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的奇迹
个人日记
本文节选与《平和的心是金》作者 刘燕敏 本文2005年便在各大报刊转载过
“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
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在游览金字塔时,做出这一石破天惊的推断。很长的时间,这个推论都被当作一个笑料。
然而,400年之后,也即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由30万奴隶所建造。
历史在这里发生了一个拐点,穿过漫漫的历史烟尘,400年前,那个叫布克的小小钟表匠,究竟凭什么否定了伟大的希罗多德?何以一眼就能洞穿金字塔是自由人建造的?
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对布克产生了强烈兴趣,他一定要破解这个谜团。
真相一步步被揭开: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锒铛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制作大师,囚禁期间,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布克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而在入狱之前,在自家的作坊里,布克能轻松制造出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布克苦苦思索。
起先,布克以为是制造钟表的环境太差,后来布克越狱逃跑,又过上了自由的生活。在更糟糕的环境里,布克制造钟表的水准,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此时,布克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在布克的资料中,多玛斯发现了这么两段话:“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正因为如此,布克才能大胆推断:“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难以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绝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布克后来成为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与开创者。瑞士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布克的制表理念:不与那些强制工人工作或克扣工人工资的外国企业联合。他们认为那样的企业永远也造不出瑞士表。
也就是说: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推荐阅读:《制心一处,无事不办(集体的正念能量篇) 》http://user.qzone.qq.com/526087165/blog/1402039378
下文来源于微信:《教与学》
电光石火,石破天惊,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
当前,我们的教育生态,恰恰就是以束缚、控制、压制、监管为特征;以大负荷、高速度和快节奏为根本;以每节课都是最后一课,每次测验都是最后一考相要挟。我们把水灵灵的教育业,弄成了干巴巴的制造业。我们只有制造,没有教育。我们只有统一模型的产品,没有千姿百态的学生。
教育,绝不可能在恐惧中产生。
恐惧会让学生失去生命的安全感,在这种倾斜之下,学生的心灵只有小心翼翼地自我保全,没有活泼泼地主动发展。这样的制造出来的学生,他们的心灵,既不会完整,更不会幸福。最要命的是,久而久之,一种平和的,充满好奇心的教育禀赋逐渐沦丧了。世界一片黑暗。
而真的教育必须是:你的心不再被恐惧占领,不再被理想、符号、词语所裹挟,你必须敞开你所有的心灵和毛孔,直接和世界肌肤接触。你能闻见世界的味道和气息,触摸到它的柔软和质地,你的所见才是真实、永恒、不受时间限制的东西。当然,你要真正的实现它,还需要深刻的洞察力、领悟力以及坚忍力,你得永远保持你的敏感,并且和惯常的习性赛跑。
教育的意义是帮助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永远都做你自己。我们必须杜绝依赖,依赖某个人或者某个观念,通过依赖激励自己,就会产生恐惧,这是虚假的激励。教育必须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事都能激励人。叶片的落下、鸟儿的死亡,人们的行为举止。如果你注意这一切,你就一直在学习。保持永不停息的探索的心灵,从观察、挣扎、快乐与眼泪中学习。
当我们永远处在发问之中,做一个世界的探询者,并且努力寻找事情的真相,我们就永远处在发展之中。人本来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但却知道自己不完美,并努力使自己完美的一种生物。不断地累积,不断地丰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这是人的局限,也是人的发展。
