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素心呈碧珠——亲爱的外婆(三)

散文

外婆嫁到潭田后,最初的日子是很艰难的。外公家里穷,母亲伍氏是个很厉害的小脚女人,她是门楼下大山深处一个猎户人家的二女儿,年芳十三就嫁到外公家,十四岁就生下了大女儿。她一生总共生过七男四女。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家里本来就贫穷,她把自己一个刚出生的女婴,丢到马桶里给淹死了,最后成年的只有三男二女。

外公在男孩中排行老二,上有哥,下有弟。家里人多,口粮少,经常是把芋头当饭吃,而且芋头也不能随便吃,母亲伍氏有一把锁,把当年收获的芋头全部锁在里面,等要吃饭时,她才开锁,从里面拿些芋头出来。

外婆在娘家时,哪吃过这些苦呀?所以结婚后不久,外婆就回娘家去了,直到外公去接她才肯回。

以后只要她在婆家受了委屈,饿了烦了,便会回娘家去住上一阵子。父母的家永远都是她的避风港,为她人生的路上遮挡了许多的风雨。

听外婆讲,结婚后第二年她就生过一个女孩,但是孩子生下来就死了。

外公出身于贫困的农家,在所有的兄弟中,他最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为了给家里挣钱,他曾经徒步去郴洲挑盐来新田卖。当时盐是稀缺货,外婆家里的门面极需盐。外公挑着两个大箩筐,步行去郴洲进盐。

郴洲离新田有一两百公里的山路,外公挑着一两百斤重的盐,脚上穿着一双草鞋,走了几天才到,草鞋早磨烂了,外公的双脚已经肿烂了。

环境终究会改变人,外婆在父母的庇护下,在农村婆家的生活慢慢地由不习惯到习惯,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外公被抓去做壮丁,充当国民党的炮灰,外婆抱着刚出生的大舅,她的父母也在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相继去世。外婆面对这一切变故,内心已经变得坚强,她已经作好独自一人抚养儿子的全部责任和勇气。

1940年大舅出生了,这给曾外公家带来了喜悦,家里终于有男孩了。可这幸福的日子没有过上几天,当时日军的铁蹄已经侵占大半个中国。国民党在前线节节败退,死伤惨重,急需兵源。

新田下了告示,一批青壮年被挑选去了。外公当初是没在这名单上,最后却是为他人顶替,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兵。

外婆抱着襁袍中的大舅与外公生离死别,她不知道这一别,他还能活着回来吗?

外公的军队被派往河南前线打战,他很能干,在军队里表现很积极,不久就当上了三排的班长。

在战场上,他看到了国民党的腐败,看到了国军在战场上溃不成军,一批批的战友被充当炮灰,血洗杀场,他心想不定哪天他也就成为炮灰。他深深地思念着家里的妻儿。

思前想后,他最后选择做了逃兵,趁着一次被派出公差的机会,他走在路上,看看周围没人,便迅速脱掉军装,把随身带着的一把手枪藏在身上,转头往南的方向走去。家在南方。

他在路上走了有一两个月,风餐宿露,衣裳褴偻,还提心掉胆,白天不敢走大路,只挑小路走。

路上他遇到了一群群逃难的人流,他混在里面,辗转多地,还迷过路。他怀着回家的坚定信念,风尘仆仆,披星戴月,终于走回到家。

夫妻团聚了,经历过生离死别后,外公和外婆的感情更坚固了,从此以后他们再也没有分开过,直到外公78岁去世。他们相濡以沫共度六十多年,在儿女的眼里面,父母从来就没吵过架。

外公回来后才有了我的妈妈。

在我妈妈之后,外婆又陆续生了一男两女,一家总共七口人。虽然在那个年代生活艰苦,可是外公外婆的聪明和勤俭,把几个孩子都培养出来,有份好工作和谋生的手艺,生活过得都不错。

在全国人民为抗美援朝捐款的时候,外婆把自己当年的一些嫁妆——金银首饰全部捐了出去,支援国家。

在文革时,外公因为在国民党内当过兵,因此受到影响,后来他就没再当生产队长了。

外公的弟媳也是一大户人家出身,她哥哥曾任新田县的县长。她吃苦耐劳,年纪轻轻就生育了五个孩子,后来劳累成疾,又没钱医治,老公和公婆从不体谅她。在一个晚上,她把自己吊死在老屋的灶台上,留下五个年幼的孩子无人照管,后来都是外婆帮着照顾。等他们慢慢地长大,各自成家立业后,对我的外婆一直都非常尊敬和爱戴。

外公的哥哥一家人也是不幸,哥嫂死得早,哥哥又找了女人。唯一的儿子被后娘赶出了家门,一家人只好住进了庙里,准备打石头建房子,结果被山上滚下的石头砸死。儿媳改嫁他乡,留下小儿女。小女儿一次去捞虾,结果被洪水冲走。

在这个家庭里面,只有外公和外婆是活着最久的一对,也是最幸福的一对。

文章评论

湘人老斐

和我外公经历几乎一样,更巧的是,他俩的女儿后来都在共军部队服役,而且在同一所部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