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坚持自己没有开悟之前不看别的东西,我们就会有成就
个人日记
摘自净空法师《大经科注》第212集 2015年7月13日讲于香港
【解】“广施”者,普遍施给也。普利一切众生,故云广施。所施之物,乃功德之宝。
功德,佛法里面最普通的术语,常言说得好,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功德,功德是什么?
【解】“功德”者,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己曰德。”
这两句话,我们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像章嘉大师早年教给我的,要养成一个施舍的心,心常常存着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常有布施的心,这是功德,遇到缘尽心尽力去做,自己在积累功德。
【解】又《胜鬘宝窟上》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
这两句话说得很好!“恶”,恶的行为没有了,恶的言论没有了,恶的念头没有了,这是真的功。恶没有了,善就积累了。恶是破坏善的,破坏你的善念、善言、善行。恶要是尽了,简单的说这个“恶”,十恶;简单的说这个“善”就是十善,害众生的念头没有了。杀、盗、淫,这是身的三种恶业,这个恶业没有了,这是功。翻过来,恶断了,不贪、不嗔、不痴,这个善圆满,这就是德,这两个字要认识清楚,我们才知道如何断恶修善,如何积功累德。
【解】“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你所修积的功德,恶,天天少;善,天天多,好事!从根上说,就是念头,恶念天天少,善念天天多。善中之善,以称名为第一。所有一切恶念都放下了,一心只照顾到佛号,让佛号念念相续,前念是佛号,后念接着还是佛号,这样好,这是功德里头的第一功德。
【解】综上二说,则利生与去恶名功。此功之果曰德。德者得也。德者,修功所得也。
“利生”是利益众生,这是说的化他,教化众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利生”。能够利生,当然就去恶了;去恶是成就自己。
刚才讲了,恶念、恶言、恶行都离开了、都放下了,这是“功”,这个“功”的果,就是“德”。
念佛这个功德果是什么?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果,果德。生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遍法界虚空界是第一善知识,好老师,我们在阿弥陀佛座下,一生证得圆满的佛果,那就是圆满的功德。
下面为我们解释“宝”字。
【解】“宝”者,本段末后一个“宝”字,应深着眼,此诚为画龙点睛之笔。盖开法藏所开显者,即此宝也。广施与众生者,亦即此宝也。
这“宝”什么意思?很明显的我们能体会到,法宝。所以佛在经上常说,一切布施当中法布施为最,为什么?法能帮助众生开悟。财不能,无畏也不能,法能帮助众生觉悟。
下面念老举例,举了三个意思。
【解】又此“宝”字具三义:一者美称。如尊佛而名为宝王如来,赞美念佛三昧曰宝王三昧,尊佛菩萨之印契为宝印等。
这个“印契”就是印证。像惠能大师,求五祖给他印证,证明他真的明心见性了,这叫“宝印”,这是第一个意思。
【解】二者,宝乃梵语摩尼之译名。《仁王经良贲疏》曰:“梵云摩尼,此翻为宝。会意翻云,如意宝珠,随意所求皆满足故。”又《涅槃经九》曰:“摩尼珠,投于浊水,水即为清。”
这是说摩尼宝珠的作用,放在浊水里头,混浊的水就清了,有这个作用。
【解】又《弥陀疏钞》云:“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亦正是以宝珠喻佛号也。
这四句偈,念佛同学功夫不得力,这四句记住,它能帮助你。为什么不得力?妄念太多了。我一面念佛,妄念总是起来,那就是告诉我们,我们的功夫还抵不过妄念。不要害怕!妄念怎么样?不要去理它、不要管它,把精神注意在佛号上,这样念,念久了,妄念自然少了,功德就得力了。
有一些同学不念的时候,他说我好像没有妄念;这一念的时候,把妄念全念出来了。这是种错觉!不念的时候,妄念多你没有觉察到,你没有注意到,所以你不知道你有妄念;这一念佛,或者一打坐,只要一静坐,它就出现了,绝对不是静坐生妄念、念佛起妄念,不是的!妄念本来存在,你不用功,你不能觉察;用功,你发现了。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这是正常现象,许许多多人都有;现在人有,古人也有。方法就是不要理它,随它去,你愈理愈多,不要去理它,老实念佛,把注意力都着重在佛号上,时间久了妄念少,智慧就增长。
