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的零散记忆

个人日记

2001年,喜欢玩弄新潮玩意的我狠心买了台品牌:海信之“金归5000a”,为装系统,先后请过两个高手,但高手也有时无奈,让无法忍耐的我自己买了安装盘,自此,我再没有找人装过系统。是好像啊!
3月份买的电脑,作为优惠赠送了上网卡和邮箱,上网那时是应用163和169公用帐号,资费是按照分钟来计算的,迫不及待,驱猫上网,一月下来电话费着实可观,可是网络的魅力却难以抵挡。
在那个年代,上网是具有秒杀功能的词汇。
通过上网,email,我把平时遇到的电脑问题向网友请教,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电脑技术可以说日渐提高。
想当初我狂热的迷上电脑,热衷于学习各种时髦的或者不时髦的有关网络、有关电脑技术:flash,Dreamweaver,vb,html语言……想当初好像是什么也知道,又什么也不知道,如今对这些东西只能说是记忆中曾有。职业关系,我对office软件情有独钟,记得最早的系统学习是借用的芙蓉MM的一套光盘,我做成虚拟光盘反复看,反复看,我成了在当初我们圈子内最早用excel画表格的人,时至今天我都可以说我可以用excel画出任何复杂的表格,因为它可以以像素为单位来调整……以至于若干年后,一个mm见到我还提起,呵呵,是啊,当初的一切今天已经成了记忆,可谁记得是我最早提倡交流用email……我无从知道,也不想知道!
dos已经让人遗忘了,刷bios呢,这些只是记忆中的高手做得事吧,呵呵,如果你没有做过,怎么会知道那一块杂牌主板,然后把它的开机信息刷成联想,刷成海信,然后向别人介绍说看我这机子是正儿八经的品牌的虚荣心膨胀。当然也很少有人知道一个简单的dos命令,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一个大容量盘符内的文件目录,很多很多……
想知道、弄通或者做好一件事必须参考大量资料,怎么办?网络!即使那时候能通过网络这种形式获得信息在很多人来说还是一种奢望。
那时通过邮箱订阅电子报刊也是一个主要应用,想当初,索易是做电子报刊比较好的网站,种类多,题材广,像“每日新闻”“女性沙龙”“亲子学堂”“生活在上海”……名目繁多,选择的余地很大。记得那时的每日新闻,能从上面看到一些国内正规媒体无法看到的消息,比方说在01年的三月份曾报道过我国在东山岛进行演习的一则新闻,当时好像是针对台独的,诸如此类的新闻还有好多,然而好景不长,有一日接到邮件,小编颇伤感的告诉读者,国内主管部门下发通知要求新闻稿件信息来源必须采自国内,不能采用境外新闻,不得已,只能……云云,我等自然是回复一些愤慨、自由类实在却无用的牢骚,一个没有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的新闻杂志会有多少人关心呢,自然,每日新闻的订阅量也是东山难再,失却了其生命。好在还有一些无关政治,只是培养小资情调的东西引发我去关注网络杂志,像《生活在上海》《文学人生》《时尚生活》类还可以聊以自慰。
当然除了索易还有其他形式的电子杂志报刊,像青青草,榕树下,这些报刊杂志在文学性方面丝毫不亚于正规的纸质期刊,抑或说,它本身就是这些期刊的电子版。
时至今日,网络上也活跃着一批写手,然而大浪淘沙,后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的事时刻都在发生,如果你也有十年网龄是否还记得当初的木子美、慕容雪村、李寻欢……不管他们是俗是雅,他们的“网络文学”曾经是多么的大红大紫,带给人们多大的冲击,让传统的纸媒文学一时间黯然失色……
网络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渗透着反叛。
那时,哥上网玩的是充实,不是寂寞。
然而今天有着太多的电脑高手,以至于在一些年轻人面前谈起电脑,说起网络,我竟每每有隔代的感觉……唉,老喽,哈哈
到这里也该收尾了,其实想说的还有很多,像玩新闻组啦,水木清华啦,msn啦,好多好多,可是打字的手也酸了,回忆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并且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还好像看见有无数的板砖砸过来,眼前臭鸡蛋与烂柿子齐飞,清明了,口水共撇嘴瞪眼一色,另类了。我站直了腰,嘴里想说:“我在80年代长大,我谁也不服……”可是,“我不做大哥好多年”了
这是个多元的时代!

文章评论

茜兒

呵呵~文哥就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