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第三只眼

个人日记

                                    ——哲学发现人性的第三只眼

图片
 
     嘉宾简介:郑召利,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祖籍山东邹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我们说哲学是人性的第三只眼,这第三只眼是什么呢?我们看过很多神像,两眼之间上面还有一只眼,这只眼是天眼,也叫法眼,就叫作智慧之眼,这正好恰切了哲学概念的本意。

      对于哲学大家都有过接触,可能每个人哲学的印象和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多数人会说哲学是高大上的。所谓高,就是它以抽象的概念来谈论生活中的问题;所谓大,它讲的真的都是一些大的问题,上就是讲的都是形而上学的东西。所以我们经常在讲哲学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都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经常把它们和唯心主义放在一起,实际上哲学的另一个叫法就是形而上学,这就是探讨哲学的本意。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哲学是我们人生发现的第三只眼呢?

      要对哲学下定义很难,要讲的概念也很多,西方古代哲学家苏格拉底一辈子都在探讨下定义的方法,在我们今天看来,不仅要揭示概念的内涵,还要揭示这概念的外延。而且一旦下了定义,这个定义从逻辑角色来讲,就要保持概念的完整、一致,生活中,我们遇到很多概念,它并不像我们下定义的那种方法,那么严格,它是和我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当我们说哲学的时候,一方面是一门学问,另一方面在我的理解,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哲学的定义,在我们学习的当中,在我们使用的教科书当中,都给哲学下了定义,定义最多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问题,也是最通常的定义,这样哲学和世界观就发生了关系,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我们经常讲的三观,大体要涉及到三个领域。一:人跟自然的关系;二:人跟社会的关系;三:人跟自我的关系。哲学就是对这三种关系的自我观照,就是探讨人跟自然的关系,怎么看待自然;怎么看待人和人的关系;怎么看待人自身?它是对这三种关系最深切的思考。

      还有一个通常的理解,说是哲学就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自然知识涉及自然领域;社会知识涉及到社会领域;思维的科学涉及到人们精神领域。哲学是建立在具体科学之上的,是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那么,哲学是不是科学呢?有人说是,它曾经是,在古希腊的时候哲学囊括了所有科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说它不是,如果哲学是科学,那还要哲学干什么呢?如果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还要哲学干什么呢?那什么问题科学解决不了?今天是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能解决很多问题,非常有效,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让我们的交通越来越便捷.....但是,有很多问题科学解决不了,比如,人生观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科学解决不了。所以在涉及到人生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哲学、艺术和宗教,所以科学知识有一定的范围,康德在研究纯粹理性批评的时候,他所做的努力,就是要给科学或者知识划定一个界限,给信仰留下地盘。人的生命是完整的,人生有很多问题,科学可以解释,但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心灵的问题、信仰的问题,科学无能为力。所以我们需要哲学、艺术、宗教。黑格尔就把人类精神的至高领域概括成三个方面,就是艺术的领域、宗教的领域、哲学的领域。哲学跟科学是有关系的,但是它不等于科学。英国一个大科学家叫罗素,他说科学是解决已知的问题,宗教是探索未知的领域,而哲学就在宗教和科学之间的领域,既有科学的成分,同时也有一点类似宗教的特点,因为哲学要涉及到人的终极关怀。当我们说,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的时候,它和科学有关系,但不能归结为科学,这是我们教科书当中通常的定义。

       哲学到底是什么?从辞源上来讲,它来源于希腊语,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爱,第二个部分是智慧,所以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最原本的含义就是爱智慧,哲学的概念不是中国人的概念,是翻译过来的。

     古希腊有一句话:自知自己无知。孔子也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我们发现有很多东西我们不知道,于是就要学领会,提升自己,丰富自己,西方人讲哲学更多的是讲知识、逻辑、理性,而中国讲哲学,往往讲的是人生的哲学,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当中,他对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或者说完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对生活的理解,这个观念对不对呢?我们要反思,反思是什么呢?是对思想的思想,哲学就是思想思想的思想。胡适也说过,凡是研究人生切要问题的,在根本上要得到解决,这种学问就叫作哲学。

     哲学是以批评、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目的在于使我们自己更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哲学,它就不是一个远离我们的学问,就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生命实践。所以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为什么要审视呢?审视什么呢?两种,一种是当下生活是值还是不值,值与不值都是一种价值判断。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生活有意义。

