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那些事儿——彭德怀篇之抗美援朝
历史的天空
这个篇章的中心是庐山事件。庐山事件的主角是彭德怀。说庐山事件和彭德怀,必然要说抗美援朝。
没有抗美援朝,彭就没有后来的地位,即使写那封信恐怕很少有人理会,也不会惹出那么大动静。就像那个时代许多没人理会的下层人物一样。
抗美援朝,建国之后发生的第一件大事。此战之后,新中国真正赢得——自立。战争更为宏观角度上看,近代几百年东西方交战史上,仅有此次,东方真正在军事上阻挡了西方。之前的日本幕府、大清政府、乃至军国时代的日本,在和西方交战中,最后无一例外的失败、失败、再失败。此战奠定中国国际地位,成为一个让人尊重的大国,这些大家都知道。战后对国内的影响或许更具决定性,却被各路专家、学者、历史学家、粉丝们给忽略了,需要理一理。
朝鲜问题本是苏美两国留下的火堆,和中国人无关。然而这个火堆一旦点燃必然和中国人有关。朝鲜的事基本上都和中国有关,整个一部朝鲜历史纵横交错着中国人的身影,要么在接受中国人的的援助,要么在抵抗中国人的入侵。刨除中国强势时代的入侵。作为邻家老大哥,中国还是很够意思的,每次朝鲜遇到外敌入侵,中国总是出兵援助。入侵的那些事这里就不谈了。这里说说援助的事。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援助朝鲜是在明万历年间,猛人丰田秀吉同志武力搞定日本各路诸侯之后开始梦想统一世界,此人应该是日本军国主义老祖宗,毕生梦想就是建立一个以北京为首都的世界性帝国,应该是后来大东亚共荣圈的蓝图。对日本人而言,统一世界的第一步永远都是要搞定朝鲜。于是日本人就去大规模进攻朝鲜,把朝鲜搞的就剩最后一口气,政府要跨过鸭绿江到中国流亡。明朝决定抗日援朝,李如松在朝鲜把鬼子杀得哇哇乱叫,奠定名将地位。最后因为战争失败,丰田秀吉也在日本给后来的东条英机等后辈做一个示范,死亡。当然丰田秀吉是气死的,或者说气出病后病死的,总之没得善终。此战前后八年,消耗了大明大把白银和精兵,正是在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冒出来了。而此后朝鲜人把明军作战方式泄露给土蛮,导致李如松战死。李如松不死,大明或许就不会有后来萨尔浒惨败。历史也许是另一个模样。可以说抗日援朝加速了大明败亡,正如杨广东征高丽加速隋朝败亡一样。
第二次抗日援朝发生在清末,历史书上写的很清楚,大清一败涂地,再败涂地,三败还是涂地,一直败到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大清家底一下子丢光,覆没已成定局。大清完蛋了,朝鲜半岛也完蛋了,开始过上亡国奴的日子,直到二战结束。可恶的是一部分半岛人加入日军,反过来入侵中国,在南京大屠杀中表现优异。
打还是不打,是个问题
国共决战结束,中国变成共产主义天下。北极熊苏联欣喜若狂,北美野牛美国则震怒。中国的胜利大大刺激了金日成先生的战斗欲望,渴望复制一下毛泽东的丰功伟绩,统一南朝鲜。南方的李承晚同志也怀有同样的梦想。李承晚有北美野牛的支持。金日成的靠山则是北极熊苏联。斯大林告诉金日成同志,那个日成啊,自己去干吧,但是得告诉你,如果北美野牛出现,我不会帮助你的,你可以请中国的毛泽东帮忙。斯大林打心眼里不赞成金日成鲁莽的机会,考虑到之前在中国问题上犯了好几个错误(先是不赞成共产党打内战,后来又赞成划江而治),就觉得金日成或许能成为朝鲜毛泽东,就让他试一试。这个过程中国不知晓。年轻的金日成同志以为斯大林的安慰是成功的保证,跑到北京跟毛泽东打个招呼就回朝鲜干事业了。金日成十分自信,甚至还急匆匆拒绝了毛泽东的援助建议。金日成的自信的前提是美国人不会参战,理由很简单,美国人既然没有在中国直接派兵帮助蒋介石,有啥理由直接出兵帮助李承晚?毕竟偌大中国都“赤化”了,还在乎一个小小的朝鲜半岛么。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他忘了,中国和朝鲜毕竟不一样的。金日成同志还是糊涂了,美国不是不在乎中国大陆赤化,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美国出兵中国大陆得多少军队?而且海军用不上。在朝鲜就简单多了,麦克阿瑟搞一个仁川登陆就要了金日成的命。于是乎,又想起中国了,这个多次帮助了自己的国度。莫斯科来消息了,说看在自己人的份上,让金日成到东北搞个流亡政府吧。当时莫斯科也不好意思自己让中国出兵,毕竟事是自己惹出来的,理当自己出兵。三百年前的那一幕重演,不过当年日本换成如今的美国。金日成也跑到北京哭了,说我不想流亡啊之类的。不管怎么说,金日成也是个政治家,知道眼泪不管用。要是管用的话,自己去美国哭得了,让人家同情你退兵;或者直接去斯大林那里哭,让苏联红军过来。但是不管用也没法,只剩下眼泪了。
三百年前,日本人出兵朝鲜,攻破朝鲜都城,朝鲜国王要来中国乞降。
三百年后,美国人出兵朝鲜,攻破朝鲜都城,朝鲜政府要来中国流亡。
三百年的跨度,两次出兵,都有一个潜在理由,那就是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再图谋中国。中间清末那次抗日援朝不成功,导致日本人搞定朝鲜,以此为跳板侵略东北,进而进攻整个中国,给中国人带来的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灾难。如果当时清帝国在朝鲜挡住日本人,什么甲午战争、马关条约都没了,清政府至少还能延续一阵子,再来个变法啥的,搞君主立宪也说不定。麦克阿瑟认为中国人不敢出兵,显然不了解中国历史。中国人还是遵从了千年以来的策略,还是决定出兵。当然不是因为莫斯科的意思,或者说金日成的眼泪,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毛泽东大脑里虽然装满浪漫主义想法,具备诗人气质,前提首先是政治家。政治家都讲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利益之前,下决心太难。为此毛泽东卧床一个月,仔细思考,反复权衡,才终于下决心。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是他一辈子最难下的两个决定之一。第一个决定是国共内战,当时国民党占优势,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又有美国实际支持;共产党劣势,苏联名义上不支持,暗中支持有限,一旦失败,代价太大。这一次情况也一样,苏联暗中支持——但有限。毛泽东知道,关键时候不要指望苏联,如果苏联可以信赖,就该自己出兵,就算不出兵,也不至于在联合国大会上玩消失,让老美大张旗鼓搞个联合国出来,占了道义优势。比起之前援朝,这是最为艰难的一次。明代抗日援朝,明军虽然数量处于劣势,但辽东铁骑和戚家军在装备和阵型上优于日军。清末大败,北洋舰队装备上和日本海军差距并不太大。而这一次,新中国和美国装备差别就太大了。别的不说,就军种来讲,美国有海陆空三军,装备都是世界第一;中国只有陆军,装备极其落后。北极熊给点武器援助吧,还要记账,还在大饥荒时代讨要,帮助中国饿死人。一旦开战,制海权和制空权将牢牢掌控在美国人手中。他们可以从海陆空立体进攻我方单一的陆军。即使拿陆军对比,双方装备差距巨大,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美军一个师配备1500门炮,志愿军是36。抗日战争时代,日军用陆军和少量空军就把国军赶得到处跑。此时的美军装备远胜日军,空军远胜日军。朝鲜地形狭长,不利于志愿军大范围穿插运动。而且三面环水,美国海军可以自如行动。在敌人海空优势下,志愿军后勤将严重跟不上。鉴于这个情况,中共高层领导,包括军方均反对出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林彪。林彪一辈子都在紧跟毛泽东,但是在朝鲜出兵问题上,林彪做出了一辈子第二严重违背违逆(最严重那次当然是九一三事件)毛泽东的意思。现实主义者反对出兵,无非是想修生养息图谋发展,要发展需要和平环境。和平需要安全。当时安全是不存在的。如果不参战,如果美国人陈兵朝鲜半岛,随时可以发动战争。就算美国人没有直接发动战争,也可以把蒋介石直接运到东北。就算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共军主力也将被牵制在东北,蒋也可以威胁南方。既然要打,晚打不如早打,在自家打不如在人家打。这就是毛泽东所谓的,不打弊端很大,打利益极大。毛泽东以其梦幻般的魄力,决定出兵朝鲜。正是因为毛泽东这次力排众议出兵朝鲜,胜利之后,毛泽东的威望再一次质的飞跃。正是这一次飞跃,让毛的威望达到了顶点,迈入神坛,从此之后,很少有人敢于反驳他,敢于反驳他的人都受到了残酷的打击。彭德怀、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莫不如此。现代人回忆起毛泽东晚年搞文革,以为毛从来就是一呼百应,以为那时代人容易忽悠,那是很不负责任的。毛的威望是在一次次胜利中积累起来的,是在长征、抗日、内战、朝鲜战争中积累的,后面将有专门篇章分析。朝鲜战争的胜利,再一次证明了伟大的毛主席战无不胜,所以后来毛搞大跃进大家都说“好”,毛搞文革,大家也说“好”。——悲剧就这么来了。悲剧所以可悲,只因为其剧情建立在高尚的信念之上,并以极大热情实坚定施之。
统帅素质
决策之后另一个问题就来了,谁挂帅?