如果一个人说他什么都知道了,那么他已经是死人了;如果一个人认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但一直在发现与了解,他不急于寻找终点,也不想达到什么或变成什么,只问攀登不问高。这种人才是活生生的,这样的人生就是真理。
金字塔必须由自由人建造,教育,也必须在自由中产生。
唯有自由的人,才有感悟的闲暇,创造的快乐。我们每天都在创造,我们为自己的创造而感动,我们独立赋予自己学习的意义,选择我们自以为有价值的生命质感。这个时候,我们的灵感在飞扬,思维在穿越,微笑和友谊都在潜滋暗长。
为了自由,我们还必须摒弃经验。经验不能使人自由,透过经验学习,只是根据个人原有的局限所造出来的新模子,这个模子会阻碍人找到真正的自由。榜样有时候也是。自由是对自己的不断认识,从而达成的对人和世界的认识。
遗憾的是,现在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自由。对自由最大的压制就是教训,我们只有教训,没有教育。
教训和教育,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我们往往把“教”与“训”混为一谈;但是在儒家两大作品《论语》和《学记》中,不但根本找不到一个“训”字,甚至连“教”字也用得极为少见。
“学”是主动的,“教”是被动的,主动地“学”比被动地“教”更为有效,因此《论语》中有56个“学”字,《学记》中有48个“学”字,远远超过“教”字出现的频率。
教育,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可能发生。为了提倡主动学习,反对强加于人,孔子不仅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主动学习的愉悦感受,还有“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等谆谆告诫。
真正的教育不应有也不会有训的成分;舍此,我们何以解释“教学相长”?师生围绕着问题,共同经历或者重新经历原初发现的伟大喜悦。
伟大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则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了强迫教育的危害。她说:“一个儿童,如果没有学会独自一个人行动,自主地控制他的作为,自动地管理他的意志,到了成人以后,他不但容易受到别人指挥,并且遇事非依赖别人不可。一个学校里的儿童,如果不断地受教师干涉,禁止,呵斥,以至于诟骂,结果会变成一种性格上很复杂的可怜虫。”
而一个可怜虫注定是教育的残次品。
如何制造出金字塔,注定是那些自由的人。教育,如何真正地发生?注定要让学生获得自由,免于恐惧。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永远不会培养出真正的大师。
真正的大师不会在恐惧和束缚中产生。如果不能给教育真正松绑,钱学森之问,会永远问下去,并且成为天问。
推荐阅读:《一位母亲的成长心路》 http://user.qzone.qq.com/526087165/blog/1422654794
下文网络转载:
《团队共鸣与管理》
这一理念与我们现在很多企业的管理理念大相径庭,我们的企业在强调纪律、制度的时候忽视了个人的情感因素,片面的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办法归结为科学的工作程序、严格的管理甚至是超时工作等,如果对于单纯的重复性劳动,这些办法也许还有效,但对于复杂性强、创造性强的工作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我们在满足效率的同时还要考虑质量。
服务型企业对员工的情绪变化更应该重视。每个服务型企业都有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服务标准并有严格的培训。规范的动作、满面的笑容,似乎一切都很完美,但往往忽视了人类深层次的表情——心灵。
比如在餐厅就餐时侍者笑容可掬地站在你桌边,随时准备提供服务,你会感觉很舒服。一会因为其他顾客的碰撞,这位侍者手中的杯子落在地上打碎了,经理过来一顿训斥,又扣了当月奖金,此时你再观察侍者,会发现虽然他依旧面带笑容,但因为对刚刚发生的事情依然心有余悸,面部表情显的呆板,眼中也有委屈的目光,而此时的肢体动作也变的生硬,看着这些你慢慢的也会觉得不舒服,胃口也大减;当一位服务人员与同事或他人争吵后,在接待顾客时声音会本能提高1/4倍。当然也会造成顾客的不满,在你与一位服务人员接触很融洽并且给他小费的时候,此时,他的笑容是发自心地的,而程式化的动作也显得协调而轻松。并非是说,给员工多多的工资,令其欢欣鼓舞,而积极地工作。而是想提出一种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的管理思路:激发员工的主观动力,来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主动工作力:大多员工是将工作视为换取金钱或为了生存而做的一件苦差事,这时,员工的工作动力就是来自客观环境压力下的被动工作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物时,会做的既快又好,而做不喜欢的事物时效率低,质量也低,比如,在玩游戏时即便累的满头大汗,精疲力竭依然觉得意尤未尽;而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时(比如修剪院子里的杂草)此时你的时间观念是最强的,并且很快就会感觉腰酸背痛,口渴,太阳晒等。当然这是人的生理本能,无可厚非,而在经营管理中善于把握人类这一特点,将会事半功倍。
