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为什么愿意到网上买东西?答案会有很多,但是便宜和方便应该占到主体
为什么便宜?像一般的商家入驻地面的超市,会有20-30%的进场费,或者说是高额的房租,所租房子的客流量多少也是考虑的问题,还必须要有销售或者服务人员,但是在网上就没有这个问题,首先不用入场费,那就已经把成本降低了很多,一根网线,几个工作人员再加上外包的物流就可以了,相对的简单,像沃尔玛在比较繁华的城市,一天的客流量,也不过是1.5万人左右,而在网上却远远不止如此,像七格格淘宝店的日均浏览量竟然能达到68万人次,两相竞比,一目了然。
我们用地面的商家来研究一下网上的商城就会发现一切问题十分的简单,比如说地面上有个人开的店,网上也有个人开的的店,这叫做个人对个人{(C2C)C是英文个人的首字缩写}马云的淘宝商城就类似于地面的义乌小商品城一样
在这里,你买东西便宜了,但是因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诚信的问题就很难解决。
B2C(企业对个人,B是英文企业的首字母,简称B,企业的意思)的商城将诚信的问题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像京东商城,国美电器、阿里巴巴或者新华书店,都在网上开设了超市,因为企业的信誉和运营模式,就会将诚信提升到一个高度,假如在地面的国美电器买一台电视一万元,在他自己的网上商城里大约需要九千四百元就能买到。而质量和售后服是一样的
太平洋的BMC商城将顾客商家和中间的担保人用商业的模式串联起来,互相可以转化,又是一种新模式,再便宜的基础之上又将诚信提升了一个层次。
但是我们发现他们在诉诸一个什么概念,C2C诉求的是东西便宜。B2C和BMC的商品不是最便宜,但是他加上了诚信的概念,我贵是因为我贵的有道理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消费者喜欢买到什么样的商品?质优价廉?假如在优的前提下,廉到什么程度才会让大家高兴。
2007已经有人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人就是黄光裕,他想,大部分的超市都是在做比价竞争,比如说一台彩电进价3000,有的超市卖到三千一,有的超市卖到三千零五十,他们在利润上进行争斗,这样优胜劣汰,仅仅是微利经营,活也是活的很艰难,他就想,我能不能一分钱不赚也能赚到钱,结果他还真把问题给想通了,于是他赚到了钱,在2008年的时候他成了中国的首富。
他是怎么做到的? 他首先建立了一千家连锁店,然后要到了最低的价格,然后又确定了回款期
我们来看:假定说他一天只卖一台彩电,他一天就是1000台。那一个月就有9000万的营业额,他的回款期是三个月,那就是2.7个亿。他把这笔钱放到银行,银行会给他高额的利息,有多高,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黄光裕在2008年成了中国的首富。
我们来看这个案例:
消费者拿了3000元买到了电视,你说厂家会不会赚钱,他的电视成本就是2000元,消费者假如不买电视,这个生产厂家能不能存活,那谁是主体,消费者是主体
黄光裕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叫做经营者,但我们来看,假如没有消费者的钱,他又怎么能够从银行赚到钱,谁又是主体,还是消费者。
黄光裕赚了钱,厂家赚了钱,但是没有消费者就没有他们的盈利,在这个产业链之中,其他的主体都赚到了钱,但是最主要的一个却没有赚到钱,你觉得这件事公平吗?
消费者的购买已经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了就应该产生回报,而我们这个商城仅仅把你的本金还会去,还没有给你利益呢,你就已经觉得不可思议了
所以说,我们消费者太善良了。
我们看一个案例:
假定说,有这样一个肉夹馍店
假定每个人过来消费10元,一天过来了100个人,一天的营业额是1000元,他的利润是60%,也就是说他每天会赚到600元,他制定了一个游戏的规则,他每天会将赚到钱的50%拿出来按顺序还给消费者。也就是300元。
我们会发现,第一天消费的三十个人会拿到钱
第二天又是同样,他还是赚了600元,他将三百元还给30--60个人
第三天会还给第61--90个
那我们来看,这个商家有没有赚到钱,这三天他一共赚到了多少,答案是九百元,他本来应该是赚到1800元的,但是他将他利润的一部分拿出去还给消费者,所以他赚的会少一点,但结果他还是会赚。
那顾客分到了钱,免费吃了饭,这个顾客会不会告诉他的朋友,那他不用担心客源的问题,他只需要把质量搞好就行了,是不是会更加简单。
台湾有个富商叫王永庆,王永庆开始在一家米店打工,后来自己慢慢地开了米店,他开始主要服务一个社区,仅仅是几百人的社区,他当时是这样做的,社区的人过来买米,假如他赚到了一元钱,他就会拿出5毛钱回馈给前来买米的顾客,以此类推,买到十元的时候他会拿出5元,一百元就是五十,一千元就是五百,一万元就是五千,一百万就是五十万,这样他的口碑就从这个社区,慢慢的扩散开来后来他赚到了更多的钱,后来发生了一个小故事,他的一个老顾客,也是第一个光顾他米店的人,家里出了点问题,需要一点资金,他就找到了王永庆来借钱,王永庆翻了一下账本子,发现他一共在这里买了一万元的米,王永庆就想,假如不是这个人当时的支持,自己是走不到现在的,于是他就将这个人买米的所有的钱全部还给了他,之后他就按照时间的长短和利润的多少慢慢地将钱还给依次买东西的顾客,这样循环往复就是王永庆成了台湾的首富。
实际上现在很多商家都在做这样的动作,只是他们返还的标的和方式不一样而已,有些时候你到商场去购物,商场会举行一些抽奖活动,你一不小心会抽到一个大奖,比如说二十万,这二十万如果从当天的营业额来算的话,怎么都不可能,商场是要赔钱的,但是商场算的是累计销售的利润,也就是时间差,他只是将赚到钱的一部分拿出来回馈而已,而且这种回馈是随机的,但是我们这个商场是按照顺序来回馈的,他回馈的是有效标的,他将赚到的利润按照时间的先后依次还给第一个消费者,依次是第二个、、、、
我们把钱放到银行,银行会给我们利息,银行是怎么赚钱的,就是使用时间差和现金流的,现在这个商城打的概念的也是时间差和现金流,
有些东西我们理解不了,就好像我们理解不了很多高科技的东西,但是他们都实实在在的存在一样,我们搞不懂好多模式,但是人家成功了,等人家成功了说出来之后我们会恍然大悟,奥,原来是这样,于是你一拍大腿,早知道我也会怎么样怎么样,但是你当时是在怀疑,而怀疑就是人生最大的成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