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会觉得“没脸回家”

个人日记

 年轻人为什么会觉得“没脸回家”?

风青杨  文

 

临近春节,在外漂泊的亿万年轻人将踏上归乡的旅程。但对不少年轻人而言,“回家”既感到温暖,也感到压力。相对于父老乡亲高期待,他们在就业上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在生活中同时面临在城市立足难和家庭期望压力下难以返乡的两难。绝大多数农村大学毕业生宁愿在城市做“蚁族”也不愿回乡。“没脸回家”成一些年轻人的感受,这种心态需要关注。(人民日报)

 

 

过年你最怕什么?近日,一则题为“80后过年九大怕”的帖子在网上疯传。年轻人过年有九大怕!怕年终奖少;怕春运;怕催婚;怕问工资;怕送礼;怕外甥侄子;怕堵车;怕同学聚会;怕提年龄…现在中国年轻人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恐怕是前无古人的,他们处于竞争残酷的环境中,拿着微薄到可怜的收入,有时候连温饱都成为问题。难道是他们不努力吗?不,他们非常努力,甚至近乎自虐。但无论他们再努力,单靠自己也买不起昂贵的房子,无法摆平一场大病,缴不起大学的学费。

 

春节临近意味着团圆,但却有人欢喜有人忧,欢喜的是家长们终于跟孩子团聚了,忧愁的是大龄剩男剩女们至今还没有着落、莘莘学子们学业也没有让家人满意的答卷,在外打拼的北漂们至今还没有首付到一套房子……尤其是即将又要面对亲朋好友的各种炮轰式的关心和“拷问”,将会勾起了许多人久埋心底的焦虑,被视为“比春运更难熬过的年关”。于是不少年轻人干脆当起“恐归族”,在异乡独守孤独,只愿寻求一份清静和放松。对于不少人来说,如果混得不好,过年往往有无颜回江东之感。

 

对长辈来说,关心下一代的方式就是问候生活和工作,他们经常是出于真正的关心,想要尽量给予帮助。但是有时候,关心适当与不适当之间的界限很难解释清楚。就算是亲戚和长辈的问题都是出于善意的唠叨和亲近,但是对于年轻一代,却是最难以启齿的问题。尤其是这种关心,和现在年轻人的想法不太相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觉得婚恋、薪酬等情况属于个人隐私,不愿意被过多追问。

 

一个不容乎视的现实是,如今我们的社会展现出来的却还是“盖房娶媳妇生娃”的传统生活方式。少有人能从“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里解脱出来。如果年轻人不按照大家的传统规律去结婚生子,就会引发众多疑问和不解,以致于大部分人已经不敢去想象和尝试,那种与众不同的生活。而看欧美剧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圣诞聚会似乎很悠闲,很享受,开着一些玩笑,谈着去哪里游玩了。反观我们当下的生存环境是,在社会的高压下,人们疲于奔命,试想,能以买房结婚生娃为成功标志的人,有何能够谈一些更轻松更有深度话题的“优雅”和“兴致”?每个人都只能匆匆赶路。

 

白岩松曾经有句话说的好:“青春应当浪漫一些,不那么功利与现实,可现今的年轻人却不敢也不能。”房价不断上涨,甚至让人产生错觉:不能实现自我价值,找不到存在的理由。北上?南下?哪里都是迷茫,哪里都是僧多米少。一样的人,别人在外彩旗飘飘,在内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心里想必不是滋味。这不是攀比,是价值无法实现的自卑与无奈。在社会中毫无存在感,尊严何存?

 

对年轻人来说,一方面社会竟争越来越激烈,不少人因忙于事业,晚婚晚育已经逐渐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如今在城市里混,工作、买房、买车等都是巨大的开销,这是传统社会三间茅房娶个媳妇所不能比的。哪个年轻人没有梦,只是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找不到实现梦想的舞台。社会转型在加速,贫富差距在增大,如何为年轻人塑造一个平等和谐并且充满活力的未来中国,不但考验着每一个公民的包容意识和承受能力,更考验着执政者的管理和智慧。

 

另外,是否也要思考一下,我们的社会是否给底层人的机会越来越少?是否像人们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的情况?如果一位父亲挣的钱比另一位父亲多100%,那平均下来他的孩子会比另一位父亲的孩子多挣多少?在丹麦,答案是15%;在美国,父亲收入较高,则孩子挣的钱也会多出47%。在中国,这一数字是60%

 

如果一个社会的财富分配、机会分配、权力分配,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管他出生在什么地方,什么家庭,他们都大致上有一个公平的机会,他可以去奋斗。让每一个人都享有共同出彩的机会,让任何怀有果敢精神的人通过辛勤劳动都可以登上胜利的顶峰。那就意味着人人都有希望,也意味着将来必须给予弱势阶层更多的政策倾斜、更多的政策补偿,让每一位公民都能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只有实现全社会每一个年轻人的中国梦,才可能实现全体国人的中国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