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慕大事件
我的桥牌
俗话说:“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1975年是辉煌了近20年之久的“意大利蓝队”发生历史性转折的关键一年。这年1月,在百慕大群岛举行的第二十一届“百慕大杯”赛上,入队不久的吉安弗朗科·法奇尼(Gianfranco Facchini)在代表“意大利蓝队”同法国队的比赛中,被美国记者布鲁斯·基丹(Blues Keidan)发现用脚向他的搭档塞尔吉奥·祖杰里(Sergio Zucchelle)打暗号。基丹立即将这一情况告诉美国不上场队长阿尔弗雷德·谢因沃尔德和当时任世界桥联申诉委员会委员的美国桥牌名将埃德加·卡普兰,而卡普兰又随即向世界桥联主席朱利叶斯·罗森布拉姆(Julius Rosenblum)报告了此事。罗森布拉姆对此非常重视,他在亲自观察一段时间后又派申诉委员会的另外两位委员----澳大利亚人詹姆斯·奥沙利文(James O’Sullivan)和委内瑞拉人朱安莱斯·哈默里奇(Juhanles Hammriclh)作为特别观察员对这对意大利牌手的赛场表现进行监视。结果他们和基丹都向世界桥联做出如下相同的证词:法奇尼在叫牌过程中和首攻之前曾多次伸脚,并有几次明显地触到祖杰里的脚尖,而在其他时间却未移动过脚;祖杰里的双脚未曾有意移动过。据此,世界桥联决定在意大利队参加的下一轮比赛中,将派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员监视意大利队的表现。可是在世界桥联的这一决定尚未实施之际,美国队即告之世界桥联:美国队将在下一场对意大利队的比赛中拒绝同法奇尼和祖杰里同桌竞技。“百慕大事件”由此爆发。
在此局面下,为了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世界桥联只得将此事通知参赛各队的队长,并宣布推迟意大利队与美国队在预赛阶段的两场比赛,同时又就此事召开了一次紧急听证会。在听证会上,法奇尼承认曾移动过脚,但说这是由于精神紧张所致;而祖杰里则声称他根本没有察觉同伴用脚做过什么动作。为了进一步澄清事实,应世界桥联之邀美国桥坛元老奥斯瓦尔德·雅各比(Oswald Jacoby)分析了这对牌手打过的一些牌局并与会作证,结果申诉委员会并未能发现法奇尼脚的动作同具体的叫牌和打牌有什么特别的联系,而这正是证明牌手有欺诈行为的重要条件。于是世界桥联做出如下决议:对法奇尼在赛场上的不当行为给予严厉遣责;在随后的比赛中,在桥牌桌下放置一个咖啡桌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对于世界桥联的决议,谢因沃尔德发表声明,对世界桥联未能对这对意大利牌手实施禁赛表示遗憾。几天以后,世界桥联主席罗森布拉姆发表一个声明,声称被指挥的这对意大利牌手“‘有罪’(严重犯规),但只是由于脚的不适当动作”。其间,这对牌手虽然没有在意大利队同美国队的两场预赛中被派上场,但是仍然参加了意大利队同其他国家的几场比赛。
然而这一事件并未就此平息。在意大利队同美国队进行决赛的当天早晨,谢因沃尔德看到在意大利队的上场名单中有法奇尼和祖杰里,对此他立即以美国队不上场队长的身份宣布:除非有美国定约桥牌协会的命令,否则美国队将拒绝参赛。结果比赛的开始时间由上午推迟到晚上。其间,美国定约桥协在紧急磋商后,电告谢因沃尔德要无条件地参加比赛;而在贝拉唐纳和卡罗佐的要求下,当时“意大利蓝队”的不上场队长桑德罗·萨尔维蒂(Sandro Salvetti)则做出决定不派法奇尼和祖杰里上场。
