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蔫、连渣菜以及灵山寺

之不可追

 
 

我们这儿把青豆磨成的糊叫豆蔫(蔫是花蔫了的蔫,这里是取其音),而把黄豆磨成的糊叫豆汁。

 


    奶奶做的菜里,有三样我是忘不掉的。一是肉圆子,二是苦瓜肉,就是把鲜肉馅灌进切成段的苦瓜油炸,第三样就是这个豆蔫。小时候的六七月份,总是要吃豆蔫的。放学后,看见奶奶在一堆青豆杆前剥豆米,喊我一起剥。青白饱满的豆米儿活脱跳跃着落入盘里,发出汀汀脆声。然后拿出小石磨,洗一洗,支好。磨盘齿轮吱吱嘎嘎的,泛着青沫的豆蔫从两扇石盘间流淌下来。将磨好的豆蔫倒进柴火灶锅里,抓一小把米进去,增加黏度,边煮边轻轻地搅动,以免糊锅粘锅。整个过程,人和院子都氤氲在一片豆香里,时光慢,而且香。锅里发出扑突扑突的小声,豆蔫煮开了。起锅前放盐、放自家炼的猪油,放菜畦里新摘的几小枝茴香。因做这道菜的麻烦,那时吃一回豆蔫是件大事,也是其乐融融的事。鲜嫩的豆蔫,夹以猪油的浓腻,加以茴香的绵香,真好喝。埋头汗首,吸噜声不绝,爸爸或会说,啊呗,在喂猪哇。

 


    豆汁就是豆浆,滤出豆浆剩的残渣叫豆渣,加上菜叶煮则有了新的名字,叫连渣菜。我对这道菜的记忆和灵山寺有割舍不断的联系。
 

灵山寺在老家县城东20公里的山里,应了寺名中的灵字,向来以灵验著称。即使交通还很不方便的时候,朝会那几天也有成都甚至外省的人来朝拜。
 

第一次去灵山寺,是小学五年级吧,我记不大清了。头天要斋戒,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了,大人会起得更早,蒸一些馒头带上。从小堡到解放桥到观音岩是五公里柏油路,至此可以坐马车至白瓦河,即转入郊外。一路上全是赶朝会的人,牵着线似的在荒郊野坝走,很热闹。到了茶园已是十点过的光景。茶园其实无茶,只有一处破败凋敝的独庙,似乎遭过火,已空了。在这里休息一会,接下来就是山路。踩着青石条或鹅卵石,一路有洗脚河的泉声相伴,两边的古木枯藤遮天蔽日,暗处心悸,险处心惊,寒处浸肤,幽处自失……一直要走到正午。寺不在伟,只几层阶梯即进山门,进去前,先在功德处缴了米贡,领了饭牌。院也不阔,烟雾朦胧中,场地边上,并排的几个直径一丈的簸箕里,堆了几大堆钞票。那时候钱甘贵,多是些毛票、一元两元的票子,被专职和尚清点。
 

稍逛一下就去吃饭。菜照例是两样,豆花和连渣菜。煮豆花的水我们叫郜水,在长途跋涉干渴以极时来一碗,可以说是人间至味;连渣菜里加的是牛皮菜,一种极粗鄙的菜,在县城里一般都扯来喂猪,但在这里来吃,渣粗菜脆,嚼起来淙淙作响,味道分外的好。大敞棚,细木条桌,细木条凳,熙熙攘攘的香客,吵吵嚷嚷的进食。于心理上,又对杨祖师加了一层敬畏。
 

杨祖师为湖南常德人,若干年前游历此地,建寺修行。这里海拔高,又逢正冬天寒,他死后尸体经年不腐,遂供奉其不腐之身。至文革破四旧时,这肉身被背去烧了,现在大雄宝殿里供的是泥塑。在寺里盘旋会,不过一个小时就得下山。若要留在寺里过夜,就得去租棉被预备晚间睡大通铺,也预备着被跳蚤爬满一身。沿原路返回,天擦黑时,约摸八点,就到家了。

