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宝瑶QQ号1158487647 梅兰诗苑 群号 385185969 第一讲:诗的一般常识
诗是文学的一大样式(体裁)。中国古代称不合乐吟诵的为诗,合乐演唱的为歌。是历史上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伟大的祖先,在神州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相继吟唱几千年了。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点是:1、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来写、来读。2、具备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地表达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今天,我就诗的一般常识,讲以下三个问题:
(一)诗的本质及其文艺特性: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著作《尚书·尧典》中己概括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抓住了诗的本质。这个“志”字在这里不单作志气、志向讲,更重要的是指情志、意志、情绪、情感讲。翻译成白话,就是:诗是表达(言)情感(志)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在心为志,发而为诗。当然,这个“发”,是要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才能成诗。否则,心中有爱,就“我爱你”,心中有气,就“呵呵”,那只是简单的反映或粗野的宣泄。
诗(包括词、曲)就其内容来分类,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咏物诗、酬赠诗、山水诗等等,但就其本质来说都脱离不了浓厚的抒情特色。因为不管叙事诗也好,咏物诗也好,字里行间都融进了浓厚感情,你喜欢什么,拥护什么,颂扬什么,反对什么,讽刺什么,都会在诗里深刻地、顽强地表现出来。你心里有什么想法(意)诗里就有什么表达(境),否则就不是诗,而是简介、说明书或歌诀。
这里举四组都是《咏云》的诗句,由于作者的用意不同,情感不同,引起读者的共鸣就大不一样,出现的形象完全不同。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赞美(王安石)
“无限旱苗枯欲死,悠悠闲处作奇峰”-----谴责(来鹄)
“闲云莫恋山头住,四海苍生正望恩”-----勉励(汪东山)
“却怪纷纷频出岫,不曾行雨便空还”-----讽刺(陈狷亭)
“声依永(咏)、律和声”,概括了诗的艺术特质。就是说诗与音乐是分不开的,音乐美是诗的特质。诗不但有听觉美,还兼具视觉美。押韵、平仄节奏是听觉美;定字、字句、对仗是视觉美,也是听觉美。由于这样,才能达到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才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一句话:诗的艺术特质就存在于韵律之中。
(二)诗的分类:诗在我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无数诗人的不断创新,出现了多种形式、多种流派、多种体裁。但就写诗所运用的语言来分类,分传统诗和白话诗。
白话诗是“五四”运动前后,借鉴外国诗歌形式,以白话(现代口语)写的诗,所以又叫“新诗”。白话诗的出现,无疑是诗界的一场革命,为诗界吹进了新鲜空气。我国新诗界的不少诗人,写了不少好诗,如《炉中煤》(郭沫若)、《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再别康桥》(徐志摩)等等。它的优点是用口语写诗,同时不受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束缚,可以自由抒发感情。但它的优点也恰恰是它的缺点,音乐美、视觉美、精炼性都大大减弱。由于与中国人欣赏诗的民族习惯不同,真正能在群众中脍炙人口的白话诗篇实在不太多。
传统诗,相对于新诗来讲又称旧体诗。一般用文言文来写。它是我国几千年的国粹,是国之瑰宝。由于它定字定句,讲究押韵、平仄、对仗,所以对青年人来说,思想表达无疑要受到一定限制。但是,也正因为它有押韵、平仄、对仗,语言精炼,读来朗朗上口,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北京前几年春节举办了一次古代诗词名篇朗诵会,票价据说是几百元一张,而会场上却是座无虚席,连当年的国家主席江泽民等领导人都出席了,这说明传统诗词的根深深地植于民众之中。毛泽东说传统诗词是一条“打不死的神蛇,一万年也打不倒”。要当作“封建糟粕”加以打倒,是不公平的,这是“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列宁语)。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传统诗词几乎到了销声匿迹的地步。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传统诗词进入了一个复兴时期,到处是诗社,诗的出版物有公开的、有内部的、有油印的。传统诗词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代。
(三)传统诗中的古体诗与近体诗:
因为今天和以后的讲座都是讲传统诗(词)和楹联的,所以传统诗的一般常识给大家多介绍一些。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与唐以后的近体诗(格律诗)相对而言的。古体诗又分唐以前、唐以后两大阶段。唐以前的古风,流传下来的主要著作有:诗经、楚辞、汉乐府、汉魏歌行体。这一时期的诗歌很自由,没有平仄、对粘的要求,押韵是按人们口语方言大体相押,对仗也多自然形成,并非格律上的规定,语言也比较朴实无华。所以这个时期的古风是中国古代的“自由诗”。唐以后的古风接受了格律的反作用,它有意避开格律诗的平仄式,却另外形成一种平仄式,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对仗不求工而求拙,以显其古朴。但也有一种古风叫“入律古风”基本上用律句,平仄交替换韵,全诗像多首绝句组成。
原来很多人问我,什么叫做古风,今天我细细的讲解,大家注意听。先讲古绝,古绝既然是和律诗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 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1)用仄韵;
