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三峡古城:巴东楠木园
个人日记
(转)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巴东楠木园
棺材峡,冷水碛,
楠木园里好猪蹄。
楠木园里的猪蹄下得大,
杨家棚的柚子赛朱砂,
火焰石出的老南瓜。
……
小时候听归州城沱的桡夫子唱船工号子,觉得很好玩。从那时候知道,峡江里有个楠木园。
巴东县楠木园古镇位于巫峡之中的长江南岸,距巴东老县城信陵古镇约26公里。
楠木是一种珍贵木材。楠木园地名来由,《巴东县地名志》载:“楠木园是根据人们最喜爱的楠木树取名。”早前,这里楠木茂密,故而得名楠木园。后来到过楠木园的人们很奇怪——“这里因盛产楠木而得名,为何楠木园不见一棵楠木树?”此事说来令人挽惜,大跃进时“赶英超美”,为了大办钢铁,砍树刨根,当时人们生生把这里的楠木砍绝种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这里没了楠木,仅留下楠木园这个地名。
楠木园方位示意图
巴东楠木园示意图(季富政钢笔画)
巴东楠木园镇
楠木园地处巫峡东段,北岸是壁立的悬崖,南岸是地势陡峭的高山,“低头一带水,抬头一线天”就是说的这里。长江流经此处蜿蜒向东,在南岸形成一个曲回的天然港湾,便于泊船。这里气候适宜,冬暖夏凉,降水充沛。由于山坡上土层堆积厚,适宜种植,是巫峡内难得的聚居地。从地理上讲,楠木园是川江船只进入湖北的第一个栖息港口,也是湖北船只进入四川水域的最后一个歇脚点。因此,川鄂两地的船工认为此地意义特殊,都愿意在楠木园停泊,打听另一段水域的情况,了解商贾行情,捎带紧俏货物。
楠木园小镇(解特利摄)
巴东楠木园段峡江
楠木园古镇可以分成上下两部分:下部分临江,码头是长江旅客及货物集散地,通道是竖直的;上部分靠山,通过公路经凉水井、观垭可以去建始县、野三关。楠木园并不像其他村镇有平直的街面,从江边到公路上,它的主要街道是五、六百级陡直的石头台阶。冬季水枯,从江岸边起,循街而上,到最高处陈姓人家。海拔直升高度约150米。
巴东客运船巴航2号停靠楠木园江边
楠木园江边
楠木园渡船
巴东楠木园石阶
楠木园林木葱茏
楠木园吊脚楼
楠木园吊脚楼
巴东楠木园古民居
楠木园李光明老屋
楠木园万明兴老屋
楠木园万明兴老屋台地上部分
楠木园山间石板路
楠木园民居
楠木园水府庙
若干年前,楠木园就有骡马店、油坊、客栈、茶馆、酒店、商店、后来还增加了卫生院、广播站、电影放影队等。楠木园有小学、初中各一所,还有一所省商校。据老人讲,以前的楠木园很热闹,每天进进出出的人流量,至少达到千人以上。古镇周围农民多是土家族,有赶场的习俗。农忙时在田地里做农活,到了集市时间,他们往往又经商农产品。
楠木园古镇虽小,却也山青水秀。镇旁小溪,流水潺潺,溪水上有带廊屋的石拱廊桥。小镇周围树木青翠,竹林婆娑,溪流淙淙。阳春三月 绿树繁花,景美如画。楠木园盛产柑桔,当地产的桔子大又甜。据说,因为桔子品质优良,当年还给毛泽东主席送过。
楠木园桔红
我以前问过桡夫子,船工号子里“楠木园里的猪蹄下得大”是什么意思?他们说,就是楠木园农家杀年猪时,往往不从下肘处下刀,而是从膀上下刀。故而,楠木园的猪蹄比其他地方猪蹄带得肉多一些。
楠木园近码头的东边坡地上修有一座面向长江的王爷庙,也叫龙王庙、镇江阁。楠木园王爷庙,是嘉庆十六年由常年行走峡江的船工们集资修建。大殿供奉镇江王爷,是船工们心中的护佑神。来往船家都在这里靠岸,船工们说:“吃顿饭,住一宿,烧柱香,接到走。”
