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的教学意义是什么?

教育教学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我读书的时候就读过,现在孩子们还在读。

       作者写文章的态度就令人敬佩。教参介绍,作者1929年底了解到包身工制度和纺纱女工们的非人生活,1935年托人到日本纱厂工作车间去观察,还亲自混进去过“三次”,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下班的情况,“从三月初到五月”。这种写作态度,我很佩服。现在很多人写文章,没这么认真的。我自己写提案也深有体会。去年为了写“垃圾分类”的提案,去过城建局、农办、乡政府、镇政府,访问过领导、办事员,甚至清运大队的工人。今年写“医养结合”的提案,去过民政局、卫生局、乡镇卫生院,访问过局长、院长、民办养老机构负责人。这样的文章写出来,真实,放心,可靠。

       《包身工》写于19364月,最初发表于同年6月《光明》杂志创刊号。《包身工》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有相当地位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报告文学正在走向成熟阶段。它不仅在当时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而且给后来的报告文学创作以巨大的影响。

       那么,这篇文章的优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就在报告文学这种文体上。第一,是它的真实性,作者描述的所有人物、事件,都是真实可靠的,令人震撼的;第二,是它的艺术性,真实的新闻却用文学的笔法表达出来,它的场景描写、点面结合等手法,都运用得很不错。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的形象性,令这篇报告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得到了统一。

       唯一令我有点小小感冒的是它的“革命味”。初看文章,“革命味”颇浓。“革命味”首先来自于作者,他,1923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日本参加过工人运动和左翼文艺运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参加左联工作,抗战期间任《救亡日报》总编,后任《新华日报》总编……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共产主义战士。所谓“战士”,必定是要“战斗”的。即使是作家,也要拿笔战斗。“革命味”还来自教材的课文导读,文章“真实反映旧中国工人阶级的非人生活,有力的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迫害中国工人的罪行”,“旧中国”、“工人阶级”、“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一系列的词语让我闻到了这一股革命味。“革命”两个字令我联想到“文化大革命”。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激进式的革命,因而也不乐意接受这样的文章。——当然这是我个人的问题,不是作者和文章的问题。

       拿到这篇课文之后我就想,《包身工》编入教材有几十年了,为什么编者那么热衷它青睐它?编者将它编入教材,是基于一种什么想法?基于它的思想内容?还是基于它的艺术形式?又或者别的什么?(别的什么其实也很要紧的,笔者参加过教材编写,上头对领导人、国外作者的作品篇数都是有具体要求的)

       我就猜,这篇文章入编教材,可能因为它的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可能因为它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有一个“嫌疑”很大的可能,是因为它的“革命性”!如果因为这个,那么教材的“政治倾向”还是比较明显的,上头对“意识形态”的渗透还是很重视的。上头要让学生明白: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是罪恶累累的,包身工制度是繁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温床上的,它是受“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保护的……

       问题是,这样的“思想教育”,真的有意义吗?有意思吗?对于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感兴趣吗?那帝国主义、那买办势力、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国民党政府与21世纪的年轻人有关系吗?

       毕竟是一篇写于80年前的文章,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真实,也的确震撼人心,但毕竟事情发生在80年前。编者入编此文,如果用来进行思想教育,抨击帝国主义、买办势力、国民党政府的罪恶,我认为是没有意义的。

       一篇没有意义的文章,它还有教学价值吗?没有价值的文章,我们又何必去读、去教?

       为此,我辗转反侧了好几天。

       有一天,我忽然想到“山西黑砖窑事件”。这不是现代版的“包身工”吗?想到这,立马上网搜索,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得,教学这篇文章我知道该怎么入手了。

       广胜寺镇曹生村砖窑是一个无营业证、无资源许可证、无税务登证的“三无”砖窑,这个砖窑建在曹生村支部书记(也是县人大代表)王东记院内,砖窑的老板是王东记的儿子王兵兵,砖窑建于2004年。2006年农历正月,衡庭汉承包了王兵兵的砖厂,衡庭汉通过中介以每名民工350元的中介费,先后从西安火车、郑州火车站等地诱骗、强迫32名农民到砖窑做工,其中9名智障人员。民工们早上5点上工,干到凌晨1点才让睡觉。而睡觉的地方是一个没有床、只有铺着草席的砖地、冬天也不生火的黑屋子,打手把他们像赶牲口般关进黑屋子后反锁,30多人只能背靠地“打地铺”,而门外则有5个打手和5条狼狗巡逻。一日三餐就是吃馒头、喝凉水,没有任何蔬菜,而且每顿饭必须在15分钟内吃完。其中的智障人员,只知道自己叫什么,爹妈的名字老家在哪里则统统不知道。民工们只要动作稍慢,就会遭到打手的无情殴打,因此个个遍体鳞伤。

       为追求砖厂的生产量,窑场老板在砖窑还没有降温的情况下就强迫民工出砖,其中有一个叫小磊的被烧成重伤,后经法医鉴定属于五级伤残。在小磊烧伤后一个多月里,窑场主没有给小磊做任何治疗,如果不是幸运遇到民警登记流动人口,小磊可能死在黑窑场都没人知道。据统计,仅在衡庭汉这个砖窑,砖窑未冷民工被迫出砖,面部烧成重伤的一人,背部、双足、双前臂烧成轻伤的三人,烧成轻微伤的有十三人。

       因为没有工作服,一年多前穿的衣服仍然穿在身上,大部分人没有鞋子。由于一年半没有洗澡理发刷牙,个个长发披肩、胡子拉碴、臭不可闻,身上的泥垢能用刀子刮下来。2006年农历腊月,患有先天性痴呆症的甘肃籍农民工刘宝因干活慢,被打手赵延兵用铁锹猛击头部,当场昏迷,第二天死在黑屋子中。几名打手用塑料布将刘宝的尸体裹住,随便埋在了附近的荒山中。一年多来,老板没有给这30多名民工发过一分钱。

       怎么说呢?看完介绍,我从心底里生出一点恶念:砖窑老板不得好死,死了必定下地狱!

