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某监狱油库失火,现场发生命案,四人死亡,三颗人头被摆在山神庙的供桌上,看管油库的在刑人员失踪……
教育教学
“上个星期,金华发生命案。一个吴姓女子,乘坐出租车后离奇失踪,警方调查发现,该女子因衣着光鲜,被出租车司机误认为“非常有钱”,俩司机将女孩绑架到武义,逼其交出银行卡及密码,银行卡内却没有钱。两人返回时,女孩已打破窗户并大声呼救,俩司机遂将女孩勒死。这是一则新闻。”
学生说,我们听说过。
“还有一则新闻,昨天晚上,离我们很近的某监狱,一个油库失火,大火烧红了半边天……”
学生长大了嘴巴:“真的?”
“真的。失火现场,有四具尸体,其中有三个人的尸体已经没有脑袋,一个人的胸腔开了个大洞,内脏已经失去。这些脑袋和内脏,后来被发现摆在油库附近的山神庙的供桌上……”
“啊!!!!!!”学生们很吃惊。
”据查,这死去的四个人中,有两个是监狱里的管理人员,还有两个是来自北京公安部的高官,一个叫陆谦,一个叫富安……“
”老师,你怎么知道?“
“我有特殊渠道。油库的一名管理人员失踪,据说,这名管理人员是一个劳改犯,曾经是北京卫戍部队的总教官,名字叫林冲。”
学生们惊疑不定,脸上表情复杂。
“现在消息还没有对外公布,外界还不知道。如果你们写一篇新闻的话,一定会引起轰动……现在,请你们就这个事情,写一个新闻,要求用华尔街日报体写作。”
我把两份新闻写作的材料发了下去。
“老师,你是骗我们写新闻啊?”
“这个新闻一出来,你就出名了。赶紧写吧,写新闻的技巧,你们查看资料。”
“老师,这个事情是真的吗?”
“真的。”
“案件的具体情况,请大家去网络上采访,网络上有一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详细介绍了案件的整个过程。”
学生这才明白过来:哦,《水浒传》啊!
然后不停的笑,不停的笑。
“老师,你把我们骗得好惨啊!”
附:发下的资料
华尔街日报体
新闻写作有新华体、倒金字塔体和华尔街日报体等多种体式。
那么,华尔街体的结构是什么?
先看两个例文,之后再归纳——这也是华尔街体的思维定式,先来个“感性”的。
第一个例文仅提供导语+核心段(注意文中括弧的提示):
费城南部的阿道森睡眠不会超过3个小时,只有这样她才能照顾好她那脑瘫的两岁大的女儿斯蒂芬妮。斯蒂芬妮需要全天侯的护理。(导语的第一个人物描述)
费城西部的伯内特曾经是一名教师,但她如今辞去了工作去照顾他那76岁的患了A氏病的母亲。(导语的第二个人物描述)
宾夕法尼亚约克市的辛格,她那38岁的丈夫突然中风,巨额的医疗费用已经使她的家庭破产。她只能选择离婚。(导语的第三个人物描述)
这三个照料他人的人——母亲、女儿、妻子,是出席昨天下午关于长期医疗保障听证会的12名证人中的三个。她们证实这种长期的护理带给了家庭毁灭性的灾难。(核心段)
这次听证会吸引了超过会场容纳人数的350人来到位于市场街601号的美国高等法院大厅。听证会在由两党成员组成的综合健康保障委员会会议召开之前进行。该委员会又被称为帕博委员会,得名于佛罗里达州已故共和党人克劳德.帕博。(核心段)
……
第二个例文是个完整的文章(注意文内括弧内的提示):
卡西诺毁掉了大学梦(主标题)
住在卡西诺赌场附近的大学生更容易染上赌瘾。近几年去赌场赌博的大学生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副标题)
秘苏里州堪萨斯城 迈克尔.哈兹派斯在初中时就开始了赌博,那时候他在食堂的地板上用午饭钱与别人掷骰子赌博;当他上大学后,他到秘苏里河上的游艇里赌博。(导语:聚焦于某个人物,揭示文章主要内容)
他从一天输掉母亲给他的2美元午饭钱,发展到一夜之间输掉他借来的2000美元助学贷款。
“我每天都会去那船上赌博。”24岁的哈兹派斯说,他经常从位于圣约瑟的秘苏里西部学院逃课,到5分钟路程之外的名叫圣乔治弗朗蒂尔的卡西诺赌场去赌钱。
“我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那里的人们以及那里另人兴奋的事情吸引着我不断地去那里。”(2、3、4段为支持性引语)
卡西诺赌场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可能导致了大学生赌博这一社会问题。(核心段)
(以下几段均是支持性信息)住在卡西诺赌场周围的学生们更容易染上赌瘾,新泽西州里查德.斯托克顿学院的心理学教授迈克尔. 弗兰克说:“近几年卡西诺赌场的数量在不断增长。”该学院所在的亚特兰大市至少有12家卡西诺赌场。