决赛开始了,由贝拉唐納和卡罗佐、皮塔拉和佛朗哥四位牌手组成的“意大利蓝队”,经过96副牌的激烈争夺,终于战胜强大的美国"爱塞斯队"卫冕成功,不过这却是他们最后一次获得世界冠军。回到意大利后,法奇尼和祖杰里终止了同伴关系,并被“意大利蓝队”除名。此后不久,世界桥联致函意大利桥联:在可预见的将来由世界桥联举办的比赛中,将不会对法奇尼和祖杰里中的任何一人表示欢迎。
“百幕大事件”在美国也引起一场风波:谢因沃尔德由于其在决赛时的作法、特别是赛后发表一篇指责意大利牌手比赛道德的文章,遭到包括美国桥牌界在内的众多批评,结果在同年晚些时候召开的美国定约桥协理事会上,谢因沃尔德被解除了美国桥牌男队不上场队长之职,对此谢因沃尔德则辞去全美桥牌规则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以示抗议。
对于“意大利蓝队”而言,如果说“百慕大事件”只是给其名誉带来损害而非致使打击的话,那么在1975年秋天发生的一件事则导致该队辉煌历史的结束。
毫无疑问,自从1972年“意大利蓝队”复出以来,该队之所以能获得1972年第四届“奥林匹克世界桥牌锦标赛”的桂冠并且连续荣获1973--1975年三届“百慕大杯”赛的冠军,其中贝拉唐纳和卡罗佐确实是贡献最大的两位牌手。他们自1973年开始成为搭档采用“超级精确叫牌法”以来,真可谓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不仅多年在世界桥联公布的特级大师积分表上始终名列前两位,而且还被誉为“世界最强的一对牌手”。
然而在1975年秋进行的某场训练比赛中,他们俩人却因一件小事而发生激烈争执,以至大动肝火反目成仇,结果在许多天里他们即使迎面相遇也互不理睬。意大利桥联为此深感焦虑,因为在即将到来的1976年,“意大利蓝队”不仅面临着“百慕大杯”的卫冕战,而且还要力争实现“奥林匹克世界桥牌锦标赛”的四连冠。情急之下,意大利桥联只得恳请年近古稀且重病缠身的皮尔罗克斯出面调解贝拉唐纳和卡罗佐的矛盾。皮尔罗克斯慨然应允并促成两位牌手言归于好,只是两位牌手均表示不愿再作搭档。几天后,该队的另一位主力队员皮塔拉宣布退役,这真可谓雪上加霜,“意大利蓝队”已无法组成一个完整的比赛阵容。
在此危难之际,又是皮尔罗克斯使该队渡过难关:他不仅说服了已经退役的福奎归队与贝拉唐纳合作,还促进卡罗佐和年轻新秀佛朗哥成为搭档,这是当时意大利惟一可行的组队形式。显然,此时的“意大利蓝队”已今非昔比。在1976年初举行的第二十三届“百慕大杯”赛上,以此阵容出战的“意大利蓝队”在预赛阶段一路顺风,并以带18个IMP的优势进入决赛,再与老对手“爱塞斯队”争夺冠军。这场被美国人称为“世纪之战”的决赛仍进行六轮96副牌的角逐,可在第一天进行的64副牌的比赛中阴影即笼罩了“意大利蓝队”---美国队不仅追平其带入的18IMP,反而以7IMP取得领先位置;而在第二天进行的最后32副牌的竞争中,“意大利蓝队”依然未能挽回颓势,并最终以198:232共计34个IMP之差饮恨摩納哥的蒙特卡洛。从技术统计来看,贝拉唐納和卡罗佐在叫牌和打牌中的失误均大大多于他们各自的同伴,而享有"世界第一牌手"美誉的贝拉唐納竟被采访这届比赛的美国著名桥牌记者卡普兰称为“是本届比赛中叫牌最差的一位牌手”。
然而,对于“意大利蓝队”来说,悲剧至此并未收场,在同年晚些时候同样在蒙特卡洛举行的第五届"奥林匹克世界桥牌锦标赛"的公开队式赛中,该队虽然同样进入决赛,但最终却敗给了由其老队员齐亚拉迪亚率领的巴西男子桥牌队。
1977年,皮尔罗克斯病逝后,“意大利蓝队”事实上已不复存在,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俱往矣!自此后,意大利男队不仅未能再次获得世界冠军,甚至还跌落到二流队的行列,尽管当年“意大利蓝队”中的多位明星仍然健在。
资料:
意大利蓝队BLUE TEAM
