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桂香

个人日记

               韩 桂 香

       韩桂香是十二生产队队长的老婆,我们十八岁插队时她已经三十多岁了。当时我的生产队在十二队边上有一块地,我们常在那里干活,就认识了她。

      韩桂香中等个,身材算的上匀称。苏北的风吹日晒与生活的艰难,让她本来娇好的脸蛋,初看上去与当时苏北的“小大娘”(当时苏北称结婚了的姑娘为小大娘)没什么两样。一双大眼睛还经常是红红的,眼角上常流淌着见风泪。脸胧两片被风吹红的红晕,也清楚的印在权骨上,薄薄的嘴唇与不大不小的嘴,笑起来时却显出了与众不同的风姿。

      那时我们并没有太注意过她,只是到那块地干活时知道她与十二队队长关系后,就管她叫:嫂子。

      我们生产队靠十二队的那块地有近百亩,所以每次去那块地干活都要十天半个月的。而韩桂香总是显的很热情,每当我们休息或是吃饭时她总是给我们送茶送水,看我们知青吃饭没有菜,还特意送来些咸菜。渐渐地我们对她有了好感。

       一次,我们在田里破垡,简单的重复劳动,无聊极了,心里就盼着太阳早点下山,早点收工。突然,生产队里的陈汝武叫了起来:哎,请桂香嫂子来一段老拉调,好不好!

好!一片响应声。田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我跟着叫喊声,有点莫明其妙的抬起头,看见韩桂香正从大队来的路上,提着蓝子悠悠的走来。她听见叫喊声,也不回避,径直地走到我们干活的地里来了。笑着叫喊道:是那个吓子(小孩)在哭爹呐!

田里是一片笑声。

只见韩桂香大大方方地说:好!就来一段。只见她清了一下嗓子,就唱了起来。

“新四军就在沙家浜……

 是淮剧。我也听不太懂词。可是,那唱腔,那嗓音一下就把我给镇住了。真有天籁之音的感觉。嗓音圆润,歌声在那宽阔的平原上显得是那样的辽亮悠扬,淮剧那特有的韵味,让我们本来无聊疲倦的身体,变得舒畅起来。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韩桂香可是有点来头的。没结婚前在县淮剧团干过。当时不是编制内的人员,可是因唱得好,就小有了名气,被称为淮安东乡的“小梅秋”。她的丈夫是军人,从小定的亲。丈夫转业后,她就下来结婚,没再回去了。

插队的第三年,公社搞文艺汇演,大队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节目基本是自编自演。我是队长,又是编导。那时我又要创作写节目,又要当导演,又要组织人员,制作道具,忙的不亦乐乎。一天,我在大队学校里的一位朋友向我建议:应该创作一台独幕淮剧。于是,我一下想起了韩桂香。

那几天我是日思夜想,挑灯夜战,终于创作了一部反映当时积肥过程中集体与个人矛盾的独幕淮剧《一船河泥》。立刻把韩桂香请了来,一方面请她当主角,一方面要请她作唱腔设计定淮剧曲牌。我还用手风琴参加乐队伴奏。她的积极性可高了,每天排戏到很晚也没有意见。还特别的认真,要是有人排戏时松松垮垮,她马上发火。只要我安排的工作,她就非常认真的完成。看出来她是很珍惜这次演出的机会的。

一次夜里,我们进行彩排。跟她演对手戏的男演员上场迟了,她居然生气要罢演,谁说都没用,非要那个男演员认错,否则她就罢演。后来还是我出面说了那个男演员,她才肯继续下去。事后我找她谈话,她说:要演就演好,要对得起观众,我可丢不起人。让我不由得肃然起敬。尽管那时我忙的要死,但我还是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那时我们油印的剧本是人手一份,别人的没几天都揉烂了。可是韩桂香的所有剧本都是新新的,保管的非常好,也从不借给人。(直到七五年,我回城前还在她那里看见过那些剧本)