哈佛医学院的一个研究“上瘾行为”的研究小组做了一项调查,被调查的美国及加拿大的大学生们有大约一半声称自己最近几年里有过在卡西诺赌场赌博的经历。
位于巴吞鲁日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校园附近不到两英里的范围内就有两艘卡西诺赌场游艇。该校有一名学生最近被指控从学校里骗走了3000美元去支付自己的赌资。
“赌博在新泽西每一所高中和大学里蔓延,”新泽西反赌博委员会委员爱德华.鲁尼说,“这已经成了一种通病,这个国家所有大学都有学生在赛马场和卡西诺赌场里赌博。”
堪萨斯大学距离6家卡西诺赌场不到一小时车程。该校学生去年还建立了一个赌博者匿名协会。
“统计数字显示了年轻人赌博问题不断发展的严重趋势,我们必须对那些距离大学校园过近的卡西诺赌场特别关注。”史蒂夫.泰勒说。他是秘苏里州的一个反赌博协会卡西诺监督者组织的发言人。
在大多数州里,允许赌博的法定年龄是21岁,如果不足这个年龄的人被发现在卡西诺赌场里赌博,赌场的主人将面临巨额罚款,但是许多不够年龄的学生总能找到办法进入赌场,就像他们能够设法买到酒或进入酒吧一样。
许多人使用伪造的或借来的身份证,或者在进门的时候根本没有被要求证明自己的年龄。许多大学生都很容易从父母处或从助学贷款项目中获得现金,学生们手中也塞满了各种信用卡,孩子使用信用卡时通常不需要父母签字。
秘苏里州的全部11家卡西诺赌场游艇都实施了一项叫做“拒绝21”的计划,提醒那些不足年龄的人:赌博是违法的,并且教导工作人员如何识别出不足年龄的赌博者。
北堪萨斯城海拉赌场酒店的市场总监杰夫.胡克说,如果发现顾客的年龄可能存在问题的话,海拉赌场的工作人员会在顾客进出赌场时检查他们的身份证。
哈兹派斯生于堪萨斯城,赌博几乎占有了他的全部生活。他为了进赌场而向最好的朋友借用驾照,有时他又把母亲给他的房租钱用于体育赌博,他花光了他的信用卡的钱,并且取出了助学贷款来满足自己的赌瘾。他没能完成学业,相反为了偿还债务而不得不全天工作。(最后一段是照应开头的结尾)
看完了两个例文,现在开始对华尔街文体的结构进行解构,并列出一个便于掌握的公式。这个公式的顺序和内容是:
(1)生动开头的导语;
(2)反映主题内容的核心段;
(3)导语和核心段的支持材料;
(4)支持性材料;
(5)展开性材料;
(6)回应导语的结尾。
对这个公式的具体分析如下:
华尔街文体的开头,总是有一个生动的人物、场景或事件。公式背后的理念是从特殊到一般,借助人物、地点或事件来引出文章的重点。换句话说,从某个问题对一个人的影响就可以折射出很多人受到的影响,这就是“多数人中的一个”技巧。需要注意的是,开头的导语选用的人物或场景,必须是受到后面核心段所阐述问题的影响的众多人或事物之一。
紧接着导语的是展示新闻焦点的段落,即核心段。核心段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段要向读者交代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以及它的重要性。简单地理解,核心段就是我们经常在倒金字塔结构中写出的导语。
然后,要为导语和核心段提供支持性的材料。这部分就是正文,也就是公式中的(3)、(4)、(5)。如果细分的话,支持性材料应当包括采访对象的引语、几个不同侧面的新闻事实;展开性材料应当包括新闻的原因、结果、解释、影响、观点。
结尾必须呼应开头。正文部分停止了对开头的人物(场景、事件)的叙述,在结尾时必须再次提及他们。用人物的引语,或故事的进展、未来趋势收尾。
华尔街体能够应用到许多消息和特写报道中去。理论上,大约有29个国家部委办局的会议新闻可以供应到经济新闻版上。比如国资委与中央企业签定第二任期责任书这条消息,记者就可以使用华尔街文体进行结构,采访一个央企老总在签定责任状时对新增加的节能减排内容的反映,并将它放到消息的开头以及结尾,从而使消息变得有现场感。同时加入背景作为支持性材料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量。这么做难度并不大,只需要问问身边的某个老总。
故事引入主体,再以故事结尾
“华体”的传统写法用一个简单的模式来表述就是:小故事(导语)——过渡——新闻主体——再提小故事(结尾)。这种写法业界人士关注得比较多,以至于很多人就把它当作“华体”写法的全部。这种写法较为典型,很早就被西方其他一些报纸也采用了。导语中的故事,其实就是所要写的新闻中的一个小人物的事情。美国有很多新闻稿就是下列的套路:
克劳斯最近失业了,这导致他一家三口面临着严重的生活压力……(小故事)
