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安琪
阿弥陀佛!随喜赞叹!
欢迎访问我的空间小站.
个人日记
缘 起
几年前读过美国人比尔·波特写的《空谷幽兰》,描述了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现状,令人神往。读完后心起一念,今生必定要去参访一回。无奈福报因缘不足,始终无法成行。
年初,听到了东林寺第三届净土研习班要组织参访西安诸宗祖庭和终南山的消息时,内心却纠结起来,一方面很期待能成行,另一方面也担心会有阻碍。迟迟没有下定决心,直到起程前的两三个星期,去了次九华山,因很单纯的原因孤身上转身洞,拜见了专一念佛治愈肝癌的果勇师父,从而对佛力加持更有信心,也对自己的行脚能力有一定的掌握,终下定决心报名参加参访活动,以期圆梦。
抱着恭敬的学习心态,末学和信愿行堂群的另一管理员来到了西安长安的净宗祖庭香积寺。时值暮钟偈响起,亲切而庄严,听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寮房走廊挂满了大幅阿弥陀佛庄严立像,令人肃目。夜渐入深,怀着对接下来五天美好行程的期待安然入睡。
参访六宗祖庭
三论宗祖庭兴教寺
兴教寺又称护国兴教寺,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长安区杜曲镇少陵原畔。现由殿房、藏经楼和塔院三部分组成,其中塔院是为玄奘法师及其弟子园测和窥基遗骨安葬之地,建有并列的三座舍利塔,中间即为唐三藏塔。
做为三论宗祖庭的兴教寺,近年来被更多人知晓的是去年发生的“兴教寺事件”,随着有识之士的抗争、呼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时过境迁,似乎已风平浪静,但寺内的两碑后面还贴有“民族脊梁”和“法门领袖”的红纸条,依稀可鉴当时寺内僧众们抗击被强迁的坚定决心。
提到玄奘法师的高足之一窥基大师,不得不说说“三车和尚”的典故。
当年玄奘法师越过葱岭(中印边界),那是现在的喀什米尔高原,群山高耸入天际,个个皆白头.他突然发现远处有一座小山,山顶是黑色的,玄奘法师就好奇的走过去,发现这里有一个入定的修道者,身材十分巨大。法师拿起引磬敲着:叮~~~叮~~~叮. 过了一会儿,大个儿终于出定了,经交流得知这位修道者是前一个佛(迦叶佛)的末法时代的人,自己修道证得阿罗汉果,但是没有得到佛印证,所以就在这里入定,要等释迦牟尼佛来帮其印证. 玄奘说:哎啊!释迦牟尼佛来过了,又涅盘走了啊! 大个儿一听非常失望地说:那我再入定等弥勒佛好了. 说完眼睛一闭,就要入定去也! 玄奘说:且慢,你在这里入定,如果弥勒佛来了你又错过,那怎么办?我看这样好了,现在释迦牟尼佛刚走一千多年,是像法时期,佛经佛法还在,我就是要去留学取经的.干脆你到中国去投胎,等我留学取经回来的时候,我来教你.你觉得怎么样啊?大个儿想了想,说:好啊!但是我不知道中国在哪里啊? 玄奘说:你就向东边太阳升起的方向一直走过去,就会看到长安城,你就到城里最大的房子里去投胎. 大个儿说:喔,那我知道了,再见!话说那个阿罗汉听从玄奘法师的建议,真的就直奔东土而去投胎转世了。
当下,玄奘法师继续前行,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进入印度国境。在印度前后约停留了十八九年,学唯识法相,并且深得意趣,后来回归中土,广传此宗,是为中土唯识法相宗初祖。当他回归中土那一年,其道友发现寺前杨柳枝朝东,因此大家盛传玄奘法师即将回来了.于是大家都翘首期盼着.当他接近长安城那真是轰动,连唐太宗都知道了,并且以帝王之尊,亲自郊迎。