经历红军、八路军、解放军这一系列战争之后,共军迎来最高级别的战争,将帅也迎来了最高级别的考验。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败了,新中国将举步维艰。主帅就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位置。身系天下之安危,在战场是定鼎乾坤是一个统帅的最高荣誉。但荣誉也意味着热芋梗,稍有差错,一世功名都将付与流水。这是一个巨大的赌局,筹码是国家安危和个人荣耀。赢或者输,都将对历史产生影响。世上再也找不到档次更高的赌局了。这样一场生死攸关的大战,当然要选择最合适的将领。当时中国还没有正规军衔制,将军有很多,红军时代、八路军时代、解放军时代,各个时期杰出将领很多。仔细考察一下,其实候选人并不多。除了解放军时代,共军还没有参加过大规模战争。评定十大元帅,一半是军事战绩,另一半是政治平衡资历。元帅中间,比较纯粹的军人只有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几个人而已,像罗帅和叶帅,与其说军人不如说政治家。但你不能说他们不够资格当元帅。比方说贺帅,解放战争中表现并不突出,就凭南昌起义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就旗帜的身份就必须是元帅。朝鲜战场是另外一个情况,一切以军事行动为先导。所有的政治路线、意识形态、是非恩怨都将靠边站,只有赢得胜利,这一切才有意义。否则,都是空。作为志愿军统帅,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胆略、机变、冷静。一流统帅,必须具备一流的胆略,超人一等的机变能力,无与伦比的沉着冷静,如同狮子一样强悍,包子一般迅捷,狐狸一般狡猾。同时符合韩信的自我评价:将兵多多益善。
林彪和粟裕
共军战史上,级别和朝鲜战争最为接近的是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中,战功最大、打得最好的也就是林彪和粟裕。决定性的三大战役,刘彪直接负责了辽沈和平津,淮海战役实际指挥者是粟裕。林彪还是粟裕?这是个问题。林彪和粟裕基本上同一类人,同是身材矮小,同是面颊削瘦而双面有神,同是沉默寡言,同是对战场之外的事没兴趣,同是能对着地图坐很久,同是算无遗策,同是深得毛泽东信任,同是……太多同是了,他们太相似了。选谁呢?毛泽东在琢磨。这么看来,还真不好选。最后毛泽东选择粟裕挂帅。然而林彪和粟裕究竟不是同一个人,尽管很相似。这种不同表现在战术指挥风格上。前文已经分析过,粟裕是没上过军校,完全从实际战争中摸排滚打出来的名将,和刘伯承那种偏重于理论型的统帅恰好互补。林彪毕业于黄埔军校,战争实践不低于粟裕,介于刘伯承和粟裕之间,理应更为合适。然而实际并不是这样,指挥风格决定的。
林彪的风格
用一个字形容林彪的指挥风格,那便是——稳。多说点,稳而细腻。
林彪用兵,稳中求变,暗藏杀机。等林彪把战局布毕,战场拉开,对方基本上只能听天由命了。因为林彪太稳定了。在排兵布阵和临机应变这两项上,他和粟裕领先其他人至少半个身位。但是,林彪的稳中求胜有一个前提,就是说让他看到优势才行。看不到优势,他很难下决心。纵观林彪一生,平型关战役,一场伏击战,而且规模不大。起到了轰动效应,实际战果并不大,并没给鬼子造成实质性杀伤。林彪一生最为得意之作应该是辽沈战役。打赢辽沈战役,中共彻底找站稳了脚跟。就算关内全部失败,共产党有东三省足以图谋未来,足以上演一出清灭明的好戏。辽沈战役最关键部分是打锦州。恰恰是打锦州,反应了林彪的谨慎。摊开地图就知道,锦州地处咽喉要道,是连接关内外的一扇大门。当年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们,跟大明在此反复纠缠。以林彪的军事素养,不可能不知道锦州重要性,但是就是下不了决心,即使老领导毛泽东一直在催促,打吧;即使副手罗荣桓也在催促,打吧,林彪还是不明所以。原因无他,风险大一点而已。将军一句话,关联成千上万人之生死,甚至关系到一个党派乃至国家的前途,谨慎是必须的。鲁莽之人永远成不了名将。然而在节骨眼(打锦州)上由于过多似乎……
粟裕风格——奇。奇,而诡异。
中共将领之中,粟裕用兵最为诡异,孙膑之后,难得一见的诡异风格。孙膑的诡异,源于对兵法理解以及个人遭遇;粟裕之诡异,完全来自战场磨砺。对手之中,对粟裕的评价都是——你永远不知道他从什么时候出现。粟裕是难以预测的。而且粟裕必须是难以预测的。如果粟裕能够预测,他也成不了粟裕,早已死过很多次。粟裕指挥的战役之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当然是淮海战役。最能体现粟裕战术风格的则是在孟良崮。当时国军全面进攻刚刚失灵,改变战术搞重点进攻,进攻山东的国军四十多万,其中以新编七十四师和第五军为进攻主力。新编七十四师一共三万人,全美式装备,抗日战争中历经战火洗礼,战斗力很强。该师曾和一个美军师搞两次军演,两次都战而胜之,可见战斗力之强悍。粟裕当时粟裕带领十五万华东野战军和国军周旋。经过一系列试探、交手之后大家都玩猫腻。当时国军思想很简单,就是抓住共军决战,共军的战术则是寻找机会歼敌一部。七十四师战斗力超强,三万人全是老兵,久经沙场,作为尖刀部队,所以离开两翼深入比较多一点。粟裕发现这个情况,好几次都想下手,一直没机会。因为七十四师相当于一个小型机械化军,前身就是七十四军,武器装备远远强于共军。要歼灭它谈何容易。七十四师所以在孟良崮被包围,也有师长张灵甫一份“功劳”,骄横强悍的张灵甫已经厌倦了和共军捉迷藏,直接把部队开上孟良崮,和共军开打。张灵甫的盘算是,如果是小股共军,根本不在话下,如果是共军主力,正好吸引过来,来个中心开花,就像名将薛岳在湖南打鬼子那样,毕其功于一役,不战则已,战就干一票大的,消灭华野主力给校长看看。 于是出现这样的情况,粟裕带着十五万华东野战军主力,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把七十四军包围在孟良崮,华东野战军也暴露在四十万国军虎口之中。这个时候,粟裕的十五万人被夹在中间,一方面要拼死阻击外围大军,一方面又要迅速消灭掉七十四军,稍有闪失将全军覆没!如果粟裕战败,整个华东野战军将毁于一旦,山东将全部落入国民党手中,未来的淮海战役就无从谈起。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国军八十三师离孟良崮仅仅五公里,也就是一个山头的距离,硬是没插进来。如果双方军人战斗力对等,华东野战军将凶多吉少,粟裕也将从此埋没于历史烟尘之中。总所周知,国民党军内派系林立,派系之间存在丝丝缝隙。粟裕就利用这些缝隙,通过高超的指挥才能,硬生生虎口拔牙,消灭了七十四军却又全身而退,完成不可能完成任务。此战之后连远在延安一向胃口很大的毛泽东都感叹,此战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他老蒋,另一个是我老毛。参与指挥的陈毅则感慨;将来一定不让儿子带兵,这不是人干的活!此战过后,国军优势消耗殆尽,国共双方呈现均势,为接下来决战拉开序幕。关于林彪和粟裕的指挥风格,林彪本人有过精彩描述。
林彪曾这么对部下说:“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到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面对的仍然是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的美军。兵法云,正奇相克,正则奇之,奇则正之。毛希望粟裕能像消灭七十四师那样消灭美国几个整编师。所以毛点了粟裕的将。粟裕当时正在酝酿解放台湾,接到任务后病倒了,毛泽东等了他几个月,病情依然不见好转。粟裕的病,也成了世人眼中一桩悬案。对于粟大将军的病情,很多人表示怀疑,怀疑他装病,不敢去。为啥早不病晚不病,偏偏这个时候病了?怀疑这样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是可耻的。说句诛心的话,即使粟裕大将军病情没那么严重,也不应该受指责,看在他为新中国立下的战功的份上。那些指责粟将军的人,请问你们为国家做了多少贡献?