导致克劳斯失业的原因是:美国经济持续萎靡……(过渡)
美国经济最近几个月以来由于……(大新闻,这是中间的主要讲的新闻事件)。
克劳斯能否度过他的难关,在下个季度找到工作,一方面要看上帝给他的机会,一方面也要看美国政府如何应对……(最后又以小故事留悬念结尾,人名及事件为作者虚拟)
这种写法恰当的运用会给新闻增色不少,时至今日,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上还有很多这样的文章,如在2006年1月13日《钢铁需求旺盛退役船舶吃香》:
印度裔商人哈什.米什拉(Harsh Mishra)小心翼翼地走在一艘废弃船只起伏不平的船体上。这艘叫“太阳鸟”的海军潜艇救援船已有50年的船龄了。连日来米什拉手下的工人一直像开启大沙丁鱼罐头那样把船体一点点剥开,露出下面密密麻麻的舱室、管道和机器。(导语,小故事开头)
46岁的米什拉冒着喧嚣的柴油机发出的浓烟和陈年船体发出的腐朽气味说,金钱并不总是来得那么轻松。
将这艘200英尺长的船拆解完毕共耗时3个月,得到了1,200吨废钢铁,总价值约为30万美元,还不包括可单独出售的引擎、锚和推进器。……(过渡)
接下来主体部分写世界范围内因为钢铁需求旺盛,退役船舶很受拆船商的青睐。文章中间及结尾又有几处提到了导语中出现的人物米什拉,可见这种写法在《华尔街日报》中还是很受推崇。
一个故事贯穿新闻,始终类比
在“华体”的写法中,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是讲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故事或者寓言贯穿于新闻稿中,而这个故事所要讲的道理和新闻稿所要说明的事情的原委非常类似。这样,一篇晦涩难懂的经济新闻会在这个故事的帮助下变得非常明晰。如2006年1月9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上一篇文章《2006年别再信口开河了》:
一位工程师、一位化学家和一位经济学家被放逐到一个小岛上……或许你已听说过这个经典的笑话。不过,这则笑话无论如何还是值得重温一遍的,因为它与股市上周二的上扬十分对景,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的利率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12月13日会议纪要的公布是造成此次股市上涨的直接原因。
这份会议纪要显然使市场认为,利率紧缩周期即将结束,因为纪要是这样说的:“虽然未来的行动要取决于将陆续公布的数据……但(FOMC的)多数成员眼中的政策前景是:鉴于目前所得到的信息,需要继续坚定迈出的步子可能已不必很多了。”
再说说那三位被放逐到小岛上的专业人士,他们发现了一罐金枪鱼罐头,但却没办法打开它。
工程师说:“让我们找块石头把它砸开吧。”
化学家则说:“这不现实,最好是找些化学药剂来把它炸开。”
经济学家说道:“你们的想法全不对。只有一个办法:让我们假定我们有一个罐头开启器……”
设想一下,一批股票交易员被放逐到了Fed政策的茫茫之海上,他们发现了FOMC的会议纪要,然后对彼此说道:“让我们假定本.贝南克(Ben Bernanke)出席了那次会议吧……”
……
这篇稿件较长,以上只截取了开头几段,在稿件中作者拿这个笑话做类比,讽刺那些信口开河的人,使得这个原本非常晦涩的稿件稍变得轻松精彩了。我们也看到,这同传统的“华体”的写法是不一样的,传统“华体”的故事是新闻事件中的一部分,而且强调很自然的过渡,而在这种写法当中,故事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平行的理解新闻的线索和阅读新闻的“调料”。
导语情景化、故事化
这种类型的“华体”与以上两种不同的是,只有导语中有故事,而后面的部分没有。这种类型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导语中加一个小故事,使新闻变得趣味盎然;另一种是把导语写得具体化、情景化,静态的写成动态的,正常的写成富有悬念的,新闻事实变得非常像一个故事的情节。
前者如2005年2月4日的《天然气价格下跌,库存降幅太小》一文的导语:
在土拨鼠日(Groundhog Day)后的第一天,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多头们显然是受到了惊吓。不利的短期天气预报和低于预期的天然气库存报告令多头们仓皇逃窜。
