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就是这么回事儿
教育教学
放寒假的时候,学校发来一本书:《翻转课堂模式与教学转型》。说实话,我兴趣不大。
据我的经验,凡是创新类的书籍最好找国外原作者的来看,国外作者做事还是比较严谨的,不会胡来。国内作者就难说了,写书不是为了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是为了评职称或有面子,或赚钱,特别会乱来。
你看,这本书的主编就有两个,编者更是有9个人。9个人合写一本书,可见是一本大杂烩的书籍,含水量会比较高,一定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或重复累赘的状况。书上也说“编”,不是“著”,“编”和“著”是有区别的,“编”的书,摘抄的比例会比较高;“著”,基本是原创的成分。
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和第二天凌晨的时间,把它看完了。看这本书,是正月初一的晚上和正月初二的早上。
书中果然有大量的拼凑起来的“理论”,勉强凑合在一起,不忍卒看。
还有,为了说明翻转课堂有多“先进”,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否定传统教育模式,这是很让人不齿的。
我看过萨尔曼写的《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一书,对“翻转课堂”的理论已经有了框架,因而对这本书的理论没有兴趣。
好在这本书有许多案例,虽然有“翻转课堂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嫌疑,但不管怎样,案例还是有价值的,而案例的价值就不局限在作者的论述里。因而,我认定这本书还是有价值的。
这本书有三类案例:
第一类,是关于“翻转课堂”模式的。书中举了三个国外的例子和三个国内的例子,我把六个案例的模式的关键环节结构化了一下。
第二类,是各学校比较有特色的其中一项,比如洋思中学的“集体备课”,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西峡一中的“编题自练”,殷都区的“问题生成表”。
第三类,是具体到某一节课的模式的应用。这一类案例是对第一类案例的解释说明。
通读这三类案例,并将所有关键词结构化,我想,“翻转课堂”的精髓也就是这样了。
“翻转课堂”就是这么回事儿,不过如此。千万不要“神化”。在中国做事,最怕的就是这种文革模式了。
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看书方法。
一、先看目录和序言,然后确定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什么有用的帮助?
这本书共有四个专题,第一专题是“翻转课堂模式简介”,第二专题是“翻转课堂的新途径”,第三专题是“翻转课堂的实践者”,第四专题是翻转后的新课堂。
我目前对“翻转课堂怎么操作”感兴趣,而不是它的理论,于是我把目标锁定在第四专题(事实上我锁定错了,应该是第二专题,第二专题才是介绍怎样翻转的)。
二、确定对我有帮助的章节,进行阅读,阅读的时候,用笔在书眉上写出关键词,并勾勒出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知识结构),我觉得这点是很重要的,因为零碎的知识就像流浪的灵魂,是无法在我们脑中站住脚跟的。建构主义的核心,也就是这一点。
实际上,这本书的第四专题并没有让我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我就跳过去了。
三、很快的翻阅全书,一页一页翻过去,如果看不到感兴趣的,全书翻过去就算了。
如果看到哪些地方感兴趣,停下来,细致一点的阅读,阅读方法同第二步。
事实上,我是在第二轮阅读时,才发现第二专题是我要的。于是将第二专题仔仔细细的看了个遍。看书的方法同第二步。
四、再看一次全书的目录,看看有什么遗漏的地方可能会引起我的兴趣。如果有,补充阅读。
洋思中学的“集体备课”,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西峡一中的“编题自练”,殷都区的“问题生成表”:这些都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仔细阅读了它们。
五、“思维导图”整理,将所阅读的内容结构化。这一步,等于复习了一遍全书,而且将所有关键词结构化了一遍。请看下图。
六、写一篇简单的读书心得,论述这本书好的地方。就是这篇日志了。
七、最后的最后,是将书中的东西用出来。
这本书中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案例引起了我的兴趣,关于“猜测”的教学方法,我一定会在新学期中用出来。
八、最后的最后的最后,在书的背面写上“已阅”,告诉未来的自己,我已经读过这本书了。