(2 )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例如: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李绅《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 例如: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疑是"句用"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
"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绝句(选二) 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第二首 "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 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也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了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近体诗是相对与古体诗而言。是古代诗歌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完善,到唐代才确定下来的一种诗的体裁。它的特征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和讲究押平声韵、讲究平仄、讲究对粘,所以又称格律诗。后来的词、曲实际上也是格律诗发展的变种。 第二讲 近体诗及其格律
所谓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它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又称格律诗。
格律诗是古代诗歌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完善,到唐代才确定下来的一种诗的体裁,是古代诗歌高度发展的产物。
“格律”是指诗的格式和韵律。或者说是诗的外部形式。格律诗要求:“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五字一句每首八句的称“五律”;七字一句每首八句的称“七律”。五字一句每首四句的称“五绝”;七字一句每首四句的称“七绝”。律诗分四联,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绝句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尾联。还有一种律诗,叫排律或长律。少则十句,多则几十句、上百句,除首尾二联外,其他各联都要对仗。
格律诗的“格律”,除定句定字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格律的“三大要素”,即押韵、平仄、对仗,人称“诗中三昧”。意思是说,写诗没有掌握这“三大要素”,即使写出七言八句或五言八句的诗来,也算不得是格律诗。当然,掌握了“三大要素”写的诗立意庸俗,情感平淡,缺乏想象力或意境不高的也不能算是像样的格律诗。
(一)押韵:
什么是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汉字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音拼读出来的。一个韵母与不同声母结合可以拼出许多字音,如韵母a可以拼为bā(巴)tā(他)hā(哈)huā(花)……这些都是同韵字。
什么是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按格律的要求安排在特定的位置上,就叫押韵。押韵在格律诗里的位置,除首句(末字)有的押、有的不押外,其他偶数句的最末一字都要押同一个韵部的韵。即:律诗二、四、六、八句末字要押韵;绝句二、四句末字要押韵;排律也是偶数句末字押韵。因为是末字押韵,这个押韵的字就叫韵脚。下面举两个例子:
例一;《糜城荷》 一片云老师
一茎引绿饰糜城,雨润娇颜帝梦惊。
淡沁冷香迷晚暮,浓添爱意醉新晴。
蓬头昂首朝天作,玉骨藏泥戴月耕。
污浊常沾偏不染,高风蕙质世人倾。
韵字是:“城、惊、晴、耕、倾”
例二:《开发建楼有感》何处
灯火阑珊倚晚风,三千劫后海棠红。
何来问候黄莺语?但见烟花数万重!
韵字是:“风、红,重”
格律诗的押韵要求:要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要一韵到底,不管几句,不许换韵,更不许出韵。同时还要避免韵脚重字。
古代有一些七言四句或五言四句的诗押仄声韵,但那是“古绝”,不能算格律诗。
押韵的作用是使韵脚在一首诗中,经过一定距离间隔之后不断反复出现,前后互相呼应,使全诗在音响上联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诗人相互唱酬中还有所谓的“限韵”、“步韵”和“依韵”。这里也略作介绍:
限韵:是古代科举考试时的一种方法。现代有时在给学员出题,或几个人在一起联句、题咏也有限韵的。限韵又分两种:一种是“限韵部”,所做的诗只要在限定的某一个韵部中就算合格;另一种是限韵字,就是限定几个同韵部的字,做诗时都得用这几个字,有的还限顺序。
1,所谓“步韵”,一般都是和诗(但和诗不一定步韵),也叫“次韵”,就是和诗时用原韵,次序不能颠倒。
2,“依韵”,也往往是和诗,只要按原诗的韵脚,但韵脚的次序可以调整。
3,“用韵”,也用于和诗,只要用原诗同一韵部的韵即可。 押韵的标准:由于语言随着朝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因此各个时期押韵的标准不尽相同,宋以前曾经使用过《切韵》、《广韵》,南宋以后大都用《平水韵》直到今天,《佩文诗韵》就是《平水韵》的简编。不过《平水韵》仍是古韵,与现代汉语声韵仍有差别。民国年间,出现过《中华新韵》,现在流行的《诗韵新编》就是根据《中华新韵》编写出来的,现代人写诗实行“双轨制”,用《平水韵》或《诗韵新编》均可,但不能混用。2004年,中华诗词编辑部在《中华诗词》五、六月刊上公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常用字简表》正在试行,相信不久以后《中华新韵(十四韵)》将会成为通行的新诗韵。
(二)平仄:
平仄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格律诗区别于其他诗体的主要特征。毛泽东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所谓平仄,就是将汉字发音的四声分为两类,阴平、阳平归一类,为平声;上声、去声归一类,为仄声。古代还有入声字(现代南方各省的方言中,也保留着入声字),散在于现代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写诗时仍算仄声,初学者比较难掌握。
诗与歌是分不开的,唱歌有节拍,声调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缓有急,返复回环,形成节奏、旋律。诗也一样,也有节奏、旋律。节拍、旋律、节奏的形成,除了句子整齐、节拍一致及隔句押韵外,最主要的就是利用字声来调整。 第三讲 格律诗的平仄基本句型
在此,我把上面所讲的抽象知识更具体的讲一下:
1、什么叫句型?