这里提到的“土拨鼠日”(Groundhog Day),是一个美国的习俗节日,根源于一个迷信传说,据说每年二月二日,土拨鼠会走出洞来,如果他看到自己的阴影,那就预示着坏天气将要到来,冬天就会持续六个礼拜。现在美国人仍然热闹地纪念这个节日。这里巧妙地提到“土拨鼠日”和天气,无疑是在讲正题之前先将一个小故事放在读者的脑海中;再加上“受到惊吓”、“仓惶逃窜”等生动语言,使这条原本枯燥的报道立刻变得生动而有趣。可见,作者是巧妙地组合各种新闻要素,使其具有故事情节的。
后者的写法如2006年1月10日《冰雪盛会依旧 污染顾虑犹存》的导语:
在西伯利亚正南方的哈尔滨,出现了一处奇怪的俄罗斯风情景观,这里有列宁雕像、有圣彼得堡的沙皇夏宫、还有红场,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用冰块制成的。
这是写2006年哈尔滨冰雪节的新闻,但我们看到,在导语中一个非常富有悬念的情景首先展现在我们脑海中了,这样会使读者的兴趣大增。
背景加故事,增加新闻厚度
在“华体”的写法中,故事也加进了新闻背景之中。我们知道新闻背景的运用可以使一个单一的事件富有历史的纵深感;而且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使新闻变得人性化,即新闻在增加了作者价值倾向的同时,变得鲜活了起来。如2006年1月13日的《中海石油考虑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Nations Energy》:
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CNOOC Ltd,简称:中海石油)正考虑出价2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Nations Energy Co.。独立石油生产商Nations Energy在哈萨克斯坦拥有一处大型油田。
前几天,中海石油刚刚宣布了22.7亿美元收购尼日利亚某油田开采权的消息。中海石油一直在海外市场寻找石油资产的收购机会,来满足国内因经济飞速发展而激增的能源需求。去年8月,中海石油185亿美元收购美国油气生产商加州联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oration)的计划功败垂成。
……
这篇新闻稿本身较短,记者对这个事件本身的信息并没有挖掘到很多,但在第二自然段,记者加入了新闻背景,使这条新闻有了纵深感。背景中又把去年中海石油收购失败的事情也拿出来讲,这样的背景材料的运用当然是遵循了西方的价值观念,但客观地说,同时也使得这条新闻变得具有故事化情节了。
“华体”这种写作风格,与其说它有什么模式,不如说它只是一种“故事化的情节”,以至于新闻之外的其他一些文体中,故事化的叙事手法也非常多见。有的题材本身故事性就很强,有的很严肃的话题似乎也由一些小故事串联起来。
前者如《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中的“非常之道”栏目中的一些文章,如2006年1月10日的《有时,市场会告诉你它需要什么》:
1980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帕特里克.马特希(Patrick Martucci)揣着300美元,开着他那辆庞蒂亚克Trans Am离开家乡克利夫兰,直奔达拉斯。他在那里的一家公司找到了一份每小时6美元的活。
……
这篇文章是讲美国UAC公司的创办人如何白手起家成功的,像一个传奇。如果说它有什么案例分析的因素的话,在这篇1200多字的文章中只有最后一句话:
经验总结:如果你们还不能提供顾客需要的服务,这就意味着,创新的机会就在眼前。
读着这样的文章的时候,其实和读故事的感觉是差不多的,唯一的差别是相信这是真实的。
“华尔街日报体”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善于将新闻视觉化形象化,是报道化刻板枯燥为鲜明生动的有效手段。但要成功运用这种新闻体裁,单单模仿它的结构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掌握它的采访写作技巧。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曼切尔说:“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一件事都看做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记者只有具备“慧眼”,才能有“神来之笔”。我们一些报道枯燥干巴的病因就在于记者没有进行现场采访,或采访不深入,缺少细致的现场观察,没有找到典型场景和细节,只能告诉读者大致的轮廓和一般化的概念。