公社汇演的时候终于到了,我们上午就到了公社,安排好了地方,我就到公社去报到。韩桂香就忙开了,她认真的检查每个人的道具服装,检查化装用品,不让人乱跑,组织人烧饭做菜。帮人背台词,纠正各种演出动作。

下午我们开始化装。韩桂香先自己化装,认真而且熟练,有专业水平。接着就帮其他人化装,即热心又认真,严然是宣传队的老大姐。一切忙完后,她坐在那里一动不动,默默的背台词。我从外面回来,看见她时不由心里一惊,那个苏北的小大娘不见了,活脱脱的一个午台英姑。这时与她演对手戏的那个男演员,说:桂香!你可不能一个人出去哟,别给人当美女给抢了去哟!屋里的人都笑了。

公社大礼堂挤满了人,连窗子上都扒站上了人。气灯把午台照的雪亮,台下却是昏糊糊的,香烟都快成雾了,空气浑浊的要命,嗡嗡的声音,让我们在后台说话都得大声的叫。我们大队是第二场,演出从开始到独幕淮剧前都非常成功,叫好声不断。我非常的兴奋,随着演出的进行,我的心也开始紧张起来,独幕淮剧是第一次写第一次排,能否成功心里没底。我暗暗的念道“韩桂香就看你的了!

终于到了《一船河泥》这个压轴戏了。报幕员下来时,礼堂里还是嗡嗡的吵杂不停。这时锣鼓响起来了,音乐响起来了,紧接着“清…………”一句韩桂香幕后的导板唱了起来,那声音,那唱腔,象冲天的云雀,象高山的流水,象委婉的清风,一下拂过了礼堂,驱散了那浓浓的雾气,扫清了那嗡嗡的杂音,礼堂安静了下来。就见那韩桂香掂着碎步上了场,在锣鼓声中一个亮相。半天,愣过神的台下,猛得爆发出如雷般的掌声。

我的心放下来了。小戏成功了,获得极高的评价。我们大队在公社汇演中得了头名。我也出了名,许多人见了我都叫《一船河泥》。韩桂香也出了名,淮安东乡“小梅秋”叫得更响了。因此,我们宣传队还在公社的二十四个大队进行巡回演出,到河工进行慰问演出,许多节目被录音播放。在以后的公社汇演中,我们大队总是压轴戏,礼堂里总是观众最多的。还有人专门等着最后一个节目——独幕淮剧。

七五年我回城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时间回去过。但是,不管工作再忙,总是常常想起那时的场景,还时常在梦里见到那时的种种细节。

二十几年后的一天,我忽然听人说,夫子庙来了一个民间淮剧团,在唱老淮剧《穆桂英挂帅》,主角姓韩。我听了一惊,难道是韩桂香来唱了?过了好几天,一得空我就跑到夫子庙,经打听,是有个民间淮剧团来过,主角的确姓韩,叫什么就不知道了。因生意不太好,早走了。

我心里不免有点失望,空空的,好几天都在想这事。

后来我想,韩桂香现在都六十好几了,不会再唱了。再说现在文艺生活太丰富了,年轻人戏剧都不太喜欢,作为地方戏种的淮剧就更没有什么人喜欢了,何况在省城呢?

我那第二故乡的乡亲们,你们还好吗?

 

文章评论

兰心蕙质

[ft=#009966,2,]文章很生活,尤其是回忆一个年代的一段个人史话,就更加给人以别样的感觉,可以说是在品尝一杯封存多年的佳酿,当然,其中会有泪水,会有欢笑。。。书写自己的历史,讲给他人的故事,欣赏![/ft]

鼠王

[B][ft=,5,]为什么不回去看看?真是一船河泥![em]e114[/em][/ft][/B]

麦苗儿青青

[ft=#cc6633,6,]你说,那是你第二个故乡,真的很深情。[/ft] [ft=#cc6633,6,] 一船河泥,肥了田野,润了青苗。[/ft] [ft=#cc6633,6,] 公社的大礼堂,展现了一段[/ft] [ft=#cc6633,6,] 特别精彩的人生。[/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