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 友(原创散文) 作者:李印海
我的原创散文
作者:李印海
作者简介:
李印海,笔名:尹亥,佳木斯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佳木斯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乌苏里江文学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60年代生于黑龙江省,富锦县五顶山下的小山村。1978参军,1988年转业,文学作品近70余篇散见于国内报刊。
一些文学作品、绘画作品、摄影作品获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励。合集出版散文集8部。一些散文作品在《新华网》、《中国作家网》、《黑龙江新闻网》、《北大荒网》、《北大荒信息港》、《东北网》、《佳木斯新闻网》等转载或在《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今夏的建军节是我离开部队27年后与我当年的修理连战友再次相聚的日子,这是一次极其难忘的聚会,无论是由当年的沈后三分部,还是到后来由这个修理所演变到修理连都是一次空前的盛会。
在部队时,一曲《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让我对“战友”的含义有了深刻的认知;当你穿上这身军装,走进军营第一次站夜岗时,是战友一直守候在你的身边,当你遇到困难时,是战友陪伴你用大哥哥般的语气来排解你心中的苦闷,当你得到荣誉时,是战友信任的不光扔在不停地鼓励着你,当你政治上取得进步时,战友会发自内心的畅快。当战友离开部队时,离别的泪水囊括了诸多不舍情怀。
站在送别的月台上,一位1976年来自南京的退伍老班长铁军哥的振臂呼喊,让所有站台上送别战友的目光聚焦过去,于是,流淌的泪水模糊了我们的视线,列车渐渐移动,铁军班长和众多战友的身影慢慢远去,我们何时再能见面,多想永远留在部队,和来自天南海北的战友们朝夕相处在一起,聆听连队首长的讲话,可事实上部队是一所学校,在这样的迎来送往中完善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光荣使命,我们所有的战友都会面临这样的场面。
为了战友分别后有个纪念,我们利用闲暇时间与战友到照相馆拍照留念,我深知这永恒的画面记录了我们的战友之情,记录了我们青春岁月里最光荣的一段人生旅程。
打开尘封的相册,那些曾经年轻的和十分老练的面孔,让我一次次重温着昔日如梦如幻的军营生活,尽管艰苦甚至还要忍受委屈,但我依然贪恋鲜红的领章和军帽上的五角星。
就在我无比思念我的战友的时候,电话那边想起了连队首长和战友们的声音,简短的交谈我好像又回到他们身边,话别时一再叮嘱我有机会来到他们定居的城市给他们打电话,我一一应承着……此刻,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幅幅战斗画面;一对在丛林战斗中走失的战友,他们一个身负重伤,另一个身负轻伤。他们有几天没有进食了,轻伤的战友搀扶着重伤的战友一步步艰难地行走在满是荆棘的丛林里,那个负重伤的战友不愿拖累轻伤的战友,几次想饮弹自尽,都被轻伤的战友制止了,并多次坚定地说道:“我们是战友,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不能扔下你,我们一定要走出丛林,找到部队,回到祖国的怀抱。”后来他俩遇到其他部队,两人终于得救了。
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才得以生存,这就是亲如兄弟的战友。我虽然没有经历那场战争,但和平时期的我,无论是我后来与我一起工作的的高级首长,还是来自基层连队的首长和战友,我依然能够享受到战友的温暖。离别时的一句关心、鼓励的话语,让我铭刻心底。
战友,你寄托了中国军队最具感召力的言语,永远是克敌致胜的法宝,绝不是浅薄意识里的哥们儿义气所能代替的。正是有了这样的战友情怀,任岁月流经三十多个斗转星移思念战友的情怀依然不改,历尽千山万水,再次聚拢在一起。假如时光能够倒流,多想再次聆听师首长、团首长,还有我们的成仁连长、化祥副连长、排长、班长的讲话。
数年的别离,当年的领导,当年的战士如今的职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始终没有改变的依然是当年的你、我、他。我想,这就是我们每个战友心中所崇尚的战友,一个在复杂多变的炎凉事态中锤炼出来的情愫,这样的情愫不是那个社会制度都能造就出来的,应该得益于老人家毛主席,是他两手空空,白手起家,他打下的江山,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最卓越的战绩,他带领他的战友们与反动势力进行不懈的努力传授下来的,做他老人家亲手培育、缔造的人民军队的一员、战友,是我们一生都值得荣耀的。
我们时常在烈士墓碑前浏览那些烈士的名字,还有数不尽的无名烈士,那些都是为国捐躯的战友,那一刻,战友仿佛在我内心深处顿时被放大了无数倍,不知不觉间竖立起一座骄傲的丰碑屹立在我的眼前,那些逝去的和健在的战友前辈正微笑着观望今天国家的兴旺发达。
我们期待着下一次战友聚会的那一天……
2015年8月24日写毕
文章评论
上善若水
《永远的兄弟》那首歌听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