“华尔街日报体”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视觉新闻。新闻要有细节,形象化,立体化,能够再现人物、现场和事件的精彩片断,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渲染气氛,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激起读者共鸣的力量。要采写这样的视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要深入现场进行采访,细致观察。细节不能由记者口里“讲”出而应让读者“看”到。如报道某公司董事长,不能简单说他是个严厉、有挑战性的人物,而要提供具体的事例,他是如何对待下属?又是怎样应对挑战?要让读者“看”到他的行为举动,“听”到他的声音言语。
“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总要从具体的事件或人物展开,由小见大,引出一串数字或某个问题,来表现一个人、一种社会现象或一项政策法规。这些人或事只是一个引子,报道的中心是由这个人或事引出的主题。有人曾说“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怎样死却可以写成悲剧”,这巧妙表明了集中描绘整体中的个体部分能起的巨大作用。
利用个体切入主题无疑是个好办法,但一种社会现象、一件国内外大事往往涉及众多人物,不能随手选择某个人或某件具体事情作为引子。只有那些具备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最好有一定的戏剧性或悬念性的人或事,既能自然过渡到新闻主题,又能引发读者的兴趣。
读者的兴趣不仅取决于故事、悬念、细节,还取决于材料的精心安排。报道能否从一个思路流畅地过渡到另一个思路,是对写作技巧是否精湛的严格考验。另外,在对新闻事实逐步展开的叙述上,层次要清晰,新闻事件与背景材料的交接组合要自然。
西方记者忌讳笼统一般、众口一词,他们的笔下总有一些具体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出场说话,在他们的新闻中,从来不会出现“他们一致认为”、“大家都表示”之类似是而非的新闻八股。尽量引用人物的原话,尽量写明人物的真实姓名,是他们写作的一条重要准则。
文章要写得具体生动,不仅表现在用趣闻和丰富多彩的描绘来叙述有关事物,而且在于引用的事例具体确凿。直接引用具体人物的鲜活语言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因为,直接引语用引号直接引述消息来源的话语,话语本身是一个完整的语句。读者阅读新闻时,这一话语形象能够打破时空的界限,在引号的作用下,使人物的话语即时地呈现类似电视新闻的“同期声”的音响效果。在“华尔街日报体”中,随处可见人物真实感人的话语,记者通过新闻人物的口,来表达对问题、现象的一种态度或意见,让读者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下面附一篇“华尔街日报体”报道原文:
计算机公司与学校
《华尔街日报》记者 卡里.多兰
一个很有志气的小作家,坐在电子计算机终端显示器前,写她最新的短篇故事。她对人们说,虽然初学时有点困难,但现在计算机使她的写作方便多了。
“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也说不准自己爱不爱用计算机,”她说,“但是打从进入一年级起,我确实爱上了它。”这位六岁的小作家,梅利莎.利.史密斯,按了下键钮,瞥了周围一眼,取出了一张绿白相间的打印稿,上面印着她的短篇故事。《过多的鹦鹅学舌》。
史密斯小姐上的是沃特福德学校。这所学校是1980年威卡特计算机设备公司创办的,用来进行计算机产品和微机化教育的试验。大约有250名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每天要上机学习一小时。即使幼儿园里的孩子,每星期也要上机两次,就在他们学习字母表的同时,也来学习掌握键盘上那打乱了的字母序列。
