满观潮。而潮最盛大的时候又在哪里呢?在八月。八月卦为观卦。八月卦为什么就叫观卦呢?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潮为什么有涨落?我们前面讲过这是阳气作用的结果,阳加于阴谓之潮。既然是阳气作用产生潮,那这个最盛大的潮为什么不在夏日?为什么不在阳气最盛大的时候?反而要在阳气开始收潜的八月?这就关系到潮产生的两个重要因素,一个因素当然是推动的因素,这个完全要靠阳,另外一个就是阻挡的因素,这个当然是阴的作用。
光有推动能不能形成潮呢?不能形成潮!最多你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你成瀑布了,可你还是不能形成潮。要想形成潮,必须是一个推力一个阻力,你推我阻,潮便很自然地形成。而这个推阻之力恰到好处的时候,这个阴阳的作用恰到好处的时候,就会形成最盛大的潮。潮盛八月,也正是这个道理。潮的道理搞清楚了,潮热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潮热我们既要注意它的时间性,也要注意它的高涨性。前人讲阳明,多从经府的角度谈。经也讲热,府也讲热,那这个热有什么区别呢?就在这个潮与不潮。阳明经热它不讲潮,而阳明府热它不离潮,潮与不潮便是经热府热的根本区别。我们讲阳明经证之热与阳明的凉降失用有关,阳明的另外一个重要性用“通”虽然也同时受到一定影响,但,在“经”这个阶段,对这个“通”的影响程度还不很大。而一旦到了“府”的阶段,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通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障碍,阳明篇不是有“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吗?燥屎将阳明的道阻滞了,而这个时候的阳热又很盛,推动力又很强,就这样一推一阻,阳明府证的潮热便应势而生。
因此,热的潮与不潮,除了说明热势的亢盛程度以外,更根本的是反映这个阻滞的程度。为什么说“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呢?就是因为热不潮,阻滞的程度就不重,阻滞不重,干吗要用承气汤呢?所以,中医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松散,其实它很严密,像潮热这样一个证你说严不严密呢?确实很严密。
6.对高血压病的思考
日晡所本为阳明的欲解时,可是这里的日晡所发潮热却不仅成了阳明的欲剧时,也成了阳明府实证的重要诊断依据,还成了应用大小承气汤的重要指征。可见这个欲剧时是非常的欲剧时,正是这样一个非常处引发我们思考一些其他的相关问题。前些年曾看到过日本人的一则报道,他们将高血压的动脉硬化与阳明的脉大联系起来,因而运用了以石膏为主的白虎剂来进行治疗。当初对这个报道我并没有往深处想,只是觉得这样一个联系未免太生硬。此次写作阳明这一章,等到对潮热作了上面一番思考后,对高血压这样一个问题便突然觉得有了陶公当年的那个感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血压的作用是什么,现在血压为什么要升高?我们考虑这个问题可以先不从医学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可以先从一般的物理意义去考虑。
血压的作用无非是维持一定的血流量,人体的组织器官需要一定的血液来供养,单位体积内,每分或者每秒需要有一个血供量,达到这个量新陈代谢就可以得到保障。单位体积内的血供量在一般情况下是相对恒定的,但也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有一定幅度的差异,所以,血压的变化它也有一个正常的允许值。例如低压60—90 mmHg,高压 90—120 mmHg都算正常的血压。