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论道:“道”是用来“行”的,不是“说”和“想”,更不是卖弄2015-5-15
个人日记
当你能做到把一件事情彻底说明白的时候,(你才算拥有知识)。
比如说,“道德”或者“妇人之仁”,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妇人之仁?如果你能用你自己的生活行为做例子来说明这两个东西到底是什么,那么,你可以随便说任何东西了。如果你只能是去找个某学者的定义或教科书定义来告诉我们,那么千万别告诉我你明白道德或妇人之仁到底是什么?即使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种道理,你能告诉我你这辈子真的践行过吗?如果没有践行过,千万别说你明白什么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用你生活中践行的体验做例子来说事情,别人都能感受到的,否则,你说的再多,那也是别人的东西,不是你自己的,你不过是“似乎知道”,而终归你还是不明白的。
现在的绝大多数人所谓的学习,就是这样,脑子里觉得这个信念、观点好,但是生活中的所行所为,全是按照欲望、利益的那套来。如果你们谁告诉我你这辈子都在坚持孔子说的某句话在生活中践行,那么,你一定可以做到用自己的生活所行来告诉我们孔子这句话在说什么。
随便你哪一句,你做不到用自己生活中的所行做例子来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德和妇人之仁啊。为啥很平常的一些词汇拿出来让你用自己生活中的所行作例子进行解释,你们都做不到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你们在精神上是分裂的,生活中的所行遵循的是一套欲望、利益的权衡准则;脑子里呢,又对某些道理、信念、观点在逻辑上觉得是对的,但是并没有在生活中践行。所以,当具体的问你为什么这些道理、信念或观点是对的,你要么只能去记住然后重复别人说过的,如果你没有记住别人说的,你就说不出任何东西了。这就是说,你是一个还没有找到真实自我的人,你脑子里除了那些欲望的自私心外,没有半点真实的自我意识,至多是从别人那里、书本上等借来一些知识和观念装在脑子里而已。
记住,任何学问都是要用来生活的,不是用来收藏和卖弄的。
既然认可一些道理、观念,就要实实在在的在自己的生活中去行这些道理和观念,然后你才会明白这些道理、观念“为什么”是对的;只有真实的践行过,你才会真实的明白对你而言,哪些道理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也就是说,对你而言,哪些道理适合你的自我成长,哪些是不适合你的自我成长。
当你开始在生活中始终坚持践行某些道理和观念的时候,便是你寻找自我的开始。如果从来就没有做这些,那么你这辈子都将不会有真正的自我意识产生,你将一辈子都只能是一个“群众”,一个处于第二思想阶段的集体意识、社会意识。
比如说这个道德意识是怎么在你的内心成长的呢?
我记得自己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自己有带雨伞去学校读书,放学时竟然下大雨。这时有一个同班要好的同学没带雨伞,也没有家里人来接,于是我主动的给他说,我用雨伞撑着和他一起回去。我当时把他送回去后,自己回到家时,发现自己都被淋湿了,但是我当时的体验是非常的美好,一点都不在乎自己被淋湿了,甚至这种美好的快乐体验都直接写在我的脸上和眼睛里。这就是我第一次体验到帮助别人,原来有这么的美好和快乐。
其实这种体验到的美好和快乐就是道德意识在我内心的成长。然后,慢慢的长大后,你自然的就会为这种美好体验继续去帮助别人,当然帮助的方式你可能会不断的延伸。但是,从没有过这种体验的人,如果他去做慈善什么的,必然的不是为了要去体验这个美好和快乐,而是他觉得社会上对慈善很是赞扬,然后他为了这个赞扬,想去做这个慈善。
这样做慈善的人,势必就要宣传自己,深怕别人不知道他在做慈善似的。其实,这种为获得赞扬而做慈善本身就不是真实的道德行为了,所以这种行为严格的讲就是伪道德,也就是伪善。
还有更糟糕的,就是以做慈善当牌坊,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谋取自己另外更大的利益,这种本质上就不仅不是慈善了,算是一种欺骗了。
所以利益之徒是不会明白什么叫做真实的道德的。真实的道德意识其实就是你在帮助别人的行为中所体验到的一种美好和快乐。当你有了这些体验,慢慢的你就会明白在自己的生活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这种规则被思想者说出来之后,逐渐的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成为了一种社会道德规范。然后这种规范就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于是,社会就开始逐渐的文明化了。
如果你的所作所为有违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严格的说,就是不道德的行为。比如说,你在自己小的时候都非常的厌恶父母打你、骂你,而你有自己的小孩后,却喜欢打骂自己的小孩,这就是显然在违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规范;无论你用什么理由来解释自己打骂小孩的行为,其实本质上都是借口罢了。你打骂小孩真实的原因甚至是你自己都不明白,说穿了,或许就是因为小孩没听你的话,你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冒犯,自己的意志被忽视。这就是说,你打骂孩子的本质原因还是为了你自己,而不是“为孩子好”什么的,“为孩子好”不过是你的借口罢了。
其实,很多人嘴上说道德怎么怎么的好,而自己却连最基本的道德价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都做不到。他的所作所为,随便的拿出来对照分析一下,都是没有做到这个最基本的道德价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啊,道不是用来想的,而是用来行的。证道,就是要用行去证得。
对一些观点的坚持,道理也是一样,要用自己生活中的行去证得,你方能做到坚持,否则你的“坚持”就是虚假的。凡是虚假的,一旦在利益的权衡下,你是必定会放弃的。只有在行中所证得的道理、学问、道德等等,才是可以伴随你一生的内心成长的。
所以啊,学问这东西可不是你去看几本书便会有的。
文章评论
tomal
在群里面混久了,慢慢发现南国的一些缺陷,比如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实上“己所欲,也不可以施于人”。 最基本道德观问题,到底哪些属于最基本?怎么划分?其实如果细究,矛盾百出。所以有道德经上说的,“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也就是上德是不追求道德,口口声声用道德来评判,本身就是不道德。 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