       那么什么是人生呢?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考虑的呢?哲学中关于人生最大的、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与死的问题。人生当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有死的人生如何才能不朽?人生都是有限的,但是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得到无限扩展,这是一种现实矛盾。于是宗教的问题就出来了,于是哲学的问题就出来了。怎么样安顿我们的心灵?用科学解释,人的生命是自然现象,人死如灯灭,这种好像是真的说法,但这种回答会带给我们很多迷茫、恐惧、恍惚、不安、焦虑,所以还需要哲学、艺术、宗教的东西来安抚我们的心灵,这叫做终极关怀。所以哲学不是科学,但是讲真;哲学不是艺术,但是它讲美;哲学不是宗教,但是它讲善,所以我们说哲学就是真善美的结合,这是我们对哲学的基本理解。

     哲学的功能是什么?或者说,哲学的思维的方式,它的特点是什么?引用英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政治家赛亚.伯林的《思想家》中的一段话,说哲学有什么用?他说哲学就是对很多问题前提假定的一种检验,“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教条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会渐渐烂掉。要激励想象,运用智慧,防止精神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追求持之以恒,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哲学的思考,就是对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进行质疑、假设、重新思考,这就是哲学的功能。

      哲学教会我们什么?我们考虑那些高大上的问题有意义吗?总结了四点:第一:哲学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第二:哲学教会我们培养智慧;第三:哲学教会我们发现真理;第四:哲学教会我们印证价值。

        一:哲学教会我们如何思考:思考是人特有的精神现象,人会思考,而且要学会思考。黑格尔有句话:熟知非知。因为生活中很多概念,不是经过生活的历练得到的,很多事情是我们经过,但没有真正经历过,经历过不是一般的经过,而是要有体悟、要有感悟、提升,要生发出人生的智慧,否则就叫浑浑噩噩。怎样才能不浑浑噩噩?就要我们学会思考,就要在不疑处有疑。所以熟知非真知,不要满足于这个世界俗成的理解当中,因为我们知识的获得有很多方式,其中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从这个概念到那个概念,从这本书到那本书,但是很多知识,跟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没有关系,它都变成了一个脱离生活根基的抽象化的东西,也许它对考试有用,但是考试不关乎我们的生命,所以要学会思考。

         二:哲学的智慧:智慧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完整性,一个是根本性。什么是完整性,人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且不要从宗教意义上说,就是从我们对现实生命的关照来看,人生分为很多阶段。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哲学思考问题不能用于某个片断、时间、某个点上,如果我们只是用于某一个片断,某一个部分,你可能看不到生命意义的全部,你可能就会被你狭隘的经验、一时的困难所击倒。你要看到,生命是一个整体,要看到生命的长度,要看到生命的全体,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不能因为我们成功了、辉煌了,就忘乎所以,也许前面有陷阱、危险;也不能因为我失意了,我就把它看成生命的全部,从而轻视生命。所以我们要看到生命的完整性,从佛教的意义来讲,有前世,还有来世,生命是可贵的,是有尊严的。什么是根本性?那些问题最根本?人生当中,有很多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当中都有自己的根本问题,在整个人生,有整个人生的根本问题。特别是生死问题,是生命的根本。哲学要训练死亡,要看到我们生命的有限性,而且要看到,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如何让生命有价值,这就是根本性问题。当我们健康的时候,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不会过多思考死亡的问题,但是实际上死亡的问题,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它不会因为你年龄大、年龄小、钱多、钱少、官职高、官职低而有所偏向,死亡对人来讲,都是一样的,我们都要过这一关。所以佛教里面说,随时可死,还有一句,到处求生,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是我们要思考的。现实中,每个人对根本问题的理解不一样,就要看他的需求了,马斯洛说:人至少要有四种需要: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的需要;四:是爱的需要。

       三:哲学教会我们发现真理。有些人说,发现真理是我们的事情吗?而且真理这个词对我们今天来讲,似乎很疏离。西方哲学家培根说,有四种假象让我们看不到真理。有种族的假象,有市场的假象,有剧场的假象等等,这么多假象包裹着我们,与其说我们每天在感受真实,倒不如说我们经常在谎言和不真实当中挣扎。别的不说,现代消费社会充斥的更多的是广告,如果你今天还是完全相信广告的话,真的是太天真了。它用优美的语言,煽动你消费的欲望,但是很多东西都不是真实的。我们看任何东西,既要有真的纬度;还要有善的纬度;有美的纬度,所以要发现真理,非常困难。

      四:哲学教会我们印证价值。人生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印证,也就是去体验。哲学,从书本上学,是一个途经,但更重要的是要从生活中去体验,人生的体验是多方面的,别人的体验你只能去借鉴,不能直接用到你的生命当中。辛弃疾有首词非常好: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城楼,爱上城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他对生命,对生活体验的非常深。