当玄奘回国后,太宗经常召见,有一次玄奘记起了叫阿罗汉投胎之事, 他就问:皇上,您在19年前某月某日有否得一皇子? 太宗说:没有耶! 玄奘法师觉得很奇怪,难道投错地方了吗?于是他请唐太宗帮忙寻找,普查长安城人口,凡是19岁的青年一律造册呈报。后玄奘法师一下子就在众多19岁的青年中认出了那个大个子.一查之下,这个青年竟是大臣尉迟敬德(恭)胞兄之子.玄奘法师就向唐太宗报告此事. 当然,玄奘法师就要求这个尉迟公子出家,但是,得到的回答是:不要!因为他投胎为人,虽然前世修得阿罗汉果,经入胎,住胎,出胎三个阶段也已经迷失,忘了前生种种.玄奘法师向唐太宗报告这个状况,于是唐太宗就下诏给尉迟公,大意是他对学佛修行非常有心,但是因为贵为皇上,必须以天下苍生为重,因为听说尉迟公的侄子英敏绝伦,故要求其代表皇帝出家云云.这下子尉迟公子就推辞不得了。然而,他还是要故意刁难抗拒,于是他就要求说:从小早已熟读诸子百家,如果要他出家,不得禁止他阅读的权利.。(教内规定出家众只能阅读佛教经典,此乃为使修行人专心致志.)唐太宗问玄奘说:可以吗?玄奘说:方便行事,可也!这下子尉迟公子没辄啦!但是,他还是不放弃抗拒,就说:我自出生以来,就已经习惯于有奴婢(美女)侍候,如果要我出家,要一车美女跟随. 唐太宗又问玄奘说:可以吗?玄奘法师说:既然代表皇上出家,可以从权.尉迟公子这下无可推辞,但是,他仍然继续刁难,他再要求说:我自出生以来,已经习惯吃大鱼大肉,而且酒量也不错,如果要我出家,要一车酒肉跟随. 这下子,连唐太宗也觉得为难,他疑惑的问玄奘法师说:这个可以吗?玄奘法师为了接引这个阿罗汉,觉得还是先答应了,让他出家,出家学佛后,前生因缘一续,就好办事,于是就咬牙答应了这个要求.
因此之故,尉迟公子就不能够再抗拒出家之事,皈依后法号窥基.驾着这三车,他来到了寺院,听到钟声感觉越来越熟悉,突然醒悟“我的老天,我这是在干什么呀”,立即把所有奴婢(美女)赶走,酒肉闲书退掉,专心修行。
从此,窥基开始了他的弘法生涯,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礼拜后站在塔前,遥想玄奘大师当年披星戴月,历经千艰万苦寻典西行,返回长安翻译经典,一生为法捐躯,死而后已。从当年无意去南京灵谷寺到现在入兴教寺,同样是礼拜玄奘法师灵骨,时隔近四年,冥冥之中似有安排一番,不禁心中感慨万千。幽幽思古情,绵绵续佛声。
【法相宗 】
大乘八宗之一,因是穷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又因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又名唯识宗。
华严宗祖庭华严寺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李白
华严寺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祖庭之一,位于西安市南十五公里的少陵原半坡,居高临下,俯瞰樊川,是黄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唐朝时樊川是长安城南著名风景区,春秋宴乐、夏日避暑之胜地。
历经沧桑变迁,目前寺里仅保存有华严宗初祖杜顺坐定身骨的墓塔和四祖澄观塔。
东边的是杜顺的灵骨塔,相传杜顺禅师是文殊菩萨再来。据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杜顺传》所载:杜顺 (557~640)华严宗初祖。唐代雍州万年(陕西临潼县北)人,俗姓杜。十八岁出家,法号法顺。其言教所设,多抑浮词,显言正理。神树鬼庙,见即焚除。因而杜顺禅师受到当时僧俗的崇敬,这对他传法十分有利。虽是禅师,却又以华严为业,住静终南山,著《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等。法师圆寂时,有两只鸟飞入房中,悲鸣哀切。其尸身一个月后仍肉色不变,一直有异香飘出,后起塔藏葬。
关于杜顺和尚,佛教内也有个“远去五台山求文殊菩萨不得”的典故。
杜顺和尚长期都在终南山修行,有很多出家人跟他一起在那里修行,后来有一天,有一位法师跟杜顺和尚说,要去朝五台山。他说,我们多少年来都是修学《华严经》——华严法门,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表示智慧,我们应该去朝朝山。杜顺和尚跟他讲:其实你去不去朝拜五台山并不重要——文殊菩萨就在《华严经》里头,就在心里头,你再到哪里去找菩萨呢?然后给他讲了一个偈子:“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此便是,何处觅弥陀。”杜顺和尚为这位法师讲了这样的一个偈子,这位法师还是信不过,他就离开了杜顺和尚,去朝五台山去。