代表意大利参加国际桥牌比赛的意大利代表队,该队自1956年起获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蓝队这个名称的由来,是1956年意大利选拔代表队时,是蓝队击败了红队。
意大利桥牌联合会前秘书费德里科·罗萨说,意大利蓝队所获得的成就与意大利桥牌联合会的技术专员卡尔·阿伯托·皮尔罗克斯(Perroux)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于1950年担任这个职务,并于次年获得第一次成功,他所挑选的队取得在威尼斯举行的欧洲锦标赛的冠军。但是紧接着在那不勒斯举行的世界桥牌锦标赛屮,这个队与美国队的比赛表明,这个队缺乏经验和纪律。
但是这些并没有使皮尔罗克斯失掉信心。他接着就写文说,意大利队想一歩登天,求胜之心过切。这是一个鼓励和鞭策。从这一天起,就有两个小组热心人在这位技术专家的父亲般的领导之下,全力进行桥牌的深入和细致的研究。结果这两个学派(那不勒斯学派和罗马学派)不仅研究制定出了从来没有过的最精确的叫牌体系,其屮还包括罗马叫牌法(Roman System)的分支阿尔罗叫牌法(ARNO),即小罗马叫牌法(Little Roman),同时还造就了蓝队的辉煌历史,蓝队的成员先后有,阿威富里,贝拉唐纳,切拉弟亚,德阿里利奥,福尔奎特,加罗索,倍比斯·梯塞和西尼斯卡尔科。意大利队在1951年失败之后,没有经过很久就洗雪了失败的耻辱,意大利蓝队1956—1966年由皮尔罗在克斯担任队长,1967年由盖多·巴朋尼担任队长,1968—1969年由安格洛·特拉卡勒拉担任队长,这些年中由胜利走向胜利,最终取得了辉煌成就。连续四届欧洲锦标赛冠军,连续十届百慕大杯世界锦标赛冠军,以及连续三届世界奥林匹克队式比赛冠军。
赢得了整个世界,意大利蓝队于1969年取得了世界冠军之后宣布退休。在美国爱塞斯队(ACES TEAM) 1969和1970年获得百慕大杯冠军之后,意大利蓝队为了参加1972年世界奧林匹克队式比赛,又重新暂时进入世界性角逐。以乌姆伯托·巴尔索弟为不上场队长,使用改良的精确梅花叫牌法(Precision CLUB),意大利蓝队在预赛阶段获胜,并于决赛时以:203:138的比分击败爱塞斯队。惫大利蓝队以桑德罗·萨威尔迪为不上场队长,于1973、 1974和1975年又连续保持了百慕大杯冠军称号,但这几次的队员中原有蓝队队员只剩下二、三人。
爱塞斯队ACES TEAM
一个全天工作的职业桥牌队,由达拉斯市金融家艾拉·科恩(Ira Corn)于1968年组建,用以表示美国重获世界队式冠军的目标。
为了达到象著名的意大利蓝队(BLUE TEAM)那样的团结一致和良好精抻,科恩从美国最佳的年青专家牌手屮选择了6人,付给他们每人一份工资,另加比赛费,让他们从事全日性的研究桥牌和打桥牌的工作。首先选中的两名牌手是德克萨斯的一对,詹姆斯·雅各贝(James Jacoby)和罗伯特·沃尔夫(Robert Wolff);他们两人因具有在队内组织方面发挥谐和协调作用的能力,以及具有调节训练和冠军比赛压力的能力而中选。另外三名队员,威廉·艾森伯格(William Eisenberg)、罗伯特·戈德曼(Robert Goldman)和米切尔·劳伦斯(Michael Lawrence),于1968年接受任命,第六名队员罗伯特·哈曼(Robert Hamman)于1969年加入该队。于1968年退休的空军上校约瑟夫·穆苏米赛(Joseph Musumeci)也在那时参加该队,担任训练员和教练。因为该队的活动集中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所以该队原先以达拉斯爱塞斯队而知名,后来简称为爱塞斯队,该队组建时原拟使用“美国爱塞斯队”作为队名,但这个队名未得到美国定约桥牌联合会认可。
