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禅解-- 净慧长老

大德开示

 

题记:心经禅解,是上净下慧老和尚2008年秋季在邢台玉泉禅寺主持七日禅修时所作的开示,共13讲,内部流通本(崇谛法师整理,明舫居士校对)由玉泉禅寺印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第一讲  《心经》开题

 先讲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者,翻译成汉语就是智慧。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翻成智慧呢?因为“般若”一词含多意,原意比智慧范围更广,所以不翻成智慧,而是保留了原来的读音,保持了原来梵语的读音。

般若有三种,所谓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我们在此进行修禅,用的是什么般若呢?三种般若同时在运用。比如说文字般若,我们坐在这里,念一句佛号,参一个话头。佛号、话头从它的体性来说,是语言文字,因为可以表述出来。能够表述出来的,都是语言文字。由文字般若进而起观照般若。观照的境界,严格来讲是表述不出来的。在禅修过程中,看话头是观照,持佛号还是观照,数呼吸同样是观照,离开了观照,就无法用功夫。所以,观照般若只能在用功的过程中去体会,就比较亲切。

   观照相应了,就是证得了实相。实相什么呢?实相是诸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体性。一切诸法的体性都可以用这“六不”来表述,这“六不”把一切诸法的体性概括无遗,那就是实相。所以,我们在禅修的过程中,如果真正把功夫做到三种般若同时运用,同时相应,就契入了甚深般若。

  “波罗蜜多”,可以翻译成彼岸到或到彼岸,也可以翻成一切圆满成就。到彼岸的意思就是所作已办,大事了毕,一切需要证得的都证得了,需要断除、排除的都排除了,那就是圆满。所以,“波罗蜜多”就是圆满成就到彼岸的意思。

  “心”是中心、核心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本经是以运用三种般若,到达彼岸,圆满成就为中心的一本经典。或者说,这一本二百六十个字的经典,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纲领和中心。这就是“心”字的本意。如果再发挥一下,也可以理解为,运用三种般若,使我们的心大放光明,圆满成就,达到究竟涅槃,不生不灭的境界。因为运用三种般若的目的,无非是要让此心所有的尘垢排除干净,本自具足的光明释放出来。所以,也可以将此心当作我们的当下一念,或者当作我们所要追求,所要发掘,所要发现的那个真心、佛性。

  “经”是以上这些内容或者说这二百六十个字的载体。经有普遍、恒常的意思,也有贯穿的意思。因为佛所讲的经,一句一偈都是亘古今而不易的真理,所以是不变,是常。过去诸佛如是说,现在诸佛如是说,未来诸佛亦如是说。经者,径也,将佛所讲的话,那些很分散的内容,用一根线把它贯穿起来,连缀起来,成为一个体系,成为一个完整的内容,所以经又有贯穿的意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经题,要仔细、认真地讲,逐字逐句地讲透彻、讲圆满,我想这七天的时间,每天仅仅讲一小时,恐怕是讲不完的。而且,换个角度来思考,那样细致地讲有没有好处呢?从研究学问,罗列资料来说,有点好处。但从指导修行、生活来说,那又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太繁琐了,就抓不到要领了,对修行不利。所以,我们就用简单的方法,简单地来讲一讲。其中,要把三种般若记住,把到彼岸的意思理解清楚,不要把此岸和彼岸,人为地隔离开。此岸是在当下一念,彼岸还是在当下一念,一念迷就是此岸,一念悟就是彼岸,把这些内容思考清楚了,对于我们修禅学佛非常地必要。把这些内容理解清楚了,就不会舍近求远,不会天天感觉到茫然。

  我们现在所通用的《心经》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心经》的译本,从古到今也有二、三十种,就是单讲古人的翻译,也有十一种之多。现代人又将《心经》译成各种文本,所以有二、三十种文本,仅汉文的译本就有十一、二种之多。在这十几种译本当中,有简有繁,以玄奘法师翻译的这二百六十个字最简要,流通最广,从唐朝到现代,一直都是流通的玄奘法师的译本。除了玄奘法师以外,鸠摩罗什也翻译过《心经》,义净三藏也翻译过,但都没有得到流通,都只是在《大藏经》里保存了下来。