其他候选人
第二个候选人当然是林彪。林彪长期在东北征战。东北和朝鲜之间仅仅一江之隔,地形气候都比较近似。志愿军以四野为主力。怎么看林彪都合适。然而林彪不主张出兵。当时大部人都不主张出兵,理由无非是双方差距太大。这是一个相当务实的看法。而且林彪比较倔强,意念一旦形成,任谁也改变不了。后来有人攻击林彪胆小怯战。纯属瞎扯淡。林帅一身出生入死,何曾怕过?兵者,凶器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用的。越是久经沙场的统帅,越是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一次战争的失败,不仅仅是“将军百战声名裂”,还可能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林彪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另外根据上文的分析,林彪的性格和指挥风格根本就不适合带志愿军。因为林彪一生求稳,到朝鲜能稳赢么?武器装备上,没法比。后勤补给上,没法比;两国财力上,还是没法比;甚至在道义上,人家旗号可是联合国。仔细分析之后,林彪坚决拒绝出兵,哪怕毛泽东一再暗示,等他一个月。逼得毛一气之下把林彪冷藏了好几年,要不是后来出于斗争需要,还不知何年何月能复起。还有谁?按照流行观点,除了林彪和粟裕之外,还有一帮人可以指挥。比如说刘伯承。作为开国元帅,刘伯承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遗憾,刘伯承不适合去朝鲜。原因有几个,一个是他本人建国之后退出军队专心于教育,但这根本就不是原因,可以穿上军装么,没啥不可以的。彭德怀去朝鲜之前,也在西北搞建设,一心开发大西北呢。第二个原因是刘伯承更适合搞理论研究,比如在建军问题上,刘伯承有巨大优势。刘伯承有深厚的学养。这也不算大问题。在刘伯承和粟裕的风格中,已经阐述过,刘伯承是骨子里是一个正规战现代战争专家。正规现代战争拼的是装备和后勤,恰恰是志愿军拼不起的地方。选帅的真正标准还是看将军在战场上表现。刘伯承在抗战中表现还不错的,那是小规模游击战。在解放战争中,直接指挥的第二野战军和三野四野没法比,整个淮海,只起到一个辅助性作用。后期在西南消灭不少敌人,那是残敌,只具备参考价值。另外一个选择是徐向前。徐向前军事生涯中,虽有西征惨败这样的污点。但是徐的军事水平还相当高。当年中央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中央军仅有两万衣衫褴褛疲惫之人,红四方面军却有八万人马,显得兵强马壮。因此才有张国焘逼迫中央的故事。所以如此,皆因红四方面军的统帅叫徐向前。此后徐向前一直被毛冷藏,一直藏到解放战争后期才放出来,到山西给阎锡山折腾不清。可惜徐向前是不可能挂帅的,一是毛对他一直敬而远之,二是他本人身体也不怎么样。其它老资格,如贺龙,解放战争基本没表现,聂荣臻、罗荣桓、陈毅、叶剑英等人,不用毛鉴别,即使是平凡如我辈也知道他们不适合挂帅。
最后一个选项
还有人吗?还有一个,那就是彭德怀。
现在很多说书先生认为,毛所以要用彭德怀挂帅,主要是用“西北王”统领“东北王”的部队,既把彭德怀从西北调开,又把刘彪从东北拿开,属于新时代“杯酒释兵权”!瞎扯,还真把美帝当纸老虎了!那是毛老人家自己的宣传攻势,如果轻视美帝,毛根本不用在床上躺一个月下不了决心,根本不用等待粟裕,直接让彭出兵得了。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区别就是,毛泽东驾驭下面一帮人,关键时候可以让他们团结一致,蒋介石就不能。换成蒋介石,林彪即使反战也得挂帅,理由是他和林彪关系最近。就像淮海战役,有薛岳不用,用刘大将军,因为刘大将军虽然热衷贪污玩女人,看起来却忠心。中共军内,敢于当面顶撞毛泽东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林彪,在朝鲜出兵问题上,他是反对派;另一个就是彭。他是志愿军统帅最后一个合适人选。当没有人可以选择时,毛泽东又想起那个冷傲刚毅的彭大将军。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到延安时写的那首诗,后两句看起来更像为抗美援朝准备的。政治局和军委大部分出于现实主义考虑反对出兵的情况下,彭德怀在未有思想准备的境况下,同意毛泽东出兵意图,理由,当然是从战略角度出发。彭德怀在上井冈山之前就是前线指挥官,也是毛在军事上最重要的臂膀。抗日战争中和毛有分歧,以至于解放战争初被闲置。战场上生出的矛盾,只有战场才能消除。好吧,在朝鲜,共同面临一个强大的敌人,这是一个契机。这里谈谈彭德怀指挥风格,也就一个字——刚。大气,大巧不工。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猛将梁兴初指挥三十八军在熙川稍微犹豫一下,放跑了南朝鲜两个团,回去开总结大会。
彭德怀盯着梁兴初吼道:“38军梁兴初到了没有?”然后直接开骂:“我问你,你38军为什么慢慢腾腾,我让你往熙川插,你为什么不插下去?你是怎么搞的?”没等梁兴初回答,继续开火“人家都说你是一员虎将,我彭德怀没领教过,什么虎将,我看是鼠将!老鼠的鼠!老子让你们打熙川,你说熙川有‘黑人团’,一个‘黑人团’就把你给吓住了?这分明是临战怯阵,哪里是抗美援朝!”副司令邓华见势,忙解围道:“38军还是主力嘛,来日方长,这一仗没打好,下一仗一定要打好,一定要重振 军威!”彭德怀立刻打断邓华:“什么主力,主力个鸟!”梁兴初什么人啊?从小兵一直爬到军长位置,死人堆里一路走来,都是哪里难打打哪里,哪里有困难就往哪上,二十年来,大小百战,从不当孬种。一辈子听到的都是表扬表扬再表扬,即使是老领导林彪,也没有这么骂过自己。太伤自尊了,太伤自尊了,自尊心驱使下就会顶了一句,“不要骂娘嘛。”“不要骂?老子就要骂!”彭德怀盛怒,“你打得不好,我彭德怀就要骂你梁兴初的娘!”还嫌不过瘾,继续发飙,“你38军一再拖延时间,没有歼灭熙川之敌,这是延误军机,按律当斩!老子别的本事没有,斩马谡的本事还是有的!”够狠,快说绝了!还能找到更粗鲁的人吗?难!但是在一流统帅里,这种人并不罕见。不明就里之人还以为彭德怀粗人一个。如果这么想,只能说明你被那种故事表面蒙蔽了。三十八军是什么样的军队,梁兴初是啥人,八路军副总司令、解放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会不知道?别逗了!彭这是在激将!看三国演义都知道,每次战斗之前,诸葛亮都要激将,五虎上将均被激过,随后张飞关羽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去杀敌。但激将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像诸葛亮那样遥遥扇子,也可以像彭德怀这样骂人。像梁兴初这种猛人必须刺激他。如果彭真的如表面看起来那般粗野,应该是把梁兴初骂一顿,然后晾在一边。实际上呢,骂过之后立刻布置任务,第二次战役中最重要的任务分配给梁兴初的三十八军。结果梁兴初指挥三十八军打出了抗美援朝中最为漂亮的一战,歼灭敌人战总歼敌量三分之一。彭德怀立马发电嘉奖,电文最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38军万岁!梁兴初看了,差点落下英雄泪。这种指挥风格,林彪哪里不会有,粟裕哪里更不会有,相当有效,不是吗?对梁兴初这种猛人,奖励和表扬都习惯了,必须狠狠的刺激才能激发出潜能。表扬时,也需要与众不同。这就是彭德怀的刚猛之风。如果说林彪用兵像狐狸一样狡猾,粟裕用兵如豹子一样敏捷,那彭德怀统兵就像狮子一般强悍。彭德怀一生身经百战,吃过败仗,有些战役打得很漂亮,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则是那两次对外战争,一次抗战时期对日本的百团大战,另一次抗美援朝。彭德怀这个人缺点不少,粗鲁爱骂人都是,但是在对外战争史上,他将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英雄。
在朝鲜,彭的风格发挥的淋淋尽在,在难以弥补的装备面前,在异国他乡,彭率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自愿军同胞,以满腔热血、盖世豪情穿插迂回在天寒地冻的朝鲜山区。
林彪的稳,传达出军人冷静。
粟裕的奇,代表了军人机变。
彭德怀的刚,象征着军人的胆气。可以说共军军胆就是彭德怀。
冷静、机变、胆气,是又有军人需要必须均被的三个特征。优秀的将领,必然具备三个特征。没有胆气的军人根本不算军人,只是懦夫;空有胆气的军人只是莽夫;战场上如果不通机变,只能是活靶子。
林粟彭三人都是第一流统帅,具备一般人不具备的素质。之所以做这样一个区分,只因为林彪把冷静发挥到极致,粟裕在机变方面无人能敌,彭德怀的胆气则是无与伦比的。
以沉稳为主的林彪反对出兵。
以机变见长的粟裕没能去成。
最后以刚猛见长的彭德怀挂帅。
一番差错之下,共和国征战史上最闪亮的那颗明珠归了彭德怀。时至今日,历史仍然记得,新中国经历过最高规格的战争是在朝鲜,统帅,彭德怀。
三百年前李如松带领大明军队越过鸭绿江,帮助朝鲜解决日本;三百年后,彭德怀带着解放军再次越过鸭绿江,对手换成美国人。三百年前,因为抗日援朝,日薄西山的大明帝国加速衰落;三百年后,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会如何?
下面看一看彭德怀的对头,麦克阿瑟将军。
彭德怀对手——骄傲的麦克阿瑟
经大批现代版路边社专家分析,说当年要不是抗美援朝,台湾问题早解决了,好像只要中国不参战,美国就会把台湾返还中国。怎么说呢?只能说现代专家们视野太宽广了。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号这天,年轻、鲁莽、雄心勃勃的金日成同志冲过三八线找李承晚拼命,两天之后,第七舰队就开进台湾海峡帮助老蒋搞防守,实际军事介入国共内务。指望北美野牛发善心?真当他山姆大叔了,人家可不是搞慈善起家的。国与国之间打交道终究靠实力说话,军事、经济、或者政治,都是手段,实质是实力。正如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一直向日本提供废铁和石油等战略物资。国民政府一直寄希望于美国,游说乃至哀求,能用的手段都用了,依然没有结果。战争来了,只能去面对,任何理由去回避只能是扯淡。至于能不能搞定,那是个人能力问题。一切是非对错在失败面前没有任何意义。唯有胜利了才可以回头讨论值与不值得。当时以意识形态为界点的背景下,美国人眼睛盯着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的朝鲜和共产主义的中国都一个样。当美国人需要插手朝鲜,同时必然插手中国。中共高层也是这个意思。尽管如此,战功赫赫的麦克阿瑟同志依然坚信中国人不会出兵,尽管他对共军并不理解。关于共军,麦帅的脑袋里有这样一套方等式代换:几年之前共军还被国军追得到处跑,一直跑到荒无人烟地方;几年之前的国军,被鬼子追得到处跑;几年之前的鬼子被美国大兵给揍得屁滚尿流;结论,所以说共军不是美军对手。为了解释按照麦这个逻辑,以足球比赛为例,曼联给阿森纳来个8:2,曼城6:1搞定曼联,那么按照这种代换曼城碰到阿森纳比分将是14:3,当然不可能的。虽然前几年,共军打残了国军,麦帅依然不了解共军,不了解共军的战术。在他那堆满荣誉勋章的脑袋里,国军失败了只因为腐败无能,共军万万不敢和美军对抗的。特别是仁川登陆成功,拿下平壤之后,麦帅更加坚信,共军即使要出兵也错过了最佳时机。整个朝鲜半岛已经化成另一种荣誉装入了麦帅脑海,所以才有那篇奇怪的玩笑(圣诞节前结束战斗)。从麦克阿瑟角度看,那个宣言并不奇怪,那是自信,且兼具新闻轰动效应。战后出于宣传需要,把麦克阿瑟描绘成一个愚蠢的自大狂,或许他是自大狂,绝不愚蠢。不尊重敌人相当于不尊重自己。有谁听说过彭德怀说麦克阿瑟愚蠢?