到五台山的时候,见到一位长者——这位长者非常地慈祥,非常地慈悲。他就问这位长者:“文殊菩萨在五台山什么地方?”这位长者反问他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位法师给他说:“我是从终南山杜顺和尚那里过来的”。这位长者一听,就回答他说:“你搞错啦,杜顺和尚他本身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就是文殊菩萨,你还到哪里去找文殊?”然后呢,这位长者又把“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此便是,何处觅弥陀”的偈子讲了一遍,就跟他来以前杜顺和尚为他说这个偈子一样,——讲完了以后,这位长者就消失掉了。那这位法师感觉到非常地惊奇,就回到终南山去了。回到终南山以后,杜顺和尚已经圆寂了,往生了。这位法师非常地感慨,他又重新在那里一直在念这个偈子。
这个故事正应了那句著名的偈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西边的塔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澄观的灵骨塔,塔上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澄观和尚,相传是观世音菩萨再来。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一岁出家,后遍寻名山,旁求秘藏,广学诸宗。因感华严的旧疏文繁义约,决心撰华严新疏,历时四年撰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二十卷,后又作《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数十卷,这两部书后合刊为《华严经疏钞》,是《华严经》注疏中最重要的著作,因此澄观有华严疏主之称。
贞元十五年,德宗诞辰,澄观国师奉召入殿,阐扬华严重宗旨,德宗曰“以妙法清凉朕心”,赐号“清凉国师”。文宗开成三年(830)圆寂,年102岁,僧腊88岁。往生以后肉身不坏,舌如红莲。后世尊其为华严宗四祖。
澄观和尚的一生以振兴华严为目标,恢复和继承了法藏的五教判释和十玄宗义,并加以发挥,吸收天台宗一念三千的性具说,以发扬华严性起的教义。由于他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从而极力将华严思想与禅宗融通。澄观和尚的禅教一致、诸宗融通的思想,对中唐以后的中国佛教有很大的影响。
清凉国师 十愿自励:
1、体不捐沙门之表;2、心不违如来之制;3、坐不背法界之经;4、性不染情碍之境;5、足不履尼寺之尘;6、臀不触居士之榻;7、目不视非仪之缘;8、舌不味过午之肴;9、手不释圆明之珠;10、宿不离衣钵之侧
站在华严寺边,遥望终南山,似雾似画,仙境一般浅彩浓墨。宏净师父指向那边,开心的对我们说,明天就可以去啦。向望之情顿生。
【华严宗 】
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为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本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年,即法顺)为初祖。本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
唐密祖庭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位于西安市城南约2.5公里的小寨兴善寺西街。始建于晋,初称遵善寺。隋文帝开皇二年扩建,更名大兴善寺。印度僧人曾住寺内译经。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到此寺传授密宗,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鼎盛时期,据传曾住有十万余众,令人惊叹!