   玄奘法师的译本为什么能够得到这样广泛地流通呢?第一,是和玄奘法师翻译的水平有关。他的翻译水平很高,文字简要,表述清楚,真正表达了般若的奥义,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是汉人好简略,不喜欢那种繁琐的东西。玄奘法师所翻译的《心经》,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处处都是直指人心,处处都把般若的精义袒露出来,显露出来。所以,玄奘法师的译本才能受到重视,得到最广泛地流通。

  玄奘法师翻译了这本《心经》以后,他的大弟子窥基法师首先就作了一本注解—《心经幽赞》。玄奘法师的译场,窥基法师是直接参与者,所以窥基法师所作的注解应该说是最能够得到玄奘法师的心传,最能表达《心经》的精义。在窥基法师的《心经幽赞》以后,同时参加玄奘法师译场的另外一个大弟子圆测法师也作了一本《心经》注解—《般若心经赞》。可以说,玄奘法师的门下重视《心经》的弘扬,积极地为推动《心经》的传播作注解,阐述般若的奥义,这也是《心经》能够得到广泛流传不可忽视的因素。今天保留下来的所有佛教典籍当中,注解《心经》的,有上百种之多。没有保留下来的,那就不知其数了,最少也有上千家。所以,《心经》从古至今一直受到重视,从这一点上也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关于玄奘法师,大家应该都很熟悉。玄奘法师关于他自己西行取经的整个历程,写了两本书,一本是《大唐西域记》,一本是由他口述,弟子记录的《玄奘法师传》,也叫《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从这两本书,我们可以了解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历程,以及他所经历的九磨十难,他在佛教史上的辉煌贡献。中国翻译经典的人很多,西行求法的人也很多,但真正取得成绩,有所成就,真正在佛教史上光前裕后的人并不多,玄奘法师算是第一人。其他还有像法显法师、义净法师等,这都算是我们中国人西行求法的榜样。大家要了解玄奘法师,一定要找到《玄奘法师传》来看,才能真正知道玄奘法师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议。

今天,就算一个开场白,以后的几天我们来具体分享《心经》的内容。

第二讲 照见五蕴皆空 超越自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是《心经》的第一段,也是《心经》的总纲、提纲。这一段文字,是我们修行的大法门,总的纲领。《心经》的核心内容,就在这一句当中,就在这一段经文上。这一段经文,开宗明义就是三种般若具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都在这一段话中完整地体现出来。这段话的语言文字就是“文字般若”;这段话具体内容的落实,就是“观照般若”;由观照而达到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证“实相般若”。这段话全是功夫的话,全是见地的话,既有见地又有功夫。

 所以,我们修行的人要很好地体会这段话的内容。这段经文对于指导修行、生活,排除各种违缘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观自在菩萨”是能修能证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所修所证的法。这段话,每一个字都非常地重要,我们在体会的时候,在念诵的时候,千万不能轻轻地划过,要深入地去体会这段话的三个意思。“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一个意思,“照见五蕴皆空”是一个意思,“度一切苦厄”是一个意思。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般若见,是见地。“照见五蕴皆空”,是功夫。“度一切苦厄”,就是结果。深般若就是甚深般若,甚深智慧,大智慧。深般若不是拿来谈论的,是要具体地去行,去实践,也就是要孜孜不倦地按照般若的要求,住在般若的境界当中。

“照见五蕴皆空”,一切的力量都在这句话上。“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件事聚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的生命体,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凡夫有染污的五蕴,圣贤有清净的五蕴。我们的生命是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识。色是指的色法,指物质世界;受、想、行、识是心法,指精神世界。一个色字把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所构成的物质世界,人体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色、声、香、味、触、法等感觉对象,全部包罗无遗。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一切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在一个“色”字当中。色,是指物质世界;受、想、行是心理活动,属于心所;识,则是我们精神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心,属于心王。“照见”就是用深般若的力量,观照的力量,突破这五蕴的障碍。“空”有突破、超越、转变的意思,不是要消灭五蕴,而是要突破五蕴的障碍。因为即使开了悟,成了佛还有五蕴,只是超越了,突破了。突破了什么东西呢?突破了迷惑。“空”在这个地方就是突破的意思,超越的意思。超越了迷失的境界,进入到觉悟的境界,所以能够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不是指某一个苦厄。一切苦厄度尽,就是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断尽,二执——人我执、法我执破尽,证得大涅槃,那才可以称得上是度尽一切苦厄,彻底地超越了。

