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个人日记

一,遥远的从前
爷爷很小时便是孤儿,无依无靠的他是在伯父家长大的,大抵因为家境贫寒的原因,十几岁时便娶了众人眼中不太聪慧的奶奶,那时,奶奶也是十五六岁,但是在她二十岁时才有了父亲,很早以前听老人们说,在父亲之前,奶奶还生了两个儿子,都是生于寒冷的冬天,据老人们讲,那时,偶尔有闲人去照应一番时,便看得见尚在襁褓中的婴儿的屁股下方有结冰的迹象,人们都说,奶奶冻死了两个寒冬腊月出生的儿子,而父亲生于八月,于是幸免与此灾。
爷爷奶奶一生就只有父亲这一个儿子,听大人们说,姑姑是后来被抱养的。
母亲与父亲是定的娃娃亲,姥姥家的邻居是父亲的姑姑,儿时,每当逢年过节,父亲都会随爷爷前去拜访,听母亲说,那时的父亲还是个活蹦乱跳的小孩子,脑袋后面留着长长的小辫子,每当母亲听说父亲来时,便偷偷藏在院墙处瞄父亲,看他是否年长一岁后有未变丑,那时,姥姥的家境很贫寒,据说为了养活六个孩子,姥爷还下山要饭,母亲是长女,那时她在学堂上学,大姨幼她一岁,两个人轮流上学,轮流照看弟弟,后来母亲实在适应不了那样的方式,便主动退学了,而相对而言,爷爷的家境就略好一些,也因此,常常寄送一些粮食之类的东西给姥姥家。
十四五岁的时候,父亲要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外地上初中,听老人们说,父亲是格外聪明的,他没有笔纸,只有那小小的一块石黑板与石灰笔,总是写了擦,擦了又写,他的书本总是被他撕咬的荡然无存,老师气急败坏,叫他背书,不料父亲从头到尾背个滚瓜烂熟,老师都傻眼了,自此再也不管父亲了。
恰逢文化大革命,对于那个年代的一些政治历史问题,我们无从知晓,只是从书上和老人们的口中略知一点,大约是两派斗争,学生间游行,厮打,终日里坐窝卧不安的爷爷硬是生生的去学校将父亲带回家,自此,父亲的学业便永远的告一段落。
后来,父亲说起那段往事是格外遗憾与振奋的,那时,他们是红卫兵,十五六岁的他曾亲自去北京接见毛主席的,那对他来说是一件骄傲与光荣的事情。
离开学校,父亲便随爷爷下地干活,春种秋收,他学会了种种庄家地里的活,父亲打小勤劳,朴素,这一点是像极了爷爷的。
二十岁那年,父亲同母亲结婚,婚后,母亲生了哥哥,父亲便开始跟随师傅学木匠去了,一走就是一年多,听母亲说,父亲勤勤恳恳,很是刻苦,也十分听从师傅的话,用母亲的话说,父亲很实诚,师傅不主动允诺,父亲是从不主动要求回家的,一直到一年后的某一天,父亲随师傅回村里干木活,每天他都埋头苦干,距家也就几分钟的路程,可是父亲紧随于师傅身后,师傅终于看不下去父亲的敬业与实诚劲了,便嘱咐父亲回家里看看,父亲这才嬉笑着回家住了几天。
父亲打小聪明能干,踏实勤劳,他从不偷奸取巧,再加上悟性高,心灵手巧,一年便出师了,从此,父亲单枪匹马的开始了他的木匠事业,基本是哪里需要哪里到,这一干,就是二三十年。
二,那些我听说的过往
婚后的光景和大多数人家一样,格外拮据的,听母亲说,最初学木匠的时候,父亲每天也就挣一块五左右,后来学徒回来自己便出师了,那时候是上门,哪家结婚或平时添置一些柜子之类的家具,父亲便登门而去。
那时候,据说村里都是以一种集体下地的形式,共产共享,而父亲因为有副业,便不去队里干活,每天上交五毛钱。
仅靠每天一块钱的收入是维持不了生计的,那时候的人们便上山去砍那些细长的树条儿,土话人们叫杀条子,然后砍回来的树条用炉火熏陶,大致是要让它变软,然后编制成那种可以盛粪土,盛牛草之类的大篮子,一直编到凌晨两三点,然后早上五六点便起床下山了。
当时,大家都把那个地方称之为山底下,而我们这一带就是山上边了,清晨,天色还处于朦胧状态的时候,父亲便挑着扁担出发了,沿着小路,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一般都是恰逢赶集时,集市上人多,等把篮子卖完时,天色已晚,父亲便挑着空空的扁担归来。
那样的日子持续了几年,后来家里的光景日渐好些了,当然,这和勤劳贤惠的母亲是密不可分的,父亲常年为了挣钱养家奔波,爷爷就顾一些庄家地里的活儿,家里的一切基本都是母亲打理的,她是一个称职的贤内助,后来,在我长大记事时,村里的老人们说起母亲都是一竖起大拇指的。
父亲为人忠厚宽容,手艺精湛,如此一来,找他干木活的人便多了起来,就这样,十里八里之外的村子都知道父亲是有名的大木匠了,只要需要家具之类的都会登门拜访。

文章评论

╰海霞ㄋ

我不知道 这篇文章要写多久 多少字 多少故事 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才算完整,但我依然要凭借记忆与别人的讲解,写一篇关于父亲一生写照的文字。

为你狂

你真牛,写的这么好,我都看两遍了,还有后续吗美女,什么时候可以看到,,真佩服你,就像看到你的人一样那么美那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