天王殿前,和其它历史悠久的大型寺院一样,左右两边各矗立一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佛顶尊胜陀罗尼出自《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关于这部佛陀因慈悲救度善住天子而宣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如何传入中国的有个传说:
古德偈云:
昔日尊者往东来,
却被文殊化引开;
东土若无尊胜咒,
孤魂难以脱尘埃。
佛陀入灭之后,直至唐朝的仪凤元年,(公元六七六年),印度有婆罗门僧人,名叫佛陀波利,跋涉千山万水,备历艰辛,来到中国山西省五台山朝礼文殊师利菩萨。
他在五台山下,以最虔诚的心,五体投地,一步一拜向山顶顶礼。
他以无限悲切的心,发自心灵深处的语言,说:我佛陀波利,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故此,特地远涉万水千山,怀着最诚敬的心,来拜谒大士文殊师利,乞求大士啊,您大慈大悲,允许让我得见您庄严尊贵的仪容。说完,向山顶礼,悲泣泪如雨下。
正在顶礼之际,一抬头,忽见一位老人,气定神闲,从山中缓缓走出来,对佛陀波利说:「法师,您千里迢迢,不辞辛劳来访寻圣迹,慕道求法的心令人感动。 但是,中国的众生多造罪业,孤魂难以被超度。唯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才能够灭除众生的一切恶业。未知法师有没有带此经来?
佛陀波利说:贫僧一心一意,直来礼谒文殊大士。没有带此经来。
老人说:法师既然没有带此经来,空来何益?就算您见到了文殊大士,又如何能得识?法师不如回去印度,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流传中土。这就是等于奉献给诸佛的很大供养,又利益广大众生、拯救幽冥、报答诸佛的大恩了。
佛陀波利听闻老人一番话,恍然大悟,不胜欢喜,于是向老人至心敬礼。
就在抬头之间,眼前的老人忽然不见了。佛陀波利惊愕不已,更为加倍虔诚,一心一意,返回印度,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去了。
经过餐风宿露的六个寒暑,佛陀波利终于在永淳二年(公元六八二年),佛陀波利取得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再次来到中国西京。
按照当时唐朝的法律规定,把梵文的经书翻译成汉文是要经过皇帝的批准。于是,佛陀波利去见唐高宗李治,将事情经过具奏明白,并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梵文原本交给唐高宗。
唐高宗接到佛陀波利的经文梵本,命令日照三藏法师等人在宫庭内进行翻译,将翻译好的汉文经本留下,把梵文经本交还给佛陀波利。
佛陀波利得回梵文经本,到处访寻懂得翻译的人。几经辗转辛劳,终于在西明寺,找到善解梵语的汉僧顺贞法师。
于是,又奏请唐高宗,得到圣旨批准。佛陀波利就在西明寺,与顺贞法师等人共同翻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经文翻译出来之后,佛陀波利心愿已了,就带着原梵文经本,去了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接引,从此不再出山。
过了五年,到唐朝垂拱三年(公元六八七年),有定觉寺的住持志静法师,亲自拜见日照三藏法师,将《佛顶尊胜陀罗尼咒』谘询,日照三藏法师于是口宣梵音,经过十四天的精详校对审核,将皇宫的译本与民间的译本之间,其中有小小差异之处,全部重新勘校注音,使字字句句梵音注音,毫无差失。并记录在朝庭文献之中。
当初释迦佛陀为救度善住天子而宣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及其因缘,是记载在印度梵文经本之中,由佛陀波利尊者与顺贞法师翻译成汉文。
佛陀波利尊者被文殊师利菩萨点化,回印度取经,及至后来辗转翻译的史实,由唐朝定觉寺住持志静法师记载为文。
在大雄宝殿前方有两通石碑,分别是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密宗祖庭书写的“密藏宗风”和保护后的清康熙年代的重修大兴善寺碑记,上方雕刻有佛祖释迦牟尼佛佛足印记。
密宗,是相对于大乘佛教的显宗而言的。因自称金刚萨埵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故称“密宗”“真言乘”“金刚乘”等。唐代时期传播广泛,主要是开元年间从印度来华的三位梵僧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佛教史上称其为“开元三大士”。