而现在血压升高了,大大超过了正常值,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单位体积内的这个血供量发生了改变,血供量不足了,达不到原来的正常量,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机体只有启动血压这个调节机制,通过升高血压来维持原有的血液灌注。而在正常的血压下,单位体积内的血供量为什么会下降?为什么达不到原来需要的那个值?很显然,必定是运血的道路出现了障碍,血管壁变厚了,血管变窄了,或是其他的原因阻滞了循环的这个过程,循环道路的阻力增加了,而压力维持不变,那单位面积的血流量必然减少,血供必然不足。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在无法拿掉血循过程中的这个阻滞,而又必须保证组织器官的血供量的这样一个前提下,机体万般无奈地选择了提高血压的方法,而正是这个无奈的选择使机体掉进了高血压病的恶性循环之中。当然,上面这个思路还很粗糙,还需要大家一起来深化细化,但是它已经在宏观上向我们道明了高血压病产生的关键因素,这个因素就是阻滞,就是循环过程的障碍。因此,治疗高血压病的根本办法不是降压,压降下去了,它还会重新升起来而且会升得更高。因为要解决血供不足的矛盾就必须升压,所以,西医的降压药要你终身服用,这真不是一个好办法。那么,根本的办法是什么呢?根本的办法是消除这个阻滞。血循过程的障碍减少了,甚至拿掉了,血压自然地就会降下来,根本不劳你去用钙离子拮抗剂,根本不劳你去用血管扩张剂。为什么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为什么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就是因为形成上述这个阻滞、这个障碍的因素增多了,方便了。可见高血压病的形成,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人为因素、社会因素。而如何拿掉这个阻滞,消除这个障碍,进而从根本上治愈高血压,这是需要中西医同仁乃至社会各方携手努力解决的问题。阳明病就讨论到这里。
第七章 少阳病纲要
一、少阳解义少阳这一章我们仍从篇题谈起,篇题的其他内容前面两章已作过讨论,这里仅就少阳的涵义作四方面的简述。1.少阳本义何谓少阳?少者小也,未大也。所以,若从字面来直接理解少阳的本义,那么,少阳应该就是初生之阳,未大之阳。《素问·阴阳类论》将少阳喻为“一阳”,亦就包涵有这个意义。这是少阳的第一层意思。第二层,道家于四方设有四帝君,而东华帝君即号少阳。东华帝君主东方之事,以东华帝君命少阳,说明道家将少阳定位在东方。少阳与东方相关,当然就与春三月相关,当然就与寅卯辰相关。这样一个定位很符合少阳的本性,古云:医者、道者,其揆一也。诚非虚语。第三层,少阳以一阳言之,以初生之阳言之,以未大之阳言之,以东华帝君言之,它显然具有木的性用,而在运气中少阳却明确定为相火,这就说明在经典里少阳兼具木火两重性用。这样一个两重性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体用性。我们看《易》的先后天八卦,离卦属火,在后天八卦中它处于南方正位,南方火这是众所周知的,这也是从用的角度谈。可是在先天八卦中,离火却位于东方,却位于木位。这就关系到一个体的问题、源的问题。火从哪里来?
火从木中来。古时候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取火工具,有火柴、有火机、还有电子打火。古人靠什么取火呢?靠钻木取火。所以,火从木中来。那么更早一些,连钻木取火的方法都没有的时候,这个火从哪里来?这个火就从雷电中来。惊蛰节后,春雷响动,大的雷电将干草枯木击燃,这便是最自然、最原始的火种。雷属春,春属木,这便又将木火连为一体了。雷属春,龙亦属春,雷属东方,龙亦属东方,华夏以龙自称,华夏民族为龙的传人,那么这个龙究竟是什么?是恐龙吗?绝不是!龙是虚指还是实指呢?我们只在雷鸣电闪之时仿佛能见到古人所描绘的龙的形象,龙雷之间是不是有一种很实在的、很直接的关系?这是作为龙的传人应该搞清楚的问题。而古人将木火,将少阳火称为龙雷之火,显然与火的自然出处有关。龙雷火,木火,木中有火,火出木中,这便是少阳所具的两重性。2.少阳经义从经络的意义看,少阳有手足少阳,在这里足少阳的意义显得更为突出。足少阳布身之两侧,足太阳布身之后,足阳明布身之前。《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这样一个开合枢的关系正好与上述经络的布局相应。少阳在两侧,正应门枢亦在两侧,门枢主门之开合,少阳主太阳阳明之开合。