嘉庆十六年船工集资修建的楠木园王爷庙(陈仲原摄)
楠木园王爷庙
楠木园上游不远处,南岸一块突出的巨石上,从右至左横刻“共话好山川”五个大字。左边并排四行竖写“云文张华年/嘉陵 梁开化/盛唐 陈文典”,距离稍远一点为“宣统元年六月泐”
共话好山川石刻
楠木园上游江北岸黑石子崖壁上,从右至左,题刻“浪淘英雄”四个楷书大字,右边竖写“戊寅(1938年)元月”,左边竖写“张胄炎书”。张胄炎,四川大竹人,国立吴淞政治大学毕业,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至二十八年元月任巴东县长,后因废弛烟禁和侵吞屠宰税被撤职。他在巴东任职期间,为表示对船工们的关怀,常常登船拜访船家,与他们聊天。可能是他为这些英勇搏击江水的船工故事所感动,手书“浪淘英雄”四个大字,令人镌刻在巫峡北岸,以此鼓励往来的船工们。
浪淘英雄石刻位置
浪淘英雄石刻
培石至楠木园之间的黄崖窝栈道(刘世昭)
有史记载,楠木园古镇发展过程中有几个时期比较繁荣,特别是两次“川盐济楚”。
在清代中期以前,原楚国一带(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部分地区)盐业由实力雄厚的淮盐独占。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革命席卷大江南北,阻碍了淮盐运输渠道,淮盐无法运到湖北。使宜昌府、施南府食盐供应短缺,盐课收入锐减,军饷困难。为解决地方课税困难,户部议准:“川粤盐斤入楚,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销。”长期严查的贩运私盐一旦解禁,川盐源源不断地运销湖广市场,这是第一次“川盐济楚”。往返四川与湖北间的船只,经过楠木园,必然要在此泊船休息。有的船只在此卸货,准备由此陆运到施南府等地。这使得楠木园迅速繁荣起来。
第二次“川盐济楚”是抗战时期。日本侵略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相继沦陷,海盐生产受到很大破坏。当时,战乱年年,运输瘫痪,原来依靠海盐的湖南、湖北等地,食盐奇缺。在这种形势下,川盐再次担当起“济楚”的大任。川盐运往湖北、湖南,主要是走水路,必经三峡。由于楠木园是湖北与四川交界处的重要村镇,自然成为水路运输的主要中转地之一。特别是日寇占领宜昌后,水路向宜昌无法通航,运往恩施、建始等地的食盐,更要从楠木园周转。那个时间的楠木园,可以说是发展中最繁荣的鼎盛时期。
楠木园当地居民原以土家族为主。随着“川盐济楚”“川米济楚”的高峰,南来北往做生意的人也越来越多。生意做好了,生意人就不走了,在此修建房屋,永久居住下来。因此,楠木园居民的姓氏比较多:赵、武、王、李、向、薛、任、陈、谭、唐等。形成这里独特的居住特点:以姓氏集中居住,中间夹杂有其他姓氏。若以人口较多姓氏进行统计,从江边沿石阶向上行:先是谭家,再是薛家、向家,经过火烧坪,然后又是向家、毛家、王家、武家、王家、赵家、武家、陈家等。
等到葛州坝修好以后,峡江航道得以改善,过往船只不再像以前那样必须停靠这里。从此,楠木园古镇开始走向衰落。
人们通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指公元前3000多年,即发现有人类活动的华夏文化遗迹。而“楠木园文化”证明长江三峡7000多年前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将五千年文化概念向前推进了2000年!