麦克阿瑟,出生于军人世家,老爹曾在美国内战中逞威。
麦克阿瑟,毕业于西点军校,是西点军校创办一百多年来成绩最为优秀的毕业生。
麦克阿瑟,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成为西点军校史上最年轻的校长。
麦克阿瑟,在二战之初在菲律宾失败,后创造蛙跳战术搞定日本本土之外的岛屿,最后成为日本太上皇。
麦克阿瑟,朝鲜战争之初,已经是美军旗帜,不高兴时蔑视一下美国总统。在朝鲜半岛,他将迎来显赫军旅生涯中最后一个重量级选手,彭德怀将军。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五星上将军衔。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职业:打仗。爱好:打仗。性格,坚硬狡诈。
如果麦克阿瑟圣诞节之前结束战争的言语成真,杜鲁门总统的继任者或许就不再是艾森豪威尔,而叫麦克阿瑟。这种情况所以没出现,只因为圣诞节之前一个月,一九五零年十月十九号志愿军出兵了。而此时的麦克阿瑟正在飞往平壤途中,正在做美梦。伟大的麦帅,好好享受几天吧,美梦马上就要破碎了。中国卷入朝鲜战争,怪谁呢?要不是金日成太过自信,没有挑起战争就不会有事。如果没有美国出兵,金日成很快就会搞定李承晚。如果麦克阿瑟稍微谨慎一点,中国就不用出兵,一切的一切,太多如果。而历史不允许如果。自愿军通过极其隐蔽的方式进入朝鲜,六天之后和联合国军相遇。这是一场遭遇战。志愿军本来打算伏击冒进的联合国军。但是联合国军推进的速度太快了,志愿军没有达到预定地点。此次争锋志愿军占有明显优势。联合国军根本没想到碰到自愿军,一直轻敌冒进。志愿军则充分理解联合国军,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英明傲慢的麦克阿瑟教导大家,中共是不会出兵的,咱们先把坦克开到鸭绿江边,回家过节再说。因为初次相遇,志愿军占据优势,战果并不特别辉煌,歼灭一万多人。虽然打击了联合国军,并没打疼。正是因为没打疼,麦克阿瑟继续骄傲下去,继续教导联合国军,中共只是象征性出兵,你们尽管朝鸭绿江去吧。麦克这个人的一生极其辉煌,战场上的麦克阿瑟是一头狼,猎捕过无数荣耀。但是透过这些荣耀表面,可以找到一个很大的遗憾——贵为五星上将、美军标志性人物的麦克阿瑟从没有过在大陆上指挥大规模陆军作战的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麦帅没得到什么机会,之后就来到了远东。二战之初,日军反攻,菲律宾没守住。战略反攻之时,是麦人生顶点。他创造性使用蛙跳战术,形成著名的麦式作战模式:通过绝对的海军优势,把东南亚日军分割在一个个孤立的岛屿上,然后在通过绝对优势的空间优势狂轰来炸,最后再用陆军清扫战场。三军配合使用,在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交替进攻,粉碎所有顽敌。然而那都不是纯粹的大陆战争。陆地战争完全是另外一场战争。在海面上,是一个平面,战争胜负取决于装备,自然环境限制不大。所以装备更为强大的美国海军很快打残了日本海军。陆地是另外一回事,有数不尽的高山和沟壑,有时候一座山头就能挡死一个装甲师,一个航道就能抵挡空军轰炸。在麦克阿瑟的经验中,所谓战争,就是双方摆开阵型,空军对战,海军对战,陆军对战,首先拼装备和工业基础和黄金白银,然后才是战略战术。他一直不愿意了解共军,只因为在这种思维体系下共军没啥好了解的:海军没有,空军约等于零,至于陆军,除了人多也没啥好讲的。不是轻敌,只因为敌人没有让我重视的理由。关于共军在长期战争中实践出来的迂回穿插、集中一点搞歼灭战的进攻方式,麦克阿瑟不知道。关于彭德怀,麦克阿瑟不知道也没有知道的兴趣。
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恰好相反,一生都在陆地作战,并且一直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统帅陆军,一直在穿插、迂回、伏击。二人虽然是对手,从来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从后来一系列误判来看,直到最后,麦克阿瑟仍然不了解、不习惯陆地上大规模陆军交战,这或许是他光辉一生中一败笔。纵观麦帅一生,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麦克阿瑟虽然是美国陆军统帅,但从来不懂陆地战争,特别是山地战争。朝鲜半岛,山峦起伏。麦克阿瑟命令联合国军继续前进,把联合国军推入深渊,同时淘汰了他自己。第二次战役结束,麦克阿瑟开始惊呼,说对手极其强硬,全然忘了之前的诺言。然而他再也没有机会了,随着第八集团军司令的牺牲,麦克阿瑟在广播里听到自己被解职的信息。赫赫有名的麦克阿瑟将军从此成为一个退役的老兵,慢慢淹没于历史尘埃中。他的名言——老兵不死,老兵只会慢慢隐退——是他在留给世界最后一丝记忆。继任者李奇微是一个更实际的角色,发挥自身钢铁优势拯救联军于即到,稳定了双方战局,战争进入僵持阶段,但也仅此而已了,没有办法再前进了。李奇微所以取得了比麦克阿瑟更好的成绩,并不是因为他比麦克阿瑟优秀,而是比麦克阿瑟更走运。麦克阿瑟指挥时,以美军为主的联军在鸭绿江畔和志愿军交锋,而且是遭遇战,美军对志愿军估计不足,吃亏难免。最重要的是有整个中国在背后作依托,战略物资和兵员都能较快投入战场。李奇微上任,志愿军后方补给线已经拉的很长,没有空中掩护。李奇微仅仅用空军轰炸志愿军战略运输线就能取得很不错的成绩。战略上讲,李奇微并没取得胜利,却打开了个人前途的通道。这位十八集团军的替补,很快晋升为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美军总司令,北约最高指挥官,上升速度堪比火箭升空。 至于最后一任克拉克将军,我们只记得这样一句话:我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谈判文件上签字的美军将领。
战争果实
抛开那些打酱油的国家,真正参战国只有四个:中国、美国、南朝鲜、北朝鲜。冲动好战的金日成没能一统朝鲜半岛,徒然在遭到巨大创伤后安分下来,回到三八线以北搞独裁,闲着没事对三八线以南喊点话。顽固好战的李承晚也没能实现梦想,即使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也必须安安分分守在三八线以南搞独裁,闲着没事对三八线以北喊点话。说到朝鲜战争,就不能不提日本人。正是因为朝鲜战争,日本人不但发了战争财,还得到重新武装的机会,也是胜利者。战后日本崛起,直接得益于朝鲜战争。至于美国人,可以说胜利,毕竟挽救了李承晚。但是美国人好像要把朝鲜战争给忘了。同样失败的越南战场上,美国人电影电视书籍层出不穷。但对朝鲜战争鲜有提及。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两场战争完全不一样。在朝鲜半岛,美军占尽优势,拥有绝对制空权和制海权,拥有绝对优势的火力和装备,而且打着联合国大旗占据道德制高点,在仁川登陆成功,直接开到鸭绿江边的情况下退守三八线,没有任何借口可言。从野外运动战退守,到阵地绞杀战中无力突破,都没有借口。虽然很伤很疼,因为没有借口,所以不提。
越南战争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朝鲜战争的阴影,担心中国或苏联参战,不准许美军越过17度线对北越的目标和基地进行有效的军事攻击。轰炸那些地方的决定权竟然不在前线指挥官之手,而是由后方的白宫和国防部决定。没有后方命令,即使看见北越战斗机即将升空也不得轰炸。因为政治强烈干预,才打成一场烂仗,所以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中都在描述军人英勇和政治家的愚昧。中国人是惨痛的胜利者。从鸭绿江边到三八线,在东北形成一个有效的战略缓冲地带,这是有形的战略上的胜利。无形的胜利是,中国真正国家自立,弥补了抗日战争中军事软弱的局面,彻底扭转了一百多年来外战不胜的尴尬。如果没有在朝鲜半岛和美国的较量,后来中苏交恶那会,苏联人说不定已经开进中国打中苏大战了,还有之后的越南战场,美国还是会开到中国边境。在那个两级世界里,倒像苏联,就要跟美国人打一仗,不当苏联附庸国就要跟苏联打一仗。
总之,必有一战。
一个新兴国家,没有战争就没法立足。古往今来,没有例外过。世界就是这样,想要立足,亮出拳头先。国家就像是野兽,国与国就如同野兽生活在原始丛林里,遵循丛林法则。民主也好、自由也罢、或者说
没有抗美援朝,彭就没有后来的地位,即使写那封信恐怕很少有人理会,也不会惹出那么大动静。就像那个时代许多没人理会的下层人物一样。