“照见五蕴皆空”这个功夫,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一点一滴地去做,一直做到成佛,金刚后心那一刻,彻底地转变,那才算是度尽一切苦厄了。我们在念诵这段经文的时候,要全身心地去体会它,把整个生命都融入到超越的境界当中,我们的功夫就能够逐步地相应。

 这里的“观自在菩萨”既是观世音菩萨,也可以指所有修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人。修这种菩萨道的人,都是观自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是观世音另外的一种翻译,是“观世音而得自在”的省略。观世音观的是什么呢?观察世间一切呼喊救苦救难的声音。在我们这个世界,有无数的人在呼喊观世音菩萨。呼喊观世音菩萨做什么呢?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时时刻刻为我们苦难的众生作舟航,作导师,作梯子,作桥梁。作得彻底了,圆满了,也就得了大自在。换句话来说,只有达到观自在,才能观世音而救世间的一切苦难。我们学佛的人,都要发菩提心、大悲心、平等心,那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精神。观世音菩萨能够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就是因为观世音菩萨发了大菩提心,要救度一切众生。观世音菩萨是我们学佛法,修佛道的榜样。

 我们不要坐着等观世音菩萨来救度苦难,要自己行动起来,自己解决自己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必要性。菩萨能帮助我们,但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只有自己行动起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呢?五蕴不空。五蕴不空就有烦恼。我们坐在这里,五蕴空不了,热起来怕热,冷起来怕冷,肚子饿了想吃,吃饱了又难受。这些仅仅是一点小的痛苦,那些更深层的痛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就更苦不堪言。民间有句俗话叫“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那本经是什么经呢?用苦水写成的经。所以,我们都要学观自在菩萨,照破五蕴,度尽一切苦厄。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修持圆满,成就了一切智慧功德的那一时刻。这个“时”是动态的,是进行式,而不是终止式,永远在往前走。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时没有停止的时候,这个时是与时俱进的时。因为修菩萨道,是“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能够发起这样的大心来,五蕴不空而自空。为什么呢?你不超越烦恼的境界,不超越迷失的境界,要发起这个心,要做这么伟大的事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发大心,立大志,行大行,就得大果。“照见”就是观照,“五蕴”就是刚才讲到的色、受、想、行、识。

 我们要特别用心地去理解这个“空”字,要很好地体会。空是突破、超越、发展、转变的意思,而不是空无的空,不是消灭一个东西,而是不断地超越。这个“空”字可以说是妙义无穷。学佛法,能够把这个“空”字搞明白,就能行菩萨道。搞不明白,你永远发不起心来,永远是消极的,永远是看到一切东西都讨厌。

 这个“空”与儒家经典《易经》的“易”有相仿佛的地方。“易”者生生不息,“空”亦如是。假设一切都不空,这个世界满满当当的,这个禅堂里一点缝隙都没有,我们还怎么进得来呢?所以,要很好地理解这个“空”。不超越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发展;不超越迷惑就开不了悟,不突破迷惑就成不了佛。

“照见五蕴皆空”,不是空一蕴、两蕴,而是五蕴全部都要超越。“蕴”有聚合、集聚的意思,也就是说,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永远是不可分离的,只有物质和精神处在一个和谐的,相互依存的状态之下,万事万物的生存和发展才有可能。“蕴”字还有遮蔽的意思。由于有蕴,本有的智慧光明显现不出来,只有彻底地超越,才能度尽一切苦厄。

 佛菩萨和历代祖师讲了许多的道理,有许多的书。现在还在无休止地出书,喋喋不休地讲话,讲什么呢,就讲这四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这一件事。把这个道理弄明白了,朝如是,夕如是地做下去,一切苦厄自然得度。一切苦厄度尽,就是涅槃境界。涅槃者,烦恼永熄,一切烦恼之火熄灭了,我们这颗心不会再像在滚油中熬煎一样。我们这颗心在没有开悟之前,在迷惑当中,就像在滚油中煎熬,所以叫热恼。烦恼是热恼,烦字有个火的部首,恼字有个心的部首,火在烧心,多么痛苦啊。希望我们每一位,在读这本《心经》的时候,对每一个字都不要放过,深刻地去体会。

