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祝枝山)草书《云江记》
个人日记
祝允明(祝枝山)草书《云江记》(附释文)云江记:尉山之南,有水一湾,西襟洞庭,北延震泽,浩荡无涯,时乎风抑烟清,而水波不兴,则云影徘徊,天光上下,风景殊媚,而适费子居焉,因自号问云江竹林,与有姻谊,乃欤门而清曰,费子谓是号也,非文无以章其志,非名笔永其传,将谋所以识之也,予则请之,以为尉山之水,信非鳞洲之与龙窟,鸿海之与鹍溟,不过一碧之狂澜,故费子足取欤,请者不能复,而予则更为之说曰,人生贵适意耳,苟可以乐吾志、舒吾情,何求乎千里之巨浸,万顷之洪涛,矧是江也,诸峰瞰水,若芙蓉倒插于碧漪,及其浅水拖蓝,柔杨摇绿,庆云为之掩映霞彩为之潆洄,临流赋,操舟载酒,或筑子陵之钓台,以乐曾点之浴沂,子以乐哉,夫云江诚是取矣,其无足取者,子其知焉,奋雄立志,当如祖逖之过江击楫可也,而无为铁鏁截江之谋,坦夷无惧,当如吴瑞之倾江,自若可也,而毋为临江叹恨之弱,吾故欲子之乐于此,而不欲子之乐于彼也,然则如何而可,必洗心于江,以全夫天赋之懿,不可溺情于江,以沦于逐流之非,竹林起而谢曰,愿遗之以教费子,遂应之以为记,弘治八年秋日,长洲枝山允明书。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和枝山,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主要成就在于狂草和楷书。狂草来自怀素、张旭,更多的是接近黄山谷,提按和使转的笔法交互使用,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很紧,形成一种汪洋恣肆的视觉效果。更难得的是楷书又写得相当严谨,有晋唐人的古雅气息。这种反差很大的综合素养与唐代的张旭十分相似。 祝允明的祖父祝颢是明正统己未(1439)进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六十岁后辞职回乡。他精于诗文,喜欢写行草书,远近都来求字。苏州的文士都很仰慕,和他一起交游的有几十人。成化癸卯(1483)去世,享年七十九岁。祝允明的父亲祝瓛不如他祖父,生前不太出名,而且比他祖父早五个月就去世了。那一年祝允明二十四岁。祝允明的生母在他十六岁时已经离世。因此祝允明青年时是很不幸的。外祖父徐有贞(1407—1472)字元玉,晚号天全,苏州吴县人。明宣德八年(1433)进士。后来因迎英宗复辟有功,委任为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封武功伯。徐有贞才华绝世,天文、地理、道释、方技都很通。书法擅长行草,深得怀素、米芾笔意,在当时很有书名。 徐有贞擅长行草书。他的行草主要师法唐朝的怀素和宋朝的米芾。用笔直率而华美,结构潇洒多姿,很得古雅之气。在祝允明二岁时,徐有贞奉诏回苏州闲居,祝允明一直与他在一起。直到祝允明十三岁时徐有贞去世。因此祝允明幼年学习书法就是在外公的启蒙下开始的,徐有贞的书法风格对他影响是很深的。李应祯也是一个有名的书法家。祝允明也一直得到李应祯的指导。在跟从岳父学书的十几年中,李应祯对于祝允明在书法的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对于祝枝山的书法,历代俱有佳评。他的友人黄省曾作诗描述、评论他的书法云:“枝山草书天下无,妙洒岂特雄三吴?