抗美援朝,建国之后发生的第一件大事。此战之后,新中国真正赢得——自立。战争更为宏观角度上看,近代几百年东西方交战史上,仅有此次,东方真正在军事上阻挡了西方。之前的日本幕府、大清政府、乃至军国时代的日本,在和西方交战中,最后无一例外的失败、失败、再失败。此战奠定中国国际地位,成为一个让人尊重的大国,这些大家都知道。战后对国内的影响或许更具决定性,却被各路专家、学者、历史学家、粉丝们给忽略了,需要理一理。
朝鲜问题本是苏美两国留下的火堆,和中国人无关。然而这个火堆一旦点燃必然和中国人有关。朝鲜的事基本上都和中国有关,整个一部朝鲜历史纵横交错着中国人的身影,要么在接受中国人的的援助,要么在抵抗中国人的入侵。刨除中国强势时代的入侵。作为邻家老大哥,中国还是很够意思的,每次朝鲜遇到外敌入侵,中国总是出兵援助。入侵的那些事这里就不谈了。这里说说援助的事。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援助朝鲜是在明万历年间,猛人丰田秀吉同志武力搞定日本各路诸侯之后开始梦想统一世界,此人应该是日本军国主义老祖宗,毕生梦想就是建立一个以北京为首都的世界性帝国,应该是后来大东亚共荣圈的蓝图。对日本人而言,统一世界的第一步永远都是要搞定朝鲜。于是日本人就去大规模进攻朝鲜,把朝鲜搞的就剩最后一口气,政府要跨过鸭绿江到中国流亡。明朝决定抗日援朝,李如松在朝鲜把鬼子杀得哇哇乱叫,奠定名将地位。最后因为战争失败,丰田秀吉也在日本给后来的东条英机等后辈做一个示范,死亡。当然丰田秀吉是气死的,或者说气出病后病死的,总之没得善终。此战前后八年,消耗了大明大把白银和精兵,正是在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冒出来了。而此后朝鲜人把明军作战方式泄露给土蛮,导致李如松战死。李如松不死,大明或许就不会有后来萨尔浒惨败。历史也许是另一个模样。可以说抗日援朝加速了大明败亡,正如杨广东征高丽加速隋朝败亡一样。
第二次抗日援朝发生在清末,历史书上写的很清楚,大清一败涂地,再败涂地,三败还是涂地,一直败到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大清家底一下子丢光,覆没已成定局。大清完蛋了,朝鲜半岛也完蛋了,开始过上亡国奴的日子,直到二战结束。可恶的是一部分半岛人加入日军,反过来入侵中国,在南京大屠杀中表现优异。
打还是不打,是个问题
国共决战结束,中国变成共产主义天下。北极熊苏联欣喜若狂,北美野牛美国则震怒。中国的胜利大大刺激了金日成先生的战斗欲望,渴望复制一下毛泽东的丰功伟绩,统一南朝鲜。南方的李承晚同志也怀有同样的梦想。李承晚有北美野牛的支持。金日成的靠山则是北极熊苏联。斯大林告诉金日成同志,那个日成啊,自己去干吧,但是得告诉你,如果北美野牛出现,我不会帮助你的,你可以请中国的毛泽东帮忙。斯大林打心眼里不赞成金日成鲁莽的机会,考虑到之前在中国问题上犯了好几个错误(先是不赞成共产党打内战,后来又赞成划江而治),就觉得金日成或许能成为朝鲜毛泽东,就让他试一试。这个过程中国不知晓。年轻的金日成同志以为斯大林的安慰是成功的保证,跑到北京跟毛泽东打个招呼就回朝鲜干事业了。金日成十分自信,甚至还急匆匆拒绝了毛泽东的援助建议。金日成的自信的前提是美国人不会参战,理由很简单,美国人既然没有在中国直接派兵帮助蒋介石,有啥理由直接出兵帮助李承晚?毕竟偌大中国都“赤化”了,还在乎一个小小的朝鲜半岛么。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他忘了,中国和朝鲜毕竟不一样的。金日成同志还是糊涂了,美国不是不在乎中国大陆赤化,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美国出兵中国大陆得多少军队?而且海军用不上。在朝鲜就简单多了,麦克阿瑟搞一个仁川登陆就要了金日成的命。于是乎,又想起中国了,这个多次帮助了自己的国度。莫斯科来消息了,说看在自己人的份上,让金日成到东北搞个流亡政府吧。当时莫斯科也不好意思自己让中国出兵,毕竟事是自己惹出来的,理当自己出兵。三百年前的那一幕重演,不过当年日本换成如今的美国。金日成也跑到北京哭了,说我不想流亡啊之类的。不管怎么说,金日成也是个政治家,知道眼泪不管用。要是管用的话,自己去美国哭得了,让人家同情你退兵;或者直接去斯大林那里哭,让苏联红军过来。但是不管用也没法,只剩下眼泪了。
三百年前,日本人出兵朝鲜,攻破朝鲜都城,朝鲜国王要来中国乞降。
三百年后,美国人出兵朝鲜,攻破朝鲜都城,朝鲜政府要来中国流亡。
三百年的跨度,两次出兵,都有一个潜在理由,那就是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再图谋中国。中间清末那次抗日援朝不成功,导致日本人搞定朝鲜,以此为跳板侵略东北,进而进攻整个中国,给中国人带来的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灾难。如果当时清帝国在朝鲜挡住日本人,什么甲午战争、马关条约都没了,清政府至少还能延续一阵子,再来个变法啥的,搞君主立宪也说不定。麦克阿瑟认为中国人不敢出兵,显然不了解中国历史。中国人还是遵从了千年以来的策略,还是决定出兵。当然不是因为莫斯科的意思,或者说金日成的眼泪,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毛泽东大脑里虽然装满浪漫主义想法,具备诗人气质,前提首先是政治家。政治家都讲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利益之前,下决心太难。为此毛泽东卧床一个月,仔细思考,反复权衡,才终于下决心。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是他一辈子最难下的两个决定之一。第一个决定是国共内战,当时国民党占优势,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又有美国实际支持;共产党劣势,苏联名义上不支持,暗中支持有限,一旦失败,代价太大。这一次情况也一样,苏联暗中支持——但有限。毛泽东知道,关键时候不要指望苏联,如果苏联可以信赖,就该自己出兵,就算不出兵,也不至于在联合国大会上玩消失,让老美大张旗鼓搞个联合国出来,占了道义优势。比起之前援朝,这是最为艰难的一次。明代抗日援朝,明军虽然数量处于劣势,但辽东铁骑和戚家军在装备和阵型上优于日军。清末大败,北洋舰队装备上和日本海军差距并不太大。而这一次,新中国和美国装备差别就太大了。别的不说,就军种来讲,美国有海陆空三军,装备都是世界第一;中国只有陆军,装备极其落后。北极熊给点武器援助吧,还要记账,还在大饥荒时代讨要,帮助中国饿死人。一旦开战,制海权和制空权将牢牢掌控在美国人手中。他们可以从海陆空立体进攻我方单一的陆军。即使拿陆军对比,双方装备差距巨大,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美军一个师配备1500门炮,志愿军是36。抗日战争时代,日军用陆军和少量空军就把国军赶得到处跑。此时的美军装备远胜日军,空军远胜日军。朝鲜地形狭长,不利于志愿军大范围穿插运动。而且三面环水,美国海军可以自如行动。在敌人海空优势下,志愿军后勤将严重跟不上。鉴于这个情况,中共高层领导,包括军方均反对出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林彪。林彪一辈子都在紧跟毛泽东,但是在朝鲜出兵问题上,林彪做出了一辈子第二严重违背违逆(最严重那次当然是九一三事件)毛泽东的意思。现实主义者反对出兵,无非是想修生养息图谋发展,要发展需要和平环境。和平需要安全。当时安全是不存在的。如果不参战,如果美国人陈兵朝鲜半岛,随时可以发动战争。就算美国人没有直接发动战争,也可以把蒋介石直接运到东北。就算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共军主力也将被牵制在东北,蒋也可以威胁南方。既然要打,晚打不如早打,在自家打不如在人家打。这就是毛泽东所谓的,不打弊端很大,打利益极大。毛泽东以其梦幻般的魄力,决定出兵朝鲜。正是因为毛泽东这次力排众议出兵朝鲜,胜利之后,毛泽东的威望再一次质的飞跃。正是这一次飞跃,让毛的威望达到了顶点,迈入神坛,从此之后,很少有人敢于反驳他,敢于反驳他的人都受到了残酷的打击。彭德怀、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莫不如此。现代人回忆起毛泽东晚年搞文革,以为毛从来就是一呼百应,以为那时代人容易忽悠,那是很不负责任的。毛的威望是在一次次胜利中积累起来的,是在长征、抗日、内战、朝鲜战争中积累的,后面将有专门篇章分析。朝鲜战争的胜利,再一次证明了伟大的毛主席战无不胜,所以后来毛搞大跃进大家都说“好”,毛搞文革,大家也说“好”。——悲剧就这么来了。悲剧所以可悲,只因为其剧情建立在高尚的信念之上,并以极大热情实坚定施之。
统帅素质
决策之后另一个问题就来了,谁挂帅?