 记住这件事:色、受、想、行、识五蕴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内容,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修行就是要从这个地方下手。

 

第三讲  超越自我  显现生命的原态

修行的全过程,就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超越自我,突破自我。

 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我执、我见。“我”是在生命主体上产生的一种虚妄分别。照见五蕴皆空,不是要消灭五蕴本身,而是要空掉我们在五蕴上所起的种种妄念。所谓“空”,不是要消灭它,砸碎它,而是要转变、超越、突破、净化它。这些就是“空”所包含的意义。

 “我”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我”呢?一般的人,以身为“我”,身就是这个身体,属于色法;或者以心为“我”,就是受、想、行、识,属于心法。一般人所执着的“我”,不是在物质上,就是在精神上。究竟物质的身体是“我”,还是精神的意识是“我”呢?这两方面都找不到“我”的存在。为什么呢?物质方面的色法,主要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先说五根。我看见了,我听到了,这顿饭我吃得很有滋味,我接触的对象或者是坚硬的,或者是湿润的,或者是温暖的,或者是摇动的。地、水、火、风的四种属性,就是坚、湿、暖、动。地以坚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风以动为性。我们身体的温暖、湿润、运动、呼吸都是属于四大的属性,内四大和外在的四大紧密相连。在这两者之间,究竟是内四大是“我”,还是外四大是“我”呢?除了我们在观念上有这种虚妄分别之外,在内、外四大中,能主宰,能自在,能自为的“我”是不存在的。不仅外四大我们主宰不了,内四大也同样做不了主。为什么呢?内四大的活动受外四大的影响,外在的四大起了变化,我们身体的四大也同样会跟着起变化。我们想主宰,想让身体的内四大和外在的四大分离开来,那是办不到的。所说的“我”,在色法——物质上是抓不住,不存在的。但是,作为一个称谓的假名有没有呢?还是有的。超越自我就是让我们在假名上不要起执着,一旦在假名上起了执着,就会有痛苦。

 我们身体的、生命的物质部分没有“我”,精神部分是不是就有“我”呢?单就受、想、行、识而言,受是“我”,想是“我”,行是“我”,还是识是“我”呢?都是“我”,也都不是“我”。假名的“我”,称谓上的“我”在这四个方面都说得过去,唯独那个独一无二、自在自为的“我”是不存在的。因为“我”的定义就是独立、唯一、不可分割的。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要找到自在自为、唯一无二的我,都是没有的。

 “照见五蕴皆空”,空什么呢?空那个观念,空那个执着有“我”的观念。不是要把眼睛挖掉,耳朵割掉。眼睛挖了,我执还在;耳朵割了,我执同样还在。把色、心二法上妄自安立的种种观念改变了,除了,生命的原态就显露出来了。生命的原态是什么呢?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来面目。在心的原态上,一法不立。“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功夫的集中体现,见地的集中体现。修学佛法,参禅悟道,往生西方,即身成佛,都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都必须要照见五蕴皆空。五蕴不空,开不了悟,见不到本来面目。因为我们在五蕴假法上还有种种妄想,种种分别。或者说,在生命的原态上,还有种种的计执,这些计执不破除,生命的原态显露不出来,本来面目就见不到。

 参禅讲起疑情,念佛则要一句接着一句地念。禅宗的功夫,要求我们反问一句:“念佛的是谁?”这一问,许多初入门的人就被搞得晕头转向。明明是我在念,为什么又要问念佛的是谁呢?既然肯定我在念,按照禅宗的方法,就要进一步地追问:我是谁,我又在哪里?一路的疑情,一路的疑问,穷追不舍,一直把我们的这种妄想分别逼到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地方。如果功夫到家了,不起分别了,心的原态当下就会显现出来,就是亲见本来面目。