       国家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孙宝树于当年813日就山西黑砖窑事件查处情况所作通报:山西省共有砖瓦窑4861家,其中,无证照砖瓦窑3186家,占砖瓦窑总数的65.5%,涉及用工8.1万人,占排查砖瓦窑用工人数的63.3%。他说,有拐骗殴打工人、强迫工人劳动和非法顾用童工、智力残疾人员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砖瓦窑17家,13家无证照的砖瓦窑非法使用童工15名,其中最少年龄为13岁。

       孙部长提供的数据我是不相信的。黑砖窑事件早在2005年就有报道过。2005411日《山西日报》报道:一座占地80余亩的砖厂,一个挣着黑心钱的包工头,一帮狠毒的打手,先是骗取外地农民工的信任,继而强迫农民工劳动案。

       2006127日山西新闻网报道了晋南某县一个14岁的农家孩子几次被骗到黑砖厂的事实。报道称,这个孩子起先被一个介绍工作的人骗到了榆次的一个黑砖厂,一次趁工头不注意逃出来。没多久,他先后又被骗到运城和临汾的几个黑砖厂。

       2006613日《齐鲁晚报》转载《山西晚报》报道:2006年,离高考不足20天时,山西运城一名高三学生靳晓辉被骗进了一家黑砖厂。砖厂工人私下告诉他:“来这里的人,没人能跑出去,也没人会到工资!”69日,他第二次逃跑,终于逃出黑砖厂,但高考己经结束。

       2006928日中新山西网报道了年初晋中市公安局榆次区分局破获“黑砖窑”打死智障民工的恶性事件。此案发生后,山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负责人还在那里假惺惺的指出,智障人员、社会流浪人员和残疾人员成为非法用工重点侵害对象,用工单位必须社绝使用智障民工。

       同一天,还有一篇《山西寿阳黑砖厂雇用智障人做苦力现被解救》。河北人赵挪成在山西寿阳王金庄砖厂干了三个月的活,49岁的他目睹了这家砖厂的心狠手黑:非法顾用十多名智障男子,无故谩骂殴打工人,控制工人人身自由,不给工人发工资。926日,《河北青年报》记者到太原和《山西青年报》记者会合,两省青年报记者联合出击,经过两天努力,成功解救出20名受虐民工。

       如果用语文教材上《包身工》的作者思路,现代版的“包身工”现象是怎么产生的?是滋生在什么温床上的?是谁的罪恶?所以,不能按照那个思路来“革命”的。

       《包身工》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它的意义不是让我们认识帝国主义、买办势力、国民党政府的面目,而在于“打工者的权益”。一个打工者,必须要明白,自己是有尊严的,也是有权利的。

       
教学思路就出来了。

       第一,介绍“包身工”其人。姓名:包身工。性别:女。年龄:十五六岁。出身:灾荒地区即将饿死的少女。身价:三年时间20块大洋。吃:……。住:……。工作:……。待遇:……。让学生去填吧,填写好了,对“包身工”状况就清楚了。

       第二,“包身工制度”介绍。包身工制度介绍可以写成一篇小论文的。包身工制度的背景由来、发展状况、使用“包身工”的优越之处,日本纱厂在上海的发展状况等。
       第三,如果你被骗进了山西的黑砖窑厂,你怎么办? 

       以上三个内容,就是一节课了。

       接下来是:介绍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真实性,作者为了写这篇文章,怎么托人打听、怎样步行十几里路观察,这都是保证人物与事件的真实可靠。至于艺术性,那就多了: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典型人物、点面结合、明暗两线,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一起上,等等等等。

 图片


       然后呢,就让学生借鉴这个艺术表现手法,模仿《包身工》,写一篇关于山西黑砖窑的长文章。要多少长呢?我的要求是:写掉半本作文本。

       半本作文本是16页,一页作文本是210个字,也就是说,这篇文章要写3000多个字。

       我觉得这个是比较容易模仿的。因为什么呢?因为山西黑砖窑的状况跟“包身工”的状态太像了。

       要用典型场面,山西黑砖窑里有。

       要用典型人物,山西黑砖窑里有。

       要用典型细节,山西黑砖窑里有。

       用典型事例,山西黑砖窑里有。

       《包身工》从写作上,说白了就是明暗两线的结构。明线是三个场面,起床的场面、吃饭的场面、上工的场面,每个场面都有人物,有人物就有事例,有事例就有细节;暗线呢,就是对包身工制度的介绍,背景、由来、发展,等等,不是一次性写完,是分在三个场面后面写的。按照这个结构去模仿,不难写。

       这篇仿写作文的难度在哪里呢?对山西黑砖窑事件的分析上。这么恶劣的事件,为什么有关部门没有及时去查?有人逃跑后举报了,竟然不了了之,这是为什么?家长找到亲人却要付钱才能领出,这又是为什么?性质如此恶劣的事件,竟然处分是党内警告什么的,这又是为什么?面对黑砖窑,当地社会几近集体失声,有关部门对它一直保持“沉默”,这是为什么?十年来,律师邓学海和兰勤明为了解救民工,与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政法委等部门谈判和协商处理,过程之艰难超出想象,这又是为什么?

       事件的背后,总有那么多扑朔迷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