密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汉地密宗有胎藏、金刚二部;善无畏所传以胎藏部为主,《大日经》是根本经典;金刚智、不空所传以金刚部为主,《金刚顶经》是其根本经典。后不空门下青龙寺惠果继承法系,其弟子日本僧人空海在日本传扬瑜伽密教,成为日本真言宗祖庭。
【唐密】
又称真言陀罗尼宗、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是发源于印度传至中国的密宗流派,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传入,主要以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密法为主,称为二部纯密。唐朝之后,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密法在中国失传,外传至日本,现代日本所传的东密、台密二个流派皆是源自于唐密。
律宗祖庭净业寺
车行近半小时,周边换成了清秀石峰潺潺流水的山中景色。这就是传说中的终南山啦,师父对大家说。一片欢呼~众人欢喜着下车奔去。
这里是终南山北麓沣峪口凤凰山(亦称“后庵山”),悬壁欲坠,挺拔高矗。律宗祖庭净业寺就座落在山凹处,海拔七百多米,坐北朝南,东对青华山,西临沣峪河,南面阔朗,可眺观音,九鼎诸峰,是净心清修的道场。
早听闻过律宗始祖道宣和尚的事迹,一直对其修行处还没有什么概念。与众拾阶而上,隐约听到有人说这里曾是终南山修行者的物资集中站。
石阶两边草木丛生,林中时有鸟鸣声声,清晨的空气格外的清新,石路漫长而曲折。幸沿路有些佛事宣传栏和佛语石刻,引领我们驻足欣赏一番,权当歇息理由。山路旁还有通往山顶的长长轨道,用于运输建筑石料等物资。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辛攀爬,终于到达了净业寺,映入眼帘是赵朴初题的“律宗祖庭”四个大字,竖体绿墨石刻矗在寺口处。寺不大,大殿、禅堂、僧寮、客堂、斋房围成一座完整寺院,曲径通幽,禅经轻诵,收拾得十分干净。时至巳时,偶有驴友进进出出,本来幽静的院内变的有些热闹起来。
师父带我们进入大殿,礼拜忏悔,开始念佛绕佛。参访的妙处在这里就能体现一二了,绝不同于普通的旅游,于每处道场都可以由僧宝领众念佛拜佛,绕塔供养等。共修力量不可思议!
净业寺是律宗始祖道宣法师的道场。释道宣(公元596一667年),南山律宗创始人。吴兴(今浙江北部)人(一说长城人。宋《高僧传》作丹徒人)。俗家姓钱,九岁能作诗赋,可谓天才。十五岁时,厌弃俗家生活,即开始从日严寺智额诵习诸经。十六岁正式披剃。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l3年)从禅定寺智首律师受具足戒。唐武德年间(公元610-625年),又依智首研究律学。
大师一生精持戒律,学识渊博,依佛制筑戒坛为人授戒,曾参加玄奘的译场。撰述疏钞解释戒律,著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等。以《四分律》为基础,参考其他各部律典,综合各家之所长,会通大乘和小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大演毗尼,后世尊为中国的律宗初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居终南山,故世称“南山律祖”,而中国的律宗也被称为“南山律宗”。
道宣门下有受法传教弟子千人,相继阐扬他的遗教弘化最盛,朝野崇奉,南山一宗风行更广。至今中国出家僧徒,还大多以他的《四分律》学为行持的楷模。
关于作为唐朝有名的两大和尚,道宣和窥基,还有一段有趣的公案。
道宣律师作为律宗初祖,持戒精严,日中一食,感得天人供养,所以他不需要托钵,吃饭时间,天人送供养给他。有一天窥基法师从终南山经过,听说道宣法师在这里精进,就去拜访他。
窥基我们前面有说过,著名的“三车”和尚。道宣律师听说窥基来拜访他,对于窥基大师的学问当然很佩服,但是对于他的行持就生起轻慢心,所以想藉天人送供养的机会,向窥基法师显示其严持戒律的德行感应。哪里晓得等了很久,吃饭时间都过了,天人竟还没来送供养。
夜里睡觉,道宣律师整夜打坐,不倒单。窥基大师不管这一套,倒头就睡,睡相不佳,又打呼噜。次日道宣数落窥基:出家人不打坐也该作吉祥卧,你睡得太不规矩,又打呼噜又乱翻身,吵了我一夜。顺便说一句,你的脚还很臭。窥基大师说:我才一夜没睡好呢!被你吵死了,我睡到半夜,好好地,结果你腰中有一只虱子,咬了你一口,你手伸进去,本想把它掐死,又想想,不能杀生,你就把它往地上一放,放也该好好放,那么高一放,把它的一条腿跌断了,所以,它哎哟哎哟地叫唤了一夜,吵得我睡不好。顺便说一句,你的脚也香不到哪里去。道宣有点发懵。等窥基走后,中午,天人又来送食。道宣律师很不高兴,质问他为何昨天中午不来?天人回答说,昨天中午来了,结果看到满山满顶被五色祥云笼罩,找不到佛殿,而且祥云外面,金刚护法神很多,一定有大菩萨在这里,我们欲界天的小天人进不来。道宣听了简直无话可说。"