家长们的关心
在全国,1984年将有大批计算机售给中小学,其价值估计将达450,000,000美元。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张让他们的孩子置身于计算机革命之中,可以预料,计算机市场会日益繁荣。各家计算机公司正在竞相争夺孩子们的市场。
例如,阿普尔计算机公司已经给中小学捐赠了几千台计算机,并且正在掀起一场以孩子们为对象的广告宣传。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开始注重孩子们所用的教学软件的生产,以增加PCJR型计算机的销路,这种机子的销路迄今不能使这个公司感到满意。但是,只有设立在犹他州奥尔良市的威卡特公司采取措施进入一个全日制的私立学校,对它生产的软件和硬件进行试验。
开办这所学校,是一伙教育工作者的主意,他们在1977年建立了威卡特社团。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研究团体,旨在研究运用科学技术改进教学的途径。1980年,这些教育工作者决定开始营业,组成了威卡特计算机设备公司来生产计算机和软件。大致在同一时间,这所学校在私人赞助者的支持下,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开办起来了。最近两年间,这家公司是亏损的。
沃特福德学校同威卡特公司关系十分密切。学校的女校长南希.休斯顿是威卡特公司主席达斯廷.休斯顿的妻子。公司同学校签订了合同,让学生进行软件运用的试验。而这所学校又是威卡特公司唯一最大的股票持有者,拥有该公司已经售出的2,000万份股票的20%左右。
这项实验是在一幢砖瓦结构的平房里进行的,那儿原来是所天主教学校,座落在一座雪山脚下。门厅里边横七竖八地堆放着垒球运动衣、背包和午餐饭盒。音乐室里传来叮咚作响的琴声,弹奏着《山谷里的农民》的曲子。穿过大厅,在那计算机房里,打印人员正在大声念着程序设计。
一阵铃声响过以后,二年级学生一窝蜂似地拥进计算机房。男孩们都穿着蓝色的运动衫,女孩们一律穿着方格花纹连衫裤。一个个急急忙忙地走进分隔开的白色小间,在按照高矮顺序排列的椅子上坐下。这时终端显示器发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学生们写下自己的名字,于是课程就开始了。
当然,这里也不是一切都已电子化。当计算机提出附加题目时,有些孩子用铅笔在草稿纸上运算,也有些扳着指头计数。有个孩子在键盘上打下正确的答案,得到计算机的赞许,他露出了一张笑脸。他的另一个答案错了,结果得到一个“x”;他朝着计算机伸出舌头,做了个怪相。
这些孩子(有很多人的家长就在威卡特公司工作)似乎很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一遍又一遍的测试也许会把你弄得头晕目眩。但是,我们是第一批使用机子的人,所以我们要确保机器没有一点毛病。”一个11岁的孩子克拉克.纽厄尔说道,“我们必须确保这是一种完善的程序,使它能畅销无阻。”
“太粗劣了”
学生们也要对程序的内容进行评价,这些程序是为各种课程(从打字、数学以至公民学)编制的。“有时候内容编得太粗糙了,我们要他们把它从程序中抽掉”,五年级学生莱斯利.普里特这样说。另一个同学抱怨说,“在某些程序里,我们被安排来同计算机争论政治问题,真叫人厌烦,我们不愿为政治之类的材料伤脑筋。”
对大多数学生、特别是那些年纪最小的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似乎并不比学习其他东西来得困难。一个扎着小辫的五岁女孩伊莱札.米勒执拗地说:“美术比计算机更难学,你得要画直线、涂颜色,计算机比那玩意地容易多了。”一年级孩子上机时感到最难办的只是要把小手指伸长,以便够到那个清洗键。
学校负责人说,计算机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过,孩子们在学业上的成功,也可能是班级小(每班25人)以及学校的实验气氛带来的结果,这种气氛会激励学习情绪。但
文章评论
jessica
唉。我也是被骗进来看的。
竹林隐者
我我我,我无语了,起初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看完才知道又被老邵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