答:句型也叫句式,跟我们平常讲的散文“句子”意思相同,在诗词里习惯叫“句式”。
2、什么叫做五言?什么叫做七言?
答:五个字一句的叫做五言,七个字一句的叫做七言。
五言句式如: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诗句如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七言句式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句如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3,什么叫做平仄?
答:平仄(拼音:píng zè),即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4,古代汉语的四声究竟是怎么回事? 平调:分两种,基本上是平缓轻柔的声调;
阴平-音调较高且可延长
阳平-音调较低且可延长
仄调:分三种;
上声-高昂明亮
去声-尖细哀柔
入声-短促
因此平仄又常被分为四声:分别是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中国古籍中有不少说明。其中明朝文人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提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而清朝文学家顾炎武在音论一书中简短的说明为:
“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
若以西方音乐的节拍来分平上去入四声的长短,顺序分别是平声-4拍;上声-3拍;去声-2拍;入声-1拍。
5, 现代汉语的四声是怎么回事? 今韵的平声一般指拼音中的一二声。仄声一般指拼音中的三四声。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注意: “上”字这里应该读(shǎng)。这里不要读(shàng)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
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6,五言可以写哪些诗?七言可以写哪些诗? 答:五言可以写五绝,即每一句五个字,一共是四句。称为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我写的:
坦荡自虚怀,不为美誉来。
重重节苦抱,羞望栋梁材。
还可以写五律,即每一句五个字,一共是八句。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我写的:
宇宙没围墙,神舟作讲堂。
学员全世界,教者俊姑娘。
所授航空课,皆凭中华腔。
地球人笑问,银汉有多长?
七言可以写七绝,即每一句七个字,一共是四句。称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我写的:
赘叶滋芽自快哉,只消养料不生财。
细心农妇刚掰去,又被轻风送出来。
还可以写七律,即每一句七个字,一共是八句。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我写的:
梅苑清风入万家,诗缘喜结度余华。
歌山吟水临嘉景,写菊描兰当养花。
静坐远思三界外,开怀长览九天霞。
妙词每读心潮涌,敬谢诸君大碗茶。
(写绝一般不用对仗,写律一定要写对仗,这个以后我会具体讲的)。
7,五言句式和七言句式各有多少种?
答:五言句式只有四种。如:
(a)平平仄仄平 (b)仄仄平平仄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七言句式也只有四种。如:
(a)仄仄平平仄仄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为大家初次看到句式,觉得有一些眼花缭乱,其实,五言的句式加上七言的句式,一共只有八种句式,所有写诗的格式就是依靠以上八种句式在运作,来构成我们写诗的格式。至于句式是怎么形成的,稍后我要讲解的。
8、五言句式与七言句式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它们的不同点很明显,五言句式对比七言句式每一句少两个字。那么,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请看:
五言句式(a) 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式(a)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式比五言句式多的两个字大家应该看得出来了,原来七言句式就是在五言句式的最前面加了一个不同的节奏单位“仄仄”,这样就成了七个字。也就是说,七言句式后面的五个字跟五言句式的五个字一模一样。再看:
五言句式(b) 仄仄平平仄
七言句式(b)平平仄仄平平仄
七言句式就是在五言句式的最前面加了一个不同的节奏单位“平平”,这样就成了七个字。七言句式后面的五个字跟五言句式的五个字一模一样。
还有两句我就不一一举例了,跟我上面讲的情况是一样的。
但要弄明白它的理论根据,即七言句式是在五言句式的基础上建立的,也就是在五言句式的最前面加上一个平仄不相同的节奏单位,什么叫做平仄不相同的节奏单位?比如:
五言句式(a)平平仄仄平,你们看看它的最前面是“平平”吧,你要加成七言句式,只能加“仄仄”,就成了“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平仄的节奏就交错了,因为所有句式都讲究平仄的节奏交错,稍后要讲到这个问题的。
9,是否所有的七言句式都是在五言句式的最前面加上一个平仄不同的节奏单位?