据我的经验,凡是创新类的书籍最好找国外原作者的来看,国外作者做事还是比较严谨的,不会胡来。国内作者就难说了,写书不是为了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是为了评职称或有面子,或赚钱,特别会乱来。
你看,这本书的主编就有两个,编者更是有9个人。9个人合写一本书,可见是一本大杂烩的书籍,含水量会比较高,一定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或重复累赘的状况。书上也说“编”,不是“著”,“编”和“著”是有区别的,“编”的书,摘抄的比例会比较高;“著”,基本是原创的成分。
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和第二天凌晨的时间,把它看完了。看这本书,是正月初一的晚上和正月初二的早上。
书中果然有大量的拼凑起来的“理论”,勉强凑合在一起,不忍卒看。
还有,为了说明翻转课堂有多“先进”,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否定传统教育模式,这是很让人不齿的。
我看过萨尔曼写的《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一书,对“翻转课堂”的理论已经有了框架,因而对这本书的理论没有兴趣。
好在这本书有许多案例,虽然有“翻转课堂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嫌疑,但不管怎样,案例还是有价值的,而案例的价值就不局限在作者的论述里。因而,我认定这本书还是有价值的。
这本书有三类案例:
第一类,是关于“翻转课堂”模式的。书中举了三个国外的例子和三个国内的例子,我把六个案例的模式的关键环节结构化了一下。
第二类,是各学校比较有特色的其中一项,比如洋思中学的“集体备课”,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西峡一中的“编题自练”,殷都区的“问题生成表”。
第三类,是具体到某一节课的模式的应用。这一类案例是对第一类案例的解释说明。
通读这三类案例,并将所有关键词结构化,我想,“翻转课堂”的精髓也就是这样了。
“翻转课堂”就是这么回事儿,不过如此。千万不要“神化”。在中国做事,最怕的就是这种文革模式了。
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看书方法。
一、先看目录和序言,然后确定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什么有用的帮助?
这本书共有四个专题,第一专题是“翻转课堂模式简介”,第二专题是“翻转课堂的新途径”,第三专题是“翻转课堂的实践者”,第四专题是翻转后的新课堂。
我目前对“翻转课堂怎么操作”感兴趣,而不是它的理论,于是我把目标锁定在第四专题(事实上我锁定错了,应该是第二专题,第二专题才是介绍怎样翻转的)。
二、确定对我有帮助的章节,进行阅读,阅读的时候,用笔在书眉上写出关键词,并勾勒出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知识结构),我觉得这点是很重要的,因为零碎的知识就像流浪的灵魂,是无法在我们脑中站住脚跟的。建构主义的核心,也就是这一点。
实际上,这本书的第四专题并没有让我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我就跳过去了。
三、很快的翻阅全书,一页一页翻过去,如果看不到感兴趣的,全书翻过去就算了。
如果看到哪些地方感兴趣,停下来,细致一点的阅读,阅读方法同第二步。
事实上,我是在第二轮阅读时,才发现第二专题是我要的。于是将第二专题仔仔细细的看了个遍。看书的方法同第二步。
四、再看一次全书的目录,看看有什么遗漏的地方可能会引起我的兴趣。如果有,补充阅读。
洋思中学的“集体备课”,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西峡一中的“编题自练”,殷都区的“问题生成表”:这些都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仔细阅读了它们。
五、“思维导图”整理,将所阅读的内容结构化。这一步,等于复习了一遍全书,而且将所有关键词结构化了一遍。请看下图。
六、写一篇简单的读书心得,论述这本书好的地方。就是这篇日志了。
七、最后的最后,是将书中的东西用出来。
这本书中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案例引起了我的兴趣,关于“猜测”的教学方法,我一定会在新学期中用出来。
八、最后的最后的最后,在书的背面写上“已阅”,告诉未来的自己,我已经读过这本书了。
文章评论
食神
要是我,会在最后的最后的最后,在书背面写上 “已阅”,防止忘记已经看过了。
宁国截拳道
老师分享的看书方法很棒[em]e179[/em]
双木冲...
听大侠这么一说,这本书似乎不用看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