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公司为了美化院子的环境,打算建两座花山,从园艺公司订了800盆盆花,第二天花山的铁架和800盆花都运到了公司的院里,可不知与园艺公司方面的沟通出了什么问题,盆花卸下车后却不负责给摆放,与其协商又一直没有结果。
看着满院的盆花,公司领导发了愁,为了不影响正常营业,必须尽快处理这些花,钱已经花了,不可能把花扔掉,处理办法只有一个——自己摆放花山。可无故增加员工的工作量,而且是堆花山这种又脏又累的活,强行摊派,员工会把不满情绪带给顾客。
我想此时可以采用“主动工作力”的办法,于是和老总商议后在员工吃完午饭后开了一个非正式会议——各抒己见,设计花山怎么摆放,大家的参与热情都很高,有建议摆成字的,也有建议摆成企业标识等等。
按事前商定好的计划,我和销售经理把大家的意见引导成两套方案,我支持A套方案,售后经理则支持B套方案。两套方案各有拥护者,而后分成两组,就具体方案进行讨论。
下午正常上班,下班后两组按照中午制定的计划开始搭建各自的花山,老总亲自上阵,大家更是干劲十足,此时大家已产生了两股主观的动力: 第一,花山是自己参与设计的,把自己的设想亲手变为现实是每个人都有的实现理想的冲动,这样一来,把苦差事转化为一种有趣的参与活动;对花山的摆放有两种建议,而正好是要摆两做花山,此时又产生了第二种主观动力:战胜对手的竞争性动力。工作内容没变(摆花山)但大家的想法变了(不认为是苦差事,而是有趣的活动)工作的动力、效率、质量都发生了改变。
大家都干的十分起劲,兴趣十足,工作完成的非常顺利,完工后,老总为大家在自己的“作品”前拍照留念,并请大家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皆大欢喜。因为花山是大家的作品,工作之余员工们都经常去保养这些花,
在法国有很多油画生产“作坊”画商聘用一些画家在工厂大量的绘制油画而后销往国外,画商都为手下的画家制定了每天的生产任务,有一家画坊的生产量非常大,几乎是同行的一倍,而且质量很高。究其原因,人数、绘画条件、工作时间与同行没什么差别,只有一点不同,这家画坊制定的生产数量不是以天为计算周期,而是以月为计算周期。
有什么不同呢?
因为绘画是创造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灵感与激情,当画家没有灵感时,绘画速度将很慢,这样就很难完成当天的生产任务,只有加班加点,如此,质量就无法保证,而那家高产量的画坊是按照每个月来计算数量的,所以,当画家不在工作状态的时候完全可以放下画笔出去玩一天甚至几天,当精力充沛,思如泉涌时,完全可以轻松的补上落下的工作,甚至超额完成任务,并且质量都很高,佳作不断。
这就是被动工作与主动工作的差别。
比如生产型企业的重复性工作。以模具生产企业为例:通常员工都是倒班制,可以在车间挂一块黑板,记录每天每班员工的生产情况,比如:今天A班生产300件模具,当第二天B班看到后会想:“你们生产300件,我们就能生产310件”,B班就会加紧工作,而A班看到B班的成绩,自然也会努力赶超,此时,便形成了主观的竞争性动力,只要管理者给予恰当的奖励并及时兑现。
创造性很强的行业,比如:技术、研发等工作则可以设立创新奖、开拓者奖等奖项,以成就感、竞争等主观动力因素激励员工,而服务型企业可设服务明星、微笑天使等荣誉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主观动力工作法没有具体的操作定式,它是一套人性化的管理思想,需要我们领会其核心内涵并在管理中根据个体情况灵活运用,理解的程度、运用的技巧决定其作用的大小。换位思考是“主观动力工作法”的基础
下面就这一思想在实际运用中提供一些建议。
● 劝将不如激将
● 员工快乐你才会快乐
● 创造让人愉悦轻松的工作环境
● 将批评改为建议
● 改正了错误要加以表扬
……
有正念觉照了,就不存在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因为当下的事变成了一种享受。
推荐阅读:《我记得 我记得》http://user.qzone.qq.com/526087165/blog/1419812296
我是修身齐家群家人 素爸-吉栋(张栋梁),我的QQ:26385475 / 290247630.
85后,素食主义者,佛弟子,素爸。欢迎有缘人添加吉栋为好友。(点击文字加我为好友)。
文章评论
简爱
名家汇聚,经典犀利
明和-襄阳
观点耳目一新[em]e100[/em]
明和-襄阳
观点耳目一新!
金成
做一个心灵自由的人,好文[em]e179[/em]
佛心如意
貌由心生,境随心转。[em]e100[/em]
呼吸养生堂--张国锦
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
石林
[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