经历红军、八路军、解放军这一系列战争之后,共军迎来最高级别的战争,将帅也迎来了最高级别的考验。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败了,新中国将举步维艰。主帅就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位置。身系天下之安危,在战场是定鼎乾坤是一个统帅的最高荣誉。但荣誉也意味着热芋梗,稍有差错,一世功名都将付与流水。这是一个巨大的赌局,筹码是国家安危和个人荣耀。赢或者输,都将对历史产生影响。世上再也找不到档次更高的赌局了。这样一场生死攸关的大战,当然要选择最合适的将领。当时中国还没有正规军衔制,将军有很多,红军时代、八路军时代、解放军时代,各个时期杰出将领很多。仔细考察一下,其实候选人并不多。除了解放军时代,共军还没有参加过大规模战争。评定十大元帅,一半是军事战绩,另一半是政治平衡资历。元帅中间,比较纯粹的军人只有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几个人而已,像罗帅和叶帅,与其说军人不如说政治家。但你不能说他们不够资格当元帅。比方说贺帅,解放战争中表现并不突出,就凭南昌起义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就旗帜的身份就必须是元帅。朝鲜战场是另外一个情况,一切以军事行动为先导。所有的政治路线、意识形态、是非恩怨都将靠边站,只有赢得胜利,这一切才有意义。否则,都是空。作为志愿军统帅,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胆略、机变、冷静。一流统帅,必须具备一流的胆略,超人一等的机变能力,无与伦比的沉着冷静,如同狮子一样强悍,包子一般迅捷,狐狸一般狡猾。同时符合韩信的自我评价:将兵多多益善。
林彪和粟裕
共军战史上,级别和朝鲜战争最为接近的是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中,战功最大、打得最好的也就是林彪和粟裕。决定性的三大战役,刘彪直接负责了辽沈和平津,淮海战役实际指挥者是粟裕。林彪还是粟裕?这是个问题。林彪和粟裕基本上同一类人,同是身材矮小,同是面颊削瘦而双面有神,同是沉默寡言,同是对战场之外的事没兴趣,同是能对着地图坐很久,同是算无遗策,同是深得毛泽东信任,同是……太多同是了,他们太相似了。选谁呢?毛泽东在琢磨。这么看来,还真不好选。最后毛泽东选择粟裕挂帅。然而林彪和粟裕究竟不是同一个人,尽管很相似。这种不同表现在战术指挥风格上。前文已经分析过,粟裕是没上过军校,完全从实际战争中摸排滚打出来的名将,和刘伯承那种偏重于理论型的统帅恰好互补。林彪毕业于黄埔军校,战争实践不低于粟裕,介于刘伯承和粟裕之间,理应更为合适。然而实际并不是这样,指挥风格决定的。
林彪的风格
用一个字形容林彪的指挥风格,那便是——稳。多说点,稳而细腻。
林彪用兵,稳中求变,暗藏杀机。等林彪把战局布毕,战场拉开,对方基本上只能听天由命了。因为林彪太稳定了。在排兵布阵和临机应变这两项上,他和粟裕领先其他人至少半个身位。但是,林彪的稳中求胜有一个前提,就是说让他看到优势才行。看不到优势,他很难下决心。纵观林彪一生,平型关战役,一场伏击战,而且规模不大。起到了轰动效应,实际战果并不大,并没给鬼子造成实质性杀伤。林彪一生最为得意之作应该是辽沈战役。打赢辽沈战役,中共彻底找站稳了脚跟。就算关内全部失败,共产党有东三省足以图谋未来,足以上演一出清灭明的好戏。辽沈战役最关键部分是打锦州。恰恰是打锦州,反应了林彪的谨慎。摊开地图就知道,锦州地处咽喉要道,是连接关内外的一扇大门。当年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们,跟大明在此反复纠缠。以林彪的军事素养,不可能不知道锦州重要性,但是就是下不了决心,即使老领导毛泽东一直在催促,打吧;即使副手罗荣桓也在催促,打吧,林彪还是不明所以。原因无他,风险大一点而已。将军一句话,关联成千上万人之生死,甚至关系到一个党派乃至国家的前途,谨慎是必须的。鲁莽之人永远成不了名将。然而在节骨眼(打锦州)上由于过多似乎……
粟裕风格——奇。奇,而诡异。
中共将领之中,粟裕用兵最为诡异,孙膑之后,难得一见的诡异风格。孙膑的诡异,源于对兵法理解以及个人遭遇;粟裕之诡异,完全来自战场磨砺。对手之中,对粟裕的评价都是——你永远不知道他从什么时候出现。粟裕是难以预测的。而且粟裕必须是难以预测的。如果粟裕能够预测,他也成不了粟裕,早已死过很多次。粟裕指挥的战役之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当然是淮海战役。最能体现粟裕战术风格的则是在孟良崮。当时国军全面进攻刚刚失灵,改变战术搞重点进攻,进攻山东的国军四十多万,其中以新编七十四师和第五军为进攻主力。新编七十四师一共三万人,全美式装备,抗日战争中历经战火洗礼,战斗力很强。该师曾和一个美军师搞两次军演,两次都战而胜之,可见战斗力之强悍。粟裕当时粟裕带领十五万华东野战军和国军周旋。经过一系列试探、交手之后大家都玩猫腻。当时国军思想很简单,就是抓住共军决战,共军的战术则是寻找机会歼敌一部。七十四师战斗力超强,三万人全是老兵,久经沙场,作为尖刀部队,所以离开两翼深入比较多一点。粟裕发现这个情况,好几次都想下手,一直没机会。因为七十四师相当于一个小型机械化军,前身就是七十四军,武器装备远远强于共军。要歼灭它谈何容易。七十四师所以在孟良崮被包围,也有师长张灵甫一份“功劳”,骄横强悍的张灵甫已经厌倦了和共军捉迷藏,直接把部队开上孟良崮,和共军开打。张灵甫的盘算是,如果是小股共军,根本不在话下,如果是共军主力,正好吸引过来,来个中心开花,就像名将薛岳在湖南打鬼子那样,毕其功于一役,不战则已,战就干一票大的,消灭华野主力给校长看看。 于是出现这样的情况,粟裕带着十五万华东野战军主力,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把七十四军包围在孟良崮,华东野战军也暴露在四十万国军虎口之中。这个时候,粟裕的十五万人被夹在中间,一方面要拼死阻击外围大军,一方面又要迅速消灭掉七十四军,稍有闪失将全军覆没!如果粟裕战败,整个华东野战军将毁于一旦,山东将全部落入国民党手中,未来的淮海战役就无从谈起。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国军八十三师离孟良崮仅仅五公里,也就是一个山头的距离,硬是没插进来。如果双方军人战斗力对等,华东野战军将凶多吉少,粟裕也将从此埋没于历史烟尘之中。总所周知,国民党军内派系林立,派系之间存在丝丝缝隙。粟裕就利用这些缝隙,通过高超的指挥才能,硬生生虎口拔牙,消灭了七十四军却又全身而退,完成不可能完成任务。此战之后连远在延安一向胃口很大的毛泽东都感叹,此战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他老蒋,另一个是我老毛。参与指挥的陈毅则感慨;将来一定不让儿子带兵,这不是人干的活!此战过后,国军优势消耗殆尽,国共双方呈现均势,为接下来决战拉开序幕。关于林彪和粟裕的指挥风格,林彪本人有过精彩描述。
林彪曾这么对部下说:“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到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面对的仍然是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的美军。兵法云,正奇相克,正则奇之,奇则正之。毛希望粟裕能像消灭七十四师那样消灭美国几个整编师。所以毛点了粟裕的将。粟裕当时正在酝酿解放台湾,接到任务后病倒了,毛泽东等了他几个月,病情依然不见好转。粟裕的病,也成了世人眼中一桩悬案。对于粟大将军的病情,很多人表示怀疑,怀疑他装病,不敢去。为啥早不病晚不病,偏偏这个时候病了?怀疑这样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是可耻的。说句诛心的话,即使粟裕大将军病情没那么严重,也不应该受指责,看在他为新中国立下的战功的份上。那些指责粟将军的人,请问你们为国家做了多少贡献?
