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咨询师问各位父母的问题(二):知道你孩子的内心正在经历什么吗?

手机日志

  
  二问:知道你孩子的内心正在经历什么吗?

  那天,那个母亲带儿子来访,原因是:孩子不愿意去上学了。

  一场谈话之后,我内心有许多感慨,一个问题涌现出来:知道你孩子内心正在经历什么吗?

  三年前,这位母亲曾带儿子来过。当时,儿子正读初三,要求父母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因为他发展出一种强迫性的心理障碍。但母亲带儿子来,是因为儿子成绩下降,存在厌学的问题。她当时并不知道,她的儿子无法控制地关注数字,这是一种心理障碍。

  经过两次咨询,孩子返校读书,成绩有所回升,咨询也就中断了。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许多中国的父母,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是孩子的心理成长。

  三年后,这个母亲又带孩子来了。这时,她的儿子已经读高三,休学在家。这一次,像三年前一样,心急如焚的母亲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儿子返回学校读书,却不知道儿子的内心正在经历怎样的困惑、冲突、挣扎、痛苦、绝望、放弃……

  我感到惋惜。三年前,她儿子的心理障碍正处形成初期,及时处理更为有利。当时,儿子虽然内心有困扰,但也有强烈的求助动机,他要求寻求心理咨询,并且在咨询过程中积极配合,做出改变。在心理障碍背后,有许多需要处理的因素,如,在学校,他跟同伴交往存在困难;在家里,他跟父母的沟通存在阻碍。母亲过度保护,父亲简单粗暴。

  当孩子向父母倾诉内心的困扰时,母亲不加注意,父亲讲一大堆道理,说损害孩子自尊的话(“走火入魔”,“精神病”),认为孩子的心理困难是一种软弱,因此逼孩子像日本人一样在额头绑一个写有“必胜”的布条。结果是,孩子不再跟父母沟通,陷入更深的症状。在三年时间里,他表面上在按父母的要求上学读书,暗中独自发展他的强迫障碍。

  三年前,症状还处于萌芽状态,三年后,它长成了一棵大树,扎根到他生活和生命的方方面面。最初,他提出说要去找心理咨询,他的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内心的求助动机也渐渐熄灭了。


  现在,儿子从学校退学,在家里通宵达旦玩电脑游戏,与父母明火执仗地对抗。气急败坏的父亲把他的电脑砸了,他也做出相应的报复:弄坏洗衣机的零件,扔掉父母的衣服和物品。父亲跟他说道理,他让父亲滚出去;父亲忍无可忍抽他耳光,他无所顾忌踹父亲的肚子……最后,焦头烂额的父母通过威逼利诱,让孩子来接受心理咨询,目的是让孩子重新回校读书。但对孩子内心正在经历的一切,他们几乎一无所知。

  下面的感受与分析,来自三年后我跟他们的儿子的一场谈话:

  一、孩子来接受心理咨询,不是出于自愿,而是父母的要求。他答应这个要求,目的是为了迫胁父母给他买一台新电脑。

  二、几年来情况都是这样:在学校里,他不知道如何跟人交往,虽然内心里渴望交朋友,但跟人打交道的方式不恰当,反而让同学们觉得他“怪异”,一个个回避他,以至于他在生活中几乎没有朋友,长期陷入孤立的状态。

  三、在家里,他跟父母之间没有沟通。他曾经试图跟父母沟通,但父母的回应方式不恰当,就渐渐把沟通的渠道堵塞了。现在,他再也不想跟父母沟通了。他的父母,是那种固执的类型,不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事情,更不会走到孩子的内心,去了解他的感受,他的想法,他的需求,体谅他,支持他。父亲在社会上是个强人,一直要用自己的强大来征服他的儿子。母亲脾气很急,不会倾听孩子,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总是对孩子唯唯诺诺。而且,在她的眼里,儿子一直都是8岁,她一直用对待8岁孩子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儿子。

  因为现实里没有沟通的渠道,他就在内心构造了一个症状,躲在里面。每天,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只跟电脑打交道。在房门内,他在玩着游戏;在房门外,父母在走来走去。他用玩游戏来逃避内心的冲突和痛苦,父母用走来走去表达他们的焦虑和无奈。

  四、三年前,他发展出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而在症状行为背后往往有很深很复杂的根源,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最初,他对数字有欲罢不能的强迫关注,为此十分痛苦。在他的要求下,母亲带他来接受了两次心理咨询,刚有一些效果,咨询就中断了。特别是,如果生活中那些导致症状的因素没有得到处理的话,日后会长出新的症状。果然,据当事人的陈述,在此后的三年里,他隐秘地发展和更换了各种症状的形式,并且很顽强地保留了口水吞咽的行为。

