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根源2012.11.12
个人日记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我开始补课一样的看他的书,可见我是一个多么随大流的人。
就好像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我经常去豆瓣电影里搜索TOP250去看一样,那是我发现好电影的地方。
看莫言的书,最震撼的不是小说,而是散文。
小说里的事情,往往故事是建立在事实的依据上,有莫须有的夸大,粉饰,编造……
但是散文里一般描述的都是真实事情,我没有经历过60年食不果腹,也从来没有想象到那个年代的人们因为饥饿所遭受的苦难,那些事情,因为不是自己的历史,而远远的不足以存在我的脑海,只是莫言对于食物的痴爱,让我想起身边长辈的一个小故事。
城里人的婚宴或者喜宴或者什么宴请,在我们老家一律都叫做坐席。
谁家有红百喜事,都要宴请邻里亲朋,租一些桌子椅子,碟子盘子,碗筷,买好材料,找乡村的厨师和邻里帮忙,就成了席。那些桌子因为用时较旧,通常比较破旧,盘碟缺口很多,筷子也多半弯曲。
我小时候跟着我的长辈坐席,我们那儿的农村坐席男女分桌,小孩和妇女坐一桌,男人们坐一桌,到现在这样的风俗仍然存在。
小时候坐席,很难看到现在桌子上那么多盘子,往往一盘菜刚刚端上来,就有无数筷子伸过去,长辈们眼疾手快,不管是什么,都赶紧抢一筷子放到我面前的碗里,自己再去吃,刚开始几盘,一般是没有时间夹第二筷子,盘子就已经干净的连菜汁都难剩下,一直到后来我们吃完,她们才顾上自己吃。好像好多年,吃席都被教训,没吃饱不要走,筷子要用的快一点。我一直没学会,是因为我从来没有饿到过,无论是饭前饭后,小孩子总是有很多吃食,我无法明白我的长辈们,尤其是后来条件已经很好,盘子里的菜都吃不完的时候,她们还是习惯把菜尽量的拨到自己的碗里或碟里。甚至去年去亲戚家参加宴席,明明一桌子的好饭菜,几乎很多都没动过,我的一个亲戚,仍然有这样的习惯。
从内心的说,十六七岁的时候,我甚至鄙视这种习惯,甚至因为这个原因,而拒绝参加任何形式的坐席,我内心里想,我宁愿饿着,都不要这样对食物没出息,有什么好抢的,跟没见过好饭好菜似的。
可是莫言的书,那么赤裸裸的,把食物缺乏的年代,人们所遇到的残忍摆在我的面前。我们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如果顿顿不吃不饱呢……
我忽然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事情,我们的认识都忽略了历史。
我的姥姥,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现在每次我去她家,她都要烧一大锅饭菜,虽然我们一般都吃不掉,我听母亲说过,因为饥饿,我的姥姥曾经夭折过不止一个孩子。所以她到现在都怕,怕她的孩子吃不饱饭……历史给予她的烙痕鲜明而深刻,已经渗透到顿顿饭里……
就像莫言,他现在衣食无忧,但是每每面对食物,仍然凶猛,如抢食一般,因为从有记忆开始,他便生活在饥饿里。
而带我坐席的长辈,尽管现在家里条件都已经很好,仍然改不了面对食物的那份迫切……
火车站外,等车时露宿街头的行人,他们也许并不是付不了一晚的旅费,只是曾经这些钱也许就是一个月的生活费,所以不舍的……
我们不知道别人的历史,就不应该妄谈别人雅或不雅的习惯。
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往往用人们几乎无法相信的隐忍在活着。
历史是什么,历史不仅仅是教科书里的故事,数据,名人的事迹,历史还是最底层的人们,含着血泪的隐忍,甚至活的不如畜生的卑贱,这些年,那么多人努力挣脱这种生活,奋力向上爬,好像只有如莫言的人,因为这段记忆太深刻,走出去以后,用文字记录下来,展示给世人。
这些文字让我近期难眠,现在很多地方已经脱离了贫穷,可是因为曾经贫穷的历史,历史的缺失,
给人民记忆里留下的烙痕,有多少人真正摆脱了呢?