其他候选人
第二个候选人当然是林彪。林彪长期在东北征战。东北和朝鲜之间仅仅一江之隔,地形气候都比较近似。志愿军以四野为主力。怎么看林彪都合适。然而林彪不主张出兵。当时大部人都不主张出兵,理由无非是双方差距太大。这是一个相当务实的看法。而且林彪比较倔强,意念一旦形成,任谁也改变不了。后来有人攻击林彪胆小怯战。纯属瞎扯淡。林帅一身出生入死,何曾怕过?兵者,凶器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用的。越是久经沙场的统帅,越是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一次战争的失败,不仅仅是“将军百战声名裂”,还可能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林彪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另外根据上文的分析,林彪的性格和指挥风格根本就不适合带志愿军。因为林彪一生求稳,到朝鲜能稳赢么?武器装备上,没法比。后勤补给上,没法比;两国财力上,还是没法比;甚至在道义上,人家旗号可是联合国。仔细分析之后,林彪坚决拒绝出兵,哪怕毛泽东一再暗示,等他一个月。逼得毛一气之下把林彪冷藏了好几年,要不是后来出于斗争需要,还不知何年何月能复起。还有谁?按照流行观点,除了林彪和粟裕之外,还有一帮人可以指挥。比如说刘伯承。作为开国元帅,刘伯承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遗憾,刘伯承不适合去朝鲜。原因有几个,一个是他本人建国之后退出军队专心于教育,但这根本就不是原因,可以穿上军装么,没啥不可以的。彭德怀去朝鲜之前,也在西北搞建设,一心开发大西北呢。第二个原因是刘伯承更适合搞理论研究,比如在建军问题上,刘伯承有巨大优势。刘伯承有深厚的学养。这也不算大问题。在刘伯承和粟裕的风格中,已经阐述过,刘伯承是骨子里是一个正规战现代战争专家。正规现代战争拼的是装备和后勤,恰恰是志愿军拼不起的地方。选帅的真正标准还是看将军在战场上表现。刘伯承在抗战中表现还不错的,那是小规模游击战。在解放战争中,直接指挥的第二野战军和三野四野没法比,整个淮海,只起到一个辅助性作用。后期在西南消灭不少敌人,那是残敌,只具备参考价值。另外一个选择是徐向前。徐向前军事生涯中,虽有西征惨败这样的污点。但是徐的军事水平还相当高。当年中央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中央军仅有两万衣衫褴褛疲惫之人,红四方面军却有八万人马,显得兵强马壮。因此才有张国焘逼迫中央的故事。所以如此,皆因红四方面军的统帅叫徐向前。此后徐向前一直被毛冷藏,一直藏到解放战争后期才放出来,到山西给阎锡山折腾不清。可惜徐向前是不可能挂帅的,一是毛对他一直敬而远之,二是他本人身体也不怎么样。其它老资格,如贺龙,解放战争基本没表现,聂荣臻、罗荣桓、陈毅、叶剑英等人,不用毛鉴别,即使是平凡如我辈也知道他们不适合挂帅。
最后一个选项
还有人吗?还有一个,那就是彭德怀。
现在很多说书先生认为,毛所以要用彭德怀挂帅,主要是用“西北王”统领“东北王”的部队,既把彭德怀从西北调开,又把刘彪从东北拿开,属于新时代“杯酒释兵权”!瞎扯,还真把美帝当纸老虎了!那是毛老人家自己的宣传攻势,如果轻视美帝,毛根本不用在床上躺一个月下不了决心,根本不用等待粟裕,直接让彭出兵得了。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区别就是,毛泽东驾驭下面一帮人,关键时候可以让他们团结一致,蒋介石就不能。换成蒋介石,林彪即使反战也得挂帅,理由是他和林彪关系最近。就像淮海战役,有薛岳不用,用刘大将军,因为刘大将军虽然热衷贪污玩女人,看起来却忠心。中共军内,敢于当面顶撞毛泽东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林彪,在朝鲜出兵问题上,他是反对派;另一个就是彭。他是志愿军统帅最后一个合适人选。当没有人可以选择时,毛泽东又想起那个冷傲刚毅的彭大将军。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到延安时写的那首诗,后两句看起来更像为抗美援朝准备的。政治局和军委大部分出于现实主义考虑反对出兵的情况下,彭德怀在未有思想准备的境况下,同意毛泽东出兵意图,理由,当然是从战略角度出发。彭德怀在上井冈山之前就是前线指挥官,也是毛在军事上最重要的臂膀。抗日战争中和毛有分歧,以至于解放战争初被闲置。战场上生出的矛盾,只有战场才能消除。好吧,在朝鲜,共同面临一个强大的敌人,这是一个契机。这里谈谈彭德怀指挥风格,也就一个字——刚。大气,大巧不工。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猛将梁兴初指挥三十八军在熙川稍微犹豫一下,放跑了南朝鲜两个团,回去开总结大会。
彭德怀盯着梁兴初吼道:“38军梁兴初到了没有?”然后直接开骂:“我问你,你38军为什么慢慢腾腾,我让你往熙川插,你为什么不插下去?你是怎么搞的?”没等梁兴初回答,继续开火“人家都说你是一员虎将,我彭德怀没领教过,什么虎将,我看是鼠将!老鼠的鼠!老子让你们打熙川,你说熙川有‘黑人团’,一个‘黑人团’就把你给吓住了?这分明是临战怯阵,哪里是抗美援朝!”副司令邓华见势,忙解围道:“38军还是主力嘛,来日方长,这一仗没打好,下一仗一定要打好,一定要重振 军威!”彭德怀立刻打断邓华:“什么主力,主力个鸟!”梁兴初什么人啊?从小兵一直爬到军长位置,死人堆里一路走来,都是哪里难打打哪里,哪里有困难就往哪上,二十年来,大小百战,从不当孬种。一辈子听到的都是表扬表扬再表扬,即使是老领导林彪,也没有这么骂过自己。太伤自尊了,太伤自尊了,自尊心驱使下就会顶了一句,“不要骂娘嘛。”“不要骂?老子就要骂!”彭德怀盛怒,“你打得不好,我彭德怀就要骂你梁兴初的娘!”还嫌不过瘾,继续发飙,“你38军一再拖延时间,没有歼灭熙川之敌,这是延误军机,按律当斩!老子别的本事没有,斩马谡的本事还是有的!”够狠,快说绝了!还能找到更粗鲁的人吗?难!但是在一流统帅里,这种人并不罕见。不明就里之人还以为彭德怀粗人一个。如果这么想,只能说明你被那种故事表面蒙蔽了。三十八军是什么样的军队,梁兴初是啥人,八路军副总司令、解放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会不知道?别逗了!彭这是在激将!看三国演义都知道,每次战斗之前,诸葛亮都要激将,五虎上将均被激过,随后张飞关羽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去杀敌。但激将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像诸葛亮那样遥遥扇子,也可以像彭德怀这样骂人。像梁兴初这种猛人必须刺激他。如果彭真的如表面看起来那般粗野,应该是把梁兴初骂一顿,然后晾在一边。实际上呢,骂过之后立刻布置任务,第二次战役中最重要的任务分配给梁兴初的三十八军。结果梁兴初指挥三十八军打出了抗美援朝中最为漂亮的一战,歼灭敌人战总歼敌量三分之一。彭德怀立马发电嘉奖,电文最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38军万岁!梁兴初看了,差点落下英雄泪。这种指挥风格,林彪哪里不会有,粟裕哪里更不会有,相当有效,不是吗?对梁兴初这种猛人,奖励和表扬都习惯了,必须狠狠的刺激才能激发出潜能。表扬时,也需要与众不同。这就是彭德怀的刚猛之风。如果说林彪用兵像狐狸一样狡猾,粟裕用兵如豹子一样敏捷,那彭德怀统兵就像狮子一般强悍。彭德怀一生身经百战,吃过败仗,有些战役打得很漂亮,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则是那两次对外战争,一次抗战时期对日本的百团大战,另一次抗美援朝。彭德怀这个人缺点不少,粗鲁爱骂人都是,但是在对外战争史上,他将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英雄。
在朝鲜,彭的风格发挥的淋淋尽在,在难以弥补的装备面前,在异国他乡,彭率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自愿军同胞,以满腔热血、盖世豪情穿插迂回在天寒地冻的朝鲜山区。
林彪的稳,传达出军人冷静。
粟裕的奇,代表了军人机变。
彭德怀的刚,象征着军人的胆气。可以说共军军胆就是彭德怀。
冷静、机变、胆气,是又有军人需要必须均被的三个特征。优秀的将领,必然具备三个特征。没有胆气的军人根本不算军人,只是懦夫;空有胆气的军人只是莽夫;战场上如果不通机变,只能是活靶子。
林粟彭三人都是第一流统帅,具备一般人不具备的素质。之所以做这样一个区分,只因为林彪把冷静发挥到极致,粟裕在机变方面无人能敌,彭德怀的胆气则是无与伦比的。
以沉稳为主的林彪反对出兵。
以机变见长的粟裕没能去成。
最后以刚猛见长的彭德怀挂帅。
一番差错之下,共和国征战史上最闪亮的那颗明珠归了彭德怀。时至今日,历史仍然记得,新中国经历过最高规格的战争是在朝鲜,统帅,彭德怀。
三百年前李如松带领大明军队越过鸭绿江,帮助朝鲜解决日本;三百年后,彭德怀带着解放军再次越过鸭绿江,对手换成美国人。三百年前,因为抗日援朝,日薄西山的大明帝国加速衰落;三百年后,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会如何?
下面看一看彭德怀的对头,麦克阿瑟将军。
彭德怀对手——骄傲的麦克阿瑟
经大批现代版路边社专家分析,说当年要不是抗美援朝,台湾问题早解决了,好像只要中国不参战,美国就会把台湾返还中国。怎么说呢?只能说现代专家们视野太宽广了。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号这天,年轻、鲁莽、雄心勃勃的金日成同志冲过三八线找李承晚拼命,两天之后,第七舰队就开进台湾海峡帮助老蒋搞防守,实际军事介入国共内务。指望北美野牛发善心?真当他山姆大叔了,人家可不是搞慈善起家的。国与国之间打交道终究靠实力说话,军事、经济、或者政治,都是手段,实质是实力。正如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一直向日本提供废铁和石油等战略物资。国民政府一直寄希望于美国,游说乃至哀求,能用的手段都用了,依然没有结果。战争来了,只能去面对,任何理由去回避只能是扯淡。至于能不能搞定,那是个人能力问题。一切是非对错在失败面前没有任何意义。唯有胜利了才可以回头讨论值与不值得。当时以意识形态为界点的背景下,美国人眼睛盯着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的朝鲜和共产主义的中国都一个样。当美国人需要插手朝鲜,同时必然插手中国。中共高层也是这个意思。尽管如此,战功赫赫的麦克阿瑟同志依然坚信中国人不会出兵,尽管他对共军并不理解。关于共军,麦帅的脑袋里有这样一套方等式代换:几年之前共军还被国军追得到处跑,一直跑到荒无人烟地方;几年之前的国军,被鬼子追得到处跑;几年之前的鬼子被美国大兵给揍得屁滚尿流;结论,所以说共军不是美军对手。为了解释按照麦这个逻辑,以足球比赛为例,曼联给阿森纳来个8:2,曼城6:1搞定曼联,那么按照这种代换曼城碰到阿森纳比分将是14:3,当然不可能的。虽然前几年,共军打残了国军,麦帅依然不了解共军,不了解共军的战术。在他那堆满荣誉勋章的脑袋里,国军失败了只因为腐败无能,共军万万不敢和美军对抗的。特别是仁川登陆成功,拿下平壤之后,麦帅更加坚信,共军即使要出兵也错过了最佳时机。整个朝鲜半岛已经化成另一种荣誉装入了麦帅脑海,所以才有那篇奇怪的玩笑(圣诞节前结束战斗)。从麦克阿瑟角度看,那个宣言并不奇怪,那是自信,且兼具新闻轰动效应。战后出于宣传需要,把麦克阿瑟描绘成一个愚蠢的自大狂,或许他是自大狂,绝不愚蠢。不尊重敌人相当于不尊重自己。有谁听说过彭德怀说麦克阿瑟愚蠢?