爱塞斯队在桥牌界首先使用计算机来分析结果,并用这台计算机拟定出各种特定系列的牌,以提供在桥牌的各个指定方面进行实践的机会,例如在满贯牌、关煞性开叫等等方面。他们毎周工作50到60小时,用于完善三对同伴的叫牌体系,以及研讨牌桌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该队所打过的全部牌例都汇编成完整的记录,然后进评论性分析。经过努力的研究和分析,产生了三个叫牌体系或叫牌方式:橙色梅花叫牌法(ORANGE CLUB),由沃尔夫和雅各贝使用;与之相类似的黑色梅花叫牌法(BLACK CLUB),由哈曼和艾森伯格使用;以及爱塞新科学叫牌法(ACES Scientific System),由戈德曼和劳伦斯使用。爱塞斯队除参加美国全国性比赛和地区四人队式淘汰赛外,还经常邀请美国最高级别的专家牌手在达拉斯进行练习比赛,并且参加过一系列的表演比赛。
1968年爱斯队获得美国全国春季男子四人队式比赛的冠军,同年夏艾森伯格-戈徳曼和雅各贝-沃尔夫分别夺得终身大师对式比赛的第一和第二名,从而使得这两个对获得参加国际公开队式赛代表队选拔赛(International Open Team Selection)的资格。艾森伯格-戈德曼于1969年取得北美代表队队员的身份,哈曼也同时成为北美代表队队员,但那时他还不是爱塞斯队队员。1969年该队胜利完成科恩所拟定的第一个主要目标,赢得斯平果尔德队式淘汰赛的冠军;之后又在一次最强队之间的锦标赛中,以141国际比赛分的差距击败范德比尔特赛的冠军队,从而使该队获得作为北美代表队,参加1970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百慕大杯比赛的权利。那时意大利蓝队已经退休,爱塞斯队击败所有对手,成为1970年的世界冠军,这是自1954年以后北美第一次夺回百慕大杯。1971年,爱塞斯队成功地保卫了他们的世界冠军王冕。
之后爱塞斯队的成员组成开始发生变化,1971年艾森伯格离队,由保罗·所罗威(PAUL SOLOWAY)所代替。1973年初所罗威又为马克·布卢门萨尔(Mark Blumnthal)所代替。1973年中劳伦斯和雅各贝离队,由埃里克·默里(Erig Murray) 和萨米·基西拉(Sammy Kehela)代替。1974 年百慕大杯比赛之后,戈德曼和布卢门萨尔离队,由唐·克拉乌斯(Don Krauss)和埃德温·坎塔(Edwin Kantar)替补,但他们两人不久又为回队的所罗威和约翰·斯旺森John Swanson所代替。1975年时爱塞斯队的成员为哈曼和沃尔夫,默里和基希拉,所罗威和斯旺森。从1972年6月起,该队改为非全日性工作性质,不再给队员支付工资,只付给有关的费用。
爱塞斯队自从1968年首次获得成功之后,继续在多次国际性和美国全国性比赛屮取得良好成绩。这些成绩是:1970年和1971年两届世界冠军;1972年、1973年、1974年和1975年四届世界锦标赛(百慕大杯)笫二名;斯平果尔德奖(SPINGOLD TORPHY)比赛1969年冠军,1970年第二名;范德比尔特杯(VANDERBILT CUP)比赛1971年、1973年两届冠军,1972 年第二名;里胜加奖REISINGER TROPHY)比赛1970年冠军。1972年哈曼、沃尔夫和戈德曼是赢得世界奥林匹克混合队式锦标赛冠军的冠军队成员。1974年哈曼和沃尔夫获得在拉斯巴尔马举行的公开对式锦标赛的冠军。
文章评论
无话
大学时曾迷恋在意大利蓝队的传奇故事里,精湛、理智、默契、昂立潮头的队友精神,激励人心。 也许它就是个传说,为此而不被超越,为此而有更多遗憾,为此而令人扼腕叹息:遥不可期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