我们的国家因为那段贫穷,所产生的问题,用今天看到李开复的一篇微博解释比较合适
;40年代在纽约举办了一场大辩论,议题:美国是应该支持国民党,还是支持共产党?林语堂作为国民党的代言人,说“共产党只关心吃饭问题,他们不会治理国家”。史沫莱特回击:你听过中国共产党人跑到美国来享福吗?你见过有一个共产党人在美国购置产业吗?”林博士顿时无言 .。现在无言的大概不是林博士了。
我们的父辈们,因为那段历史,仍然心心念念让自己的孩子择业只选,进国家机关,政府机关或者事业单位。
我们自己因为历史的缺失,陷在买房买车的漩涡里难以自拔。
……
了解历史,才能更了解现在。
尊重历史,就不要再重蹈覆辙。
就好像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我经常去豆瓣电影里搜索TOP250去看一样,那是我发现好电影的地方。
看莫言的书,最震撼的不是小说,而是散文。
小说里的事情,往往故事是建立在事实的依据上,有莫须有的夸大,粉饰,编造……
但是散文里一般描述的都是真实事情,我没有经历过60年食不果腹,也从来没有想象到那个年代的人们因为饥饿所遭受的苦难,那些事情,因为不是自己的历史,而远远的不足以存在我的脑海,只是莫言对于食物的痴爱,让我想起身边长辈的一个小故事。
城里人的婚宴或者喜宴或者什么宴请,在我们老家一律都叫做坐席。
谁家有红百喜事,都要宴请邻里亲朋,租一些桌子椅子,碟子盘子,碗筷,买好材料,找乡村的厨师和邻里帮忙,就成了席。那些桌子因为用时较旧,通常比较破旧,盘碟缺口很多,筷子也多半弯曲。
我小时候跟着我的长辈坐席,我们那儿的农村坐席男女分桌,小孩和妇女坐一桌,男人们坐一桌,到现在这样的风俗仍然存在。
小时候坐席,很难看到现在桌子上那么多盘子,往往一盘菜刚刚端上来,就有无数筷子伸过去,长辈们眼疾手快,不管是什么,都赶紧抢一筷子放到我面前的碗里,自己再去吃,刚开始几盘,一般是没有时间夹第二筷子,盘子就已经干净的连菜汁都难剩下,一直到后来我们吃完,她们才顾上自己吃。好像好多年,吃席都被教训,没吃饱不要走,筷子要用的快一点。我一直没学会,是因为我从来没有饿到过,无论是饭前饭后,小孩子总是有很多吃食,我无法明白我的长辈们,尤其是后来条件已经很好,盘子里的菜都吃不完的时候,她们还是习惯把菜尽量的拨到自己的碗里或碟里。甚至去年去亲戚家参加宴席,明明一桌子的好饭菜,几乎很多都没动过,我的一个亲戚,仍然有这样的习惯。
从内心的说,十六七岁的时候,我甚至鄙视这种习惯,甚至因为这个原因,而拒绝参加任何形式的坐席,我内心里想,我宁愿饿着,都不要这样对食物没出息,有什么好抢的,跟没见过好饭好菜似的。
可是莫言的书,那么赤裸裸的,把食物缺乏的年代,人们所遇到的残忍摆在我的面前。我们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如果顿顿不吃不饱呢……
我忽然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事情,我们的认识都忽略了历史。
我的姥姥,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现在每次我去她家,她都要烧一大锅饭菜,虽然我们一般都吃不掉,我听母亲说过,因为饥饿,我的姥姥曾经夭折过不止一个孩子。所以她到现在都怕,怕她的孩子吃不饱饭……历史给予她的烙痕鲜明而深刻,已经渗透到顿顿饭里……
就像莫言,他现在衣食无忧,但是每每面对食物,仍然凶猛,如抢食一般,因为从有记忆开始,他便生活在饥饿里。
而带我坐席的长辈,尽管现在家里条件都已经很好,仍然改不了面对食物的那份迫切……
火车站外,等车时露宿街头的行人,他们也许并不是付不了一晚的旅费,只是曾经这些钱也许就是一个月的生活费,所以不舍的……
我们不知道别人的历史,就不应该妄谈别人雅或不雅的习惯。
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往往用人们几乎无法相信的隐忍在活着。
历史是什么,历史不仅仅是教科书里的故事,数据,名人的事迹,历史还是最底层的人们,含着血泪的隐忍,甚至活的不如畜生的卑贱,这些年,那么多人努力挣脱这种生活,奋力向上爬,好像只有如莫言的人,因为这段记忆太深刻,走出去以后,用文字记录下来,展示给世人。
这些文字让我近期难眠,现在很多地方已经脱离了贫穷,可是因为曾经贫穷的历史,历史的缺失,
给人民记忆里留下的烙痕,有多少人真正摆脱了呢?
我们的国家因为那段贫穷,所产生的问题,用今天看到李开复的一篇微博解释比较合适
;40年代在纽约举办了一场大辩论,议题:美国是应该支持国民党,还是支持共产党?林语堂作为国民党的代言人,说“共产党只关心吃饭问题,他们不会治理国家”。史沫莱特回击:你听过中国共产党人跑到美国来享福吗?你见过有一个共产党人在美国购置产业吗?”林博士顿时无言 .。现在无言的大概不是林博士了。
我们的父辈们,因为那段历史,仍然心心念念让自己的孩子择业只选,进国家机关,政府机关或者事业单位。
我们自己因为历史的缺失,陷在买房买车的漩涡里难以自拔。
……
了解历史,才能更了解现在。
尊重历史,就不要再重蹈覆辙。
谢谢莫言,谢谢诺贝尔奖,把东北高密乡展现在世人面前,把多数老百姓曾经的困苦展现在世人面前。
文章评论
叶子
高密应该在山东吧?
释怀
电视剧红高粱才知道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