  五、症状的发生,有现实的根源(原因),也有内在的动因(目的)。例如,人有关系的渴望,如果这种渴望没有表达和实现的渠道,一个人会去寻找一种虚幻的方式去跟人联结,从中获得一种变相的满足。当事人几乎是饶有兴味地向我讲述他怎样用症状跟人建立关系。他曾跟一个他很喜欢的人同桌,并且觉得这个同桌受到他的影响,也开始有吞咽口水的行为。这可能是一种想当然,却给他带来一种潜意识的满足,那意思仿佛是说:他跟同桌成了“拴在一根绳子上的两只蚂蚱”,有了一种难兄难弟的亲密关系。这变相地满足了他内心对关系的渴望。他也曾把口水吞咽传给一个他很讨厌的同学,这又让他觉得自己很有影响力,并从中获得一种价值感的虚幻满足。甚至,他觉得父母也被他传染上了口水吞咽,而他们对此却毫无觉察。对他来说,这简直成了他的枯燥生活中一个私密而有趣的游戏。这种由潜意识驱动的症状行为及其动机,他的父母不会明白,一般的心理医生可能也了解不了多少。

  六、三年前,他为症状感到痛苦;三年后,他把症状变成了他的生活。三年前,在接受两次心理咨询之后,他还提出过要求,但父母对此不以为然。心理咨询中断之后,他只好自己尝试寻找解决办法。其中有一个方式就是在网上查各种关于强迫症的信息,寻找到一个强迫症的群体,长期跟他们探讨,想得到一些方法,让自己走出症状的折磨。但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他非但没有得到治疗,反而受到更多的暗示和强化,变得越来越认定自己是一个强迫症患者。并且,他从跟这个网上强迫症群体的交往中获得了一种归属感的满足。这样一来,他不再想改变症状,反而要保护他的症状。

  七、在跟我的谈话中,他时而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笑,用一种高妙超脱的眼光俯瞰我,说:“你治不了我,我什么都不想讲。”这是一种来自潜意识的阻抗或防御,其实,他的症状本身就是一个防御系统。几年来,他花费许多心力来建造这个防御系统,它变得越来越完善,简直密不透风,水泼不进。他采用一种诡辩性的方式跟你说话,你说正,他说反,你说反,他就回头说正。但也不是这样简单,在正与反之间,他还使用悖论,使用高深莫测的哲学,如奥修、老庄。他时不时说着“道可道非常道”,“弃圣绝智”,等等。他说,他花了三年的时间试图弄懂“绝智”,最后得到了答案是:绝智就是不绝智。他说着这一切的时候,就像一只小狗兜着圈子追咬自己的尾巴,也像一个人提着自己的头发想让自己脱离地面。他这样做让我想到,当一个失掉了现实,他太想飞到天空,以为可以超拔于人类之上;当一个人在生活中不断受伤,他会处处设防,简直要让自己刀枪不入。

  八、在他身上,我还看到一些东西,可以借用塞里格曼的词汇来描述,叫“习得性失助”,它们包括:防御,无奈,放弃,得过且过,不思不想,逃避责任,寻找借口,只想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在乎他人的感受,不理会周围的环境,等等。他告诉父母说,他休学是为了写作。但这只是应付父母的托辞。他没有写作的设想,也不想去写,也没有任何可写的。他不会为未来谋划,不会采取一点行动让环境变得好一点点。他退行到本能的层面,只要有吃的东西,他就不会去动一下,只要能活下来,他不会做任何一点努力。他会在垃圾里找一个落脚之处,也不会弯下腰为把垃圾移动一下。

  通过他的症状,我试图了解他这个人,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内心里的挣扎与痛苦,以及那种走投无路的无奈,以及在过去做过多少次尝试之后终于走向放弃。我想到,在他走进症状之前,他曾经历过多少的痛苦和挣扎呀。如果有一点可能,有一点机会,他都不会让自己落到这个地步。但是,在这之前他的生活中曾经发生的一切,在他现在他的内心正在经历的一切,他的父母都不知道。他把所有的心力都耗尽了,所有的希望都堵死了,所有动机的火花都扼灭了,才走到症状里来——他的父母曾经让他感到如此无奈,现在,他在症状里,让他的父母对他无奈了。他的父母,就是他的世界;他对父母的看法,就成了他对世界的看法;他对父母的无望,延伸为他对自己的放弃。他不指望父母改变,也不让自己成长了。他的父母,像许多父母一样,只想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不上学了,孩子成绩下降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