【解】亦正是以宝珠喻佛号也。三者,《智度论四十七》曰:“于诸宝中,法宝是实宝。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益。”今经中宝字,悉俱如上诸义。所说之法是真实法宝,此法至妙无上,故喻之为宝,
这个意思说得很清楚很明显,真正的法宝是经教。真实法宝是经教,佛所说的、圣人所说的,他所说的道理、方法、效果,可以说永恒不变。举很简单的例子说,“五戒”、“十善”、“六度”、“六和”,这都很简单例子,它会变吗?它永远不会变。它是真理,它是真实智慧。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过去千万年是正确的,未来千万年它还是正确的,你能依教奉行,你就能修行证果。
讲到究竟法宝,就这一句名号。海贤老和尚给我们作证,他念了九十二年,这叫没拐弯儿。拐弯儿,就是换道路;没拐弯儿,就是一直念到底,一句“阿弥陀佛”。他有什么成就?成就不可思议,他念到“功夫成片”,他念到“事一心不乱”,他念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他说“我什么都知道,就是不说”。师父教导他的,“不能乱说,不能说”。给我们证明这句佛号宝中之宝、无上之宝。
汤恩比博士所赞叹的大乘,他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两样东西都在中国。
我们要知道在中国古籍里面,在《四库全书》里面,在《大藏经》里面,宝在这里头。道教有《道藏》;现在儒家有人在提倡编《儒藏》,将来编辑成功了,中国有“三藏”,有“佛藏”、有“道藏”、有“儒藏”。千万年前祖宗留下来真实智慧、真实的理念、真实的方法、真实的效果、真实的经验,是中国古圣先贤对这个地球上所有众生最珍贵的宝物。这个宝物的钥匙就是中国的汉字——文言文,你懂得汉字文言文,这个钥匙你就拿到了,就能打开你的宝藏。
那还要记住中国老祖宗的教诲,如何开这个宝藏?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不能同时学很多门,一门一门的学。譬如我们这里有三个老师,开三门课,老师他自己也有学校,他可以一年到我们这里来教二、三个月,这二、三个月我们只学他一门;第二位老师教的时候,这位老师回去了,第二位老师来,我们跟他学,学他的那一门,我们同时都是学一门,不是学三门。但是在一年当中三门都学到了,每个老师来讲三个月,这是正确的,而不是每一天上三堂课,那个方法不行,那个方法会把我们扰乱了。我们的精神、精力要集中,集中在一样上。
古时候教学法是这个办法,古人教学是跟一个老师,有一个老师这里学了几年,再去拜第二个老师学另外一门。学三门东西三个老师,但一定是三个时代,不是同时,这一点要特别留意。
我们这一天二十四小时,脑子里想一个问题,容易得三昧,容易开悟。如果一个小时里头想三样东西,乱了、杂了,不但不能开智慧,会生烦恼。可能老师讲的不一样,你会有比较,不!用不着,比较就错了,每一条道路有每一条道路的路况,路况并不完全相同。明白这个道理就好办了,自己有主宰,把老师的优点统统吸收了,自己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这个例子很多,在中国历史上我们能看到。明白这个道理,学东西就快乐,我们年轻时候不知道。
所以李老师我拜老师的时候,我前面有两个老师,再拜他跟他,他就怕我拿前面老师所教我的跟他来相比较,这就麻烦了。所以他给我的条件,第一条就说,过去你所学的,无论跟什么人学的,我一概不承认,统统作废,你要跟我学,从今天起一切从头学起,以前都得放下,不准再提。这是对的,如果拿前面两个老师来做比较,一事无成;跟一个人跟定了,这才有好处。
我在台中没有出家之前,跟李老师十五个月(一年三个月),我学了十三部经,这十三部经我都能讲,还讲得不错。我出家了,这出家缘成熟了(我出家了),出家之后教佛学院,教了一年,一年两个学期,我才用两部经。我学了十三部,教一年才用两部,自己感觉得什么?不够。为什么?因为学的都是小部经,里面最大的两种,那就是,最大的是三种,《金刚经》、《普贤行愿品》、《地藏经》,这三个份量比较多一点的,其他的经都不长,小部经,多半从《阿含大集》里面所选的。