群萌万象出毫下,运肘便觉风云俱。丝持浪转信神动,筋迥墨纵皆春敷。分明造化宰君手,左攒右剪形形殊。天愁鬼器不宁岁,鸾惊龙骇谁争驱?迩来南海作仙令,难筹历险笔愈圣。奇文豪咏兼称之,处处江山好辉映。余也飘飘紫台客,向长五岳将浮屐。多君惠我《远游》篇,得展梦窗喜魂魄。呜呼羲之眼前人不识,笑杀千金买遗迹!” 王世贞也认为“天下法书归吾吴,而京兆祝允明为最,文待诏徵明、王贡土宠次之。……(祝允明)靡不临写工绝,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真是上配吴兴(赵孟),他所不论也。”顾谓“希哲书学精工,自《急就》以逮虞(虞世南)、赵(赵孟 ),上下数千年变体, 不得其结构”。王澍更是大加赞赏说:“有明书家林立,莫不千纸一同,惟祝京兆书变化百出,不可端倪,余见京兆书百数,莫有同者,信有明第一手也”,评价极高。试看他在六十五岁写的《洛神赋卷》,董文视其为祝氏人书俱老的草书名迹,展阅此卷,万千气象顿入眼帘;字字虎啸风生,行行龙腾云起,页页雨雪交加,全卷梨花飞舞,宛若一幅“春雪满空来,处是花开”的画面,读来撩人情思,撼人心魄。初视之,点画狼藉,纵横散乱,反复赏来,但见点画如真,顺逆藏露,起止分明。运笔流畅飞动,转折极尽自然,如高山流水跌宕迂回。时隐时显,有变化万端之绝妙。此卷以中锋笔法奠定浑劲基调,扁笔侧锋的偶然出现,更使锋势雄强无敌。收则急敛锋芒,放则飘然无羁,真是大家巨椽随意挥洒皆能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如入无人之境。洋洋千余字一气呵成而笔意不怠。其墨色浓而不滞,时用渴笔,增加了苍劲老竦的意味。其体势千姿百态秀美多变。卷中“若危若安”、“若往若还”,将极易雷同的四个“若”字分布于两行,或疏、或密、或正、或斜,写成四种不同情态,各具神采,巧妙施变,却毫无着意安排的痕迹。枝山书法娇迈翻腾,却不剑拔驽张。大起大落之间,只觉有古雅恢弘之气,无寒俭窘迫之容。章法参差错落,上下左右呼应顾盼连成一气,行距字距不甚清晰,细看却又中心分明。只有炉火纯青的书坛巨匠,才能达到如此高妙的化境。 图:中国书法家园 纯音乐: 河上花图 素材:网络 整理:宁馨儿芊芊 http://672012123.qzone.qq.com . |
云江记尉山之南,有水一湾,西襟洞庭,北延震泽,浩荡
无涯,时乎风抑烟清,而水波不兴,则云影徘徊,天光上下,风景殊媚,
而适费子居焉,因自号问云江竹林,与有姻谊,乃欤门而清曰,费子
谓是号也,非文无以章其志,非名笔永其传,将谋所以识
之也,予则请之,以为尉山之水,信非鳞洲之与龙窟,鸿海
之与鹍溟,不过一碧之狂澜,故费子足取欤,请者不能复,而
予则更为之说曰,人生贵适意耳,苟可以乐吾志、舒吾情,何
求乎千里之巨浸,万顷之洪涛,矧是江也,诸峰瞰水,若芙蓉
倒插于碧漪,及其浅水拖蓝,柔杨摇绿,庆云为之掩映
霞彩为之潆洄,临流赋,操舟载酒,或筑子陵之钓台,
以乐曾点之浴沂,子以乐哉,夫云江诚是取矣,其无足
取者,子其知焉,奋雄立志,当如祖逖之过江击楫可也,
而无为铁鏁截江之谋,坦夷无惧,当如吴瑞之倾江,
自若可也,而毋为临江叹恨之弱,吾故欲子之乐于此,而不
欲子之乐于彼也,然则如何而可,必洗心于江,以全夫天赋
之懿,不可溺情于江,以沦于逐流之非,竹林起而谢曰,愿遗
之以教费子,遂应之以为记,弘治八年秋日,长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