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人生幸福之路的指南针 第三章学习心得

个人日记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冶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我们继续用第二章“无为”和“不言”的思绪解读这一章。

一、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标榜贤能,使人不为被标榜的贤能而争。

为什么不能“上贤”?“上贤”就意味着其它的一切都是“不贤”,打击的是大多数,从而形成单一的价值观。为了“贤”,大家只好拼命的争夺这唯一的出路,结果自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当我们“上贤”大学文凭时,每个家庭都想法设法把孩子弄到大学去争夺文凭,最一流的清华、北大夺不到时,就会选择相对差一些的其它一类大学,一类的大学上不了,就选择二类,以此类推,三类、四类等。当大家都争着把孩子送进去时都没想过,我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去大学,孩子去了以后对他的人生道路有什么帮助,反正别人送我也要送。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现状,大部分的毕业生拿着文凭找不到工作。

    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推荐稀少的东西,使人不因稀少之物而沦为盗贼。

    在老子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是宝物,所谓的“宝”,无非是从“希奇难得”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大家“喜欢和推荐”的角度,换一个角度,哪里还是宝贝,可能就是垃圾。

    比如“钻石”,是每对新人都热衷追捧的东西,当有一天,钻石像玻璃珠子一样多的时候,谁还会对钻石有现如今狂热的痴迷。想当初我结婚的时候,也傻傻的一味要追求三金,戒指、耳环、项链,黄金的都不行,必须是铂金的,戒指还必须是镶钻的。这些昂贵的首饰在我婚后的第一年还偶尔拿出来戴戴,现在已经很久没有看过它们了。

    三,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不突出显示鼓励的欲望,使人不因被鼓励的欲望而迷失。

人有七情六欲,我们不能把欲望断掉,但是我们可以不提畅和显摆各种欲望。我们受外界的广告诱惑,对于这个花花界界的东西充满欲望,什么都想要。再在自我膨胀的虚荣心的趋势下,把得到的欲到处炫耀。现在不是都流行拍照发到朋友圈吗,这是在干吗?不就是晒自己觉得得意的东西让别人羡慕嫉妒狠吗。

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事,比如穿衣、吃饭,几万一件的貂皮大衣与普通的棉衣相比,难道真的会更让人觉得保暖和舒适吗。几万一份的大餐与普通食物相比,难道真的会让人觉得有营养和被身体需要吗。但是商家在大肆宣传,我们在狂热的追求并帮商家免费做广告,到底是商家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还是我们自己喜欢这种被欺骗的感觉。

四、是以圣人之冶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虚心、弱志:是要人们心不逐物,不可放逸,不追求各种虚妄不实的妄想。实腹、强骨:强化和充实人的自然本质的部分。

比如:饿了要吃一碗饭,是身体生理需要的“腹”真实不虚的需要,用“实”,填饱肚子,否则会饿出毛病。可是如果肚子饿了一定要去吃“满汉全席”或是“女体盛”,这样才觉得像是吃的有个样子。显然这种吃法,就不是“腹”在吃,而是“心”在吃了。这种“心”,不仅累人,也累已,更重要的是跟生命本质毫无关系。  

当“心”被欲望填起来之后,如果只是想想,也只是心烦意乱,给自己增加烦恼,对自己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是如果立了“志”,为了这个“心”去采取一系列的行动,那么整个人和生命,就会被支配着,为“心”去实现根本不实际的目标。 

五、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无知无欲,并不是从字面上理解的没有知识、没有欲望的意思。我们承接上文,不正是在达到“虚心弱志”后自然表现出来的状态吗。把心“虚”掉,人们就不会一心去追求那些虚妄不实的东西,就不会产生违背天道的概念和愿望,这就是“无知”——不要自以为是!

既然心里没有违背天道的概念和愿望,就不会立志去做点自以为是的事情,就会安心于“实腹强骨”的自然生活本质,这就是“无欲”。老子认为,只要人们能达到这个状态,并一直保持“恒”这种状态,那就天下太平了(恒使民无知无欲)。

当真正了解到纵容“心”和“志”,不“虚心弱智”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麻烦,作为统治者,一味得去“上贤”“贵货”“显可欲”,后面的结果必然出来“民争”“民盗”“民乱”的局面,此时还真的“敢”吗?

当统治者还有基本的理智和判断能力,自然就是“不敢”的,这就是“使夫者不敢”。认识层面上的问题解决了,心中自然不敢轻易乱做事情,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弗为”。于是到此为止告一段落,皆大欢喜,国家民族可以安定,百姓们可以安居乐业,这当然就是最理想的国家治理方案(弗为而已,则无不治已)。

文章评论

吃素的狮子

不尚贤,贤应该是名吧,虚名和名利。理解为贤能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