答:肯定是这样的。请看下面展开的句式,对比一下,大家就看的很清楚了;
(a) 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仄仄平 (b) 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平仄 (c) 平平平仄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 仄仄仄平平 (d)平平仄仄仄平平
10、句式的平仄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作用?
答:我只能简单的解释,详细情况以后再讲。所谓平仄,比如我们使用汉语拼音的时候,每一个字都有四声,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 简而言之: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
因为四声的发音都不相同,我们在句式里把平仄交错,节奏之间才出现起伏,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平仄就好比歌曲的音符,“1、2、3、5、6、7、1、”它们是把不同的音符交错的,唱起来就好听。在写诗的时候,句式里的平仄交错跟歌曲的谱曲是同样的道理。
11、句式节奏是什么?
答:句式节奏,我们常常也叫它句式音步节奏。比如七言句式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它的节奏是四三结构,既“仄仄平平/仄仄平”;再细分是二二三结构,既“仄仄/平平/仄仄平”,还可以细一点分,它的节奏是二二二一结构,既“仄仄/平平/仄仄/平”。我们朗诵诗的时候是按照节奏来朗诵的,就好比我们把歌词谱曲一样,曲子也是有节拍的,这是同样的道理。如毛泽东的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12、有人要问:句式是怎么形成的?
答:句式是由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单位平仄交错组合成的,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
“早岁——那知——世事——艰”
“平平——仄仄——平平——仄”
“楼船——夜雪——瓜洲——渡”
13、有人要问:既然是由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平仄交错组合成的,为什么还有单音节的和三连平、三连仄的现象?
答:a, 七个字一句的肯定有单音节和“三连平”、“三连仄”的现象。
请看两组数学式子:2+2+2+1=7 2+3+2=7
b,关于单音节都在句式的最后出现。
如五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如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c,关于三连平和三连仄的现象,五言句式在最前面出现,七言句式在句式的中间出现。
五言如: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七言如: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d,关于“三连平”和“三连仄”,在写诗的时候,不一定是词语的节奏,是声调形式上的一种表面现象,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它也叫一种假像,有谁写诗这样写过。我们汉语词典里三个字的词语也相当少啊,就算你写的出来,读起来也特别拗口,实际上写诗是这样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塞上——长城——空——自许”
“平平——仄仄——仄——平平”
“镜中——衰鬓——已——先斑”
至于后面三个字的节奏有“1+2”的,也有“2+1”的,如:
“白塔/妙词/传/雅韵,青城/佳句/诵/遗篇。”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从上可以看出,还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平仄交错组合成的。
14、有人要问:为什么要以双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呢?谁规定的?
答:是古代的诗人们在写诗的应用中摸索出来的。因为在我们的汉语词典里绝大多数词语是双音节的,如:
桌子、书本、大海、平原、和尚、研究、内疚等。
四个字的成语也是双音节的,如:光明——正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波、破釜——沉舟等。
三个字和五个字的词语非常少,
三个字的词语,如:破天荒、铁鸡公、耳边风、苦肉计等。
五个字的词语,如:树倒猢狲散、行行出状元、疾风扫秋叶、久旱逢甘雨等
大家细细的看,就可以发现:
铁——鸡公、耳边——风、树倒——猢狲——散、疾风——扫——秋叶、
三个字和五个字的词语对比四个字的词语,只是词语的字数存在着单双的关系,节奏有增加和减少的区别,但是它们的节奏组合始终没有离开双音节的关系。
15、每一个句式都有一个名称,名称是怎么出现的?
五言句式:
(a)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b)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c)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d)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七言句式:
(a)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b)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c)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d)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究竟它们的名称是怎么出来的呢?无论是平起还是仄起都是看的每一个句式的第二个字,无论是仄收还是平收都是看的每一个句式的最后一个字。简单一点说,就是看的每一句的第二个字和它的最后一个字。
这里出现一个好奇的事情,为什么平起或仄起,都要看每一句的第二个字呢?怎么不看第一个字?原来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句式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组合的,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很重要了,(单数音节指的每一句的1、3、5字),既然单数音节不是很重要,那么,单数音节的声调就可平可仄了,你想一想,我们还能够看第一个字吗?不能,我们只有看第二个字了。
文章评论
@{uin:824807200,nick:雪岩松,who:1} [em]e100[/em][em]e160[/em]
@{uin:1014306638,nick:静怡,who:1} [em]e160[/em][em]e163[/em][em]e178[/em][em]e176[/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