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章老师讲课视频

手机日志

 

 

 

 

 

 

关于几个主要笔法,我们来学习一下田蕴章先生的《欧体解析》
右点:下笔虚而快,落笔实而缓,至笔腹落纸后,轻轻向后拉,接着向左下方回锋。(形状为三角一肚)。
长撇:它是从慢到快,从高向低,再由低返高的一个弧形笔画。起笔时微粗,稍行即细,至腹部又加粗,尾部复为细收。掌握弧度,不可直伸,又不可弯度太大,应使尾部稍有弧度即可,使人观之有飘扬感。
捺:下笔时应藏锋逆入,写出一个小鹅头的形状,然后引锋迅速下行,至笔腹落纸后,再慢慢抬笔平行直出,即可出现刀形。
左点;快速下笔,露锋入纸,引笔下行,先快后缓。收笔时,笔锋向左靠,写出沉重之势,然后向下拉笔,切出斜角,最后用笔尖向右侧回锋。
长横:竖锋下笔,如利剑切割,伏锋平行,行笔中笔腹向前,笔尖在后,保持中锋运笔,至横画中间稍细,但只可横画下端略显弓形,上端依旧平行。左端稍低,右端微高,两端写出斜坡但不可过大。最后的收锋处要注意先向上抬锋,再用笔尖回锋,方见整齐。
垂露:中竖收笔处将笔锋下按一顿,再向下拉笔,收笔时,笔锋稍向左切,最后向右回锋。
戈钩:上端为方笔,然后向右下延伸,稍弯稍细,宜用腕力,行笔至钩处先切出斜角,随即向上回锋,整理笔锋,复下顿,最后使笔管略向左倾顺势用偏锋挑钩。腰部稍细,弯度、斜度适度。
横弯钩(心钩):下笔急锋插入,犹如鸡啄米,势不可缓。露锋入纸后,行笔稍慢,写出弯笋之状。不过,虽有弧度却不可太陡,行笔时要向右下方曳笔,底部稍平,挑钩时也要回锋衄挫,然后逆锋挑出,笔锋与戈钩略似,“心”字的钩锋应遥指起笔处,使之呼应。
仰钩(竖弯钩、浮鹅钩):从竖画起,后向左下方倾斜,略呈弓形,行至底线,再向右转笔,转折后平行,最后慢速扬笔向右上方轻挑出钩。关键在两处:一是向右转折之处,须使手腕放松转出弧度,切不可出现死角,而又不能软绵无力,要写出弹力;二是挑钩之处,挑钩要将笔放慢,钩的里怀应呈椭圆形,也不得出现硬角。
竖撇:起笔与竖笔基本相同,下行至中部渐呈撇状,相对弧度要大,以为捺笔留出空间。竖撇宜用腕力,腰部稍细,上部宜正宜直。
平捺:起笔采用方笔,直切入纸,然后行笔向上,写出鹅脖形状后,立即引锋伏行,渐渐使笔毫铺开,至笔腹着纸后,慢慢抬笔切出刀锋,最后平起直出,使刀锋直向正前方,不可翘尖或垂首。

  

我自己先说感受:

一、爽。每天能写几个字,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不亚于工作。楷书就是美,尤其是大书家写的楷书,而能通过自己那双原本笨拙的手写出来,真的好开心,好享受。

二、虽然是几个简单的字,但相隔一段时间后每一次回来再写同样的字,都能发现自己的字进步了。- 是相比自己喔。

三、贪多则乱。一次练多少不要强迫自己。

 

   田英章老师讲座

  

 欧楷笔法(上)

 

 

 

欧楷笔法(下)

 

欧楷结构(上)

 

欧楷结构(下)

 

 

培训班手把手教

 

田英章老师讲课视频01


田英章老师讲课视频02

 

 

 

 

 

 

 

田英章老师基本笔画书写视频

 

田英章欧楷示范 九成宫

田英章欧楷示范


田英章欧体书法4

田英章欧体书法5

田英章欧体书法5

 

欧体楷书毛笔笔法与临写

 

相关视频

  • 播放:6,625
  • 井冈山特训班田老师讲课视频(一)
  • 井冈山特训班田老师讲课视频(一)

  • 井冈山特训班田老师讲课视频(二)
  • 井冈山特训班田老师讲课视频(二)