麦克阿瑟,出生于军人世家,老爹曾在美国内战中逞威。
麦克阿瑟,毕业于西点军校,是西点军校创办一百多年来成绩最为优秀的毕业生。
麦克阿瑟,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成为西点军校史上最年轻的校长。
麦克阿瑟,在二战之初在菲律宾失败,后创造蛙跳战术搞定日本本土之外的岛屿,最后成为日本太上皇。
麦克阿瑟,朝鲜战争之初,已经是美军旗帜,不高兴时蔑视一下美国总统。在朝鲜半岛,他将迎来显赫军旅生涯中最后一个重量级选手,彭德怀将军。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五星上将军衔。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职业:打仗。爱好:打仗。性格,坚硬狡诈。
如果麦克阿瑟圣诞节之前结束战争的言语成真,杜鲁门总统的继任者或许就不再是艾森豪威尔,而叫麦克阿瑟。这种情况所以没出现,只因为圣诞节之前一个月,一九五零年十月十九号志愿军出兵了。而此时的麦克阿瑟正在飞往平壤途中,正在做美梦。伟大的麦帅,好好享受几天吧,美梦马上就要破碎了。中国卷入朝鲜战争,怪谁呢?要不是金日成太过自信,没有挑起战争就不会有事。如果没有美国出兵,金日成很快就会搞定李承晚。如果麦克阿瑟稍微谨慎一点,中国就不用出兵,一切的一切,太多如果。而历史不允许如果。自愿军通过极其隐蔽的方式进入朝鲜,六天之后和联合国军相遇。这是一场遭遇战。志愿军本来打算伏击冒进的联合国军。但是联合国军推进的速度太快了,志愿军没有达到预定地点。此次争锋志愿军占有明显优势。联合国军根本没想到碰到自愿军,一直轻敌冒进。志愿军则充分理解联合国军,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英明傲慢的麦克阿瑟教导大家,中共是不会出兵的,咱们先把坦克开到鸭绿江边,回家过节再说。因为初次相遇,志愿军占据优势,战果并不特别辉煌,歼灭一万多人。虽然打击了联合国军,并没打疼。正是因为没打疼,麦克阿瑟继续骄傲下去,继续教导联合国军,中共只是象征性出兵,你们尽管朝鸭绿江去吧。麦克这个人的一生极其辉煌,战场上的麦克阿瑟是一头狼,猎捕过无数荣耀。但是透过这些荣耀表面,可以找到一个很大的遗憾——贵为五星上将、美军标志性人物的麦克阿瑟从没有过在大陆上指挥大规模陆军作战的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麦帅没得到什么机会,之后就来到了远东。二战之初,日军反攻,菲律宾没守住。战略反攻之时,是麦人生顶点。他创造性使用蛙跳战术,形成著名的麦式作战模式:通过绝对的海军优势,把东南亚日军分割在一个个孤立的岛屿上,然后在通过绝对优势的空间优势狂轰来炸,最后再用陆军清扫战场。三军配合使用,在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交替进攻,粉碎所有顽敌。然而那都不是纯粹的大陆战争。陆地战争完全是另外一场战争。在海面上,是一个平面,战争胜负取决于装备,自然环境限制不大。所以装备更为强大的美国海军很快打残了日本海军。陆地是另外一回事,有数不尽的高山和沟壑,有时候一座山头就能挡死一个装甲师,一个航道就能抵挡空军轰炸。在麦克阿瑟的经验中,所谓战争,就是双方摆开阵型,空军对战,海军对战,陆军对战,首先拼装备和工业基础和黄金白银,然后才是战略战术。他一直不愿意了解共军,只因为在这种思维体系下共军没啥好了解的:海军没有,空军约等于零,至于陆军,除了人多也没啥好讲的。不是轻敌,只因为敌人没有让我重视的理由。关于共军在长期战争中实践出来的迂回穿插、集中一点搞歼灭战的进攻方式,麦克阿瑟不知道。关于彭德怀,麦克阿瑟不知道也没有知道的兴趣。
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恰好相反,一生都在陆地作战,并且一直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统帅陆军,一直在穿插、迂回、伏击。二人虽然是对手,从来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从后来一系列误判来看,直到最后,麦克阿瑟仍然不了解、不习惯陆地上大规模陆军交战,这或许是他光辉一生中一败笔。纵观麦帅一生,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麦克阿瑟虽然是美国陆军统帅,但从来不懂陆地战争,特别是山地战争。朝鲜半岛,山峦起伏。麦克阿瑟命令联合国军继续前进,把联合国军推入深渊,同时淘汰了他自己。第二次战役结束,麦克阿瑟开始惊呼,说对手极其强硬,全然忘了之前的诺言。然而他再也没有机会了,随着第八集团军司令的牺牲,麦克阿瑟在广播里听到自己被解职的信息。赫赫有名的麦克阿瑟将军从此成为一个退役的老兵,慢慢淹没于历史尘埃中。他的名言——老兵不死,老兵只会慢慢隐退——是他在留给世界最后一丝记忆。继任者李奇微是一个更实际的角色,发挥自身钢铁优势拯救联军于即到,稳定了双方战局,战争进入僵持阶段,但也仅此而已了,没有办法再前进了。李奇微所以取得了比麦克阿瑟更好的成绩,并不是因为他比麦克阿瑟优秀,而是比麦克阿瑟更走运。麦克阿瑟指挥时,以美军为主的联军在鸭绿江畔和志愿军交锋,而且是遭遇战,美军对志愿军估计不足,吃亏难免。最重要的是有整个中国在背后作依托,战略物资和兵员都能较快投入战场。李奇微上任,志愿军后方补给线已经拉的很长,没有空中掩护。李奇微仅仅用空军轰炸志愿军战略运输线就能取得很不错的成绩。战略上讲,李奇微并没取得胜利,却打开了个人前途的通道。这位十八集团军的替补,很快晋升为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美军总司令,北约最高指挥官,上升速度堪比火箭升空。 至于最后一任克拉克将军,我们只记得这样一句话:我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谈判文件上签字的美军将领。
战争果实
抛开那些打酱油的国家,真正参战国只有四个:中国、美国、南朝鲜、北朝鲜。冲动好战的金日成没能一统朝鲜半岛,徒然在遭到巨大创伤后安分下来,回到三八线以北搞独裁,闲着没事对三八线以南喊点话。顽固好战的李承晚也没能实现梦想,即使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也必须安安分分守在三八线以南搞独裁,闲着没事对三八线以北喊点话。说到朝鲜战争,就不能不提日本人。正是因为朝鲜战争,日本人不但发了战争财,还得到重新武装的机会,也是胜利者。战后日本崛起,直接得益于朝鲜战争。至于美国人,可以说胜利,毕竟挽救了李承晚。但是美国人好像要把朝鲜战争给忘了。同样失败的越南战场上,美国人电影电视书籍层出不穷。但对朝鲜战争鲜有提及。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两场战争完全不一样。在朝鲜半岛,美军占尽优势,拥有绝对制空权和制海权,拥有绝对优势的火力和装备,而且打着联合国大旗占据道德制高点,在仁川登陆成功,直接开到鸭绿江边的情况下退守三八线,没有任何借口可言。从野外运动战退守,到阵地绞杀战中无力突破,都没有借口。虽然很伤很疼,因为没有借口,所以不提。
越南战争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朝鲜战争的阴影,担心中国或苏联参战,不准许美军越过17度线对北越的目标和基地进行有效的军事攻击。轰炸那些地方的决定权竟然不在前线指挥官之手,而是由后方的白宫和国防部决定。没有后方命令,即使看见北越战斗机即将升空也不得轰炸。因为政治强烈干预,才打成一场烂仗,所以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中都在描述军人英勇和政治家的愚昧。中国人是惨痛的胜利者。从鸭绿江边到三八线,在东北形成一个有效的战略缓冲地带,这是有形的战略上的胜利。无形的胜利是,中国真正国家自立,弥补了抗日战争中军事软弱的局面,彻底扭转了一百多年来外战不胜的尴尬。如果没有在朝鲜半岛和美国的较量,后来中苏交恶那会,苏联人说不定已经开进中国打中苏大战了,还有之后的越南战场,美国还是会开到中国边境。在那个两级世界里,倒像苏联,就要跟美国人打一仗,不当苏联附庸国就要跟苏联打一仗。
总之,必有一战。
一个新兴国家,没有战争就没法立足。古往今来,没有例外过。世界就是这样,想要立足,亮出拳头先。国家就像是野兽,国与国就如同野兽生活在原始丛林里,遵循丛林法则。民主也好、自由也罢、或者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