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样式——介于教学模式与教学案例之间》序言
教育教学
书名
《教学样式——介于教学模式与教学案例之间》
作者
邵发明
序言
内容与形式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教学也如此,我国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的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即“教什么”;二是教学形式的问题,即“怎么教”。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教什么”的研究,最终出了很多校本教材;“怎么教”的研究,最终出了很多“教学模式”。
笔者近年研究的“教学样式”,就是从形式上对教学问题展开的研究。但与“教学模式”不同,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活动;也与“教学案例”不同,教学案例用于描述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相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样式更加具体化;相对于教学案例,教学样式更加结构化。“教学模式”是实践性知识在理论层面的抽象总结,它超越了具体实践的有限性,提供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形式,但是教学模式失之于抽象和简约;“教学案例”描述的是具体鲜活的教学实践,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教学故事,但是教学案例失之于具体和零散。“教学样式”是介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之间的一种教师实践性知识和专家抽象性知识的折中的表示形式,它是一种半结构化的教学行为方式与描述形式,它展现了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出现的行为,记录了专家优化这些行为的方法。教学样式恰恰是融合教学模式与教学案例两者优点、弥补两者缺陷的中间层次,它所承载的实践性知识达到了抽象与具体的和谐平衡。
从研究入手到本书完成,前前后后花了三年时间。
受佛教理论启发,笔者将教学行为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获取外部信息的形态,主要是“看”、“听”、“触”、“嗅”、“尝”五种样式,相当于佛教“六识”的前“五识”;第二类是内隐性形态,也就是内部发酵感情、加工信息的形态,即“想”与“感”,相当于佛教“六识”中的“第六识”;第三类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形态,与前“五识”对应,有“声”和“做”两大形,“声”对应的是“听”,“做”对应的是“看”、“触”、“嗅”、“尝”。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通过“听”、“看”、“触”、“嗅”、“尝”五种形态从外部获取信息;通过“想”和“感” 加工信息,发酵情绪;通过“声”和“做”的形态对外表达信息,由此完成了内外信息的循环和互动。
对课堂所有教学行为进行归类,无非就是“九大形”——声、做、想、感、听、看、触、嗅、尝。再对“九大形”切分,可以得到更多的子级教学样式:“声”可以分为对、白、唱、诵、读五类;“做”可以分为制造或呈现图文、呈现实物、完成事件、身体动作、团队活动五类;“想”可以分为意识、记忆、回忆、思考、联想、想像六类。再细分,“对”可以分为“提问”与“讨论”,“提问”又可以分为“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控制式提问”和“介入式提问”;“身体动作”可以分为“体态语”和“身体运动”,“体态语”又可以分为“接纳性体态语”、“拒绝性体态语”和“中性体态语”……本书中,笔者一共列出了92类大大小小的教学样式,归纳了教学样式蕴含的17种功能,18种应用策略,列举了312个教学案例。除此以外,还对教学样式的转换与重叠的原理和方法做了介绍。最后列举了“小组讨论”、“提问”、“独白”、“课堂控制”等样式的优化方案。这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笔者身在教学一线,每年听课几十节,所见均为“原生态课堂”,与“比赛课”“观摩课”表现完全不同。笔者认为,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应着眼于“原生态课堂”,关心身边的教学实践,解决身边的教学问题。
书中列举的教学案例,小部分是听课记录,大部分来自网络。能注明授课者姓名的已注明,没有授课者姓名的也尽可能注明资料来源。由于时间紧迫,援用资料无法与作者一一取得联系,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
2015年7月17日
文章评论
一介拳勇
看看序言就让人感到国色天香的好文!
青鸟的︿荒凉
什么时候出版?