 念佛的功夫虽然不要求去问念佛的是谁,但是,念佛也要念到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生命的原态上没有任何的分别执着。不是说没有动念头,念头不可能不动。本来说“动念即乖”,你在动念头的时候不要有分别,不要想这是我的,那不是我的;这是好的,那是坏的;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因为这些念头都不确定,所以是妄想。为什么不确定呢?不喜欢吃辣椒的人说辣椒不好,喜欢吃辣椒的人说辣椒好;不喜欢吃臭豆腐的人,闻了就恶心,喜欢的人,反而觉得香得不得了。所有的妄想都是不固定的,都是因人而异,没有实体,没有实在的,都与诸法实相不符。

 我们只是以此为例,妄想还有更深刻的意义。所有的妄想都是以“我”为本,从“我”出发,“我”慢慢变成一种执着,根深蒂固,坚不可摧,就形成了烦恼。所以,我执越重的人,烦恼就越重;烦恼越重的人,痛苦也就越多。我们仔细地回忆一下自己几十年的生活,几十年的经历,然后再来看我执,看它的危害性究竟有多大。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痛苦,无量无边的烦恼,总的根源就在“我”这个地方。只有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这些痛苦才能解脱,才能度一切苦厄。修行用功一定要抓住根本,抓住要害。

 今天所讲的内容,只要抓住一个重点,就能够有所受用。就是“五蕴皆空”。“空”者突破、超越。“五蕴皆空”就是要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超越了自我,就能显现生命的原态,亲见本来面目。“照见五蕴皆空”,空的不是五蕴本身,而是空掉在五蕴法上所起的执着。用现代人的话讲,只要能转变观念,放下执着,当下就明心见性。我们就是在这个观念上转变不过来,老是在起执着,放不下。

 通过修行,慢慢地练习,练习如何转变观念,超越自我,亲见本来面目。

第四讲  生命与空性没有距离 

    在禅修活动中讲一本经,这也是一种方便,从前似乎没有人像这样做过。禅修本来就是要消除知见,不在语言文字上起分别,在禅修中讲一本《心经》,这明显地是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不过,我是想把《心经》和禅修尽量地结合起来,用禅的理念来理解《心经》,用《心经》的思想来指导禅修,两者并不矛盾。

    前面的三讲讲了《心经》的题目和第一段的内容,这一讲开始讲《心经》第二段的内容。这一段内容主要是阐明般若的妙义,实际上整个《心经》的内容,都是由第一段贯穿下来的。第一段是讲照见五蕴皆空,是讲如何超越、突破凡夫的生命境界、生活境界。接下来讲十二处、十八界,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讲凡夫的生命、生活境界。

    凡夫的生命、生活境界讲完了,就讲二乘的生命境界和生活境界。所谓十二因缘和四谛,这都是二乘所修证的法门,同时也是生命境界、生活境界。无智亦无得。就是菩萨修证的法门,菩萨的生命、生活境界。最后还讲到佛的清净五蕴所显现出来的生命境界、生活境界。所有这些内容,都是由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一句话贯穿下来的。从第二段开始就详细地讲凡夫的生命境界、生活境界,以及二乘、菩萨、诸佛的境界。

    从宋朝施护三藏所翻译的《心经》来看,舍利弗是《心经》的当机众,观自在菩萨之所以说这部《心经》,都是由舍利弗的发问而来。在玄奘法师的译本上虽然看不出这个内容,但是舍利子这个名字,不断地出现。第二段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就是舍利弗,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是智慧第一。佛陀的十大弟子各有所长,各有其优越的一面:迦叶尊者头陀第一,阿难尊者多闻第一,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舍利弗尊者则是智慧第一。《心经》是讲智慧的经典,所以舍利弗是当机众。由舍利弗的发问菩萨如何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观世音菩萨就说了这部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一段话还是接着照见五蕴皆空而来,五蕴皆空怎么空呢?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就举色法,在色法与空两者之间进行比较。为什么五蕴皆空呢?因为空与色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叫做不异。这是第一步,比较浅层次地来认识色与空之间的关系。色与空的关系只是不异,不异就是相同。不说相同,而说不异,道理是一样的。色为什么不异空呢?因为色法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是要依赖众多的条件,才有一个具体事物的发生、存在、发展和消亡。凡是需要条件而存在的事物,它本身就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性,因其自性空,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也不异色,空为什么不异色呢?因为空的显示,也是需要在众多的条件之下,才能显示空义,所以说空不自空,色不自色,这两者是在一个不异的层面来加以说明的。色法如是,受、想、行、识也是这样,都是有条件的存在,凡是有条件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空无自性,这是第一层意思。色与空,似乎还是两个东西。