       我们如何提高哲学素养?哲学是人性的第三只眼,但是这第三只眼需要训练,一:要培养思考的习惯;二:要阅读人文经典;三:要确立价值取向;四:要知行合一;五:要提升人生境界。
       一:如何培养思考的习惯?要在不疑处有疑,要反思习以为常的东西,要对一些根本性的东西有所觉解。比如说,我们从小受到教育,很多观念是对的,但是我们有些观念未必对,过去我们不敢质疑,不敢质疑就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听话,要顺从,不许犟嘴。要是犟嘴,就是违反了大人的观念。长大后才觉得,父母也未必每句话都对。不会质疑,也就提不出自己的观点。有这么个笑话:在一个国际儿童俱乐部里面,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请你对其他国家粮食匮乏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非洲孩子说,老师,我不知道什么叫粮食;美国的孩子说,老师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欧洲的孩子说,老师我不知道什么叫匮乏;中国的孩子怯懦地说,老师我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观点。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不会质疑,不善于质疑,就是没有自己的观点。

       二:人文经典:在我们讲哲学智慧的时候,要读人文经典,要有独到的价值,要知人论世,能谈到自己的独特的见解,除了自己的阅历,除了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读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读人文的;读宗教的;哲学的,总之,开卷有益,选择好的书,把读书当做一辈子的习惯和爱好,久而久之,你的思想就会提升,在很多问题上会有自己的理解。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打开我们心灵的空间;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跟外面的世界暂时隔绝。我们有自己独处的空间和自己的理想,可以提升自己。不管身处何处,顺境还是逆境,只要有书陪伴着你,你就不会寂寞,就不会孤独。人类的先贤和智慧陪伴着你,那才叫高大上的向往。

       三:确定价值取向。什么叫价值取向?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价值观。人生总是有向往的,向往就是价值指引着你,不在于我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一番理论上的宣说,而是落实在你的一言一行当中。九十年代,在克拉玛依发生大火的时候,有一个干部说,让领导先走,使得那么多的孩子葬身火海。我们再看看《泰坦尼克号》这个电影,当船要沉下去的时候,只有少数人能获生,谁能到船上去呢?妇女,儿童,所以那些有修养的男士,就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妇女和儿童,还有一些有修养的男士,在倾斜的甲板上,安然地拉着小提琴,他们知道,这是他们告别生命的最后时刻,但是他们遵从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让比我更弱的人得到救生。这就是关键时刻体现的价值,就在那不加思索的一刻,你说的;你做的,就是你的价值观,就是你的言行,而这种言行,就体现在你平时对自己的训练。

       四:知行合一。就是要把你的知道的东西,和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光知道不行,还要行动,中国古代的,无论是道家也好,儒家也好,佛家也好,都有一个理想的人格,就是自我塑造。按照这个目标来塑造自己,生命才有意义,才有指引,所以要知行合一。

      最后,还要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冯友兰先生说到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就是我们对自己使命没有特别觉解,浑浑噩噩过了一生,许多人都是这样。功利境界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获得什么东西,达到什么目标的时候,就是功利的色彩。但是往往你要达到自己的目标,会妨碍其他人的目的,于是社会有争斗,人们之间就会有矛盾,于是我们在名与利的争斗中消耗着自己,这也是一种境界,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道德境界是说,当我们达到自己目的的时候,要考虑还有很多其他的人和你一样,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大家要互利互惠,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做贤人。最高的就是天地之境,就是从天地的境界考虑问题,心就大了,人间很多东西就看得非常淡,人生当中什么样的态度是最好的态度,就是从容淡定,做起来很难,因为你要把功利的东西,世俗的东西都要看得很淡。

      人生很多东西是没法比的,但是有一点,你活得有没有意义,就看你达到什么境界,这个境界,不会因为你地位卑微就达不到,也许对个人来说,离目标很远,但是我们每天都可以践行这种理念,就可以达到一种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所以我们不要觉得我们作为一个平常人就不怎么样,实际上我们保持平常心,能够做出很大的事情来。所以,人生的境界,要有一种要求,有一个目标和意义,人生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赋予它意义,我们做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对自己有要求,有要求的人生,才不至于使我们自我堕落,正因为有要求,人生在每一阶段当中,都可以非常有意义。

     学哲学,这第三只眼,就让我们在看待人生的时候,要保持清醒,要从根本问题着手,要我们心量要大,要我们眼界高,要我们做事要实。我们学哲学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就是要“读好书、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


                               整理:优静《有删减》
     
        
        
图片

文章评论

纯洁

学习![em]e163[/em][em]e179[/em][em]e160[/em]

优静

一般,我们都会认为哲学是高大上的东西,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我们学了也用不上,郑教授的讲解,让我们重新理解哲学的定义,其实哲学有很多定义,也可以各人有各人的定义。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它能教会我们反思我们的生活,审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知道当下的生活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意义,从而来调整我们的生活状态,包括爱情、、、、、

空 心

哲学这玩意儿,,容易把人憋疯。哈哈

慧缘

拜读 学习了 [em]e18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