更具体一些来区分,左为阳,右为阴,阳主开,阴主合,故左少阳主要负责枢转太阳之开,右少阳主要负责枢转阳明之合。因此,左少阳发生病变它主要影响太阳,应合太阳而治之,论中的柴胡桂枝汤即为此而设;右少阳发生病变则主要影响阳明,应合阳明而治之,论中的大柴胡汤,以及小柴胡加芒硝汤即为此而备。到一个体的问题、源的问题。火从哪里来?火从木中来。古时候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取火工具,有火柴、有火机、还有电子打火。古人靠什么取火呢?靠钻木取火。所以,火从木中来。那么更早一些,连钻木取火的方法都没有的时候,这个火从哪里来?这个火就从雷电中来。惊蛰节后,春雷响动,大的雷电将干草枯木击燃,这便是最自然、最原始的火种。雷属春,春属木,这便又将木火连为一体了。雷属春,龙亦属春,雷属东方,龙亦属东方,华夏以龙自称,华夏民族为龙的传人,那么这个龙究竟是什么?是恐龙吗?绝不是!龙是虚指还是实指呢?我们只在雷鸣电闪之时仿佛能见到古人所描绘的龙的形象,龙雷之间是不是有一种很实在的、很直接的关系?这是作为龙的传人应该搞清楚的问题。而古人将木火,将少阳火称为龙雷之火,显然与火的自然出处有关。
龙雷火,木火,木中有火,火出木中,这便是少阳所具的两重性。2.少阳经义从经络的意义看,少阳有手足少阳,在这里足少阳的意义显得更为突出。足少阳布身之两侧,足太阳布身之后,足阳明布身之前。《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这样一个开合枢的关系正好与上述经络的布局相应。少阳在两侧,正应门枢亦在两侧,门枢主门之开合,少阳主太阳阳明之开合。更具体一些来区分,左为阳,右为阴,阳主开,阴主合,故左少阳主要负责枢转太阳之开,右少阳主要负责枢转阳明之合。因此,左少阳发生病变它主要影响太阳,应合太阳而治之,论中的柴胡桂枝汤即为此而设;右少阳发生病变则主要影响阳明,应合阳明而治之,论中的大柴胡汤,以及小柴胡加芒硝汤即为此而备。3.少阳府义少阳府主要包括胆与三焦,胆是六府之一,也是六府中一个非常奇特的府,为什么说它奇特呢?因为六府中的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都只限于一个“六府”的性用,而惟独这个胆,它还兼具有奇恒之府的性用。从藏府的性用而言,藏为阴,府为阳,二者皆有偏性,故五藏主藏精气而不泻,六府主传化物而不藏。
一个藏而不泻,一个泻而不藏。而惟独上述这个胆与众不同,它既具六府之性,即泻而不藏,同时又具五藏之性,即藏而不泻。一府而兼两性,不偏不倚居乎中正,这是五藏六府中独一无二的。正因为这样一个特性,《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正因为这样一个特性,《素问·灵兰秘典论》将胆封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以,胆的这个“中正之官”不是随便就封的,你要真能不偏不倚,你要真能处乎中正。光是泻而不藏,或光是藏而不泻,那都不行,那都是偏倚,那都不是中正。而惟有这个中正的前提具备了,方能行使决断的功能。不中正能行决断吗?你不中正,你偏倚了,你偏袒了其中一方,这个还叫决断吗?这个不叫决断!这叫徇私舞弊,这叫贪赃枉法。因此,《素问·灵兰秘典论》给胆所作的这样一个功能定位,它不但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另外,我们从胆的造字看,胆的声符用“旦”,“旦”是什么呢?日出地者为旦,旭日东升,九州普照,所以,旦为明也。而惟其明者,方能行司决断。你不明,你昏庸了,你财迷心窍了,你权迷心窍了,你怎么能做到中正,不中正怎么决断呢?