老师教的方法有道理,真得受用。在台中的期间,完全听李老师的指导,他不让我看的书,我绝对不要去看;所有的这些法师、大德到台中,在台中讲经,不准去听,为什么?你能专一。专一能得定,定能开慧,就这么个道理;你要是多听,广学多闻,增长知见,心不能得定,不能开悟。道理在此地。
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心就服了,对老师感恩。
那我们遇不到老师怎么办?老师有著作,现在还有光盘,用光盘、用著作是一样的,也是要守这个规矩——“一门深入”。自己没有开悟之前,不看别的东西,要坚持这一点,我们就会有成就。你看一片光盘,能不能看一百遍、能不能看两百遍,这就在你了。为什么要多看?多看就熟透了,多看心是一。
我这段时间,在听黄念祖老居士的《净修捷要报恩谈》,我已经听了几十遍,有五、六十遍了,我每天还在听。遍数不多不行,遍数要多,听的时候不要有杂念、不要有妄想,就像上课一样,遍数愈多愈好。心是一个,心无二用,这才会有成就。
凡是功夫不得力,都是学得太多、太杂,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也不错,都想学,问题出来了。如果海贤老和尚念佛号,还想念经,还想念咒,他就不能成就了,他不专,他不一。一门深入,他多门深入。违背古圣先贤的教诲,古圣先贤的教诲了不得,是他一生的经验,不但是自己一生经验,集古圣先贤的经验,哪里会错?!我们今天怎么?是对古圣先贤怀疑。
也看到有一些人,他学很多门,他都有成就,都还不错,还能触类旁通,那是极少数的,禀赋不一样,我们讲有天才儿童。我们是普通人,普通人要走普通的方法,稳稳当当,不能走那一些,是少数天才,我们不是那个少数人,那学不到的。
海贤老和尚表法表得好,老老实实,“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自然通达,没有勉强,没有我一定要学到什么程度,没有!完全自然的,这就对了。
我为什么说这些话?因为现在真正有修、有学的人少了,一个个都往生走了,往后要想学没人教了,现在就缺乏师资,如果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这个网路、卫星,这样的媒体传播,我们的教学就有困难了,能教几个人?李老师过去告诉我,顶多十个人。
学校里面为什么不能出人才?那一班四、五十个人,老师照顾不过来,他没有那样的精神,顶多只能照顾十个人,个个都照顾到。
所以从前教学学生并不多,家里小孩多了怎么办?请两个老师。两个老师两个教室,教室叫“塾”,私塾的“塾”,“塾”就是学校,东塾、西塾。大家庭里头不只一个老师,当然有一个老师,专门教小孩的扎根教育;另外大的孩子,十二、三岁以上,他可以专攻一部经,或者专攻史,经史之学,就会请两个老师,这都是我们曾经见到过的。
《智度论》上这句话,“于诸宝中,法宝是实宝,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益”。“法宝”要重视,在我们中国,“法宝”就是指的乾隆所编的《四库全书》、《四库荟要》。它的钥匙——唐太宗所编的《群书治要》,这部书重要,它偏重在行门,帮助我们怎样修身,也就是我们如何得到健康长寿,这是一门学问。《群书治要》能够帮助你,帮助你家庭幸福,帮助你事业成功,帮助社会安定,帮助国家富强,帮助天下太平。你看这是真宝,这可不是假的,在这一部“经、史、子、集”里头汲取精华,用它来治国平天下。
另外一套《国学治要》。《国学治要》这个思想的想法的来源是从《群书治要》的。看到唐太宗这方法不错,于是他们也编一套。编一套什么?唐太宗那是修身、齐家、治国的,真是实用,这套《国学治要》是做学问的,材料还是在《四库》里头。《治要》里头没有“集部”,“集部”是文章、文艺,他不要;《治要》里头有,《治要》是“经、史、子、集”,这四样东西里头选出来的,是为《四库》的入门。
我要入《四库》,最先是拿到钥匙,钥匙是文字学,《说文解字》文言文,拿到之后我们要想做文学、哲学、史学,可以从《治要》入门,先对《四库全书》认识它,然后自己喜欢哪一种、哪一个类别,你就专攻,在学问上有所成就。《治要》是在事功上有所成就,性质不一样,两者《治要》特别切要。
我们每个人都想能过到一生幸福,要过一生的幸福,一定要求学,一定要亲近古圣先贤,老师找不到了,可是这本书找到了,我就在这个书上下功夫,下个五年、十年,自己在这一生当中会得到幸福。
真正总的、最重要的总纲领,你看有许多,很多地方办论坛,办到最后问题都出来了。最先办的是好事,用心好;最后办多了,都搞得名闻利养,带来很多烦恼,外面受人批评,这什么原因?就出了一桩事情——用心不一样了。你最初创办的时候是用真心,最后到以后名利加上去了,名闻利养加上去了,五欲六尘加上去了,你的心不是真心,是妄心,妄心干这个事情怎么能干得好?!
