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少年从小学会追寻生命价值
个人日记
“为什么杀人者如此冷漠?为什么自杀者如此无情?”
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秘书长孙浩哲教授近年来对沈阳、鞍山、抚顺、阜新等市的大量“优秀中学生”进行了多次访谈,竟发现他们中不少人想到过自杀,越是重点学校的学生,问题越是严重。
另外,从青少年犯罪案件中还可以看到,大多数受害者都是杀人者的父母、同学、朋友,有的青少年杀完人后,还能正常上学,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没有恐惧感,没有罪恶感。
这让孙教授有了上述惊心动魄的一问。
自杀、杀人固然属极端事件,暴力、偷盗、损坏公物等事件也频频发生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孙浩哲认为,这些事件的背后,国民教育负有主要责任。他认为,在当前的青少年教育中,有五大核心价值观缺失:生命观、幸福观、仁爱观、义利观以及公德观教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主任陆玉林教授则认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不能说没有,但缺乏感召力,并且与实践严重脱节,起到的作用有限。
近年来,大、中、小学生伤害自己(自杀)和攻击他人(群体青少年抢劫、杀人)的案件时有发生,且有上升之势,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孙浩哲访谈了解到,一些学生考试考不好,被老师和家长骂后,常常想到死,有些女学生还常在一起讨论自杀的方式。
孙浩哲称,一些新生代孩子从小受到家长呵护有加,养成惟我独尊的自我中心倾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蔑视别人、漠视他人、自私自利成为左右其行为的一种力量。
而上学后,繁重的作业、应试教育的压力、家长高期望值的累积,使许多学生难以承受,导致一些青少年人格与心理的双重断裂。
从大环境上看,学校、社会对成绩独尊,对文凭、金钱的崇拜,暴力动画片、游戏电影中江湖杀伐镜头潜移默化的影响,情感电影中殉情者的执迷,使一些青少年从小就向往草莽英雄、杀人越货,甚至使自杀逃避成为时尚。
据重庆公安机关统计,从2002年至2006年,在公安机关抓获的刑事案件作案成员中,青少年占到总数的48.79%。重庆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研究发现,从作案手段看,青少年犯罪手段呈现成人化、凶残化倾向。
孙浩哲认为,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可能是多元的,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今天青少年成长的环境着实令人痛心:部分政府官员贪赃枉法;某些公检法人员执法犯法;一些媒体粗制滥造暴力影视作品;成人社会中家长和教师间肆无忌惮的金钱关系和裙带关系。这些精神鸦片,使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都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这造成一些孩子只关注成绩,放松修身和人格塑造。
“生命观教育是人格和心理统一、同一的教育,是每个生命必须实现的教育”,孙浩哲说,这是今天中国青少年急需培养的教育。要教会孩子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任何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无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也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孙浩哲说,“仁者爱人”,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最为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而这些年来,不少学校老师、学生家长还普遍存在的“重智轻德”的倾向,淡化和淡忘了对青少年“仁爱观”的教育培养。让青少年学会关注自己、关注他人、承担责任和使命,这是青少年“仁爱观”培养的最重要的课程。
鞍山市某中学一名初三女学生告诉孙浩哲,她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六点半到学校,上课学习做题,每天晚上九点半放学,十点钟洗漱完毕后,开始做各科老师留下的作业。每天迷迷糊糊地上学,迷迷糊糊地回家,不知道一天都干了些啥,只是机械地一天又一天地生活。
应试教育的高压,在一些学校往往异化为将生命的培育,集中到掌握知识工具、甚至狭隘到应试工具上。
孙浩哲说,一些青少年产生麻木、偏执、虚荣的心态,是社会、家长和老师没有给孩子足够广阔的成长空间,没有让孩子建立起幸福观。应该让每个孩子有生活的情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挫折的坚韧与困境突破的快乐,在能承受的挫折限度之内,每天去感受生活的新奇与成功的喜悦,让孩子爱生活、爱自己、爱他所爱的人,和被他人所爱,让幸福感在生命中荡漾,让幸福观成为他人生支持的一种力量,则真、善、美的教育才会实现。
沈阳某中学,高二女学生与校外男青年发生冲突,该女生回校后,跟同学男友哭诉,男友气愤不已,携请两名“好哥们”前往复仇,找到后将其痛打一顿,走出200多米后,觉得还不够解气,又返回再施拳脚,打完后仍不甘心,又从被打者身上搜出100元钱,离开,结果被打者报案,四名高中学生以抢劫罪被抓。
孙浩哲还曾一个晚上接了两个求助电话,其一为学生母亲谈自己上高中的儿子平时要啥给啥,却还偷母亲的钱,每次被发现教育后,都说改,结果还继续偷妈妈的钱……另一个电话是某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老师打来的,她说,一名女学生长得漂亮,学习又好,但却有偷别人钱的毛病,问怎样帮助改造这样的学生……
他认为,第一个案例,昭示着今天的青少年学生缺少正确的义气和正义价值取向的教育,案例二则反映出一些孩子有好逸恶劳的恶习,贪小便宜、爱金钱不择手段,直接反映了中国当今教育中过分地重视成绩而忽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人格培养,其背后是青少年“义利观”缺失的直接反映。
他说,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见利忘义”、“君子固穷”的气节是妇孺皆知的人伦道德。现在需要扭转只讲“成绩”不讲“正义”的教育做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