所以要明,明则行,明则决断。胆的造字就包含了这样一个意义。胆为中正之官,胆主明,胆又为清净之府,胆的这些功用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清正廉明。而事实上,惟有做到“清正廉明”,这个“决断”方有真正的意义。因此,今天我们来谈论胆的这个问题,它显然已不是一个纯粹的生理学、生命学、生物学的问题,它还涵括了很重要的社会问题。透过生理现象映射出一定的社会问题,而通过社会现象的研究反过来促进生理问题的认识,这便是《素问·灵兰秘典论》向我们展示的社会医学模式。接下来我们看“三焦”这一府,三焦的官位,《灵兰秘典论》封定为:“决渎于官,水道出焉。”什么是决渎呢?决者,疏通也,流行也,开闭也,故《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闭虽久,犹可决也。”
【中医养生】运动养生必知的四大误区
很多人觉得只要是运动就是对身体有好处的,不管怎么运动,何时运动,其实运动也要符合科学,才能够对身体有好处,在运动养生方面很多人还是有误区的,下面我们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误区一、一边看手机一边锻炼
有的人一边跑步,或者是一边快走,一边看手机,感觉运动和娱乐两不误,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因为看手机的时候会让你的精力集中在手机上面,一心不能够两用,如果你想要为运动锻炼增加一些乐趣,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运动,这样不会对运动锻炼有很大影响。还有运动项目不要很单调,可以进行多种运动,不同的运动方法,锻炼的身体部位是不同的,要搭配锻炼,才能够让身体全方位的锻炼。比如游泳、太极、慢跑等等结合起来,形式多样。
误区二、运动只有大汗淋漓才痛快
很多人都觉得运动锻炼就是为了出一身汗,只有全身大汗淋漓才过瘾,才痛快,才叫做锻炼,其实这样做对身体不好,会让你抽筋,或者是缺水,因为运动过量也是不好的,不会起到运动的效果,反而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在运动的过程中,出了浑身汗,就要立即停下来休息一会,喝一些水,等到汗少了之后再接着运动锻炼。
误区三、空腹进行运动锻炼
运动养生是很简单的方法,也是人们很喜欢的很多人都在实践的方法,但是有的人饿着肚子运动,是不对的。早晨起来之后,就去运动,早晨不要饿着肚子运动,可以先稍微吃一些很容易消化的东西,然后过一小会再去运动。运动是需要能量的,睡了一晚上,你身体的一些能量已经很少了,要先给身体补充一些能量,否则会让身体的很多器官都超负荷,就像是开着一辆没有油的车。
误区四、剧烈运动之后立刻洗澡
因为运动的时候,尤其是夏天肯定会出汗。因此很多人剧烈运动之后就立刻洗澡,或者是立刻喝大量的冰水,从冰箱里面拿出来就咕咚咕咚的一饮而尽。运动之后不管是洗冷水澡还是洗热水澡都是不好的,很容易导致一些疾病,比如心脏还有大脑供血不足等等。
中医养生启示录:口要这样忌,发物要这样禁!
世间万物都有着相生相克的法则,那么在中医养生中,也不乏一些禁忌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我们在看病的时候,大夫们可能会嘱咐我们“注意忌口”或是“禁食发物”。那么这口要怎么忌?又有哪些食物称得上是“发物”?这些您都知道吗?别着急,小编今天为您推荐的这篇文章,就为您系统地总结了这些问题,还不赶紧来看看?
要求患某种病或服某种药的同时不能吃什么,通常称为“忌口”。某些食物会诱发某些疾病,或导致原有的病情迅速恶化,这种食物就叫“发物”。这都是中医的特色术语。因为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认为在服药的同时再进食某些食物,就可能部分或完全抵消药效,甚至化合出某些剧毒有害成分而有损身体。实践证明,中医的忌口与发物理论是有根据的。
忌口的情况一般有三种
总的忌讳。比如服用中药时一般都要求不能喝浓茶,因为浓茶中含的鞣酸成分多,可能会影响人体对某些中药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药效;煎煮中药则一般要求不用铁锅,因为铁质会与某些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产生化合作用,从而影响疗效,甚至出现不良反应;儿童、老人和孕妇不要多食高纤维素食品,这样会影响对钙、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的吸收。
药物与食物间的忌讳。比如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十八反”、“十九畏”,均明确指出了相互不能同用的药物;再如,平时煎服人参时,都要求不能吃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