所以真心要用到底,贯彻到底,不能用妄心,一真一切真。
我们年轻时候闻到佛法,知道这个东西是宝中之宝,大乘佛法真正不可思议。哪一个法宝都是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不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死问题,这个没办法。宗教能帮助我们生天、能帮助我们避免恶道,不能教我们脱离六道轮回,这个一点它没想到,它认为天就是最高的了,不像佛法。佛法是真正彻底了解世出世间法的真相,它知道六道是假的。
不但六道是假的,十法界也是假的,它教导我们出离十法界,成佛作祖,这才究竟,所谓“离究竟苦,得究竟乐”,这是大乘。
大乘当中特别是《无量寿经》、净宗法门我们遇到了,这才能放下一切,连佛法放下了,连大乘也放下了,大乘里头我只取这一部经,我只念这一句佛号,我走海贤老和尚的路子,这是一条光明大道。
一生当中圆满成就,它包含不包含世法?当然包含,世出世法最圆满法,在这部经里头,我们在一起学习,没有时间限制,细心来品味,法喜充满。
我们将念老这几句话念一遍:
【解】于诸宝中,法宝是实宝。
是真实宝。
【解】“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益。”
今世得利益,后世也得利益,乃至涅槃,这是最高的,能为究竟圆满的利益,帮助我们证大涅槃。
【解】今经中宝字,悉俱如上诸义。所说之法是真实法宝,此法至妙无上,故喻之为宝,此法能满众愿,故喻为如意之宝。若切指此宝,则是持名之法。
信愿持名。
【解】盖念佛之心印,坚固不坏,有如金刚,故称宝也。
海贤老和尚,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念佛心印,坚固不坏,有如金刚。海贤老和尚九十二年,一句佛号念到底,时时刻刻未曾丢失,宝!
【解】如《观佛三昧经观佛密行品》云:“譬有贫人,依豪贵衣食。时有王子出游,执大宝瓶。瓶内藏王宝印。贫者诈来亲附,拿宝瓶逃走。王子觉之,使六大兵乘(骑也)六黑象追之。持瓶人走入空野泽中。毒蛇自四面来,欲啮持瓶者。惶惧而东西驰走。见空泽中有一大树蓊郁。头戴宝瓶,攀树而上。时六兵疾驰至树下,贫人见而吞王宝,以手覆面。六黑象以鼻绞树倒之。贫人堕地。身体散坏。唯金印在宝瓶放光。毒蛇见光四散。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
比喻宝印不坏。身体坏了,“宝印”不坏,这个“宝印”就是这句佛号。这句佛号要真信、要切愿,要加上这两个。没有真信,没有切愿,纵然念到熟透了,他不能往生。我们要记住蕅益大师的教诲,大师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全在信愿之有无”,有信、有愿就决定往生;没有愿、没有信就不能往生,所以“信愿”太重要了!
“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浅深,也不是念佛多少,是念佛功夫浅深。功夫浅深跟“信愿”有关系,特别是跟“愿”。“愿”是什么?求生净土,对这个世间要淡化,不能留恋,要看破。如果对这个世间有留恋,纵然往生,品位很低,不高!所以,讲“功夫浅深”,不讲念佛多少。当然念佛多少,它是自己用功的方法。
我们看到黄念老,往生之前的几个月,每天十六万声佛号,追顶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着念,日夜不间断,睡眠的时间不多,十六万声佛号。这是菩萨为我们示现的,教导我们,我们念几句就忘掉了、念几声就断掉了,跑了,妄念起来了,佛号没有了,这都是烦恼习气太重。如何对治烦恼习气?无过于一心称念。古人也有讲到,为什么念佛不能恳切?是生死心不切。如果真正为了生死,那个心就很切了。所以印光大师,写个大的“死”字,放在佛堂当中,有道理!看到什么?我就要死了。怎么办?念佛。生死心切,佛号自然就连上了。所以世缘要彻底放下。
世尊在世为什么不建道场?那我们再回头看看,建设富丽堂皇大道场的,那些修行人,几个人临终时肯能放下。要放不下?放不下就六道轮回。留恋道场?留恋道场,这道场里面没有男女婚配。怎么办?道场里有老鼠、蟑螂、蚂蚁,就投胎这一类的畜生,它留恋这个地方,它离不开,多可怜!