 


    多少年后,我仍然忘不掉故乡的这些美味:豆蔫、连渣菜、极疲极渴时的一碗郜水,以及连带着忆起灵山寺的佛烟弥漫,大簸箕里成堆的零钱。现在若再到灵山寺也就一油门的事情,宽宽的柏油路一直修到了寺门前,两边酒肆林立,寺庙的规模也越来越见宏伟了。不知是否还有连渣菜和郜水,又不知是否还是当年那个味道。这一切,和对豆蔫的怀想一起,成了此刻淡黄色的记忆。
 

今天下午我做了一些豆蔫。打汁机打的,几分钟就好了,又画蛇添足的煮了会,差点溢锅。不放盐,吃起来清淡些,但少了绿色猪油和鲜茴香的豆蔫,无论怎么吃,都不是原来那个味儿了。不止豆蔫,很多东西缺了环保的、传承的元素后,都不是原来那个味儿了。


图片
(这是老友照的灵山寺,据说里面有猫腻,且不管了,拿来就用)
 

 

                                                                                                                 2015.07.11.

 

文章评论

雨浓

这两样小吃都没吃过,去四川时吃过豆花,比我们这里的豆腐脑儿好吃。

*温馨笑语*

一样的食材,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了。若把从前的日子从头再过,长辈的辛苦会让我们更心疼。唉,思念中有甜也有悔。

追月

地域差异,我们这里没有青豆,所以青蔫也没吃过,看着这细细的作法一定能很好吃的,连渣菜在我们江苏老家那儿也常吃的,不过叫小豆腐,挺好的,营养丰富,有益健康﹏。

龙游

童年的记忆。好馋人啊

关心

看了这篇文字,一下子把我带回了童年。一样的心情,一样的留恋。常常回忆逝去的时光,总想把儿时的快乐找回。看到你的豆蔫,豆汁,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儿时那幸福的生活。你说的很对,无论我们怎样精选细做,总是做不出记忆中的味道。所以说,我们要懂得珍惜,珍惜我们的过去,珍惜我们的现在,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祝你周末愉快[em]e160[/em][em]e160[/em]

薄雾轻纱

陈年旧事,回忆起来总是那么美好。也许,不是事物本身那么好,而是,有家人关心的我们,那么那么小...

语网织补

俺们这儿川菜馆儿随处可见,前几年矿业发达的时候,村里还住了不少的四川人,干着极危险的活。他们挣了钱很会吃,而且吃得香,也许吃饱了就不想家吧?我们这边的人就没有川人会生活了,挣了钱就知道省吃俭用攒着到县城买房子,买了房子不见就业率,只见离婚率,也有人把挣的钱给了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好像都发了大水。哎!四川河南就是一对难兄难弟。我小时候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红薯渣馍,红薯磨成糊,过了淀粉,剩下的就是红薯渣,掺少许黄豆在里面,团成个儿,蒸了就是馍,我一般都是把豆子抠吃了,剩下馍偷偷扔掉,妈妈却说好吃,她大抵受的苦太多了。至于寺庙香火,又好像和基督平分了秋色。

浅墨清秋

散发着豆香的青蔫做工将究细致,加之奶奶做豆蔫的亲切身影,一定是回忆里最美味最温暖的美食,也许再也不会品味到原来的味道。连渣菜在我们这叫渣腐菜,豆末或小豆腐,是用黄豆面和青菜混合同煮,至今仍受欢迎。至于寺庙祈福,我们这穷山僻水,似乎没什么信仰,或信仰没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因此人文也就像连渣菜一样粗糙了。

阿紫

怀旧的情结,总教人心生柔软。

老靓汤

很多东西失去原来的味道,缺少的不止是环保、传统的元素,还有我们曾经那颗耐心期盼、等待的初心。

飞雪

一样的食物,却品不出原先的味儿。。。呵呵,也许是年龄,心态不一样了。很多事儿也是这样哦。回忆总是更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