    第二层意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与空不是两件事情,是一件事情,用即是来表示,而不是用不异来表示,是说色的本身就是空,空的本身就是色,色与空浑然一体。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切诸法当体即空,虽然诸法空性宛然,但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这才是般若智慧的本意。只有把一切事物当体、当下看空了,看到一切事物的实相,才能真正地超越自我,才能真正做到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也是这样,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一切事物当体即空这个道理,是学习佛法,修习禅定,度一切苦厄,必须要深刻、真实加以认识的一个根本观点,这也是佛法的根本观点。佛法与其他学说根本的区分点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这就是佛法的大智慧。如果我们将此弄明白了,或者说慢慢地明白了,这就是我们处理生存、生活、生死的大智慧。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人把它说成是佛家的辩证法,不无道理。但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仅仅是要停留在认识阶段,而是要把这种思想真正变成自己的见地,自己的生命境界,变成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够不迷失,能够发起大菩提心、大慈悲心、大平等心的指导思想。进而要使这种思想成为自己生命的原态,让二者完全没有距离,因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境界,在我们生命当中是本自具足的,只是我们迷失了,认识不到。在甚深般若的指导下,突破、超越了五蕴的局限性,生命有了彻底的飞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这种境界就呈现在我们原本的心灵平台上。这个道理听起来好像很玄,如果结合禅宗的公案加以理解,可能就会得到一些启发。

  有学人问一位禅师说:什么是清净法身?

  禅师说:满目青山。

  学人又问:如何是般若智慧?

  禅师回答说:青青翠竹,郁郁黄花。

  学人进一步问:如何是佛?

  禅师说:问者是佛。

  学人不解,问:既然问者是佛,为什么我自己不知道呢?

  禅师说:不知道更亲切。

  这一问一答几句话,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和盘托出,把佛即是众生、众生即是佛的道理也揭示了出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千万不要著相而求,不要离心而求,更不要向外去求。佛即是心,心即是佛,离心无别佛,离佛无别心,这与《心经》所讲的道理,完全一致。

  在这次禅修活动的开示中,我是有意识地用禅师的思想、见地、功夫来理解《心经》,把《心经》真正变成我们修行的教科书、生活的教科书。我们每天都要念诵好多遍《心经》,如果每一次念都没有真正领会其义,没有同自己的生命、生活结合起来,那就当面错过。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禅悦;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显露着空性;我们生活的每一刻都与空性不异。只有把对空性的认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地照见五蕴皆空,也才能随时随地度一切苦厄。

第五讲 何为诸法空相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诸法空相指的就是上面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诸法真实的相状,或者状态。一切法都是缘生缘灭,都没有自性,无自性故空。一切法的状态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状态,是一切诸法的原态,本来面目。不随诸法之生而生,也不随诸法之灭而灭,所以是不生不灭。不因为修行,断除了烦恼,诸法的空相就变得干净了。也不是说心中有烦恼、苦恼,诸法的空相就垢染。诸法空相不随心净而净,不随垢染而垢,所以叫做不垢不净。不因为是圣者,空相会增加,也不因为是凡夫,空相会减少。这就是不增不减

    空相即实相,这个东西很奇妙,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随时都在接触它,随时都处在诸法空相当中,只是我们有迷惑,不能同归,不能认同。

    这里所指的诸法,既包括前面所讲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也包括下面所讲的十二处、十八界,乃至四谛、十二因缘,菩萨的智与得,都在一切诸法之内。既然是诸法,有为、无为、净法、染法都包括在其中。我们人类只是诸法中的一法而已;我们每个个体生命,也是诸法中的一法;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情与无情,都是一法,都在诸法之中,其原态与空相都是一致的。山河大地,宇宙空间,其空相不因其大而大;一粒沙子,一棵小草,其空相不因其小而小。