所以要彻底放下,一定要记住,《金刚经》上所说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事实真相。这教我们什么?教我们彻底放下。
人活在世间,八十岁以上,就应该要“作如是观”,活一天算一天,不要想到还有明年、还有下个月。还有明年,错了!一口气不来,这一世就结束了。时时刻刻“作如是观”,就是生死想,生死心切,念佛的功德就非常明显,我多活一天,多给众生做一天的样子。海贤老和尚时时刻刻想往生,他真想。阿弥陀佛来安慰他,阿弥陀佛来嘱咐他,说他修得很好,表法表得很好,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做好榜样给念佛人看、给学佛人看,学佛念佛就要学他这个样子。
要讲经教学走大乘这个路子,那就要学释迦牟尼佛的样子,记住,释迦牟尼佛一生不建道场。那个时候的环境,虽然有人聚集在一起,在我们想象当中,释迦牟尼佛,他的这些在家出家弟子应该有三千人。三千人这么大的一个团体,他们讲经教学,国王大臣有时候都去听讲,对这个团体非常了解,这个团体都是好人,没有坏人,不会扰乱社会安全,护持的人多。护持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每天出去托钵,有人供养饭菜。三千多个人这个团体都是托钵,都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里头一半,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随弟子,出家人。我相信在家,也不会少过这个数字。
那我们现在的社会跟古时候不一样,一定要适应,不适应就不能生存。在现前这个社会,必须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低,确确实实能吃饱、能穿暖,有个小地方能遮蔽风雨,就够了。印光大师告诉我们,道场不要太大,住众不要超过二十个人,好!小道场容易维持,有几个护法就够了,心是定的,心定才能办道,心要有忧虑,心不安,道业不能成就。
要懂得随缘。“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早年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以后我专修净土,加一个“念佛”。“自在”很重要,自在,身心安乐。“放下”就自在;不“放下”,有烦恼可不得了。
修六波罗蜜、修六和敬。我们“净宗学会”成立,提出行门五科,够了。“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愿”,简单明了,这就是持戒。真信、切愿、念佛,决定得生净土。
【解】(以上经文,在《宗镜录》九十五卷中有注释,兹不录引。)
我们自己要想了解这个比喻,《宗镜录》我们这里有,在九十五卷当中你自己去查。
【解】但今应申言者,则其末后所云:“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
这个四句很重要,说明念佛心印真宝,不是假的。
【解】故知念佛法门是真实不坏之法宝。
我们要认真学习。
【解】此念佛妙法,心作心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自心起念,还念自心,以佛果觉,作我因心,故令因心,顿同果觉。“住于念佛,心印不坏”,功德之宝,正是此心。故此心印,称为宝印。
这些言语很简单,非常重要!我们要深究,不能含糊笼统念过,为什么?它能帮助我们断烦恼化习气,让我们功夫得力,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念佛有效果,往生有把握,这一句话重要,几个人念佛有把握?我们年轻时候亲近忏云法师,这在台湾是很难得的一个大德,我向他请教,我说,老法师念佛,往生有没有把握?他给我们说实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他有个茅棚,虽然很简陋,里面住了五个人,他也要管人,也要管事。也要跟信徒们应酬,要不然供养没有来源,这些都是他的烦恼,所以我们才想到,道场愈大,烦恼愈多。
学佛,清净心是第一关口。心不清净修什么?修福,这个可以,修福德,不是功德。福德能帮助你生天、帮助你来生得好报,不能了生死、不能出轮回,还是业力做主,所以它麻烦大。
我们如何能把业力转变成愿力,我们就成功了。
我们除了自利,就是利他;利他还是自利。要明白这个道理。怎么说利他也是自利?将利他这个好事,功德回向给求生净土,这就转利他为自利。总而言之,我们的目标、方向就是一致的,决定不改变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重要!所以要知道,把念佛法门称为真实不坏的法宝。
下面又说明,念佛妙法,它妙极了。九法界众生修这个法门,统统得益。九法界上面是菩萨,菩萨推到最高等觉菩萨,念不念佛?念佛,文殊菩萨念佛,普贤菩萨念佛,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上从等觉菩萨,下到地狱众生, 只要符合“信愿持名”,没有不生极乐世界的。
极乐世界虽有品位不同,但是那个世界是平等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平等法界,这就妙了。如果还有,真有四土、三辈、九品,那就不能成为“妙”;有四土、三辈、九品,但是统统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萨,是圆满证得三不退的菩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种不退转统统得到。
“心作心事”,这一句讲的是道理。《观经》上所说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净土法门的理论就这一句。为什么念佛能成佛?因为本来“是心是佛”,本来是佛,现在我念佛,“是心作佛”,当然得“是心是佛”,不是没有理论做依据。
转网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