公案传了多年,难免有些后世戏说的成份在内,道宣和尚这般凡夫心态可能性很小,要知道这律宗初祖可不是谁都能担当的。此处的重点在于,用了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修行人的禅定功夫,以示佛法戒定的甚深关系。
【律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三论宗祖庭草堂寺
草堂寺原称大寺,后秦弘始三年(401),皇帝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至长安,住此译经。茅茨筑屋,草苫盖顶,以山为宅,以草为堂,故起名“草堂”。是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距今一千五百多年),我国佛教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佛经翻译场,也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起点。
寺的面积比想像的大,游客不多。寺内建有鸠摩罗什舍利塔,又名“八宝石玉塔”。为保存舍利塔,外建一亭,亭上书“烦恼即菩提”。
鸠摩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公元383年前秦大将吕光攻破龟兹时被俘,次年被押往后凉。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
阿弥陀佛!随喜赞叹! 师兄好文采,文字般若果然功夫了得。阿弥陀佛! 写的不错,不枉我把参学的消息通知给你。另外补充印光大师关于有禅有净土的开示: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 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已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统。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 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 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41页 净土决疑论) 阿弥陀佛!看师兄说的,我也向往着去朝拜! 认真的看完全文,阿弥陀佛,随喜赞叹! 阿弥陀佛!随喜赞叹!师兄辛苦,功德无量! [QUOTE]引自:真如本性 于2014年04月25日 21时56分44秒发表的评论
阿弥陀佛!看师兄说的,我也向往着去朝拜![/QUOTE]
@{uin:22425848,nick:香光庄严(无心),who:1,auto:1}嗯,我最近就想去呢 阿弥陀佛!师兄功德无量! [QUOTE]引自:归家 于2014年04月25日 21时23分54秒发表的评论
写的不错,不枉我把参学的消息通知给你。另外补充印光大师关于有禅有净土的开示: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 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已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统。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 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 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41页 净土决疑论)[/QUOTE]
@{uin:825382773,nick:归家,who:1,auto:1}非是文笔非是才,直是菩萨入世来;厌离娑婆求极乐,见性成佛礼如来! 拜阅完毕!虽然好久不见,但感觉师兄这几年境界提升不少啊~~ 随喜赞叹! 阿弥陀佛,随喜赞叹!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随喜赞叹! 文章评论
皖安琪
莲花开放
归家
真如本性
果满
耀师
真如本性
雨在笑
~弘妙~
破执
阿兰若
溪
佛子莲生
一心
江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