    这个诸法空相,不可思不可议,不是有相不是无相,不是生相不是灭相,一切二元对立的东西都超越了,包括超越本身也超越了,那就是究竟涅槃。

    《心经》所讲的道理,要从功夫、见地上去理解,去落实,我们的修行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我们每天行香、坐香也是一法,这一法也同样是空相具足。如果能够善用其心,行香的时候,行不知行:打坐的时候,坐不知坐,就与空相多少有一点儿相应了。坐到关键时刻,腿子痛了,没有感觉;时间到了,没有感觉;相邻左右是准,也没有感觉。这种没有感觉,不是昏昏沉沉、麻木不仁,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又没有任何感觉,那也与空相有少分相应。

    什么是入定呢?坐下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时间的观念消失了,空间的观念消失了,不起心,不动念,既不妄想纷飞,又没有昏沉。一个小时过去了,如同弹指一挥间;一天过去了,如在刹那之间,那就是定。不要把坐中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的状态认为是定。入定的心境,就像一潭止水,明明朗朗、清清楚楚、清澈见底,那是对定的境界的一种形容。所谓: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秋天的月亮,清澈的潭水,那就是定心的境界。定心的境界,不仅仅是定在起作用,慧也在起作用,定慧等持。定慧平等,定慧相资,这样才会有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那样安详自在的境界出现。行香、坐香、喝茶、吃饭、睡觉、如厕……所有这些生活环节都是用功处,都不要打失正念。只有在三业的任何一个方面、一个时间段、一种生活环境中都能保持专注、清明、绵密,定的境界才有可能出现,空性才会慢慢地呈现出来。

    诸法的空相与我们的心念,生活,从来没有过距离,只因我们的心念被妄想杂念占据了,这个思想的领地被烦恼盘踞着,所以空性、空相、心的原态显露不出来。用功的目的就是要把盘踞在我们思想领地的种种妄想杂念一齐打扫干净,清除干净。说到打扫、清除的时候,各位不要误会,以为一定要找到一个东西成为对立面,然后尽量地压抑它、排除它。其实不然。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去理它,烦恼自然就不起作用。你越是理它,在意它,越是想消除烦恼,可能它的那种反弹力反而会胜过你正念的力晕。所以要调心,只可以调,不可以把它当作对立面,去硬性地加以抵制。越抵制,越坏事;越抵制,烦恼越多;越抵制,心越是安定不下来,功夫越是不能上路。

    用功夫是一件非常长远的事情,不是一天、两天,一个七、两个七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功夫要长期作,持之以恒,功夫才能成熟。但是,在见地上它又是刹那间的事情,明白过来了,就不要再走回头路,要一直坚持,功夫就能进步和提升。

    所谓见道、修道、无学道。见道就是见地上的问题。把知见打开了,修行的路弄明白了,然后在茶时、饭时、醒时、睡时好好照管此心,那就是要长期坚持用功夫,功夫不到,见道而不修道,烦恼来了还是抵挡不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必须是见道、修道,而后才能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时时刻刻铭记《心经》的这些话,修行中的认识就会清楚点,生活中的烦恼就会淡化一点,久而久之,持之以恒,就能契入诸法的空相。

第六讲 三科法门

    古今的《心经》注解关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话有很多种解释。

    色不异空,有的注解认为这是破凡夫的有见,凡夫执著色法是实在的、我是实在的,所以以空破执著。空不异色,是破二乘的偏空主见,因为二乘片面地强调空,有时候会对一切诸法的假名安立产生消极作用,所以执著偏空也是不对的。还有外道的顽空,更加有害。所谓顽空,就是懵懵懂懂,空无所有,不起任何作用。这是这四句话另外的一种解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句是由空观进入中观,达到色空不二,空有不二。

    《宗镜录》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还有另外的发挥。认为色即是空显示了文殊菩萨的大智慧,空即是色显示了普贤菩萨的大行愿。也就是说,色即是空是大智慧,空即是色是大慈悲。这就把这两句话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融入到菩萨的悲智双运境界。所以说《心经》妙义无穷,善于体会、运用,就能把《心经》圆融无碍的精义发挥出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