  •  

    转载《田英章楷书笔法》

    三、笔法的力度
    也可以称为笔力、骨力。笔法的力度是指从点画的形态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力”,并由这种“力”带给人的视觉的一种“精神气质”的感受。笔法的力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它是物质的吗?它确实存在吗?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是比较困难的,困难的原因并不是它存在不存在,而是,尽管它确实存在,许多初学者却看不到、也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因为要看到或感受到它的存在,是要经过长时间学习和体验的。因为许多人看不懂楷书,分辨不出楷书水平的高低,那他又怎么能够看出楷书笔法的力度呢?
    其实,笔法的力度当属于美学范畴,与物理学上“力”的概念不同。笔力也是书法技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核心的一个部分。笔法的力度问题,较之于本书前面所谈的任何一个问题都重要的多,也都棘手的多。许多人终身习书,却终身未能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书法研习者,甚至是时下许多书家,在笔法上软弱乏力,缺筋少骨,“花拳绣腿”,弱不禁风。这种字,也许写出来很“热闹”,但多是“信笔为体,聚墨成形”,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真功夫。
    关于笔法的力度,古人有很多的精辟论述,我们先看看先贤们是怎样论述笔力的:
    汉蔡邕《九势》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东晋卫铄《笔阵图》中有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唐太宗论书云:“王僧虔《答竟陵王书》云:张芝、韦诞、锺会、索靖、二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为见笔力惊绝耳。”清康有为云:“抽掣既紧,腕自虚悬,通身之力,奔赴腕指间,笔力自能沉劲。”
    再看历史上对欧阳询笔法力度的评价:
    《新唐书》论到欧阳询书法时载:“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又载:其笔力 “如武库矛戟,雄剑欲飞。” 唐张怀瓘《书断》云:欧阳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风旋电激,掀举若神。”又云“真行之书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 苏轼云:“欧阳率更书,妍弩拔群,尤工于小楷,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余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高貌耳。”  
    从历史上看,名家们,对欧字笔力之险劲,成为“共识”, 赞誉颇多。  
    那末为了达到“力”的效果,我们在写字时,是不是只要用力去写就可以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笔画的力度,既是具体而存在的现象,又是一个相对抽象的美学问题。说它是个美学问题,是因为大自然给人类的生活、人类的艺术创造活动,提供了“力”源泉,经过艺术家的感悟和提炼,创造出了种类繁多的、不同笔法力度的表现形式,是中国书法形式美的一个重要因素。笔法力度自然是一个视觉感受问题;说它是具体而实在的,是因为我们在书写时必须用力,书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体力和精力。而这种用力又绝不是一个“体育健将”、一个“大力士”,未经训练,拿起笔来随便就可以写出“力”来的。正像明代董其昌说:“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王羲之的法书,风骨内揉、遒丽典雅,富有一种弹力的美;颜真卿的法书,宽博浑厚、苍老古朴,富有一种雄强的美;欧阳询的法书,险峻峭拔、刚柔并济,富有一种英俊的美。这些一代宗师的笔法力度之美,绝不是靠强健的体魄就可以完成的。因此笔力的训练是一种精微细致的艺术学习和锻炼,因它是终身性的,所以是艰苦的,也是卓越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笔画有“力”呢?笔者认为初学者应把握住下面4点要领:
    1、首先是“心理”上的训练,每当我们拿起笔来的时候首先要做到“莹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心态上要坚定果敢,沉着冷静,不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对要写的字,要写的笔画,尽量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其法度和要领要有个了解和把握。我们不难想象,当我们要做某一件工作时,如果心中没谱,心中没数,不就如同“盲人骑瞎马”了吗?更何况书法学习、训练,是一件复杂而严谨的艺术活动,古人曾说:“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应“意在笔前,文向思后,然后作书。”我们必须要做到像王羲之说的,“作字之势,在乎精思熟察,然后下笔。”
    2、在意念上要把手中的毛笔当作一把匕首、一把钢锥使用,要把笔锋看作成是钢铸的,铁打的,不可以总是想着毛笔的头是柔软的,是兽毛做的。我们学习书法,虽然有体力活动的成分,但更多的应该是精神、意志的活动。一幅书法作品的完成,不应该把它仅当作是体力劳动产品,而应该看作是一件精神产品,是书者的精神、意志、才智、学养灌注于笔端,用“心”去完成的作品。如不是这样,我们就不会赋予一件精美的书法作品那么多的艺术内涵和品质。所以要想笔法遒劲有力,首先是心地要坚硬,要刚强,要“咬紧牙关”,软塌塌的心地,松垮跨的意志,是不可能写出刚劲不挠、精彩动人的笔画的,这应是个不争的事实。
    3、为了使笔画中能有“力”的效果,我们在行笔时还要将“力”贯注于笔端,并由笔端送于纸上。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屈曲真草,竭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蒋和在《书法正宗》说的很直白,“字无一笔可以不用力,无一法可以不用力,即牵丝使转亦皆有力,力注笔尖而以和平出之,如善舞竿者,神往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古人说的这种“力”当然不是蛮力,不是将笔管握的很死,也不是用笔管使劲的杵桌子,而是将身体的意念和力量,合并成一种“内力”,而送到笔的锋毫上,在行笔时还要注意平稳和快捷,避免笔画过迟、过涩,拖泥带水;并注意起笔收笔以及提按使转的准确和坚定。
    4、为能增强笔力,笔者建议初学者多写大字,多练习10厘米以上的大字。较大的字可以锻炼和增强我们的腕力、臂力以及腰部的力量。同时还可以锻炼我们纵观全局的视觉能力。初学者应该知道:小字练细腻,大字练笔力;只能写大字而不能写小字,大字便少了精密和细致;只能写小字而不能写大字,小字便少了气势和力度。因此从笔画的力度来说,大字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日课。当然,小字也是同样,特别是1厘米以下的小楷,也应看作是书法研习者不可绕行的一门功课,此为后话。
    笔力问题在书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甚至超过了字形的秀美和雅致。一幅书法作品,无论在其它方面多么突出,无论具有多少,只要缺乏笔力,只要没有给人以足够的“力”的感受,这些值得赞叹的地方都会变得黯淡无光,大打折扣,甚至是毫无意义。
    缺乏笔力不仅仅是个技术性的问题,而是个缺乏基本功的大问题,基本功的强弱,关乎到今后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楷书基本功,要想在行书、草书等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它不仅仅是基础建设和上层建筑的因果关系,而且从书法历史上来看,也是个没有古人,也不会有来者的大问题。
    笔力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要让初学者完全读懂这个问题又是困难的,因它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复杂的美学问题,初学者必须要经过一段长期的、艰苦的训练和学习,在实践中慢慢去体会、慢慢去理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