还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位美国考古学专家最早发现楠木园有人类早期活动遗迹。1994年,武汉大学与省博物馆考古专家联手对楠木园文化进行研究发掘。2000年9月,武汉大学考古学余西云教授带领考古人员,再次对楠木园人类遗迹进行抢救性发掘。楠木园考察结束,武汉大学考古系余西平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风竹联名写了一篇专题文章《楠木园:三峡考古的一个坐标点》。在这篇文献中,他们简介了楠木园文化遗存:这类遗存的地层以一个富含碎骨、陶片及炭灰、红烧土粒的土层和一个相对纯净的沙土层相叠压,并有少量冲沟、兽沿和小坑。地层中出土的碎骨,以鱼的鳃盖为主,兽骨也占相当比重。人类遗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余西平教授认为,由此可以推断出7000年前,人类就已在三峡地区生活,比据今5000余年的大溪文化还要早2000年。
楠木园古文化遗址发掘现场
俯拍距今7000年历史楠木园文化开发遗址
据余西云教授介绍,楠木园文化时期的环境,可以从发掘的遗存中了解一二。楠木园遗址出土的一些生态比较典型野生动物有鱼、猴、亚洲象、熊、鹿类等。从这些动物的生态来看,猴栖息于林区;象栖息于稀树草原、竹阔叶树混交林,喜水;熊生活在密林深处;鹿类生活在平原、山地的林间灌木丛。除亚洲象目前仅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以外,其他动物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由此推断当时的三峡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居住地周围的植被有灌木丛和茂密的森林等。
下面,用来过楠木园的几位中外名人目光,看一看楠木园的变化。
先看看驾驶“利川”火轮首航川江的英国探险家立德乐的印象。
1883年,英国探险家立德乐(Archibald John Little)来三峡探险,5年后写了一本《Through the Yangtze Gorges》(译名《扁舟过三峡》),其中有:
湖北省最后一个居民点是楠木园村,它惊险地跨越一个陡峭的小峡谷。一道山涧穿流而下,其源头是距离山顶约1/3处的一个大山洞。山高2000英尺,村子就建在两边山坡上。村子的两部分由在村子中部的一道有顶盖的桥相连。村子的主要街道是五六百级陡直的石头阶梯,我从最下端走上去。房屋沿街道两边的台地修建。房子后面有橘子、柠檬、枇杷树丛,都是常绿树,此处还有繁花满枝的桃树和李树。
——英·立德乐《扁舟过三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再看看的武汉大学考古系余西平教授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风竹2000年来楠木园考察时的目光:
1994年我们来到楠木园调查时,山涧依然在流淌,跨越溪沟的风雨桥不见了,人们大多住在依山筑成的砖瓦屋中,其间夹杂着一些板坯构成的吊脚楼式的房子。漫山的橘树青翠欲滴。这里是楠木园乡政府的所在地,虽然简陋,也还热闹。听当地老乡介绍,楠木园曾经的确很繁华。每到冬天,因航道的原因,上下水的船只都要在这里停靠等待;许多商人在此经营、转运商品,开设餐饮娱乐场所。等到葛州坝修好以后,航道得以改善,过往船只不必再停靠这里,楠木园开始走向衰落。
2000年我们再来这里发掘时,却又人是物非。当地的老乡大多已移至海拔180米以上的山坡上了。我们找到1994年住过的房子,只剩下残垣断壁,一时让我们颇感怅惘。等我们物色好新的房子,正好位于立德乐提到过的山涧源头一当地人称之为龙洞子一的边上。老乡们用钢筋水泥依山建造了新楼房,但这些房子似乎仍然保留了吊脚楼的某些功能:底层一般为厕所、猪圈、储藏室。此时楠木园乡已撤消并入官渡口镇。2001年部分村民移民湖北潜江后,楠木园更见冷清。楠木园是土家族的聚居区,这里的居民绝大部分姓向和李,两姓人世代互相通婚。村里近千人口,大多能互相攀上亲戚关系。据村里的老人讲,李姓是清代从江西迁入本地的,而向姓则是这里的原著民,也就是土家族。
——余西平、王风竹,《中国三峡建设》2008年2月,楠木园:三峡考古的一个坐标点
最后看看北大哲学泰斗张世英的回忆。
抗战期间,全国的高校、职高、中学等都搬迁到鄂西。此时,楠木园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在古镇的山腰,湖北联中巴东分校即在此开学。这里,走出过不少国家栋梁之才,比较有名的是北大黑格尔哲学泰斗张世英教授。他后来在他的《张世英回忆录》中写到了楠木园那段生活。2009年国庆长假,对楠木园朝思暮想90高龄的张世英教授在两个儿子陪同下,终于回了一趟楠木园寻旧迹。回到北京后第二年写了一篇专门回忆楠木园的文章,读后令人感慨万千。录下片断如下:
抗日战争爆发的次年,1938年秋,我是一个17岁的高中生,因武汉沦陷,随母校迁鄂西山区,在湖北省联合中学念书。头一年念的是联中巴东分校,校址在巴东县城上行约60华里的巫峡岸边楠木园小镇。小镇不过是簇拥在几百步石阶两旁的几十家小商店和小酒家,我们的校舍是当地大户人家的空余木板房,位于石阶的顶端。我们学生宿舍的每间小房里,都是几十个同学共睡在一块用稻草铺的土地上,吃的是稀粥加白薯,晚上几个人共点一盏木子油灯,伴读到深夜,早上一起床就跑几百步石阶,到江边用急流漱洗,然后夹着一本英文书,到山谷里高声朗读。由于当地瘴气重,全校同学,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虱子缠身,疥疮难耐。不少同学因遍体溃烂,听课时只能侧身而坐。比我年岁小的初中一、二年级生,有的疼痛难忍,便一边听课,一边流泪。
我们同学都是从武汉大城市来的青少年,初次离开父母和家庭,来到这偏远的深山野林,过着流浪生活,大多心情抑郁,而在行为上则放荡不羁:或约三朋四友到路边小店,借酒浇愁;或一人独步山间峡谷,引吭高歌。一方面觉得天地无比广阔,一方面又觉得茫然无所适从。“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我和同学们经常一面哽咽着歌声,一面沉思着:天涯海角,路在何方?巫峡两岸,悬崖绝壁,路断人稀,往往夜听猿声,便怆然涕下。
我于1939年夏离开楠木园,一直到去年秋,整整70年,便再也没有回去过。虽然在这里只呆了一年,但这一年的凄苦,一直埋藏在心间。我从1938年武汉沦陷到1946年重回故乡,整整过了八年的流浪生活,其间最令我每一忆及便不禁落泪的地方,却还是这巫峡岸边的小镇。
近十余年来,我已是耄耋老人,经常在儿女面前提起,想有机会回楠木园追寻一下旧踪。14年前,1996年,曾随女儿女婿游三峡,船经楠木园,由于水流太急,一闪而过,只是用望远镜扫视了一下小镇的旧貌新颜。因未曾上岸,此行更激起了我对楠木园的思念。有人告诉我,三峡大坝修成后,旧日的楠木园已完全淹没。可我仍然旧念难忘。去年国庆长假,两个儿子突发奇想,异口同声,说要还老爸的夙愿,自开小车去楠木园。我兴奋得一夜没有合眼。
经几天的跋涉,先到巴东县城。从县城到楠木园的60里,山路险峻,仍和70年前一样,无直达公路可通,只有定时轮船通航。因开船时间间隔过长,我们便租了一只小木船。在候船码头上,遇到了四五位年轻妇女,说是楠木园人,正候船回家。我们虽然“相见不相识”,但我仍然像见到乡亲一样不断地问东问西。毕竟隔了70年,几代人过去了,她们除了“笑问客从何处来”之外,没有更多的话同我周旋。我在恍惚找到一点少年时的回忆之余,不免怅然。
这木船上行的60里行程,在三峡大坝修成以前,一般需要三四个纤夫“哼哟哼哟”三四个小时,现在,三峡成平溯,只走了一个小时。船主连说几声:“楠木园到了”,而我却木然,左看右看,毫无昔年楠木园的印迹。上岸以后,听当地村民说,昔日的楠木园已全部沉入江底。
我很想找到一口三百余年的古井,我们全校几百同学,当年就是用这口井水冲洗疥疮的呀!为了找到它,大儿子晓岚紧握我手,沿着一条横跨山腰的小道向西上行了约一华里。由于小镇正在建设中,道路泥泞,一不小心,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大儿子要我止步。可我还是奋不顾身,一个劲儿勇往直前,直至最后,一位村民告我,那口古井早已无影无踪了。
虽然无果而终,但我还是兴起了一种莫名的喜悦,对大儿子说了一句:“今天竟是我的儿子把我领回到我的摇篮里!”根据小儿子的探询,我们调头反向东行一段路程,终于找到小镇昔年的一点真实痕迹:几十步古道石阶,被掩盖在荒烟蔓草之中。小儿子用手掀开荒草,让我在石阶上爬行了五六步。那是我少年时走过的足迹,凄凉中含有暖意。历经70年来多少人世沧桑,多少惊涛骇浪,我不远数千里,终于找到了一点真切的回忆。这五六步石阶又将深藏在我今后的余年里。情不自禁,赋七绝一首:“当年凄苦埋心间,白发归来思万千。景物人踪皆不是,唯余古道掩荒烟。”
——张世英,《张世英回忆录》白发归来思万千,中华书局,2013年11月第1版
哲学家张世英
2009年10月张世英在两个儿子陪同下回楠木园
由于三峡大坝工程原因,楠木园并入官渡口镇。古镇楠木园部分居民迁居潜江,部分居民向后移居。
楠木园夕照(郑定荣摄)
文章评论
懿子
好久不见您发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