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分享】0297 跟孔子学说话从“艺术”入手
个人日记
说话是常人的本能,但是否善于说话,则取决于一个人的德能和才能。孔子重言、慎言、善言的说话之道,在其非常讲究说话的“艺术”。
孔子“食不语,寢不言”;在“车中,不疾言”;“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孔子在吃饭时不说话,睡觉时也不言语。小时候,长辈们以“犯(饭)事”等迷信说法,告诫我们吃饭不说话、说话不吃饭,睡觉不说话、说话不睡觉,但彼时就是不明就里。如今想来,“食不语,寢不言”不仅是避免影响消化和睡眠的需要,也是避免影响他人的礼义之道。
孔子在宗庙和朝廷等重大场合,讲话简约、明了、顺畅,十分慎重,唯恐别人听不明白而产生误解。在车上,不快语。上朝时,与下大夫交流,温和而又快乐,给人感觉亲切随和;与上大夫说话,恭敬而又直率,让人感觉备受尊重。孔子以诸如此类的言传身教教育诸弟子,说话是一个艺术活儿,不能简单机械,要讲求方式方法。
为此,孔子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强调要用心说话,不能有丝毫马虎。
第一,要看对象。孔子说,“言不可若是几也”,说话不能一概而论,过于简单死板。“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跟可以说话的人设防不说话,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同不该交流的人说不该说的话,就会自找麻烦。“中人以上,可也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对于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谈高深的东西;对于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要找出自己与说话对象认知水平的“公约数”,讲对方能接受、听得懂、有共鸣的话,也就是要看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对“浅人”不说“深话”,对“俗人”不说“雅话”,不能一张嘴就是官话、套话、高深莫测的话。
第二,要分场合。孔子认为:“时然后言”,当说再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是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不是自己讲话的场合,没有自己讲话的份儿,也没到自己讲话的时候,就越位、抢话讲了,就是浮躁的表现;该自己讲话却不讲,隐瞒观点,逃避责任,放弃话语权,就失之于奸匿;不察言观色、不看环境氛围而冒失讲话,就是睁眼瞎。
第三,要讲分寸。孔子主张“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在有道的国度,行为正直,言语直率,直来直去,反之,不妨在保持行为正直的前提下,低调谦逊地说话。在劝谏别人特别是上级时,要“信而后谏”,有了信任基础再进言,否则,“未信,则以为谤己”,难免适得其反,给人感觉是“泼脏水”或“鸡蛋里挑骨头”。事君交友,见有过错,一定要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不能勉为其难,自取其辱。即便是劝告亲生父母,也要坚持“几谏”的原则,轻微婉转地表达心意,一旦“见志不从”,看到父母不接受,就莫再继续规劝,以免引起他们反感恼怒。
第四,要用感情。孔子提倡“易其心而后语”,讲话者,以真情实感悦纳于人。
第五,要懂藏拙。孔子曾经教导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提醒弟子一个人不可能全知全能。对人对事,要心存敬畏,低调谦和,卑以自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就是不知。不能不懂装懂,信口开河,不能凡事都强调意见、发表指示。孔子的弟子子贡也说:“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一句话既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才能,也可以映照他的无知。说话并非越多越好,一定得慎重。孔子在教给弟子张入仕求禄的方法时,要求他“多听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要多听多思考,对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对确信无疑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可以减少言语的错误。
第六,要有思想。孔子跟子贡曾有一段对话,他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对于古书上“言语用来表达思想,文化用来完善语言”这句话,孔子十分认同,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说话,就难以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思想和意愿。但缺乏思想和文化的讲话,也不会传播久远。孔子的很多金言正是以其丰厚的思想性和文化底蕴,让人们过目成诵,经久难忘。比如名言“无友不如己者”,无论是理解为“莫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还是“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都回味无穷,均能深入人心,启迪世人。(作者 肖旭)
(网站:www.233606.cn,微信公众平台:Fengsh233606,分享QQ群:10805220)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